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不敢竞争!惧怕失败。须知,没有竞争,就没有成功的希望。竞争是吸取知识、吸取经验的有效途径。
达尔文的进化论,得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重要结论。人类社会要生存和发展就要优于自己的竞争对手,这是个很筒单的道理。反过来,某人在一定阶段优先于自己进步,或先于自己被提拔,也是这个人在他的某些方面必然优胜于自己,这是事实。
所以敢于竞争,善于竞争,才能使自己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在事业发展上卓尔不群。
美国第35届总统肯尼迪的家族有句口号:“不能甘居第二。”以这种必胜的竞技心理状态!肯尼迪投入了与尼克松竞选的行列。当时!尼克松的声誉和影响及其竞争选票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名人云集的首都华盛顿,相对而言,在各州的影响就小一些,并且对各州的选票抓得也不如华盛顿紧。于是肯尼迪投入精力从薄弱环节开始突破,把重点放到各州。1960年一年内,他乘飞机飞行6.5万英里,访问了24个州,发表演说350次,从而赢得了广泛的声誉,获得了大量州民选票,一举击败了实力强大的尼克松,成为美国第35任。
有的人不敢竞争,惧怕失败。须知,没有竞争,就没有成功的希望。
追求成功的过程,是个不断吸取、不断进步、不断竞争的过程。竞争是手段,而从竞争中吸取经验则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就像一个运动员,先是要学习别人的经验,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水平,最后才可能和其他选手同台竞技,一争高下一样。
对于知识、经验、规律的不断吸取和把握,体现了我们自身素质的好坏。因此,我们绝对不能忽略吸取经验与学习的重要性。同时,有一条我们最容易轻视的规律:从竞争中去吸取经验。竞争是智慧、体力、临场发挥的综合素质较量。每个人在竞争中都会尽全力争取胜利,使出浑身本领抓住所有有利于自己的机会。因此,在竞争中最容易学习到别人的长处,吸取到别人最好的经验。很多人以为学习知识只是一个人的事,只要努力就足够了。殊不知,更重要的是开拓视野,在同别人的竞争中来充实自己。
有些人懂得这个道理!但是他们不喜欢同别人竞争!只想在安定的环境中过日子。可看到别人超越他们,取得一个个辉煌的成就时,他们又于心不甘。如意大利人不喜欢被人视为竞争心很强,而且他们以拼命追求成功为耻。教育者尽量不让学生之间有比较或形成对照的情形,他们以评价的方式来取代分数。因为他们认为竞争是可耻的行为。
相反地,美国人认为竞争是有益的。他们主张每个人都应该为成功而奋斗,做得愈好的人,应该得到愈多的报酬与名誉。另一方面,美国人对公平的观念非常敏感,他们主张每个人都必须受至U人道上的援助,但是任何人都不能免于竞争,在他们眼里,碌碌无为才是可的。
一个赞扬成功者的社会较少被嫉妒左右,这是因为社会既要求竞争,也要求承认别人的成功。反之,不愿意从竞争中吸取他人优点,不承认成功的社会,则是充满了嫉妒与抱怨的社会。
以怨恨者的道德观而言,成功的人应当经常被批判,只有悲惨、贫穷、苦恼的人才拥有单纯的心,才具有被救赎的资格,才是最善良的人。
如前所述!意大利人显然在强化这种想法!此一现象使嫉妒成为社会的障碍之一。意大利有文学奖、电影奖的审查委员会!
一般来说!不畅销的作品及不可能进军国外市场的作品特别容易得奖!那些审查委员做这个决定的动机是嫉妒,却以艺术的理由来粉饰,提高那些作品的声望。
与此类似,同样的事也发生在现代大学内的各种竞争,特别是许多平庸的人在审查比他们优秀的人的作品时最容易发生。这种现象在企业里也屡见不鲜,无能的干部排挤具有企划力和创意力的人。甚至连新闻界也不例外,采访主任很可能设法排挤名气将超越他的记者,以保持自己的声威和。
可见,嫉妒是一种到处都见得到的负面心态。但是,在具有竞争性传统的国家,大家以奖励竞争、肯定价值作为向成功喝彩的方式,在这些国家中,竞争的力量可以防止个人的萎缩,让个人更积极地行动,探寻其他的路径和方法称赞卓越的人物,并努力学习他们的优点。
我们认为,善于吸取他人经验的人,首先是不被嫉妒所控制的人。一旦被嫉妒的心态所左右,他们的思想就发生畸变,他们的眼睛就会被蒙蔽,他们的行为就会背离正常的轨道。
善于吸取知识的人,主张靠竞争来获取成功,在竞争中提高自己,找到成功的途径。他们所盼望的竞争方式,是人人平等"公正、合理合法的竞争。
优秀的企业家主张这种竞争。他们学习各种高科技的尖端技术,用以提高产品的质量;他们运用各种先进的管理方式,用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改良生产效益;他们在千变万化的市场竞争中吸取别人成功的经验,加以移植、改良和创新,使自己的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作家、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均是如此,他们把竞争作为吸取营养的手段,虚心学习,不断奋进。
他们看待比自己成功的人士,自有一套方法。他们敬佩而不嫉妒别人,羡慕而不怨恨别人,模仿而不妨害别人。他们接近人家的目的,是学习别人的优点,了解别人的优势,为我所用,以便充实和武装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强大。因为他们清楚一点:具有那些优秀人才的特质,才有同别人一较高低的资本。
当然,真正善于吸取的人,除了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也应该向那些看起来弱小、贫困、失败甚至愚蠢的人学习。他们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因而不论何种场合,与什么人相处,总是抓住机会了解更多的东西。
生活有各种层面,每个层面均有不同的境况。而我们每个人的经验和学识,多半来自我们熟知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圈子。一旦脱离我们固有的圈子,就会感到陌生、不解、无所适从。事实上,这正是绝佳的学习机会。
而从人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是一个丰富的独立的世界。他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和你不同,你永远无法彻底明晰他内心的秘密。因此,即便是乞丐、精神病人,仍然可能让我们深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