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有心机做事有手腕(大全集)
3189600000073

第73章 做事要先礼后事,礼物是办事的敲门砖(2)

避免这种情况的办法是:进到大门,寒暄几句就奉上礼品,这样就不会出现因为对方客套而不收礼的尴尬情形。如果错过了在门口送礼的时机,不妨等坐定后,在主人倒茶的时候送。此时,不仅不会打断原来谈话的兴头,反而还可增加一个话题。

拒绝收礼通常是不被允许的,除非所送礼物违反了礼貌的规定。出现这种情况时,受礼者应当委婉而又坚决地拒绝收礼,如果送礼者不知道自已错在哪里,应当向他暗示一下礼物不妥的原因。

这时,馈赠者不要太勉强,也不要动怒,更不要随口说一些不恰当的话,恶化双方的关系。正确的做法是,送礼者稍作解释或表示歉意后,把礼品带走。然后,分析一下受礼者拒收的原因,之后再采取相应的行动,不失为一种良策。正视拒收、处理得当,照样可以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送礼需要与身份相符

同样是送礼,会不会送直接影响着送礼的效果。一个会送礼的人,必须知道什么样的礼物合乎对方的胃口,否则你这边花钱花得心痛,对方那边去依然无动于衷。

选择与受礼者身份相宜的礼品,才是恰如其分的送礼方式。在社会交往中,馈赠礼品要恰如其分,注意选择与受礼者身份相宜的礼品。在任何时代,人们的身份和等级观念都很强,对方的身份不同,送礼的方式和礼物的贵贱都不一样。对什么人都一视同仁,则可能会被对方视为无大无小,无尊无贱。

当然,有许多礼物适合所有人,如一些日常用品等。但是,作为送礼者,想要送一份让对方满意的礼品,必须要了事他的身份。

身份不同,意味着年龄、辈分、民族、国籍等方面的不同,那么,所送礼物大多会有所区别。给辈分高的人要送去健康,送去尊敬等;给晚辈送礼则很随意;给外国友人可赠送有传统特色的工艺品等。

而不同的关系角色、不同的沟通程度,也容易在送礼者心中形成身份有高低的印象。自然,礼品互赠的形态和类型也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对于文化层次较高的追求精神享受的人,宜选择精美高雅的礼品,如名人字画、工艺美术精品及各种高档次文化用品等。

对于文化层次较低、偏重于追求物质享受的人,宜选择一些新颖别致、精美时髦的日用消费品作为礼物,其中应以吃、穿、玩为主。

对于生活比较困难,除了生存以外很少有其他享受要求的人,就不必去买那些他生活中根本用不着的东西,他最缺什么就送他什么,最好送经济实惠的东西,有时送钱,效果也很好。

身份还是一种地位的象征,一般而言,送礼者经常以社会地位高低为标准,送给地位高的人高价物品,送给一般地位的人普通物品,这已成为一种风气。事实上,礼物的轻重与对方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成正比,因此送礼时,便难免要将受礼者的身份衡量一番。

但也不尽然。比如在中国古代,一般人都认为官越大送的礼越多越好。送给皇帝的礼,当然要比送给大臣的质高量大,事实上未必如此。

宋文帝时,司徙刘义康当权,各地送来礼物,都把最好的送给司徙义康,次品送给皇帝。

有一次,皇帝吃柑子,说味道不好。司徙义康说:“臣家里有好柑子。”马上派人回去取,竟然比皇帝的好吃,而且个头也大。皇帝气得一夜无眠。

康代宗也发现:路嗣恭送给他的玻璃盘只有九寸大,而送给元载的却大到两尺,同样很恼火。

还有一次,秦桧老婆进宫陪太后聊天。太后说:“今年的子鱼太小。”秦桧老婆说:“我家里有大的,明天送100尾过来。”

回家后,狡猾的秦桧责备她胡说八道,同清客们想出了一个办法,把青鱼当子鱼送去,太后哪里知道秦桧捣鬼,笑着说:“我说这婆子是个乡下人,果然。”

因为青鱼同子鱼相似,太后以为秦桧老婆连青鱼同子鱼都分不清,其实是她自己受骗上当。

但这毕竟是历史,送礼者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攀炎附势,甚至连皇家都不放眼里。而受礼者借别人送的礼物夸富、炫耀、攀比,这样就违背了馈赠礼品的基本原则和意义。

根据身份送礼是有原则的,那就是,如果只送给身份低的人,而忽略身份高的,那么这将会给人带来麻烦。

如果只送一件礼物,那么就送给职位最高的,并在赠送时表示对各位的感谢。

如果不止一人接受礼物,那么礼物必须和级别对等。

所以,求人办事时应设法打破送礼的程式,在送礼给对方时不妨大方一点,送给对方所需要或期望的礼物,就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回报。

送礼还是得讲究尺度

礼物不在多,送礼不怕少,只要精致美观,通情达意,送出去就是好礼。

送礼送多少才算适合?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送礼的多少与轻重,应视与对方的关系、送礼的目的以及受礼者的身份而定。

