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是人太现实了吗?不可否认的是,现代人的交际心理多半带有一些功利色彩。但是,谁不愿与比自己能干的人交朋友呢?因此,穷人在社会关系少可以理解,但穷人却不能任其发展。套用莎士比亚的那句名言:“你有权不接近我,但你却没有权阻止我来靠近你。”可见,如何打开局面,关键还看穷人自己。
1.家穷人穷,关系穷
李师傅这一家,一辈子小心谨慎过日子,奉公守法,兢兢业业,从来就信奉“万事不求人”的原则,也没有什么事值得去求人。除了老婆孩子,其他社会关系一个也没有。
李师傅的儿子恰恰年轻气盛,一天在街上遇到一点小事跟人吵架,一气之下动了手脚,把人打得头破血流,闯下了大祸,被关进了临时拘留所,等待着他的将是法律的制裁。
李师傅就这么一个儿子,视同心肝宝贝,见儿子蹲了班房,又气又急,直拿脑袋撞墙,饭吃不下,觉睡不着,简直感到整个世界都崩塌了。加上老伴儿整天以泪洗面,更使他觉得没了活路。
这时,有人给李师傅出主意:“别这么死心眼儿了。当今社会都是人求人,有关系,什么事都能通融。你这么成天闷在家里也不是办法,为儿子着想,得赶紧出去‘活动活动’呀!”
邻居帮他分析情况,说他儿子的事弄不好得判刑,该提早到检察院“活动”。
另一个说,检察院管起诉,最后结果还得看法院如何判,所以该去法院“活动”。
还有的说,判归判,只要关系硬,搞个假释,保外就医什么的还不是很容易。你们单位的领导有来头,面子大,求他出面作担保,把人保出来也行。
又有人说,市场上有个卖肉的某某,跟公安局某科长是连襟,可以求他高抬贵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放人算了。
甚至有人竟然出了这么个主意:牢房的滋味儿可不好受,听说某某的亲戚在看守所当管教,你得赶紧去他家打点打点,到时候省得儿子在里面遭罪……
邻居们七嘴八舌,主意出了一火车,把李师傅搞得晕头转向。人家都是一片好心,李师傅不能不听。于是,他横下一条心,豁出一张老脸,就求人这一回吧!与老伴儿商量了一整夜,第二天,从银行取出了自己一辈子的积蓄2万多元钱,开始马不停蹄地奔走,今天跑东家,明天串西家,每天累得东倒西歪地回来。
邻居们给他指的路子,他几乎都跑遍了,甚至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也走了不止一趟,逢人便递烟、流泪、送礼、诉说。
总共算起来,李师傅求人求了十几家,送礼的钱也差不多把家当折腾个空,他一天天地“跑”,一天天地等,可儿子就是出不来。一转眼,半个月过去了也没听见个什么回音。
儿子的事情就这样被耽误了。痛定思痛,李师傅心中很不是滋味儿,日子穷也就算了,朋友圈子怎么也小得可怜,遇到难事就没了门路,只好临时抱佛脚了。
2.穷人不会求贵人帮助
有句话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我们一直相信“爱拼才会赢”,但偏偏有些穷人是拼了也不见得赢,关键可能在于缺少贵人相助。在攀向事业高峰的过程中,贵人相助往往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有了贵人,不仅能替你加分,还能加大你成功的筹码。
你离乡背井,初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谋生,不知何处才是落脚之地,就在你感到茫然无助的时候,遇到一位好心人替你指点迷津,解决了你的难题。
除非你的运气特背,否则,在你的一生中,总会碰到几个贵人。例如,你在工作中一直不是很顺利,表现不佳,心灰意冷之余,你开始想打退堂鼓。你的一位上司却在这时候推了你一把,设法帮助你跨过了门槛,重燃你的斗志。
“贵人”可能是指某位身居高位的人,也可能是指令你心仪以久或欲模仿的对象,无论在经验、专长、知识、技能等各方面都比你略胜一筹。因此,他们也许是师傅,也许是教练,或者是引荐人。
有贵人相助,的确对事业有助益。有一份调查表明,凡是做到中、高级以上的主管,有90%的都受过栽培,至于做到总经理的,有80%遇过贵人,自当创业老板的,竟然100%全部都曾被人提拔过。
不论在何种行业,“老马带路”向来是传统。目的不外乎是想栽培后进,储备接棒人才。这些例子在运动界、艺术表演界、政治界颇多。
有人说,政治圈是讲究人脉、关系现象最盛的,各路人马结党结派毫不鲜见。谁是受谁提拔的,谁和谁相互帮忙,谁跟谁彼此利益输送。若论起每个人的背景来头,几乎都有稳当有力的靠山撑腰,好像少了这层保护罩,就很难在复杂的政治圈里出头露面。
话虽如此,没有贵人比较难成气候,但若要被贵人“相中”,首要条件还是在于被保送上台的人究竟有没有两下子。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如果你老实巴交一无所长,却侥幸得到一个不错的位置,保证后面一堆人等着想看你的笑话。毕竟,千里马的表现好坏与否,代表伯乐的识人之力。找到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对贵人的荐人能力,也是一大讽刺。
除了真正是基于爱才、惜才之外,一般而言,贵人出手,多少都带有一些私心,目的在于培养班底,巩固势力。但也有一旦接班人羽翼丰盈之后,立刻另筑它巢,导致与师傅失和,反目成仇,这类故事自古至今屡见不鲜。
良好的“伯乐与千里马”关系,最好是建立在彼此各取所需、各得其利的基础上。这绝不是鼓励唯利是图,而是强调彼此以诚相待的态度,既然你有恩于我,他日我必投桃报李。
穷人干事业总爱单枪匹马,其实完全可以寻找一位“贵人”,以下是必须谨记的。
一、选一个你真正景仰的人,而不是你嫉妒的人。绝不要因为别人的权势,而琵琶别抱,另搭顺风车。
二、摸清贵人提拔你的动机。有些人专门喜欢找弟子为他做牛做马,用来彰显自己的身分。万一出了事,这些徒弟不仅捞不着好处,还可能成为替罪羔羊。
三、要知恩图报,饮水思源。有些人在受人提拔,功成名就之后,往往就想双手遮掩过去的踪迹,口口声声说“一切都是靠我自己”,一脚踢开照顾过他的人。如果你不想被别人指着鼻子大骂“忘恩负义”,可千万别做这种傻事!
