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有心机做事有手腕(大全集)
3189600000082

第82章 做事要守住底线,人情归人情事情归事情(2)

生活中,规则无处不在,大至国与国,小到人与人,都有各种各样的规则。如图书馆有借阅图书规则,行走驾驶有交通规则,体育竞技有比赛规则,游戏有游戏规则等等,无论是在衣食住行方面,还是在学校里、公共场合,所有的成文和不成文的规定,时时处处对人们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人们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它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做任何事都要有规则,懂规则,遵守规则,按规则办事。

从大的方面来说,按规则办事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素质。一个民族的维系需要有基本的价值认同和语言、习惯的一致,如果没有某种最起码的一致性基础,这个民族将很难维系下去。明确规则,遵守规则,是生存的需求,自由的需求,文明的需求,是整个社会正常、有序运行下去的基石。

如果说我们的生活是条五彩的路,那么规则就像交通标志一样,通过图形、符号、颜色和文字,向行人传递特定信息,标明生活的规范,建立生活的秩序,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

一个人,只有遵守了规则,他才有可能成为规则的受益者;也只有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才能去有所创新,进步和发展。我们要了解规则,运用规则,遵守规则,处处按规则办事。

龙永图是中国WTO首席谈判代表,他介绍过他的一次经历:他和几个朋友在瑞士的公园散步,上厕所时,听到隔壁“砰砰”地响,他心里有些纳闷。出来后,一个女士着急地说,儿子进厕所十多分钟了还没有出来,麻烦他帮忙看一下。龙永图又重新返回洗手间,打开那个“砰砰”响的隔位,他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正在弄抽水马桶,无论怎么弄都冲不出水来,急得满头大汗。原来,小孩认为上厕所不冲水是犯了规则。为此,龙永图很感慨:上厕所要冲水,这是一种社会最基本的规则,一个孩子都能自觉按照规则去做,可见瑞士国民的规则意识有多强。

社会是一个整体,规则意识将影响一个人终生适应社会的程度。因此,遵守规则,按规则办事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

那已离我们远去的蛮荒年代,当部落首领将有限的食物按照年龄长幼在部族中分配时,文明与规律携手走进了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当汉漠拉比法典竖起,当战乱的阴霾遮蔽了文明的光辉,当人类从战争与失序再次走向和平和安宁时,规则自始至终都贯穿在其中,规则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是文明的体现,是对人性最温和的关怀,文明永存而规则不灭!规则,是人们永远都该遵守的。

规则是怎样产生的呢?它源于人类对集体的认知,来源于对公共利益的尊重。因此,规则是于人有利的,但绝不仅是于私有利的。规则摈弃了人性中的褊狭与丑陋,它无时无刻都弘扬着平等和无私。在一些突发事件中,在每一个生命都在危极的死亡边缘挣扎时,人们会自动的让出一条路让消防员在人群中通过去救助身处险境地的人,人们的行进快速而有序。在这样的时刻,没有任何一条文明规则规范人们应该怎样做,但人性中最闪光的利他精神却自动的使人们在这样的时刻达成共识,于是,规则形成了。文明带来了规则,善良与无私蕴含其中,规则自然而生,遵守规则,按规则办事,幸福也会随之而生。

如果把规则比喻成一张网,那么它绝不是为了束缚,而是为了保护,它是一张有弹性的网,并在不断地完备和发展。科举制度无疑也是一种规则,在它产生的初期,是为了选拔出对国家有利的人才才制定出的规则,它打破了选拔世袭的枷锁,给了所有的人一个平等的竞争机会,它曾是当时最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曾将中国带入了一个极其辉煌的文明时代,让整个世界叹为观止、纷纷效法,它是中国人独有的处世智慧与为人修养的结晶。但是,官场的昏暗,争名逐利的风气使其不足渐渐彰显,科举制度也因此而渐渐地陷入一种荒诞无聊的境地,所带来的尽是对人性的扭曲,对社会正常发展的挟制。于是,它终于随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破灭而埋入了历史的尘埃中。

规则,是随着人们的文明而生的,与其携手共进,“没有规矩,不能方圆”。其实,社会的方圆和人性的认知都包含其中,规矩给我们创造了幸福,是一种可以被自己和他人共享的幸福。于是,尊重规则就是尊重自我,享受幸福的权利。遵守规则,按规则办事,才能享受到规则带来的益处。

遵守规则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做的,按规则办事也是每个人都必须做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

