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故事一本通
3182900000016

第16章 西汉兴衰(2)

自秦朝以来,广大百姓最痛恨的就是重徭厚赋制度。为了使人民能够有时间、有条件进行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刘邦采取了轻徭薄赋的政策。

早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就规定:关中从军者免除其全家徭役1年。刘邦称帝之后,又规定:诸侯子弟留在关中的,免除徭役12年,回原籍的免除6年;军吏士卒爵位在6级以上的,免除本人和全家的徭役。后又规定:吏卒从军到达平城以及守卫城邑的,都免除终身徭役。再之后又规定:士卒随从进入蜀、汉、关中的,都免除终身徭役。次年又规定:二千石官吏进入蜀、汉,平定三秦的,世世代代免除徭役。

据说,有一次刘邦到长安,看到宫殿建设得非常宏大,很生气,责备萧何“治宫室过度”会加重徭役,妨碍农业生产。其实,汉初的徭役制度并不算太重,男子从23岁到56岁是服役年龄,每人每年在本郡或本县服役1个月,称为更卒;每人一生中到京师服役1年,称为正卒;到边疆戍守1年,称为屯戍。尽管这样,刘邦还是尽量减轻群众的徭役。

他让中央财政有关官吏根据政府的各项开支,制定征收赋税的总额,额度不能超过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当时的赋税规定主要有如下几种:

田租:原先为十税一,刘邦减为十五税一。

人口税:人口税分为算赋和口赋。算赋是人头税,从15岁到56岁的男女,每人每年向政府交纳120钱,叫一算,故叫算赋。口赋是儿童税,从7岁到14岁的儿童,每人每年交纳20钱。

更赋:是一种代役税。西汉规定,男子23岁至56岁之间,每人要到京师和边疆服兵役2年,每人每年要到本郡服役1个月,如有不愿去的,可出2000钱,叫践更。

这样的赋税,比起秦朝来说的确减轻了许多。除此之外,遇到天灾歉收或遭受战乱破坏比较严重的地方,刘邦还临时豁免租税。这种轻徭薄赋制度,在汉初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使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重农抑商

刘邦还采取了“抑商”的办法,对工商业的政策作了调整。对商人从政治身份、生活待遇以及经济方面都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如规定工商业者另立户籍,称为“市籍”,凡在市籍的人,都要从政治和经济上受到监督限制。商贾及其子孙,一律不准从政,不准做官为吏;商贾一律不得拥有私有土地;商贾不得穿名贵的丝、葛、毛织品,不得乘车、骑马、携带兵器;商贾不得购买饥民作为奴婢;商贾要比常人加倍交纳算赋,即丁税。

这种办法比起秦始皇对商人的惩治来说,相对地轻多了。其根本目的还是驱商务农,迅速恢复农业生产。

总之,汉高祖刘邦基本奉行的是无为而治的政策,在对各种不和谐的因素进行调整之后,国家对经济的恢复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不进行太多的干预,而是顺其良性的自然发展,这对饱受多年天灾人祸之苦的百姓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国家轻徭薄赋、重农抑商、休养生息,人民终于有了发展生产的机会,这样,西汉的社会经济逐步得到了恢复。

萧何诱杀韩信

汉十年(前197年)九月,代相陈稀谋反,自立为代王。汉高祖刘邦决定领兵亲征。临行,将都中政事,内委吕后,外委萧何。

刘邦走后不久,有人上书吕后,说淮阴侯韩信暗通陈稀,欲乘夜间不备,兵围皇宫,破狱释囚,进袭太子。

韩信,汉室创业的功臣。刘邦称帝后,对他虽有防范,但擒而不杀,削王为侯。但韩信心怀不满,渐生反意。

汉七年(前200年),刘邦立子如意为代王,另拜陈稀为代相,暂往代地镇守。陈稀与韩信素来友好,临行前往与韩信辞别。韩信握着陈稀的手,引入庭中,屏去左右,在庭中走了几圈,仰天长叹道:“我与君相好有年,今有一言相告,不知君愿闻否?”陈稀说:“愿将军直言。”韩信道:“君奉命前往代地。代地乃是精兵、强马聚集之处。君又是主上信臣,因地乘势,正是图谋大事之机。若有人报君反,主上未必肯信,如报之再三,主上必领兵亲征。到时,我从都中起事,以应君,取天下也就不难了。”陈稀知韩信乃天下奇才,当即应允道:“谨受尊教。”

