书城哲学每天读点《道德经》
3205200000014

第14章 成功之道(1)

自生自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第5章》)

[今译]

天地是淡漠的,把万物当作刍狗;圣人是淡漠的,把百姓当作刍狗。

[按语]

严遵:天高而清明,地厚而顺宁。阴阳交通,和气流行,泊然无为,万物生焉。天地非倾心移志,劳精神,务有事,凄凄恻恻,流爱加利,布恩施厚,成遂万物,而有以为也。此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蒋锡昌:《周语》,“仁,所以保民也。”韦注,“保,养也。”是仁有保养之意。“天地不仁”,言天地不保养万物,而任其自保自养;“圣人不仁”,言圣人不保养百姓,而任其自保自养;此皆无为而任其自然也。

吴澄: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天地无心于万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是说天地只是个物理的、自然的客观存在,不具备思想、意志、感情,无所爱憎,更非主宰。“以”“为”云者,只是一种形象说法,重点在“刍狗”,意谓任其自生自成,“天不产而万物育,地不产而万物化”,不具有人类所具有的目的性。原始人的思维是万物有灵,直到文明之幕启开,人们总以为日月星辰、风云雷雨,一切自然现象都是有生命有意识的东西,童年期的人类和人类的儿童一样,每每以自己的影像投射自然,把自然人格化,更臆造出无数的天神地祗来。一般常人不用说了,就是所谓圣哲,如孔子还要“迅雷风烈,必变”(《论语·乡党》)。如墨子也说:“天之爱民之厚者有矣,陨降霜雪雨露,以长遂五谷麻丝,使民得而财利之。”(《墨子·天志》)相形之下,老子的见解就高明多了。照老子看来,天地万物只是依照自身的规律而运动,而发生、发展、消灭。它是“虚而不(氵屈),动而愈出”。以风箱作比,天地之间虽然“虚”,而它的作用却是永不穷竭的,“虚”中含有无尽的发展创造的因子,所以天地运行,万物便生生不息了。

人生活在一个竞争环境中,但最可怕的不是眼前设圈套害人的敌人,而是自己。战胜对手是对自我的战胜,改造世界是从改造自我开始的。敌人的残暴起自自我的懦弱,霸王的骄横起自自我跪拜的双膝,不能战胜自我,将成为所有对手的奴隶。

万难之中,要么毁灭,要么发展。我们不难想像,一个没有什么动力的人,他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当你将一块砖头放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你会注意到它不会有任何变化。然而,如果你观察一个珊瑚虫,就会发现珊瑚虫在慢慢地生长变化。其中的道理很简单:珊瑚虫是活的,砖头是死的。生命的惟一标志是生长发展。这一标准也适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如果一个人在发展,他就具有了生命力;如果停止发展,他就失去了生命力。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我们不会陌生。但是,如何发展、怎样才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才是道理,这不是人人皆懂的,也不是人人皆知的。

其实,发展就是一个“硬”字,硬在有力量,有实力;硬在手中东西多,力量大。作为自然人来说,人的发展就是长大,长到身体的一切器官都成熟起来,都可以合作了,人也就“长大”了。

作为一个人来讲,如果长不大,那也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力量不成长,即使他们思想再伟大,吼声再高,也没有人理睬。

除了人的自然长大以外,再所谓的“发展”就是看你在“别人面前”怎么样。比如有两个小孩子,他们住在一个村子里,一个已经发展很快,上了小学上大学,上了大学出国留学;一个一直在读小学,就是毕不了业,那就不行。

同理,如果一个小孩子不长大,那么,那个不长大的小孩子就成了“侏儒”,在力量上没有“分量”,不管社会怎么在道德法律上保护,人们在内心世界上的“特殊看法”,归根结底,他做人是失败了。

一个大人,一个成功的人,一个有本领的人,一个在社会上受到别人尊敬的人,他是否发展,就是以他在这个社会上所占有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多少而言。他有资产,那就是人生的发展,是发展的成果与标志;有学问,就是发展,也就是人生的成果;有地位,做了好大的官,在社会上影响卓著,这也是发展,也是人生成就的表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另一半,结成良缘,这也是人生的发展与成功。此外,在事业、职业、创业、学术、经营、著书立说、旅游大山名川、走遍全世界、环球旅行,等等。人生社会职业360行,做出成绩影响了他人的都是成功。

南怀瑾先生经常说:“历史上的伟人,第一等智慧的领导者,晓得下一步是怎么变,便领导人家跟着变,永远站在变的前头;第二等人是应变,你变我也变,跟着变;第三等人是人家变了以后,他还站在原地不动,人家走过去了他还在后边骂:‘格老子你变得那么快,我还没有准备你就先变了。’三字经六字经都出口啦,像搭公共汽车一样,骂了半天,公共汽车已经开到中途啦,他还在骂。这一类的人到处都是,竞选失败了,做生意失败了,都是这样,一直在骂别人。所以大家都要做第一等人。知道怎么变,等它变到了,你已经在那里等着了。”

做人就是这样,你必须想着法子变出新花样,想出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玩艺,也就是说,人生如果不能创造和创新,就没有发展。不发展,别人进步了,就意味着你落后,意味着你被社会淘汰,意味着被人超过去,甚至意味着被人家“取而代之”。做人不前进、不长大、不进步,走任何一条路,都走不通。

诚信至上——信不足也,焉有不信

[原文]

信不足也,焉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哉!(《老子·第17章》)

[今译]

诚信不足,社会有人不信任。悠悠闲人,少说寡道呀!