有了“贵人”的提携,加之个人的能力与努力,你一定比别人捷足先登成功之梯。
3.穷人交际常碰壁
人生中很多成功的获取都来自于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来自良好的交往,但周围世人存在着许多冷漠与虚伪,使一些穷人在交往中不断受到挫折,承担了不少压力,最后心灰意冷,产生了懒得交往的消极心理,正是这些消极心理剥夺了一些穷人获取成功的机会。
在社会上碰壁是根寻常的事。社会上的一切并不是专为你而安排的,它不可能完全按照你的意愿运行,但很多穷人碰壁以后,却疑神疑鬼,投鼠忌器,越趄不前,这样的人是不可能获取成功的。
穷人习惯于以一种脆弱的心理去窥视外面的精彩世界。在这种精彩的世界“精彩”到使他们难以承受的时候,他们的心理便自然产生了一种防御与戒备。在他们的心里,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人心惟危,人心叵测,总令人防不胜防,于是他们信奉“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的人生信条,相信“逢人且说三分话,莫论他人是与非”的至理名言,从而进入交际场,对他人缺少一种深刻、真挚的信任感、坦率感。尤其是一些曾经受到过他人伤害,甚至是朋友伤害的穷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或者是“别人被蛇咬我也怕井绳”,这种防御心理就显得特别强烈。由此这些人的交际热情必然受到一定影响。有时甚至觉得不如“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与世隔绝,逍遥自得,幽闭宁静地生活更好。他们从喧嚣的世界中退了出来,以为这样便省去了太多太多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及由此带来的烦恼与苦痛。
还有些穷人在交际中大多带着一种居中的心理。这是一种能而不为,处事小心谨慎的心理倾向。带有这种心理倾向的穷人,一方面对社会人生对他人当中的一些阴暗面有一种恐惧心理,对他人缺少信任而与人小心翼翼的交往周旋,尽量拉开心理上的距离,所谓的“距离也是一种美”便是其理论依据;但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孤独、消除寂寞,他们也渴望感情,企盼温暖友爱。所以,人际交往中持有这种居中心理的穷人就占有很大的百分比——对人不冷不热,处事不愠不火,心与心的距离不远也不近,不轻易得罪一个人,也不企求有一个知已,一副顺其自然的状态。套用一位名人的话是“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是也。
同时,在实惠与情义面前,穷人选择了实惠,在物质与精神面前,穷人摒弃了精神。
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功利心理观。带有这种心理倾向的穷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以眼前的明显名利为目的,以能否从他人那里得到实惠(名利)为选择交际对象的标准,其交际活动带有明显强烈的市侩气息。所谓“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正好曲折地反映了这种交际心理状态的客观存在。在穷人身上,功利二字常会激发他们攀附权贵、搞门第交际的热情,但同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促使他们远离一些真正值得交往然而却暂时甚至是永远不能给他们带来实惠的人。因此,严格地说这些人“懒得交往”是不全面的,说他们懒得交往要看他们对哪些人表现出一种“懒”了。
穷人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与富人划分为两个不同的等极。
生活在金字塔结构的社会中的穷人,因自身的地位角色、文化教养、出身背景的不同,决定了他必然处于与富人的种种不同的等级中,因此交往中就必然带有一种比较浓厚的等级心理倾向,交往的圈子也就容易限制在既定的等级的范围里。文化人有文化人的圈子,权贵者有权贵者的圈子,老百姓有老百姓的圈子。表现在文化者方面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在权贵者方面是难以交往几个平民朋友或者是不屑交往的。而穷人表现在这方面的也是一种畏上的自卑自贱的心理,认为自己一介书生或一介布衣,够不上层次与级别,一旦与不同圈子的人相遇时,便不免自惭形秽,缩手缩脚。
穷人的恋旧心理也特别严重。
一方面是由于环境的转换与变化,人际交往对象的变更,使得一些在原有稳定的习惯的生活环境中生活的穷人出现了某种不平衡的心理状态。他们往往以旧的熟悉的人或事做为新环境中的人或事的比较参照系,留恋过去的旧环境,沉缅在旧的人际关系的脉脉温情中,对初来乍到的新环境,对初次相识相处的交际对象不甚了解,因而懒得交际甚至拒绝交际,从而在交际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另一方面是时代的变化,人的价值观念的变化,金钱实惠思想对人的恶性侵蚀所导致的新时代人际关系的冷漠虚情,使人格外留恋50年代的那种温暖和谐单纯明净的人际关系。由此,人们在对比中或许更容易排斥或拒绝那种实惠、势利、虚情、市侩味十足的时代潮。于是,当然也就从心理上懒得交往了。