等到了陈稀起兵,刘邦亲征。韩信在都中称病不出,一面派人暗中与陈稀联系,一面与家臣密谋,准备夜袭宫室,擒太子、吕后,以应陈稀。不料一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将其囚起,欲择日斩首。家臣之弟闻后,为救其兄,遂将韩信谋反之事上书报知了吕后。

吕后闻听,十分惶恐,忙找来萧何,商量对策。萧何献计道:“可遣一心腹,扮作军吏,令他出城,再回长安,就诈称陛下已消灭陈稀,令他先来报捷。如此,群臣不知有诈,定入朝祝贺。韩信前来则罢,不来,我去将他骗来,然后乘机将他擒住。”吕后连称好计,当即二人分头行事。

果然不出所料,消息一经传出,众臣先后入贺,只有韩信,仍然闭门不出。于是,萧何以探病为由,来到韩信住所,寒暄数语后,萧何才说:“主上的报捷使已到,众臣皆贺,只有你不去的话,恐怕不妥善,不如随我一齐前往,也好让大家无话可说。”萧何身为朝中长者,又贵为丞相,韩信不好意思推辞,只得随着萧何入宫。

韩信刚一迈进宫门,忽然听得一声吆喝:“快将韩信拿下?”话音未落,两边闪出不少甲士,已将韩信捆绑起来。韩信大叫道:“我犯何罪,为何擒我?”吕后怒道:“你串通陈稀,阴谋为乱,现有你家臣的书信为证,看你如何狡辩?”韩信心知事已败露,也不再多言。吕后当即下令,将韩信押往宫侧钟室斩首。临刑的时候,韩信仰天长叹:“我不用蒯通之言,反为女子所诈,这岂非天命?”

陈平机智释樊哙

陈平是西汉有名的谋臣,他足智多谋,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的谋略不仅对西汉的建立和巩固有很大作用,而且也在关键时刻让自己明哲保身,脱离当时政治斗争的险境。前195年,高祖刘邦击败叛军英布归来,创伤发作病倒了。刚回到长安,刘邦又听说燕王卢涫叛变,就派樊哙以相国的身份率军去讨伐。樊哙走后,有人对高祖进谗言说:“大王认为樊哙忠心耿耿,但是他是吕后的妹夫,背后他跟吕后串通一气,想等皇上百年之后图谋不轨,到那时汉室的江山恐怕不保啊。皇上现在让他去讨伐叛乱,手握重兵,如果将来一旦他们一起发动叛乱,恐怕后果不堪设想。皇上不能不早加提防。”高祖对吕后干预朝政早已极为不满,现在听说吕后又跟她妹夫樊哙串通一气,立时觉得情况严重了。况且,樊哙虽然从前对他忠心耿耿,但是毕竟是吕后的妹夫,在他百年之后如果真的和吕后串通图谋不轨,后果确实不堪设想。他思前想后决意临阵换将,因此与陈平计议此事。如果在军前直接换掉樊哙势必引起樊哙的疑心,如果樊哙果真想要图谋不轨临时发动兵变后果将会十分严重,因此最后刘邦采用陈平的计谋,以陈平的名义前往樊哙军中传诏,在车中暗载大将周勃,等到了军营里,才宣布立斩樊哙,由周勃夺印代替。