[按语]

河上公:君信不足于下,下则应之以不信而欺其君也。

王弼:夫御体失信,则疾病生;辅物失真,则疵衅作;信不足焉,则有不信。此自然这道也。己处不足,非智之所齐也。

不论在生活上或是工作上,一个人的信用越好,就愈能成功地找开局面,做好工作,你应对的客人愈多,你的事业就做得愈好。所以,你必须重视你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生活总是照顾那些讲话算数的人,食言则是最不好的习惯,你必须改正自己的缺点,成功地推销你自己。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你总要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你用自己的行动说服别人的异议,让他们亲眼看到你所做的都是为了他们的利益。为了遵守诺言,你可以放弃其他,给人一个可信的面孔。

有一对夫妻开了家酒店,自己酿酒自己卖。丈夫为人真诚、热情,烧制的酒也好,本地的人爱喝,过往的客人也喜欢,酒店因此生意兴隆。看到生意不错,夫妻俩便决定把挣来的钱投进去,再添置一台酿酒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酒的产量。这天,丈夫外出购买设备,临行之前,把酒店的事都交给了妻子,叮嘱妻子一定要善待顾客,诚信经营。

一个月以后,丈夫回来了。妻子一见丈夫,便神秘兮兮地说:“这几天,我可知道了做生意的秘诀,像你那样永远发不了财。”丈夫不解地问:“做生意靠的是信誉,咱家酿的酒好,卖的量足,价钱合理,所以大伙才愿意买咱家的酒,除此还能有什么秘诀。”

妻子听后,用手指着丈夫的头,自作聪明地说:“你真是死脑筋,现在谁还像你这样做生意,你知道吗?这几天我赚的钱比过去一个月挣的还多。秘诀就是,我给酒里兑了水。”

丈夫一听,肺都要气炸了,他没想到,妻子竟然会往酒里兑了水,他冲着妻子就是一记耳光。他知道妻子这种坑害顾客的行为,将他们苦心经营的酒店的牌子砸了,他知道这将意味着什么。

从那以后,尽管丈夫想了许多办法,竭力挽回妻子给酒店信誉所带来的损害,可“酒里兑水”这件事还是被顾客发现了,酒店的生意日渐冷清,后来就不得不关门停业了。

为什么一家生意兴隆的酒店到最后关门停业了?就是因为经营者眼光太短浅,给酒兑水,不仅搞坏了产品,影响了生意,更重要的是你在弄虚作假、不诚实,失去了人们的信任,失去了酒店的信誉。欺骗别人一次,影响自己一生。

恪守诚信在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在一般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没有严密的组织形式,可聚可离,那么,依靠什么来开辟并维持自己的交往渠道呢?当然,人们可以靠思想、情感、志趣、爱好等互相吸引,但光靠这些还不能形成良好而持久的人际关系,它还要靠诚信来维持。

一个人办事忠厚诚恳,实实在在,说到做到,就会使人产生信任感,愿意同他交往、合作。反之,轻诺寡信,一而再地自食其言,必然要引起人们的猜疑和不满,只有诚信,友谊才会持久。

美国IBM计算机公司发展迅速,近百年而不衰,正是靠公司服务人员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恪守诚信的美德。

一天,菲尼克斯城的一个用户急需重建多功能数据库的计算机配件。公司得知后,立刻派一位女职员送去,途中遇到倾盆大雨,河水猛涨,封闭了沿途的14座桥,交通阻塞,汽车已无法行驶。按常理遇到这种特殊情况,女职员完全有充分的理由返回去,但她并没有被饥饿和中途的艰险吓倒,仍勇往直前,巧妙地利用原来存放在汽车里的一双旱冰鞋,滑向目的地,平时只有二十几分钟的汽车路程,今天却变成了4个小时的跋涉。女职员到达用户所在地后,又不顾旅途的疲劳,及时解决了用户的难题。

IBM公司正是以工作人员负责的态度和诚信的行动,赢得了广大用户的赞誉。其计算机产品顿时成了用户争相购买的俏货,很快,这个公司的用户就遍布全世界。

你要让你的的信用代表你,让你的名字走进每一个与你打过交道的人心中,让他们信赖你,觉得你是一个诚实可靠的人。如果你以前没有运用这个秘诀,那么,你现在便开始吧!

