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我,就在这里等你
31880500000012

第12章 一拜娥岱(下)

进入终南庵的山门涵洞是一条开凿在笔直的巨石中间,涵洞外面就有十来级台阶,是用石块在外面砌成的,涵洞里面台阶是在原石上直接人工开掘出来的,向上有一个陡峭的坡度,出口在前院中央。涵洞里面有三道山门,门板都是二十多公分厚的木板,用铜条铜皮里外打在一起,就镶嵌在石壁里面,扣环也是粗大的铁环。穿过二十多米长的涵洞,必须异常小心,稍不留神就会碰到顶上。

整个前院看起来也像是从巨石上开凿出来的,除了有一个两亩多地的院子,还有一座异常雄伟的大殿,大殿背靠着悬壁,连着七八间寮室,算是尼姑们的起居地和日常生活的地方,沿院子的三个边还有一道不是太高的围墙,站在石砌的围墙边,青城市及东西两边的山谷道路一览无余。显然,这不是一座普通的尼姑庵,分明就是一座修建在悬崖上的观察瞭,山谷里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小海,这座尼姑庵可不简单,这绝对不是一个普通的尼姑庵。”

“哥,有啥问题吗?”

“小海,你站在这儿往下看,整个青城县城是不是就在眼皮底下面。现在,青城的城市规模已经扩大了好几倍,可是在改革开放之前,青城市就这一块儿,加上外围的城墙,是不是站在这儿就能看得非常清楚。”

“嗯,真就是。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在县城里面到处找着买东西,不到两个小时,大街小巷就转了个遍。那时候,县城的西门北门都还在,城墙也在,也没有几栋楼房。”

“小海,其实咱们老家的人还是喜欢修楼房的,在原先的大街上,尤其是西关那一块儿,我都记得有很多明清时期的木质二层楼。现在整个城市已经没有了特色,除了钢筋混泥土,连原本很有特色的木质二层小楼也找不见了。再说,青城县城可是明朝初年的新城,那个时候青城是连接四房的中心地带,北上省城,西出到另外一个省,东行也是另外一个省,唯有这南面是青江和难以跨越的锦屏山,也算是当时的商铺林立的地方。就站在这儿,要是还原当时的县城,我估计县府和兵衙都能看的清清楚楚。”

“好像有些难度。哥,在半山腰石头上山峰上开凿的一块平地本身就不简单啊。”小海已经有了疑惑。

“嗯。青城多山,有山就有庙就有寺院其实并不奇怪。但是,这座尼姑庵就不简单,人工开凿不说,就这地势和视野就不是一般人能想到的,除非……”

“除非什么?”小海问道。

“有意图,有野心的人。在县城对面的高山上,垂直高度在一千五百米左右的地方,虽然有点远,但是在终南山上还能找出一个比这个尼姑庵更好的地方吗?没有,悬崖峭壁本身就限定死了。我想在很久以前,这儿原本就是一座孤立的峭壁悬崖,有人为了更好地掌控县城里面的一举一动,不惜财力物力人力把悬崖凿成一块平地,再在上面盖一所庙宇。布善施道,修庙建寺,在任何时候都是说得过去的理由。或者,在明代修建青城县城的时候,这地方就是一个瞭望哨,上面还有驻兵……小海,你在这周遭转过没有?”小波突然想到什么,连忙问小海。

“那儿?哥。”

“就是终南山的山脚下,沿着青江,就在这尼姑庵的山脚下……”

“这下面就是青江,悬崖峭壁,下面没有路。”

“我是说有没有往下流水的沟涵之类的地方。”

“这个我没注意过。”

“这个有些不对劲。小海,假如我的设想成立,要想人在上面长久居住,应该就要解决吃水问题。这座尼姑庵在一块独立的巨石上面,和山壁也连着,那这个水从何方来,又要流向那儿?还有,即便是瞭望哨,涵洞里面进出如此不方便,假如被人围困的话,没有水上面的人怎么生活。还有,我看见的那位老尼姑,气定神闲,那样老,也不可能是爬山挑水的主。没有水,这个肯定有问题。”说罢,小波又绕着围墙转了一圈,仔细观察了一番,自言自语地说道:“难道我看错了,这不是一个瞭望哨,或者没有人在上面长期居住。”小波说道。

“哥,我也见过许多山上的庙宇殿堂,好多地方都没有水源,就像凤凰山的真武庙,它不就没有水源吗。可是,上面还是有道士长期居住。”

“小海,你仔细观察过没有,凤凰山不是一座孤立的山峰,它的南脊确实看起来非常高,可是北脊却并不高。这还不是主要的区别,凤凰山的西凹山腰,也就是距离山顶不高的地方,那儿有一眼泉水,是凤凰山西沟的水源地,取水用不着走太远的路,而且沿着山坡走路,坡势也不算太陡。再说,凤凰山不存在被人围困的可能,除非攻打西沟对面的驻军能从上面直接开炮外,那座山就没有多少战略意义。不像这儿,这个地方是观察青城县城里面一举一动的地方,假如消灭了下面的武装,这座终南庵就是一座孤立的军事要地,也具备军事要地的一切可能。否则,会有人费九牛二虎之力开挖这石头山,修建这样一座壁垒。”

