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1000问
3182800000010

第10章 百家争鸣、群雄并立——大气磅礴的春秋战国(3)

吴王僚喜欢吃鱼。一天,光对僚说:“我请来一位专烧大鱼的名厨,明天请您一同品尝这厨师烧的鱼,怎么样?”僚很高兴地答应了。

第二天,吴王僚带上几十名卫士来到光家里吃饭,僚十分谨慎,每上一道莱,先让让卫士尝一口,然后才端上去。待到煮鱼时,专诸早已将一把锋利的匕首藏在鱼肚里。大鱼煮好后,专诸将鱼端了上来,僚闻到那鲜美的鱼味后,早已是垂涎三尺。突然,专诸从鱼肚里将匕首抽了出来,立即向僚胸口刺去,僚措手不及,连遭数刀,被杀死了。

接着,光带上士兵,直奔王宫,杀死了僚的一批大臣,占领了王宫。在士兵们的拥护下,光夺回了王位,他就是后来的吴王阖闾。

《孙子兵法》是谁写的兵书?

《孙子兵法》,也称《兵策》、《吴孙子》、《孙子十三篇》,全书十三篇从十三个方面详细讲述了行军打仗的要诀与智谋,共五千九百余字,为春秋时代著名军事家孙子所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也最著名的一部军事著作。

孙子,名武,字长卿,生于春秋时代的齐国。孙子原是陈国陈完(后改称田完)的后裔,名将田书和著名军事家司马穰苴是其先祖,正因如此,孙子得以从小诵读《司马穰苴兵法》、《太公兵法》以及《管子》等优秀军事文化典籍,为其学习和继承前人的兵法研究成果和形成自己的军事思想奠定了基础。

后来,孙子来到吴国,在伍子胥的极力推荐下,受到吴王阖闾的召见,孙子向吴王献上了自己苦心钻研蔚为大观的兵法十三篇,得到吴王的赏识。之后,孙子辅佐吴王破强楚、伐齐晋,为吴国春秋霸主地位的奠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然而,就在吴国强大之时,孙子却急流勇退,悄然隐去,不知所终,惟留下《孙子兵法》传诵人间。

孙子兵法思想,既自成体系,独放异彩,又与其他各家互相融通,相映生辉,在政治上,继承了先王们治国御众的统御策略;在思想方法上,又与道家、儒家有许多相通或相似之处;军事上,基本承袭了姜尚、管仲等用兵制服之策,如奇正、利害、阴阳和神速、戒备等等,正是因为孙子集中了中国古代先哲的智慧,才使得《孙子兵法》留传后世,千古不衰。

《孙子兵法》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的一颗珍宝,不但被我国人民所推崇,也越来越被世界所公认。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的唐代,《孙子兵法》就流传到外国,陆续被翻译成英、法、德、意等多种文字,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孙子是中国的孙子,而《孙子兵法》则是全世界人民共有的财富。

鲁昭公客死他乡的原因何在?

公元前517年,鲁国公室失去实权已有四世(宣公、成公、襄公、昭公),而季氏掌权已有三世(文子、武子、平子)。此时,鲁昭公在位,季平子专权。有多家贵族与季平子有过利益冲突,其中的一些矛盾本属微不足道,但他们为了个人利益,就鼓动昭公用武力消灭季氏。昭公兵败,出逃到齐国。昭公本想与季平子讲和,而与昭公一起出逃的其他家族则暗中作梗,因为他们害怕季平子的报复。因此,鲁昭公此后再也未回到自己的国家,而鲁国国内也始终未立新君。就这样,鲁昭公到死时一直在齐国流亡,鲁国国内则是无君的状态。

公元前511年,鲁昭公在齐国流亡了七年之后,客死在该国的乾侯。所以,在鲁国史书《春秋》的记载中,总是说“公在乾侯”。

弭兵之会有何意义?

