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一本通
3182900000025

第25章 两晋更迭(1)

晋(265~420年), 上承三国, 下启南北朝。

265年, 司马炎夺取魏政权, 定都洛阳, 建立晋朝, 史称西晋。280年, 晋军成功灭吴统一了天下。之后, 西晋发生了八王之乱, 国家陷入混乱局面。名门望族和士绅豪强地主把持政治, 官员也大多出自这些名门望族推举和荫恩的子孙、学生、亲朋, 西晋的政治愈发腐败。316年, 五胡(匈奴、鲜卑、羌、羯、氐) 趁西晋发生内部混乱之际, 进入中原, 相继建立政权并攻打西晋, 西晋就在这样的乱世中灭亡了。317年, 晋皇室中的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 称帝。为了区分这两个朝代, 史学界将之称为西晋、东晋, 合称“两晋”。东晋建立后, 已经沦为少数民族天下的北方相继出现了很多政权, 东晋只保留半壁江山苟延残喘直至灭亡。

三国归晋

魏明帝曹睿死后,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佐曹芳当了皇帝。之后,经“高平陵之变”,曹爽被判斩刑,魏的政权落入司马懿手中。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昭当了丞相执政。

司马昭掌握朝政大权,但他自己不做皇帝,想效仿曹操让自己的儿子曹丕称帝那样,将帝位留给儿子司马炎去做。后来,司马炎接替父亲掌管魏国朝政。265年,司马炎在洛阳逼魏帝曹奂让出帝位,建立了晋朝,史称“西晋”。

司马炎坐上皇帝宝座之后,并没有开始过高高在上的奢靡生活,而是审时度势地巩固自己的帝位。他知道父亲司马昭和祖父司马懿对曹氏所进行的残酷

杀戮使人们对他也存有戒心,南边的东吴也还没有统一,这都是他的心病。为了灭东吴统一天下,司马炎采取了以仁义治国的方针:赏赐安乐公刘禅的一个子弟做驸马都尉,安抚人心。又专门下诏书,准许原是皇帝现为陈留王的曹奂继续用皇帝的仪仗出入,向他上书时也可以不用称臣。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安定天下人心,包括自己统治区、西南的原蜀国领地。

为了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司马炎专门颁布诏书,将无为而治作为治国方针。当年,他又向地方的郡国颁布了五个诏书:一是正身;二是勤百姓;三是抚孤寡;四是敦本息末,即鼓励农业这个国家之本,压制商业这种末业;五是精简机构,裁撤冗员。

西晋建立的时候,三国中唯一留下来的东吴早已衰落了。东吴最后一个皇帝孙皓非常残暴,他大修宫殿,尽情享乐不算,还用剥脸皮、挖眼睛等惨无人道的刑罚镇压百姓,上上下下都把他恨入骨髓。

279年,晋朝一些大臣认为时机成熟,劝说晋武帝消灭东吴。晋武帝决定发兵20万,分5路沿长江北岸向吴军齐头并发。晋军攻入吴境后节节胜利,兵威大振。吴主孙皓闻报慌乱不已,他派将军张象带领水军1万人去抵抗。而当张象的将士看到满江都是晋军的战船,无数旌旗迎风飘扬,遮天蔽日,吓得早早竖起了降旗。

吴主孙皓知道吴军不能力战,他大惊失色,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水军将领陶浚对孙皓说:“我所率的水军船只都小,陛下若给我2万水军和大船,我自有计攻破晋军。”孙皓马上封他为大将,把御林军也都用上,叫他指挥水军迎敌。第二天,陶浚率水军行在江面上,忽然北风乍起,昏天黑地,战船上的旗帜都被吹落到江里。陶浚的水军一时军心散乱,四处逃散,晋军即直扑建业。

王浚率领的晋国水军几乎没有遇到抵抗,一帆风顺到了建业。建业附近的百里江面,全是晋军的战船,王浚率领水军将士8万人上岸,由张象叫开城门,以摄魂夺魄般的气势进了建业城。

