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有心机做事有手腕(大全集)
3189600000029

第29章 做人要有分寸心,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2)

人生的不快,常常差在毫厘之得失,半步之长短。社会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原则和实际情况,用不着在乎别人的议论和评价,也不要去干预别人。时刻保持一颗容人之心,凡事给人留有余地。万事不饶人、怨恨别人、不原谅别人,结果只会使自己更加难过,不会给别人带来不良的影响,只会加重自己的负担,使自己郁闷而已。所以我们要宽容待人,给自己留一点余地,给别人找一个台阶。凡事太尽,则缘势必早尽。要学会异地而处,多思考自己的不足。知足知不足,有所为有所不为。做事明辨是非、留有余地的人,才是一个明智的人。

不管对自己还是对方,都要留有余地,即使最强势的咄咄逼人风格的谈判高手,也会适当留给自己或对方回旋的余地。万一把自己弄得下不来台,这种尴尬局面会在谈判双方的心理上导致微妙的变化,甚至影响胜负的天平。除非你确信,把对方逼到死角对自己非常有利,自己能够完全控制对方挣扎的局面,否则一定要给对方留有余地。

知道了做事留有余地的道理,也要明白必须把握标准,要有一个度。如果没有限制地留余地,只是为了算计着明日要取得什么成就,那么这一些余地不谈也罢。因为这根本就是一些人在为自己的利益作打算,留有余地的话只是一种表现罢了。而我们平时所看到最多的恰恰是这自私自利的人。于是,相互之间可能妥协,知道其中奥妙的人都知道为什么,但谁也不想来破坏其中的奥妙。这正是“老少耗子——是一窝的。”

有一个人,曾去应聘一家大型企业的城市营销主管。面谈时,双方谈得很投机,并没有局限在特定的岗位上。由于多种原因,这个人没有获得这个岗位,双方在表示遗憾的同时,也表达了有机会再合作的意愿。一段时间之后,这家企业打来电话,询问这个人是否愿意出任企业的北方市场主管。其实,这种结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就是留有余地的好处。

如果您跳槽离开一家不怎么样的企业,也不要将关系搞得太僵。因为您跳槽之后还要奋斗,这家企业也在发展,或许双方就能够在更高的起点上合作,毕竟双方互相都很了解。

我们知道,一枚硬币的两个面是不相同的,同样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完全绝对的,任何事物都有两个相对的方面。换句话来说,也就是我们做人不要太绝对,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要留下一些可以回旋的余地。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曾经七次生擒孟获,最后却又把他放回去了。有人会说,他很傻,抓一个人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最后却“放虎归山”。其实,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就不这样想了,诸葛亮这样做的目的,不仅给自己留下了余地,也给孟获留下了一条退路,深谙用人之道的诸葛亮明白,想要一个人为国家心甘情愿地效力,就要让他心悦诚服地降伏。果然,在第八次擒住了孟获后,他终于甘心归降认输,诸葛亮此举也成为了一段传世佳话。

在一定意义上,留有余地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佛家说:“心善如水。”刘墉曾在他的书中写道:“人们往往惊异于太阳的热力,而脚下的大地却有着更令人惊奇的热量。天没暖,大地先暖,因此很多花才会破冰绽放;人情不暖,内心先暖,因此我们能够在尘世做一剂清流。”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往往能替别人考虑许多实际问题,所以也时常为他人留有余地,也许他会因为这样而失去些名利或财物,但与此同时,他却获得了对方的感激和信任,这是比金钱更为珍贵的东西。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留有余地是幸福的另一种表现。苏格拉底说过,太过理智反而不是一件好事。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之上,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人生的价值、美丽的容貌和巨大的财富,还有更重要的就是朋友、家人和爱人。如果一个人在处理身边的事情的时候过于理智,即使他得到了他想要的,但他又失去了什么呢?后者的价值显然无法与前者相提并论。积极尝试用感性一点的想法来对待身边的问题吧,这不会让你损失掉什么,相反地,你甚至能够收获一份极大的幸福。

虽然留有余地只是做事过程中一个小小细节,但是有时却能决定成败。汪中求在《细节的魅力》中写道:“一心渴求伟大,伟大却了无踪迹,而甘于平淡,认真地做好每个细节,伟大却不期而至。这就是细节的魅力,是水到渠成后的惊喜!”做人做事应该把握细节,切忌不可把弓拉得太满,给自己和别人留下一丝余地,才能让自己在生活中进退自如……

换句话来说,留余的目的就是不要用尽全力。清人《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五记载了个“四不尽”,即“功不可立尽,官不可做尽,恩不可施尽,寇不可杀尽”。意思是说,功要立尽了,就可能功高盖主,皇帝和其他大臣都会很不安,碰上老实的郭子仪还好,要是遇到狼子野心的司马懿,那就免不了会掀起一场腥风血雨。而官至极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看似荣耀盖世,其实是危机四伏,君臣猜忌,必有一番死斗。高到无官可封的年羹尧,没想到有后来一天被降十八级,最后还是被赐死。寇不可杀尽,则有两层意思,一是穷寇勿追,逼得他走投无路,就会和你拼命;二是“鸟尽弓藏”,敌寇杀完了,将军谋士们也就离死期不远了。这些个“不尽”,固然都有道理,也有效果,同样也是些明哲保身的办法。