莫说人好做,莫说人难做。只要还活着,我们就得做人,做一个有情有味的人,做一个有礼有义的人。因此,我们还得要从以上分析的各种心理误区中走出来,在新的时代新的形势前,穷人要敢于面对现实,面对人生的种种冷漠与严酷,以增强自己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要正确地看待我们生活中的苦与乐、真与假,也要正确地看待与我们朝夕相处的这一个人或这一群人,人间自有真情在,只要我们用真心去换得真心,真情去换得真情,就必将能使我们的人生灿若鲜花,暖如春阳。
4.穷人的小家子气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公众的尊重和喜欢,但是这种自尊的需要仅仅是自己本人的一种希冀,能否在事实上得到,则取决于公众对自己言语、举止、行动的评价和肯定。
穷人总是不能大大方方地出现在社交场合,他们在众人面前或陌生人面前显得腼腆、忸怩猥琐,缺乏自信,很不自然,他们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属于“见不得世面”和“成不了大事”的那类人。心理学家把这种性格的人视为一种病态,名之曰“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在穷人群体中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害怕被人审视,在被观察时或有可能受到评论的处境中产生不适当的焦虑。有的穷人当目光直接对视时就会特别紧张,可有脸红、手抖、恶心或尿急的症状。于是,穷人就特别回避社会情境。有时无法回避,即使处在社交场合时,穷人也不能完全参与,他们避免交谈,或坐在不引入注目的地方。社交恐惧症常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在极端情况下,可引起完全的社会隔离。
诚然,从一定意义上讲,生来什么都不怕的人几乎是很少见的。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都会有自己惧怕的东西,如有人怕蛇,有人怕狗等,但是在社交中如果“见人便脸红,启齿更慌恐”,那便达到了更严重的程度,就发展为一种病态。无疑,社交中的恐惧心理,对于正常的交往是一种“催固剂”,成为社交的心理障碍。
那么,社交中的恐惧心理是怎么来的呢?是天上掉下来的,还是人们自身所固有的?应当说,这种恐惧心理主要是社交者主、客观统一的结果。
客观方面。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所产生的“农民意识”,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诗般的生活,于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长期的历史积淀,在人们的心理上形成了一种惰性。在行动上失去了机会,缩小了自己的社交圈。结果,清高者有之,谨小慎微者有之,孤芳自赏、夜郎自大者有之。如此一来,越不交往,越没有交往“现实验证”,就越怕交往,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越怕……就越不敢……”的格局。很多穷人就是在这种失去常态的思想、观念和心理支配下,害怕这害怕那,平白无故的自寻烦恼!
其次,是社交活动进行者主观方面的原因。这里主要有三个“病因”,都体现为为什么怕和怕什么的问题。
一是过分自尊的心理所致。世界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心理学,提出了人的自尊需要。如果说将自尊的需要作为一种动机去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本没有理论上的错误。问题是这种自尊心理不能过分。穷人在社交中过分自尊心理占据指导和支配地位,就会怕自己的行为是否失当,怕人们会怎么看待自己。甚至有时会因为过分自尊心理之故,而不愿与比自己强的人交往,担心相比之下,会掉自己的“价”,失去尊严。如此思来想去,怕这怕那,时间一长,凡事还没做,便失去了“勇敢”,被沉重的“害怕心理”所左右,这样恐惧心理也就不请自到了。
二是自卑情绪所致。自卑是穷人对自己虚设的一种自我否定,也就是说“自己瞧不起自己”,缺乏自信和自强。这种心理一般表现为害怕失败,或者说不能正确对待失败。日本有学者研究认为有自卑感的人,一般属于下列十种类型之一,或是合乎其中两种以上:
1.为了追求超过限度的愿望而心焦气躁;
2.由于企求赞赏的愿望太渴切,不时形之于言表。如未如愿,则反过来责备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