与您关系密切的人,您当然可以送他重礼,也可以送一般的礼物,关键看在怎样的场合。泛泛之交,互赠礼品时免不了几分试探,一般总是抱着不让对方吃亏的心理,你赠我一盒点心,我还你一袋水果;你送我一村书籍,我回赠一支钢笔。

价格相当,互利互惠,随着交往由陌生到熟悉,由肤浅到深入,由疏远到亲密的发展,礼品的轻重往来也随之发生变化,由外在的互利互惠,进而深入到内在心灵的交流。特别是密友知己之间,互赠礼品更是烘云托月,轻重相宜,送多送少已不重要了。

有人送礼是为了求人办事,那么,礼物的轻重就与办事的大小有关。求人办大事,礼物太微薄,事情就难办成。礼物太丰厚,受礼者迫于压力有可能拒收,事情就更难办成。

当然,并不是说轻微的薄礼必显情意,贵重的厚礼一定是为了功利,关键看礼品是否真正成为心灵的媒介,情谊的象征。“礼轻情意重”的另一层含义就是:礼轻、礼重都是相对的,再贵重的礼品,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意相比都是轻微的。

“送多少”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从礼物的数量多少、体积大小以及价格的高低来说,送礼还是讲究尺度的。

一般而言,送的礼品要以小、少、轻为宜。少,就是不求数量多,要求少而精;小,指体积不宜太大,小巧玲珑,易送易存是最高境界;轻,则指价格适中,不求昂贵。总的原则是充分地重视礼品的精神价值和纪念意义。

先说“少”。

欧美人送礼,往往一束野花、一本书、一小篓水果均成敬意。送礼对他们而言,是一种礼貌、尊重、感谢的表示,而不是给对方的物质援助或经济补贴。

而我们通常出于面子的需要,觉得很少的东西拿不出手,要送,就得送多些,送得货真价实。送水果就称它10斤,超市里的商品,狠不得全搬了去。

钱虽然花了不少,但效果却未必好。特别是第一次见面,你一家伙提了那么多礼物,人家还认为你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呢!谁还敢收?如果主人不肯收,你的处境就尴尬了,提走不是,不提走不是。于是你推我让,最后,难下台的还是你。

退一万步说,主人就算收下礼物,心里肯定老大不愉快;你这一次送我这么多礼品,下一次可够我还的。您自认为是好意,人家的心里却有了压力。

其实,礼物不在多,送礼不怕少,只要精致美观,富有创意,送出去就会受到欢迎。

再说“小”。

小而美,小好。

有人说,送这么小的礼物,人家不说咱寒酸吗?

钻戒小吗?价值却不菲,你能说它不珍贵吗?

一幅自己画的画、一条自己织成的围巾,或一件自己做的小摆设,虽然花费少,体积小,但他们精致,您从中不难感受到它厚重的情意。

当然,不是说大体积的礼物不好。

俄国的尤斯波夫家族拥有土地、矿产和其他资产,其规模甚至超出沙皇。菲力科斯是财产的唯一继承人,他记得他父亲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是克里米亚最高的山峰。这样的礼物不可谓不大,不可谓不贵重。

但是,拿一座巨大的山峰作为一个人的生日礼物,其象征意义似乎更大于实用价值,是豪门巨贾表达感情最奢靡的方式。对于许多人而言,精巧的礼物还能制造反差,衬托您精神世界的伟大!

小小的礼物有这么多优点,让人如何不对它情有独钟!

不能不说的是价值。

在某些场合,人们希望通过赠送价值昂贵的礼品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感情,然而,礼品的价值不全在于其质地的豪华和价格的昂贵,钻石固然华贵,红头绳末必逊色。关键是它是否饱含了赠送者的深情。

热恋中的情侣求婚时,自己心爱的子女结婚典礼时,多年的老友乔迁新居时,或一个特殊的周年纪念日等,这些场合都需要贵重一点的礼物相送。

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也是这样。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有“活化石”之称,公元685年,中国女皇武则天赠送给日本天皇两只大熊猫作为珍贵礼品。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时,送给人民两头麝牛,作为回赠,中国送给美国人民两只稀有的大熊猫——兴兴和玲玲。

前些年,农村朋友到城里串门,总是带上一大堆自家产的西红柿、黄瓜、小米、绿豆等,主人总是很高兴地收下。您能说这礼物没有价值吗?

一位在大学任教的医生到偏远的小城去行医,他医好了一个穷苦的山民,没有收他一文钱。

山民回家,砍了一捆柴,走了三天的路才到城里,把一大捆柴送给医生。他不知道城市生活里,几乎没有烧柴这个概念了,他的礼物和他的辛苦让人觉得不合时宜。

但医生十分感动地收下了山民的礼物,后来,他向人讲述这个故事时总是说:“在我的行医生涯中,从来没有收过这样贵重的礼物。”

一大捆荒山中枯去的老枝,本没有价格上的优势,但由于感谢的至诚,使它成为医生记忆中不朽的礼物,您能说它有没有价值?