人在社会中,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学会留有余地,话不可说满,事不可做绝。所谓“天无绝人之路”就是说,连上天都会为每个人留有转机,留有强以选择的余地。家有余粮,日子好过,日有余用,生活安稳,就要做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俗话说,弹琴唱歌,余音绕梁;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只有留有余地,才能做到均衡、对称、和谐;只有留有余地,才能做到进退从容,屈伸任意。我们留下更多的空间给别人,其实也是留下退路给自己。

另外,在与人交流的时候,也要注意留点余地。例如,在交谈中,有些地方需要赞美对方时,应该措辞得当,掌握分寸。赞美的目的在于使对方感觉到你真的对他(她)钦佩,如果用空洞不切实际的溢美之词,反而会让对方产生缺乏诚意的感觉。例如,一名公关人员热情友好地接待了一位客人之后,得到了“你的接待真令人愉快,你的热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评价,显然这个评价比“你是一位全世界最热情的人”的赞誉会入耳得多。因此,即使是人们普遍乐意听的称赞也要适度,过分的讨好、谄媚则近于肉麻。特别是对于自己的上级领导,在社交场合更不宜毕恭毕敬地说些奉承话。对晚辈或地位比较低的人,说话时也不宜使用轻视、冷淡的口吻。

如果想要使两人之间的谈话很好地持续下去,可适度地选用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或讲一些笑话。幽默的语言,既有趣可笑,又寓意深长。如果能在谈话中适当加以运用,不仅能够活跃气氛,而且能够启人心智,吸引听众,达到与人更好地交流和沟通的目的。

然而,凡事都要有个限度,使用幽默的语言讲笑话,也要因人而异,要分清时间、地点、场合,要掌握分寸。比如有的人喜欢嘲笑他人的生理缺陷和短处,特别是对男女之间的话题更是津津乐道。其实,这不但不能把自己的风趣和幽默表现出来,反而说明了自己的轻薄与无聊。我们要知道,优雅的举止和风度是以友善和为他人着想这两项原则作为基础的。这种揭短的“幽默”伤人太深,不但不道德,对于自己也未必有益。因此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分寸,说话办事要留有余地。

最后再说一点,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很难做到不求人,也很难不被人求,因此无论求别人办事,或是答应为别人办事,还是拒绝他人,都要注意把话说得留有余地。另外,表扬人,批评人,调解事端,解决冲突,应付尴尬局面,调息不满情绪,乃至布置任务,汇报工作等,都应当留有余地。只有留有余地,才能自如的进退,顺畅地回旋。

人生中,要留有余地的机会实在很多。制定计划,要留有余地;享受人生,要留有余地;批评别人,要留有余地;日常用度,要留有余地;房屋装修,也要留下更新的余地;再窄的公路,也要留下堵车的余地;再繁忙的工作,也要留下休息的余地;再紧张的关系,也要留下调和的余地。

说话办事适可而止

待人宽厚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假如一件事情本来不大,就不要紧抓不放,要得饶人处且饶人,而且是得理也要让三分。中国传统美德讲“恕道”,讲究“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一个女子在行路中吐了口痰,因刮大风的原因把痰刮到一个小伙的裤子上了,该女子看到后慌忙道歉,并从包里掏出面巾纸要擦去小伙裤子上的痰,但是小伙恼怒地不肯让她擦去痰,并声言:“你给我舔去!”女子再三赔礼“对不起!对不起!让我给你擦去好吗!”但小伙执意不让她擦,就是要让她给舔去,这样争执下去,围着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有的跟着起哄打哨、闹着、笑着,但是见到这女子怎么说“对不起!”也不会使小伙原谅她,非让她舔去不可。最后惹得女子大怒,从包里掏出一沓钱来,大约有一两千元,当场喊到:“大家听着,谁能把这个家伙当场摆平了,这些钱就归谁!”话音刚落,人群中闪出两个健壮的男人,对着那不依不饶的小伙就是一阵拳打脚踢,那小伙被踢翻在地不知东南西北,等站起来找那女子时,那女子和打他的人早已无影无踪了……

假如你做了对不住别人的事,感觉自己心里有愧疚,向人家赔礼道歉时,人家气不忿说几句,你也得认真听着,这也是人之常情。反过来,有人做了对不起你的事,人家赔礼道歉了,只要无大碍,就不要得理不饶人,甚至故意报复。真要是那样,反而失了理,如果你的行为“防卫过当”了,说不定还会导致犯罪!