孙皓听说晋兵进城,吓得六神无主,经中书令胡冲的提醒,也学起了蜀汉后主刘禅,脱下上衣,让人反绑了双手,带领一批东吴大臣,到王浚的军营前投降。这样,从曹丕称帝(220年)开始的三国分立时期宣告结束,中国又进入了大一统的时代。

灭吴后,为了更快地发展生产,司马炎颁布了占田制,废除了原来曹操所实行的屯田制。每名男子可以占田70亩,女子占田30亩。占田制的实行极大地促进了西晋经济的发展,这从户口数量上可以看出来,灭吴国那一年的户数是240万户,两年后猛增到了371万户。

弱智皇帝乱西晋

中国再次大一统后,原来节俭的晋武帝司马炎也过起了奢靡的生活,大兴土木修建宫殿。晚年的司马炎因为荒淫过度,身体状况逐渐下降,最终不得不考虑选择继承人。

司马炎和他的祖父辈都善于玩弄权术,将国家大小事务握在掌中,可他的儿子司马衷却是一个弱智。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司马炎居然将这个白痴儿子立成了太子。朝廷里的大臣都很担心,晋武帝死后,如果真将皇位传给这个低能儿,朝政不知道会被他搅成什么样子。一些大臣想劝武帝另立太子,却又苦于不敢开口明讲。

晋武帝也有些犹豫,想试试他的儿子到底糊涂到什么程度。有一次,他派人给太子送去一卷文书,里面提到几件公事,要太子处理一下。

太子的妻子贾妃是个脑瓜灵活的女人,见到这卷文书,赶忙请来宫里的老师,替太子代做答卷。那个老师很有学问,写出的卷子,引经据典,讲得头头是道。

贾妃看了非常满意,旁边有个太监却提醒她:“这份卷子好是好,只是皇上知道太子平常不太懂事,看了这样一份卷子,难免生疑。万一追究起来,事情就不好办了。”

贾妃经他一提醒,明白过味来,便让略懂文墨的太监另外起草了一份粗浅的答卷,让太子抄写一遍,给晋武帝送去。

晋武帝一看,卷子虽然写得不高明,但是总算有问必答,可以看出太子的脑子还是清楚的,也就不再想废掉太子的事了。

290年,晋武帝病重。这时,太子司马衷已经30多岁了。按理说,30多岁的人可以处理政事了。但是晋武帝还是不放心,临死前立了遗诏,要皇后的父亲杨骏和他叔父汝南王司马亮共同辅政。杨骏想独揽大权,便和杨皇后串通起来,伪造了一份遗诏,指定由杨骏一人辅政。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太子司马衷继承皇位,就是晋惠帝。

晋惠帝即位以后,根本管不了国家政事,还闹出一些笑话来。

司马衷天生愚钝,呆傻而不明事理。有一天,他在皇宫的御花园游玩,见池塘中青蛙正呱呱呜叫,他扯住一位侍从的衣襟问:“青蛙是在为官家叫,还是为私家叫?”侍从早已熟知如何糊弄这位傻皇帝,便应道:“青蛙在官家地里时便为官家叫,在百姓的自家地里时,便是为私家叫。”司马衷听后,认为侍从言之有理,还赏了银子给侍从。

有一年,各地庄稼歉收。地方官员把灾情上报朝廷,说灾区饿死很多人。晋惠帝知道这件事,就问大臣说:“好端端的人怎么会饿死呢?”

大臣回奏说:“当地灾情严重,没有粮食吃。”

惠帝沉思了一下,说:“为什么不叫他们多吃点肉粥呢?”