弭兵之会是由受大国争夺之祸最深的宋国发起的,前后共两次,是春秋后期中小诸侯国要求停止争霸战争的会盟。春秋中叶后,晋、楚争霸日趋激烈。楚联秦,晋联齐,南北对峙、旗鼓相当。长江、黄河流域大小诸侯国几乎全部卷入战争,终年争斗,兵连祸结,几无宁日,受害最深者以郑、宋为甚。

公元前579年,宋大夫华元约合晋、楚于宋相会,订立盟约,共同约定:“凡晋、楚无相加戎……同恤灾危,备救凶患,若有害楚,则晋伐之;在晋,楚亦如之。”此为第一次弭兵之会。三年之后,楚乘晋国发生内争之机,撕毁盟约,再度与晋争霸,楚、晋经过一系列战争,晋连败楚国,并侵入齐、秦等大国,国势再度上升。但不久,晋国六卿赵、韩、魏、智、中行、范氏之间内争再起,无力外顾。这时楚也受制于吴,不思北进。宋国大夫向戌再次约合晋、楚于宋都,齐、秦、鲁、郑、卫、曹、许、陈、蔡、邾、滕等国也积极参加,举行了14国诸侯共同与会的第二次弭兵之会。会议主要决定“晋、楚之从,互相见”,即晋、楚原有属国此后对晋、楚同样朝贡。虽然这是以牺牲小国利益来满足晋、楚两国贪欲的,但此后四十多年间,晋、楚之间再未发生较大战争,这对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安定人民生活是十分有益的。

贪名刺庆忌的人是谁?

公元前515年,公子光在伍子胥的帮助下,成功地登上王位,是为吴王阖闾。吴王僚的儿子公子庆忌则逃到艾城,招纳亡命之士,邀周围的国家相助,准备攻打吴国,以报杀父之仇。

阖闾听说庆忌的计划后,召见伍子胥说:“庆忌有攻打吴国的想法,他在世一天,我就一天也不得安宁。我想找个勇士去刺杀他,以绝心头之患,你有这样的人选吗?”伍子胥说:“我有一个叫要离的门客,大概可以办成这件事。”阖闾说:“庆忌有万夫不当之勇,一个门客怎么行呢?”伍子胥说:“他虽然只是一个门客,但实际也有万夫不当之勇。”阖闾便让伍子胥请要离见面。

见面后,要离提出了一个刺杀庆忌的计划,阖闾同意了。第二天,伍子胥带要离上朝,要离假意请吴王出兵伐楚,吴王斥责要离,要离强争。吴王大怒,命左右砍掉要离右臂,关进监狱。伍子胥吩咐狱卒放走要离,吴王便杀了要离的妻子和儿女。

要离逃出吴国后,就投奔了庆忌。庆忌虽然聪明,却难以想象会有如此残忍的苦肉计,非常信任要离。在要离的鼓动下,庆忌决定出兵伐吴。在伐吴的路上,要离侍机将庆忌杀死了。

为什么楚平王活该被鞭尸?

公元前506年,阖闾拜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亲自率领大军,向楚国进攻,把楚国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一直打到郢都。由于楚平王和陷害忠良的费无极都已经死去,而他的儿子楚昭王带着妹妹也弃国而逃,伍子胥一时找不到可以发泄仇恨的地方,他忽然想到了平王的陵墓,便派人四下打听,终于从一个老人那里得到了平王的陵墓位置。他命令兵士将陵墓打开,只见楚平王面色如新,显然是用一些药物处理过。伍子胥一见仇人,怒火中烧,他提起铜鞭,朝着平王的尸骨狠命地打去,边打边怒斥说:“你活着的时候有眼无珠,不辨忠佞,听信谗言,杀我父兄,既然你活着时没能亲手杀了你,死了也要让你死无葬身之地!”一阵鞭打,尸骨全烂,伍子胥命兵士将打碎的骸骨抛往荒郊,然后忿忿而归。

夫差曾让霸给谁?

吴、越都是长江下游的国家。吴属于荆蛮,都城在姑苏(在今江苏);越属于越族,都城在会稽(今浙江绍兴)。春秋中期,晋楚争霸时,晋国曾联合吴国对付楚国,吴的国力也日益强大。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用楚的亡臣伍子胥和军事家孙武率军伐楚,楚军大败,吴军直入楚国都城郢。这时楚得到秦的救援,越国又乘虚攻吴的都城,吴被迫撤兵。

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于公元前494年伐越,并大败越于夫椒(今江苏太湖洞庭西山),围越王勾践于会稽。勾践求和,并愿意做吴国的附属国。

公元前487年,吴国在江北修建邗城(今江苏扬州),又开通邗沟,联结江淮,通粮运兵,大败齐兵于艾陵(今山东泰安)。公元前482年,吴国又与晋、鲁的国君及周天子的代表会盟于黄池(今河南封丘)。由于当时越王勾践趁机进攻吴国都城姑苏,夫差把霸主地位让给了晋定公后回师吴国,这件事就被称为“夫差让霸”。

你知道孔子武艺超群吗?

