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有心机做事有手腕(大全集)
3189600000056

第56章 做事要权衡利弊,看清形势把握办事的时机(2)

北宋时,西夏主李继迁骚扰西部边疆,保安军擒获了李母。宋太宗想把她杀掉,犹豫不决,请枢密使寇准商议此事。商议定后,寇准回家路过相府,将结果告诉宰相吕端。吕端问:“这件事准备怎样处理?”寇准告之:“准备斩首,以惩戒凶逆。”吕端说:“如此未必合适。”他于是进见皇帝说:“从前项羽欲烹高祖父太公以示威于高祖,而高祖却说愿分得一杯羹。举大事者是不顾父母的,何况李继迁是个不孝之子呢。陛下今天杀其母,明日能抓住李继迁本人吗?如若不然,只能增添其对宋的仇恨。臣以为,应将李母安置于延州,好好服侍,以招来李继迁。他即使不降,也可用此事拴住他的心。”太宗听罢称赞,以此为理。后来继迁母死于延州,继迁死后,其子投诚。

《韩诗外传》中也有类似的故事。楚庄王欲动员大军攻打晋国,并武断地决定:“此事我已决定了,敢再谏者死!”此时,孙叔敖挺身而出,冒死劝道:“我院里有一榆林,前天,我在林中偶见一只蝉,正欲去饮露水。这时其身后却有一只螳螂,正做捕食之势。然而螳螂也没有发现有一只黄雀早已瞄上了它。同时,树下一孩童却正张着弹弓向黄雀瞄准。而那孩童忽略了脚边的一个大洞。他们都只为眼前的利益所惑而不顾身后的危险呀!现在晋国未衰,而大王欲讨之,情形不也是一样吗?”听了这段话,楚庄王终于收回了成命。

当人被某事某物所惑时,往往会不顾利害得失匆匆行动,从而不免受挫。相反,兼顾利害得失者,无论办什么事都不会陷入困境。

办事要掌握火候

办事就像厨师烧菜,只有掌握火候,菜才不会烧焦。刘邦初定天下,封萧何为宰相,一时之间,有不少人都登门向他道贺,惟有一个叫召平的人提醒萧何:“你的灾祸可能会从此发生。现在皇上离开京城率兵打仗去了,增封你为宰相,掌管护卫兵,一方面是为了讨好你;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警戒你。如果你现在辞退增封,献出自己的财产做军费,皇上一定会很高兴,也会减少心中的疑虑。”萧何仔细一想,认为有理。于是,他照着召平的建议去做,把自己的子弟送到军中随刘邦作战,又把自家的资财捐输前方做军费,高祖果然高兴。黥布叛变的时候,高祖带兵亲自去讨伐。留在后方的萧何则全力抚慰百姓,巩固民心。有人见他这样投入,勤勤恳恳,非常担心,就劝他说:“相国小心一家人遭杀身之祸啊!自从你入关十多年来,收揽民心,人们打心眼里敬重你,陛下知道你是众望所归,所以常常派人打听你的动向,惟恐你忘恩负义背叛他。你如果想保全家人的性命,从今天开始就要破坏形象,把声望压下来,才能让陛下安心。”萧何细一思量,认为他说的有理,便昧着良心,没收百姓土地,扰民、乱民,使百姓怨声载道,萧何的威信当然也下降了。更妙的是,萧何故意在小事情上斤斤计较,贪图小利,使刘邦看他胸无大志而放心。为了保全自己而违心地做一些不好的事情,萧何称得上是掌握火候的办事高手。

王翦被秦始皇封为大将,统帅兵马60万,继李信、蒙恬之后,再次兵讨楚国。秦始皇亲自送他到灞上,王翦临行前请求赐给他极多的良田屋宅,始皇说:“将军已出兵,何必忧愁贫穷呢?”王翦说:“当大王的部将,即使有功亦不能封侯,故趁大王现在信任我的时候,臣要及时求赐园地以作为子孙的产业。”始皇大笑。王翦的军队到了关口后,又5次派使者回朝廷请求赐给良田。有人说:“将军的请求,太过分了吧!”王翦说:“这话不对。秦王粗暴又不信任人,如今倾尽全国武装士兵,全数交付我,我不多请田宅作为子孙基业以稳固自家,反要让秦王怀疑我吗?”王翦不愧为智勇双全的大将,内外都八面玲珑,对办事的火候掌握得分毫不差。

办事要兼顾得失

有的人在办事时,无端生出许多烦恼,这都源于利害得失间的矛盾。如果单纯就事论事来讲,利害就是利害,得失就是得失,两者泾渭分明,水火不容,但是从人的生活整体而言,利害得失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同一件事情。

春秋战国时期的宓子贱,名不齐,是孔子的弟子,鲁国人。有一次齐国进攻鲁国,战火迅速向鲁国单父地区推进,而此时宓子贱正担任单父宰相。当时正值麦收季节,大片的麦子已经成熟了,不久就能够收割入库,可是战争一来,这眼看到手的粮食就会让齐国抢走。当地一些百姓向宓子贱提出建议,说:“麦子马上就熟了,应该赶在齐国军队到来之前,让咱们这里的人去抢收,不管是谁种的,谁抢收了就归谁所有,肥水不流外人田。”另一些人也认为:“是啊,这样把粮食打下来,可以增加我们鲁国的粮食,而齐国的军队也抢不走麦子做军粮,他们没有粮食,自然也坚持不了多久。”尽管乡中父老再三请求,宓子贱坚决不同意这种做法。过了一些日子,齐军一来,把单父地区的小麦一抢而空。