最后说明一点,送多少应与送礼人的经济实力相一致。如果经济条件差的人给对方送比较贵重的礼品,会让对方受之不安;而经济条件较好的人送较为廉价的礼品,会让受礼者觉得送礼人小气或是看不起他。

送礼要投人所好

送礼要投人所好才好。求人办事,送礼是常有的事,礼品品种也是多得数不胜数,但是如果你能送对方急需的东西,那效果可能非同一般了。清代巨商胡雪岩很善于经商,也善于经营自己的亲系网,他送礼的高妙之处在于他善于抓住不同人的特点,送别人所急需之物。

在胡雪岩的那个时代,要求人办事,肯定离不开银子。胡雪岩深谙此道,自然也从不吝惜银子,甚至到了有“求”必应的地步。比如时任浙江藩司的麟桂调署江宁藩司,临走时在浙江亏空的2万多两银子需要填补,又一时筹不到这笔款项,便找到胡雪岩请他帮助代垫,胡雪岩二话没说便爽快地应承下来,以至于麟桂派去和胡雪岩相商的亲信也“激动”不已,称胡雪岩实在是“有肝胆”、“够朋友”,要他一定不要客气,趁麟桂此时还没有卸任,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反正惠而不费,他一定肯帮忙。胡雪岩做得却也实在“漂亮”,他没有提出任何索取回报的具体要求,只是是希望麟桂到任之后,有江宁方面与浙江方面的公款往来,能够指定由他的阜康票号代理。

这一点点要求,对于掌管一方财政的蕃司来说,自然是不费吹灰之力。事实证明,胡雪岩的投资是有眼光的,最终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益。后来,胡雪岩为了取得左宗棠的信任,做了两件事:

第一,献米献钱。胡雪岩回杭州,带到杭州去的有1万石大米和10万两银子。本来这1万石大米有一个名目,那就是当初杭州被围时,胡雪岩与王有龄商量,由胡雪岩冒死出城到上海采购大米以救杭州粮绝之急。

胡雪岩购得大米1万石运往杭州但无法进城,只得将米转道运至宁波,后来杭州收复,胡雪岩将这1万石大米又运至杭州,且将当初购米款2万两银子面交左宗棠,等于是他既回复了公事,以此证明自己并非携款逃命,而又另外无偿献给左宗棠1万石大米。那10万两银子则是胡雪岩为了敦促攻下杭州的官军自我约束,不要扰民,而自愿捐赠的犒军饷银。

清军打仗,为鼓励士气,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攻城部队只要攻下一座城池,3日之内可以不遵守禁止抢劫****的军规。胡雪岩献出10万两银子,是要换个秋毫无犯。

第二,主动承担筹饷重担。左宗棠几十万兵马东征镇压太平军,每月雪要的饷银达25万之巨,当时清政府财政紧张,用兵打仗采取的是“协饷”的办法,也就是由各省拿出钱来做军队粮饷之用,实际上是各支部队自己想办法筹饷。胡雪岩听到左宗棠谈起筹饷的事,毫不犹豫就表示自己愿意为此尽一份心力,而且当即就为筹集军饷想出了几条很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当时,左宗棠急于求事功,胡雪岩正好给他送去了能使他成就事功所必需的东西,一送之下,也就送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后来,正是因为有了左宗棠这个大靠山,胡雪岩不仅生意飞黄腾达,而且得到了朝廷特赐的红帽子,成为冠绝天下的“红顶商人”。胡雪岩说:“送礼总要送人家求之不得的东西。”可见他是深谙此道的。

送礼的方式有很多种,送钱送物只是一种常规的办法,除此之外办法还有很多,比如你能够解决别人的难题,你能够支持别人的事业,你能够成为别人的合作伙伴等,别人都会真心地感谢你帮你办事。

现在人信奉“办多大的事,送多重的礼”的原则,往往一味与他人比,似乎越贵重的礼物越好。实际上,送礼不一定要这样送,不必因为办一件难办的事情而倾家荡产。善于送礼的高手,总是经过细心的选择,同时把真情包装在礼物之中,因其独特的风格和浓浓的情义,使人觉得于情于理,实在是无法拒绝。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访问日本时,有一项访问NHK广播电台的安排。当时NHK派出的接待人,是该公司的常务董事野村中夫。野村接到这个重大任务后,便调查有关女王的一切资料,加以详细研究,以便在初次见面时能引起女王的注意而给女王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到好主意,偶然间,他发现女王的爱犬是一种长毛狗,于是灵感随之而来。他跑到服装店特制了一条绣有女王爱犬图样的领带。在迎接女王那天,他打上了这条领带。果然,女王一眼便注意到了这条领带,微笑着走过来和他握手。

野村送出的礼物是无形的,“礼”轻得非同寻常,却使女王体会到了他的一片用心,感受到了他的情意,达到了最好的“礼轻情义重”的效果,怎么不叫人折服呢。

求人送礼要讲究策略,有时送对方本人喜欢的东西,还不如送其家人喜欢的东西,更能加强对方对您的好感。求人送礼,不能盲目鲁莽,以礼压人,一定要了解对方的兴趣,有的放矢,巧妙安排,对方易于接受礼物,办事也就十拿九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