高祖刘邦病重,对此事一直放心不下,因此要陈平尽快地把樊哙的头取来。陈平、周勃前去复命。但是陈平想到这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他对周勃说:“取樊哙的头不难,但是,处理好这件事情很不容易。其一,樊哙是皇上的老部下,当年对皇上忠心耿耿,对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个皇上心里比谁都清楚,如今皇上因为疑心而在樊哙没有丝毫罪证的情况下派我们去杀他,即使我们杀掉了樊哙,皇帝心中也未必高兴,毕竟当年的旧情难却啊,何况皇帝现在正是病重之际,也许会有点糊涂,如果以后他反悔了,那肯定会在内心怪罪我们。其二,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如果我们二人除掉樊哙,她们姐妹二人必定会在皇帝面前搬弄是非,到那时难免会归罪于我们二人的。这不仅是国事,也是家事啊,我们最好不要参与。”

陈平一席话,说得周勃一身冷汗,一时没了主张。陈平说道:“杀又不能杀,放是不能放的,不如我们把樊哙绑上囚车,送到长安,或杀或免让皇上自己决定,吕氏姐妹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二人来到了军前,陈平命人筑起高台,作为传旨的地方,另外又派人去传樊哙接旨。樊哙得知陈平前来,想都没有多想就一个人前往接旨。这时后面走出武将周勃,当即拿下樊哙钉入囚车,周勃赶到军中接替樊哙。陈平押着囚车走到半路的时候,听到刘邦病故,大吃一惊,同时他还听到让自己屯戍荥阳。陈平心想所幸的是没有杀掉樊哙,但是也害怕别人在吕后面前搬弄是非,于是加紧策马赶回长安想先把自己的事情解释清楚。

回到长安,他跌跌撞撞地跑入宫中,跪倒在汉高祖的灵前,放声大哭,边哭边说:“您让我就地斩杀樊哙,我不敢轻易处置大臣,现在我把樊哙给您押解回来了,但是您却走了,让微臣如何处置是好啊?”这些话明明是说给吕氏姐妹听的,为自己开脱责任,同时也是在为自己表功。吕氏姐妹听说陈平没有按照刘邦的旨意杀掉樊哙,都松了一口气,看到陈平泪流满面的样子,也就不再责备反而宽慰他。陈平又趁机请求留在长安,吕后也答应了,还拜他为郎中令,辅助新皇。陈平就此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再次保全了自己,避免了一场大灾祸。

吕后秘不发丧

吕雉,汉高祖刘邦之妻,其为人颇有谋略,在刘邦剪除异性诸侯王的时候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不断参与政治,也把吕雉天性中的嗜权、冷酷激发了出来,她对权利的欲望、残忍的程度也着实令人震惊。尤其是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四月,刘邦驾崩长乐宫之后,吕后的野心和权利欲望更是无限膨胀起来。她妄图挟持幼帝,一手把持朝政,进而掌握天下。

于是,她召来自己的心腹辟阳侯审时其商议,决定先秘不发丧,借刘邦病重为名,召群臣入宫,受遣辅政,事先埋伏下士兵,待功臣到齐,全部诛杀。这样,吕后就可以名正言顺入朝听政,而不需要再理会那群老臣们自以为是的干预。到时候,这汉家天下还不是她一人之天下。

不过,没有不透风的墙,正当吕后紧锣密鼓暗中谋划的时候,此事让曲周侯郦商知道了。郦商十分焦虑,恐怕吕后的毒计若真的得以实现,那这汉室刘姓天下不保。郦商仔细考虑决定先拜见审时其。

郦商对审时其说:“您即将大祸临头了!”审时其突闻此言,吓了一跳,忙问:“您何出此言?”郦商说:“我听说陛下已经驾崩四日,皇后却密不发丧,我还听说现在皇后正在设计诛杀功臣。果真如此,天下必将大乱!现在陈平、灌婴统领10万兵马驻守荥阳,樊哙、周勃领兵20万在四方征讨。要是他们听说陛下归天,诸将无辜被杀,将会怎样?等到那时,朝中肯定不会有人支持你们,皇后、太子还能依靠谁呢?您全家的性命还能保全吗?”审时其听得身上冷汗直冒,但是嘴上仍然辩解说:“郦候从哪里听来的这些事情?绝无此事,尊候千万不可以听信传言,皇后乃一国之母,怎会做出这样有碍国体的事情?”郦商走后,审时其思前想后,觉得郦商的话很有道理,觉得按这样的情势发展下去,吕后的计谋肯定难以成功,要是这样岂非不是白白赔上自家性命?于是,审时其急忙入宫告知吕后。