一位老大爷正骑车前行,却被从路旁小胡同中冲出来的一个骑车的女孩子撞倒了。那个女孩子对着倒在马路上的老人大声埋怨:“你骑车也不瞅着点儿!”一旁的过路人看不过去了,纷纷指责那个女孩子:“别说是你把老大爷撞倒了,就是没你责任,你不也该先扶起老大爷看撞着哪儿了没有?”说得那女孩子不好意思,不得不过去扶起老大爷,小声说:“对不起。”那老人站起身,活动活动身子,说:“疼点儿没事儿,你下回可得小心了!你也没伤到我哪儿,赶快走吧!”

在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加快了,有的人心生浮躁,没有一点儿修养,说话不是带气儿就是带刺儿,他们得理不饶人,无理也要搅三分!原谅别人并不是软弱,只要是吃亏在明处,那就是有意为之,这是高尚的,也没什么可生气的。如果人能站到高处,想得开点,就能够理解别人,宽恕别人。看着好像是“窝囊”,其实那是人格的完美高尚,是一种大度。因人格高尚带来的那种崇高美感,是一种千金难买的精神享受。

有句民谚是说:“养儿防老,囤谷防饥”、“晴带雨伞,饱带干粮”,意思就是要未雨绸缪,为明天留后路、留余地。有一句俗语:“人情留一线,日后好见面。”指的是,与人相处,凡事不可做绝,要记得彼此留有余地。以后不管在什么场合见面,都不会难堪,不会尴尬。

狡兔三窟,是留有逃生的余地,得势不忘失势,强盛不忘衰败,富贵不忘破落,人情世故,是非恩怨都得留有余地。

让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例子:杨帆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某局办公室,专门给局长写材料。杨帆是个高材生,平时又爱舞文弄墨,常有短文发表在市级报刊上,按道理说,在办公室写个讲话稿、汇报材料之类的应该不成问题。但是,杨帆第一次写的材料,在局长那儿就没有通过。

其实,那是个很简单的材料,就是写出一个关于本局近期工作情况的汇报。杨帆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写了三天三夜,自我感觉有血有肉了,呈给局长过目,只见局长提着笔,把杨帆的材料翻看了四五遍,最后说:“不行!根本不行!回去再改一改。”杨帆拿回材料,满肚子疑问,局长也没有说要改哪里,这可怎么办呢?他决定请教一下办公室的老主任。

在晚上,杨帆带了两条烟,来到老主任家里,老主任收下烟后很是热情,要过杨帆的材料,拿出笔,快速改了几处,说:“明天你把这个材料重新打印一下,再让局长审阅,准行。”杨帆接过材料一看,只见老主任把“汇报”改成了“回报”,下面的几处也是把正确的词全部都改成错误的词了。

第二天,杨帆再次把材料呈送给局长,其实他对结果是半信半疑的。只见局长眉头紧锁,做沉思状,然后提笔,把“回报”重重地划去,用红笔改为“汇报”,依此类推把明显的几个错字一一纠正过来。之后,把材料递给杨帆说:“可以了,打印10份。”

杨帆这回真是大惑不解,谦虚请教老主任,老主任缓缓说道:“记住,在局长面前,什么事都不要做得万无一失,应该给他留有更改的余地……”杨帆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从这件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与领导相处的过程中,留点余地也是相当重要的。对领导来说,这里有一个面子问题。在这时候,留有余地,也是解脱自己的一种方式。有的时候,一些人为了一件毫无意义的小事儿,双方争论得面红耳赤,这种时候,只要有一个人退一步,说一句“开个玩笑嘛,何必当真?”这就完全可以熄灭“战火”。从进攻的路上及时撤退下来,谁也不会受到伤害,大家仍会和好如初。

做事时给他人留点余地,这既是为人之道,又是一种工作艺术。一位著名企业家在作报告时,一位听众问:“你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请问,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企业家没有直接回答,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他反问道:“这是什么?” 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他对这些回答不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你们问我为什么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太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下‘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

实际上,做事给别人留点余地,并不是说明自己能力不强。这只是一种管理的智慧,是一种更高层次上带有全局性的圆满。给猴子一棵树,让它不停地攀登;给老虎一座山,让它自由纵横。也许,这就是企业管理者用人的最高境界。

一个人要珍惜自己,在做事和说话时,都应该留点余地,留一条后路,留一片蓝天。在了解生命的意义后,每个人都应该这么做,因为这里面有对自己一时莽撞的弥补,有对自己一时糊涂的反思。假如你处在企业的管理层,你要做到思路清晰,千万不要让自己的思维混乱,你不妨抽空静下心来想想,假如有一天工作性质发生了变化,你是不是还能够称职?在昨天的来路上回去容易,可是让职位退回到以前去,似乎心中都不是滋味。

同样地,如果我们面前有一条大河,阻挡了我们的去路,实际上退一步却可以前进得更快,只是要看退路是否宽敞。人注定要走路,路并不在于在哪个方向,只是为了到达前方,有时需要自己判断,有路就有希望。朋友们,高高低低都是人生,走到高处时,留点余地给低处,走到低处时留点余地给高处,这样的一生才会快快乐乐。是花始终要开放,是叶始终要鲜绿,留点余地,你将是个明智的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