大臣们听了,目瞪口呆。

有这样一个白痴当皇帝,西晋王朝难免要闹出乱子来了。

八王之乱

晋武帝统一全国以后,为了保住司马氏的天下,吸取了曹魏皇权太弱的教训,大封自己的子侄兄弟做王,让他们像众星拱月一样来护卫皇室。然而,晋武帝没有想到,握有兵权的诸王野心越来越大,最终酿成了大祸。

司马衷即位后,军政大权落到杨太后的父亲杨骏手中。杨骏用阴谋权术排除异己,引起皇后贾南凤与晋宗室的强烈不满。

贾皇后不甘心让杨骏掌权,就暗中联系宗室诸王,让他们进京除掉杨骏。诸王早已心怀鬼胎,楚王司马玮一接到诏书,马上进了京城。贾皇后即以惠帝名义下诏,宣布杨骏谋反,在皇宫卫队的配合下,司马玮杀死了杨骏,并灭了他的三族,其他凡是依附杨家的官员也都掉了脑袋。

贾皇后除掉杨家势力后,为稳定大局,召汝南王司马亮入朝辅政。司马亮也是喜欢抓权的人,暗中谋划着夺取楚王玮的兵权。贾皇后感到诸王难以控制,便生出了除掉诸王的想法。她先让惠帝下诏,派司马玮杀了司马亮全家。接着,贾皇后以司马玮擅杀朝廷重臣的罪名,将司马玮处死。这样,贾后夺得了西晋的全部大权。

可是,贾后没有生儿子,太子是别的妃子所生,她怕大权将来会落到别人手里,就假装怀孕,暗地里把妹夫韩寿的儿子抱来,说是自己生的。有了这个儿子,贾后就决定废掉太子,并且派人把他毒死,立抱来的孩子做太子。这个消息传出去以后,宗室群情激愤,以贾后篡夺司马氏天下为名义,起兵讨伐贾后。赵王司马伦当即领兵入宫,废掉贾皇后,接着又将她毒死,之后司马伦废掉晋惠帝,自己称了帝。

在许昌镇守的齐王司马冏听说赵王司马伦当了皇帝,非常不满,他向各处发出讨伐司马伦的檄文,号召大家共同起兵。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也有夺取政权的野心,他们和齐王司马冏联合起来,攻杀了司马伦。齐王司马冏进入洛阳后,独揽大权,沉湎酒色。长沙王司马乂乘机起兵发难,司马颖、司马颙互相声援。司马冏与司马乂打了几年,兵败被杀。司马乂乘机入朝辅政,控制了朝政大权。司马颙见司马乂又独揽了朝政大权,恼羞成怒,随即发大兵讨伐司马乂,与司马颖联合,大举进攻洛阳。正当他们打得昏天暗地的时候,在洛阳城里的东海王司马越乘机偷袭了司马乂,并用火把他烧死了。司马颖也就乘机进入洛阳,做了丞相,控制了政权。

东海王司马越认为自己杀司马乂有功,却没捞到半点好处,很不甘心,就假借惠帝的名义,起兵讨伐司马颖。司马颖挟持着惠帝到了长安。长安是在河间王司马颙的掌握之中,他看到司马颖兵败势穷,就乘机排挤司马颖,把惠帝控制在自己手里,独揽了朝政大权。

被司马颖打败逃走的东海王司马越,见王浚的势力大,就和王浚联合起来,攻打关中。他打败了司马颙,进人长安。后来,司马越又把惠帝和司马颖、司马颙全都带回到洛阳,把他们全都杀死,然后立司马炽做皇帝,这就是晋怀帝。至此,八个王围绕皇权的血腥争夺告一段落。

“八王之乱”时间长达16年,八个王中死了七个,西晋的力量大大削弱厂。此后,北方和西部的少数民族乘乱进攻中原,西晋王朝处在了风雨飘摇之中。

司马睿建东晋

永嘉元年(307年)七月,朝廷命镇守下邳的琅琊王司马睿移镇建邺,又任命大臣王衍之弟王澄为荆州都督,族弟王敦为扬州刺史。建兴四年(316年)十一月,晋愍帝向匈奴刘聪投降,西晋灭亡。

建兴五年(317年)三月,晋愍帝被杀的消息传到建邺,琅琊王的僚属全都上表劝司马睿即皇帝位。司马睿,字景文,司马懿的长孙。十日,司马睿于建康即位称帝,是为晋元帝。东晋王朝正式建立。建邺为了避愍帝司马邺的讳,改称建康。司马睿宣布大赦天下,改元大兴,文武百官都官升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