“哥,这个我还从来没有想过。我总觉得历史都是单一,所有的痕迹都会消失掉。”小海笑着说道。

“小海,历史不是孤立的,看古迹你就得把所有的可能都要想一下,站在你要创造历史的角度来考虑。这样,你就会觉得你是在和历史人物对话,和这里面一切事事非非在对话,你眼里的遗迹就不是遗迹,而是你创造的历史痕迹。就像眼前的这座青城县城,它原先就不是这样的,现在的人给了它太多的改变。可是,假如你把历史的痕迹拿到一块儿,你就会发现这座城市它在冷兵器时代,或者就是战争年代它的价值和战略地位。城市不是因为人们都聚集在这儿了,它首要价值是为战争服务,为一个国家民族的战争服务的。自古我们就是一个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农业要的是可耕种的土地,是水源。旁水而居,这就是我们古人的生活习惯,就连古人的墓地都没有逃出这个宿命。很多盗墓贼,其实他们谁也不知道墓门在哪儿,可是这些人中间有许多都是风水大师,风水看什么,就是看山看水,在盗墓贼那儿,其实就简单到只看古河道。”

“还真是这样,我去过大堡子山秦公墓,那些农民盗墓的时间挖了很多盗洞,可都没挖到墓室。但是,他们后来请来了一位有经验的阴阳,给他们指点了一下,朝着一片开阔地往下挖很快就挖到墓门,里面的东西也被洗窃一空。这些都是那些导游说的,我原先还以为是那些导游在胡扯,现在看来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事实本来就是这样。看历史,不能孤立在历史事件上面,要研究与事件相关的信息,这样才能看透历史,也才能读懂历史。”

“哥,按照你的说法,这座尼姑庵在下面的青江里面取水是不可能的,这庵里面应该就有水源,否则这座人工开凿的瞭望哨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应该是这样。小海,这是历史的角度,现在就说不一定,城市的自来水可以沿着我们上山的道路铺设上来。可是在古代,没有水就没有长期占据的可能。古代行军打仗,设定的路线首先要考虑水源地,占据水源地就占据战争的主动权。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你听说过吧,马谡的失败就是因为缺水,士兵可以三四天不吃东西,可是一天都不能缺水,缺水就已经失去了战斗力。我想,修建这座瞭望哨的那个人可不希望这上面的人都死绝了吧,那样的话,谁还会守在上面,谁还会为他观察县城里面的动静。”

“就是挺怪的。哥,我们到现在还没看见过到你所说的那个娥岱殿通道,这上面的外院和内院应该也有相通的地方,否则内院里面也进不去啊,悬崖峭壁,人不可能飞过去吧。”

“小海,这里面有许许多多未知的迷,通道不可能没有,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就像这水源一样。小海,这座尼姑庵的香火挺旺,我们到大殿里面转转,上香的话就准备一点零钱,好给香火钱。”

“呵呵。哥,你要拜佛拜菩萨?”

“不,我虽然进寺院,但是我从来没有跪拜木偶泥胎的习惯。”

“我也从来不信这些。”

大殿是一座观音道场,慈眉善目的观世音菩萨盘腿高坐在莲花宝座上,闭目沉思,一手打着兰花指指向大殿的大梁,净水瓶也足有一人来高,不过净水瓶里面没有鲜活的柳枝,这倒让人感觉有些不伦不类。看菩萨塑像有些清瘦,具备民国初年的雕塑风格。但是,整座塑像明显不协调,像是出自民间粗略或者才开始从师学艺的工匠之手。

大殿里面没有导游之类的人,就连各个景点出售画册或介绍之类的书籍的人都没有。但是,大殿左侧有许多免费取拿的佛经典籍和光盘,这倒是出小波的意料。

“施主,结个善缘吧。”殿内一位三十多岁的尼姑似乎在和小波兄弟俩在说话,可是又感觉不像,因为殿内有十多个像小波小海这样的游客,已经有人跪倒在菩萨面前的蒲团上。“当”,是中年尼姑敲响了放在香案上面的木鱼。这些,小波既觉得异常神秘,又觉得异常亲切,整个人都随着木鱼的声音飘了起来。

“施主,结个善缘吧,求菩萨保佑出门平平安安,求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保佑家人健健康康。”中年尼姑依然在坚持,声音在大殿里面回响着。

小波从口袋里面掏出零钱,取出几张塞进功德箱,双手合一,望着莲花台上的观音菩萨,深深地鞠了一个躬。小海看着,也跟着小波拿了几张零钱塞进钱箱,站在小波的身傍,跟着小波依瓢画葫芦。

中年尼姑也双手合一,给小波小海兄弟俩还礼道:“心到意到,菩萨会保佑施主的……心到意到,菩萨会保佑施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