吕雉一听知道自己的谋划已经败露,就算现在杀了郦商不敢保没有第二个、第三个郦商出现。再说,郦商也算是分析透彻,自己倒是没算到那几支在外的大军,如果他们听从自己的调遣那还好说,要是自己密不发丧、谋害众将的事情被那几个将军知道了,率兵杀回京师,恐怕她吕雉也会招架不住。真到那时,别说是独掌朝政,她和太子怕是真要朝不保夕了。

吕雉左思右想,权衡利弊,最后告诉审时其,立刻对外发布高祖刘邦驾崩的消息,准许官员将领任意入宫凭吊,诛杀一事就此作罢,要是再有人提起,审时其要立即辟谣。再则就是赶快着手太子的登基大典,就算她一时不能独揽大权,只要那位子上坐的是自己儿子,相信那一天迟早会到来的。

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指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统治时的升平景象时期,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以来第一次让后人称羡的时期。

刘恒在前180年被宗室大臣迎立为帝,在位23年,死后谥曰文。刘启是刘恒的儿子,前157年即位,在位16年,死后谥曰景。根据传统谥法,“道德博闻曰文”,“由义而济曰景”。文与景都是上好称呼。而刘恒与刘启减轻刑法,减赋税,亲儒臣,求贤良,年岁收成不好就下诏责己,又不大更张,一意与民休息。父子两人恭俭无为,在中国历史上造成“文景之治”。

刘恒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他即位后曾多次下诏劝课农桑,按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员,经常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刘恒还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前178年和前167年,曾两次将租率减为三十税一。此后,三十税一遂成为汉代定制。文帝时,算赋也由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徭役则减至“三年而一事”。前155年,刘启又把秦时17岁服徭役的制度改为20岁始服,而著于汉律的服役年龄则为23岁。此外,刘恒下诏开放原来归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从而促进了农民的副业生产和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盐铁生产事业的发展。刘恒还废除了过关用传的制度,这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

刘恒对秦代以来的刑法也作了重大改革。秦代大多数罪大之人都没有刑期,终生服劳役。刘恒诏令重新制定法律,根据犯罪情节轻重,规定服刑期限;罪人服刑期满,免为庶人。秦代法律规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连坐,重的处死,轻的投入宫中做奴婢,称为“收孥相坐律令”,刘恒明令废止。秦代有黥、劓、刖、宫四种肉刑,刘恒下诏废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刘启又减轻了笞刑。文、景两代对周边少数民族也不轻易动兵,尽力维持相安的关系,以免烦扰百姓。

文景之治之所以成为封建社会的盛世,与刘恒个人的励精图治是分不开的。刘恒即位不久,就废止诽谤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胆地提出不同的意见。刘恒还禁止祠官为他祝寿。刘恒自己也相当节俭,他在位23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他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他所宠爱的慎夫人衣不拖地,帷帐不施文绣。刘恒曾想建造一座露台,听说要花费百金,等于中等人家十家的产业,于是作罢。因为刘恒提倡俭约,所以,当时的国家财政开支有所节制和缩减,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文、景二帝先后统治了近40年。据史书记载,由于经济的复苏,百姓人给家足,国家仓库中堆满钱粮,串钱的绳子日久而腐烂,粮食年年相积而陈旧变质。因此,国家财富盈溢,社会人口激增,为后来汉武帝刘彻攻伐匈奴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李广智退匈奴兵

西汉景帝时期,北方匈奴势力逐渐强大,不断兴兵进犯中原。当时飞将军李广任上郡太守,负责抵挡匈奴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