做事要坚守法律与道德的底线

人生在世,不能逾矩违法,更不能丧失道德。

儒家讲,做人要有三立,立德、立言和立行。如果做不到此三立,人便不完整有缺憾。不做违法的事情,不做缺德的事情,凡事做到问心无愧,就离“三立”的境界不远了。

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做事,就是正正当当的做人。正当两字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有很多人都懂得这个道理,却很少有人能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因此,人生中有许多的不正当。不正当的话、不正当的言论,不正当的行径……诸事不正当,人生就充满了黑暗。

正当,就是一个人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事当做,不该说不当做的坚决不做。正当作为一根做人的标尺,其适当的尺寸只有依靠当事人自己拿捏。不办亏心事,不说违心话,不做小人,这样的人生才快意,才有真滋味。

正当还是一个度的问题。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其度,度就是界限。超过了一定的界限,事情就会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物极必反就是这个道理。但也不能达不到这个度,达不到就是做人不彻底,人生也随之不完整。做事情好就好在一个“恰”字上,不偏不倚,正正当当的“恰”在这个度上。正当是一个平衡的状态,也是人生所必需的状态,任何失当都会导致人生的失衡,给生命带来隐患。

高僧慧能为了考验寺里众多僧侣的慧根,便在飞来峰的峰顶修建了庄严肃穆的达摩法像,并传话出来,寺内徒众谁能正大光明地触摸到祖师的慧眼,谁就能继承衣钵。

僧侣一听便在私下里纷纷议论,主持长老之所以要修建达摩金身是要为将来的事情做准备,谁能触摸到祖师的慧眼,谁就是寺内主持的接班人。还传说通往峰顶的山路崎岖难行,更有甚者,风言前辈不少高僧圆寂在登顶路上,可见路之艰险。

寺内有的僧人早已探索到了登顶的捷径,按照这条捷径登顶路程可以缩小一半,到达峰顶的时间会大大提前。有的僧人成群结队从后山平坦的大道上缓缓而进,路程虽长但平缓,没有障碍。

只有名叫心禅的僧人决定从正面的路攀登而上。飞来峰的正面山势陡峭,山路蜿蜒曲折,荆棘满途。心禅一步一步艰难攀行,披荆斩棘,流了不少汗和不少血。

到了峰顶,心禅发现寺内的众师兄弟早已站在达摩金身的佛像前,注视着心禅的姗姗来迟。心禅也不羞愧,缓步登上佛像触摸慧眼。

这时高僧慧能出来宣布,心禅具有慧根可继承他的衣钵,并决定将未来的住持之位传与他,众僧一听十分惊诧,有的僧众抱怨说:“心禅来得最晚,方法最死,毫无灵性可言,主持之位怎可让他来做?”

慧能说:“人生在世修行,贵在正当二字。言正当言,思正当思,行正当行。众人皆走捷径,唯有心禅从正面一步一步攀登;众人皆走大道,唯有心禅从荆棘中血汗前来。他走的是佛的路,你们却不是。我怎么可以将我的寺院交给你们这些不正当的人?”

众人哑口无言。

那条慧能所言的“正当”之路,就是衡量僧人的一条尺度,有很多条捷径可以超越它,有很多路可以比它安全,但只有这条路才是佛的路。因为佛当年也是一步一步从荆棘中走来,成就了大觉悟。言正当言,思正当思,行正当行,就是佛的尺度,也是佛的修行。

充实的人生也要从佛祖那里吸取智慧。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情况和故事里的情形相似。面对自己的事业或爱情,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寻找捷径,更有甚者走上歧路,两者都是不智慧的行为。寻找捷径的人一定会忽略当下的风景,到达彼岸的时候才发现这根本不是自己想要来的地方。走上歧路的人造就了人生的黑暗,他们歪曲了心智却换来了枷锁。只有正当的人,才懂得人生的智慧,诸事取度,不可以逾矩违法,不可以丧失道德。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我头上是灿烂的星空,道德律在我心中”。哲学是研究生命宇宙的科学,与我们的话题无关宏旨。但他的话却在点醒我们,道德律是心中最美的律令,任何其他的律令到要服从服务于道德律。

人要讲道德,有道德的人才会收获甜美的人生。人生的境遇千般万般,唯有心中的道德操守可慰藉终生。人活着要问心无愧,要是心中充满了愧疚,则会食不甘味睡不安寝,那样的麻烦不是贫穷的窘迫,而是心灵上的无法遏制的折磨,痛入骨髓。