为了这件事,许多父老埋怨宓子贱,鲁国的大贵族季孙氏也非常愤怒,派使臣向宓子贱兴师问罪。宓子贱说:“今天没有麦子,明年我们可以再种。如果官府这次发布告示,让人们去抢收麦子,那些不种麦子的人则可能不劳而获,得到不少好处,单父的百姓也许能抢回来一些麦子,但是那些趁火打劫的人以后便会年年期盼敌国的入侵,民风也会变得越来越坏,不是吗?其实单父一年的小麦产量,对于鲁国的强弱的影响微乎其微,鲁国不会因为得到单父的麦子就强大起来,也不会因为失去单父这一年的小麦而衰弱下去。但是如果让单父的老百姓,以至于鲁国的老百姓都存了这种借敌国入侵能获取意外财物的心理,这是危害我们鲁国的大敌,这种侥幸获利的心理难以整治,那才是我们几代人的大损失呀!”

宓子贱自有他的得失观,他之所以在这件事上拒绝父老的劝谏,让入侵鲁国的齐军抢走了麦子,是认为失掉的是有形的、有限的那一点点粮食,而让民众存有侥幸得财得利的心理才是无形的、无限的、长久的损失。利害得失应该如何舍取,宓子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办事要做到顾全大局,就必须临危不乱,关键时刻不能患得患失于小利小益,要善于分清眼前利益,能够舍卒保车,为了更大、更长远的利益舍弃眼前的利益。当人被某事某物所惑时,往往会不顾利害得失匆匆行动,从而不免受挫。相反,兼顾利害得失者,无论办什么事都不会陷入困境。

办事不要因小失大

有些人在面临大事时能稳住阵脚,但在面对一些小事情时却慌了手脚,不知道该如何处置;可以经受住生死的考验,却被小事所烦忧。也有的人在大事上可以潇洒的放手,却对一些小事念念不忘,比如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他们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在这些小事情上,而不是用这些时间去做一些有价值的事,去想一些应该思考的问题。其实,生活有时正是因为我们太看重小事,反而过得很累。所以,如果想要让自己过得惬意,就不要揪住一些小事不放手。

约瑟夫·沙巴士是芝加哥的一名法官,他仲裁过四万多件不愉快的婚姻案件。他曾感叹地说:“大部分婚姻生活不美满的原因,通常都是一些小事情。”还有一名地方检察官也说道:“在我们的刑事案件中,有很多都是起因于一些很小的事情。比如,在酒吧里说话侮辱别人,行为粗鲁不讲礼貌,最后才导致伤害的。许多犯了错的人,都是因为自尊心受到了小小的伤害,就控制不住自己,结果酿成了伤心事。”

法律不会去管一些小事情,一个人也不该为这些小事情忧虑,如果他希望求得心理上的平静。如果你能对一些小事耸耸肩,那说明你已经变得成熟。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的思想不再顾虑身边发生的一些小过失时,那他才有了一种可以轻松过生活的资本。

要想克服被小事困扰的毛病,只要把自己的看法和重点改变一下就可以了。让自己注意一些可以令自己开心的东西,做一些能令自己变得更好的事情。这样在短促的一生中,我们才不会因自己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而伤心后悔。就如吉布林所说:“生命是这样的短促,不能再顾及小事。”

有位智者说:“在我们的生活中,约有90%的事情是好的,10%的事情是不好的。如果你想过得快乐,就应该把精力放在这90%的好事上面;如果你想担忧、操劳,就可以把精力放在那10%的坏事情上面。”的确,如果我们能放手那10%的小事,那你就能过得舒心!

林肯说过:“人只要心里决定快乐,大多数都能如愿以偿。”快乐是内发的,它的产生不是由于事物,而是由于个人所产生的态度和观念。如果我们感到可怜,很可能会一直感到可怜。如果放弃不快乐的来源——过度的自尊,那你就能发生交通堵塞或被踩脚指头这类小事时避免火冒三丈。

在科罗拉多州长山的山坡上,躺着一棵大树的残躯。自然学家说,它有400多年的历史。它初发芽时,哥伦布刚在美洲登陆;它长到成年的一半时,第一批移民刚刚到美国。400多年来,它无数次地被狂风暴雨袭击过,被闪电击中过,但它战胜了它们,存活了下来。不幸的是,它最后被一小队甲虫击倒了。那些甲虫从它的根部开始咬,在这种持续不断的攻击下,这个森林中的巨人,终于倒下了。岁月不曾使它枯萎,闪电不曾将它击中,狂风暴雨不曾使它动摇,但小甲虫却使它倾倒了。

有些人就如同这棵大树,经历了生命中许多风暴的冲击,都挺过来了,结果却让一些小事的忧虑给打败了。如果你想让自己的生命之树不遭受小虫的咬噬,就要让自己的心学会宽待他人和他事,就要学会放下一些小事情。当你在放下的那一刹那,你可能发现你的头顶上充满了耀眼的光彩,你收获了一片光明。为了使你的事业更加成功,为了使你的生命价值得到最大体现,请你不妨放弃人生道路上的琐琐碎碎,去拥有更加广阔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