在现代的社会中,“信誉”是企业无形的竞争力,“诚信”更是一个人的无形资产,以老子“信不足,有不信”作为人处世的箴言,必能光明磊落地在社会上行走。

顺其自然——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原文]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第17章》)

[今译]

谨严慎微不随意发号施令,事情自然而然会圆满成功,让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自然而然地做好的。

[按语]

吴澄:然,如此也。百姓皆谓我自如此。

张松如:《广雅·释诂》:“然,成也。”自然,即自成,谓无借外力,自成如此也。

王弼:自然,其端兆不可得而见也,其意趣不可得而睹也。无物可以易其言,言必有应,故曰悠兮其贵言也。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以形立物,故功成事遂,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也。

在人生的漫长岁月中,每个人都会面临无数次的选择,这些选择可能会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无尽的烦恼和难题,使我们不断地失去一些我们不想失去的东西,但同样是这些选择却又让我们在不断地获得,我们失去的,也许永远无法补偿,但是我们得到的却是别人无法体会到的、独特的人生。因此面对得与失、顺与逆、成与败、荣与辱,要坦然待之,凡事重要的是过程,对结果要顺其自然,不必斤斤计较,耿耿于怀。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

“快撒些草籽吧,好难看啊”徒弟说。

“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一大包草籽,叫弟子去播种。

秋风突起,草籽飘舞。“不好,许多草籽被风吹飞了。”小和尚喊。“没关系,吹去者多半中空,撒下来也不会发芽,”师父说,“随性”。

撒完草籽,几只小鸟即来啄食,小和尚又急。

“没关系,草籽本就多准备了,吃不完,”师父继续翻着经书,“随遇。”

半夜一阵大雨,弟子冲进禅房:“这下完了,草籽被冲走了。”

“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师父正在打坐,眼皮都没有抬,“随缘。”

半个多月过去了,光秃秃的禅院长出青苗,一些未播种的院角也泛出绿色,弟子高兴得直拍手。

师父负手站在禅房前,点点头:“随意。”

禅师的这份平常心,看似随意,其实却是洞察了世间玄机的豁然开朗。为什么我们在心境上,会反复振荡于浮躁、得意、狂喜、傲慢、迷茫、不安、沮丧、焦虑、恐惧,甚至绝望之间?恐怕是因为当我们还是一张白纸时,被灌输了过于狭隘的价值观,树立了急功近利的成就导向。

怀雄心壮志,当然能做到;但怀平常心,有时能把事做得更多更好,因为他心无滞碍,自然能发挥出全部潜力。综观古今中外,真正的高手,都是那些能以平常心之缰牢牢地驾驭雄心壮志这匹烈马的人。所谓“像一个凡人那样活着,像一个诗人那样体验,像一个哲人那样思考”。

如果一个人,真的能放下急功近利的浮躁,顺应自然之道,以关心、服务他人为己任,认认真真地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抱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与周边环境协调发展,而不是片面地急于从别人那里索取利益和关注,他还会在快速多变的竞争环境中,动辄患得患失,以致如秋雨中瑟瑟的叶子般,宠辱“皆”惊,阵脚纷乱吗?

力戒浮躁——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原文]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老子·第23章》)

[今译]

少发议论才是合乎自然的。所以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是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

[按语]

蒋锡昌:“多言”者,多声教法令之治;“希言”者,少声教法令之治;故一即有为,一即无为也。”

王淮:“‘飘风’以喻****之号令天下,宪令法禁是也。”

从小到大,极盛而衰,这是一切万物发展的过程。狂飙骤起,必然转瞬而逝。自然界是这样,社会现象也是这样。怎样才能避免飘风骤雨不终朝而消逝的结局呢?老子认为,惟一正确的选择是“从事于道”力求浮躁与道合为一体。

在现实生活中,常有人犯浮躁的毛病。他们做事情往往既无准备,又无计划,只凭脑子一热、兴头一来就动手去干。他们不是秩序渐进地稳步向前,而是很不得一锹挖成一眼井,一口吃成胖子。结果呢,必然是事与愿违,欲速不达。

《孟子·公孙丑上》有则寓言,说的是宋国有个种田人,为了让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一些,就下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拔完回到家,他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田里的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听后,忙到田里去看,只见田里的禾苗全都枯萎了。今天用来比喻强求速成反而坏事的成语“揠苗助长”,就源于这个故事。

植物生长必须依赖一系列条件,要有适宜的温度,要有适量的水肥,还要有足够的生长时间等。那个浮躁的宋国人急于求成,违反了植物的生长规律,费了半天力气,却把事情办坏了。

生活中有些人,他们看到一部文学作品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就想学习文学创作,看到电脑专业在科研中应用广泛,就想学习电脑技术;看到外语在对外交往中起重要作用,又想学习外语……由于他们对学习的长期性、艰巨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和思想准备,只想“速成”,一旦遇到困难,便失去信心,打退堂鼓,最后哪一门也没学成。这种情况与明代边贡《赠尚子》一诗里的描述非常相似:“少年学书复学剑,老大蹉跎双鬓白。”有的年轻人刚要坐下学习书本知识,又要去学习击剑。如此浮躁,时光匆匆溜掉,到头来只落得个白发苍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