有时候,人为了生存不得已做了不道德的事情,事后后悔不迭,内心常常隐隐作痛,这种痛苦如果得不到宽宥很难根除。忏悔是很有效的一种疏导方式,但为了不受悔恨的折磨,何必做一些忏悔的补救之举呢?越是不容易越要保持道德的操守,古语云人穷志不穷,越是贫贱越应该磨炼人格,安贫乐道。

唯有道德能治愈各种心灵疾病。无论在什么样的遭遇中,首先要端正自己的道德操守,让道德律令在心头闪烁光芒;其次要在道德律的指引下,走正当的谋生求财的道路。君子于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指正当的手段。只要握住了正当的尺度,就不会走入歧路做迷失的羔羊。

做事要公私分明

古人讲铁肩担道义,今人讲主持正义,古往今来正义都是维持社会公正的必要法则。历史烟云变幻,人世沧桑莫测,唯正义正气长留人间,正义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正义的心在善良的土壤中生长,向来公私分明,不因公废私,也不因私废公。

公私义利是人们社会经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方面,也是传统道德、理想、人格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公私关系上,要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公私分明。在义利关系上,要重义轻利,舍利取义,为了道德修养而牺牲物质利益。朱熹认为,人们如何摆正公私义利的位置是儒家修身养性的第一要义。

要做到公私分明,首先须具备独立的人格意识。一个人如果不具备独立的人格意识,就不会按照理想状态下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纵使要求也很难做到。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着重强调了集体主义的人格意识,教育人要把全局的、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样一来形成了中华文化典型的天下为公的传统氛围,抹杀和遏制了个人对于自己私利的追求。

随着社会科学和哲学的进步,人们渐渐意识到对于私利的追求也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不应该受到遏制,而是应该正当地发展。没有私利,哪有公义?私利是公义的根本,但这并不是强调人应该先满足私利后满足公义,正确的途径是在保障公义的前提下,正当而有限度地满足私利。

大公无私是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也是人们普遍憧憬的大同盛世的基准。但要清楚,几个人的大公无私不是好事,相反是一种不好的兆头。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不是掌握在几个人的大公无私上,而在于整个民族的公私分明。

包拯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大清官,古往今来得到人们不衰的传唱。包拯主张国法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为私情而纵容罪犯。徇私枉法是包拯最痛恨的,也是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社会的弊病。做人要做正义之人,做官要做包拯那样的官。如果人人公私分明,官官执法如山,世间哪还会有不公道的事情,哪还有黑暗的角落?

主持正义是人应负的社会责任。社会是大家的,而不是某个当权者一个人的,社会的运行和发展与每一个体息息相关,因而纯化社会也是人人有责。只有一个人主持正义,说明正义已经被埋没了;大家都主持正义,黑暗的势力就不敢肆无忌惮地胡作非为。社会上之所以有丑恶的现象出现,就是因为大家都在采取姑息的态度,正义得不到弘扬,邪恶才占据了上风。如果人人负起责任,公私分明地主持社会的正义,那样的社会是光明而前途无量的。

文化局局长张某,坐镇文化局多年,根系庞大。教育局李某,刚刚上任,新官上任三把火。

张某的儿子今年考高中,但分数差几分没达到省重点高中的分数线,张某就去找李某说情,还带了不少的礼物。

李某一看,心中不住地鄙夷,张某人做这么多年的文化局局长了,有事情还不是求我?于是李某沾沾自喜。

不久,李某的女儿中专毕业没找到工作,想让李某托人找进文化局工作。文化局清闲,工资还高。李某一思量,得,前些日子还笑话张某,今天轮到自己了。李某就去找张某说情,还带了不少礼物。

张某一看,心中不住地鄙夷,李某人做了教育局局长多威风啊,有事情还不是求我?于是张某沾沾自喜。

后来,组织上来了新领导,以“利用职务之便,徇私废公”的罪名分别免去了他们文化局和教育局局长的职务。

张某和李某纷纷自嘲:私公私公,因私废公;公私不明,法不容情。

笑后思量,如果当官就徇私,有权就舞弊,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一个清水潭,几个泥鳅翻来扭去搅乱了清净,别的鱼虾还能安定地生活吗?局里用人就要公开招聘选贤举能,而不应该收受贿赂,安排那些不是正大光明地参与竞争而是依靠特殊关系的“裙带人员”。

公私分明,让你远离灾祸,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人一旦徇私,就会昧着良心做事,一定会受到良心的谴责,问心有愧。即使你铁石心肠不在乎,那么等待你的终将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公道自在人心,旁观者的眼睛是雪亮的,徇私者不在意自己的良心的疚责,难道也无惧大众的谴责吗?岂不知多行不义必自毙,公私不明,自种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