孔子在中华民族中一直享有“文圣”的称号,但他其实是一个文武双全之人,只不过武名被他的文名所掩盖,未能引起应有的重视。据《列子》记载:“孔子劲,能招(扛举)国门之关。”

春秋战国时,贵族子弟都要受六艺教育。孔子的“射艺”,在当时就很有名,《礼记·射义》载:有一天举行“乡射”,孔子“射于瞿相(地名)之圃,观者如堵墙”,可见其射艺之精。在先秦的“武艺”概念中,善跑也是一技。而孔子在这方面,堪称“飞毛腿”,《淮南子》称他“足蹑郊(狡)兔”——连奔跑的兔子都能捉到。

在孔子的诸多“武艺”中,驾车可能是他最精通、最娴熟的一门。《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孔子听别人说他博学而缺乏足以成名的强项,便与弟子商议选一艺来展示专长。在射箭、驾车之中,孔子经权衡而选定驾车,可见其驾驭战车的本领比射箭更强。

中国第一部《刑书》出自谁手?

公元前543年,子产当上郑国的正卿。为了强兵富国,子产坚定地实行社会改革。他命令把田地划清边界,修好农田设施,宣布土地私有。在私田上立法按亩收税,把农民按户口加以编制。他又规定农民有战功的,可以当甲士。甲士是战斗时战车上主要的军事人员。和平时期,甲士出任诸侯国的小官吏,立了战功的农民也可以做甲士,这就打破了以前对甲士身份的限制,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变化。对贵族当中那些忠心国事,生活比较俭朴的人给以嘉奖;对那些横行无忌、奢靡浪费的人给以惩罚,限制旧贵族不敢为所欲为。他还准许百姓议论政治,并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

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子产十分注重法制。为了让国家有法可依,他组织人员制订了一套国家法律——《刑书》。这套《刑书》开始是刻在竹木简上,由国家的官吏施行。公元前536年,子产下令将《刑书》铸在鼎上,摆在王宫门口,使全国百姓都能够看到《刑书》,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刑鼎。

祁黄羊荐人有什么样的标准?

祁黄羊是春秋时晋国的大夫,是晋平公手下非常得力的谋臣。一次,晋平公对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一位县令,你看派谁去能把那里治理好呢?”祁黄羊说:“我认为解狐是最合适的人选。”晋平公听了祁黄羊的话,十分好奇地问:“你平时对解狐没有好感,甚至很少往来,现在你怎么会推荐他去南阳作县令呢?”祁黄羊说:“大王,您是问我谁做南阳县令最合适,而没有问我对谁的印象如何啊!”

晋平公听取了祁黄羊的建议,任命解狐为南阳县令。果然,解狐很有才干,为当地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受到人们的称颂。晋平公对解狐的政绩非常满意,更满意祁黄羊举荐人才得当。

又有一次,朝廷急需一名法官,晋平公急召祁黄羊征询他的意见。祁黄羊对晋平公说:“祁午当法官最为合适。”晋平公惊讶地说:“祁午不是你儿子吗?你推荐他做法官,难道不怕引起别人的非议吗?”祁黄羊心胸坦荡地说:“大王问我谁当法官合适,我考虑的也只是谁能担当起法官这个职务,而根本没有去想被推荐人与我的关系。祁午是我的儿子,我知道他会成为一名称职的法官,所以我才推荐他。”

晋平公听取了祁黄羊的建议,任命祁午做了法官。但他总是有些放心不下,便不时派人去了解祁午在任的情况。派去的人回来向晋平公报告说:祁午办事公正,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从此,晋平公对祁黄羊更加信任。

这件事传到了孔子的耳中,他感叹说:“祁黄羊真是大公无私呀,荐举人才不回避仇人,也不回避亲人。”

卧薪尝胆的典故从何而来?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去,他的儿子勾践继位。吴王阖闾得到消息,借机出兵大举攻越,吴、越两军大战于檇李。吴军大败,吴王身受重伤,不久死去,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临死前,阖闾曾对夫差说过:“千万不要忘记越国的仇恨!”

夫差继位后,不忘父仇,一边整顿内政,操练兵马;一边扩充军备。他还指定一个人每天问他一遍:“夫差,你忘掉越王杀父之仇了吗?”他则大声应答:“深仇大恨,岂敢忘怀!”就这样,夫差励精图治,使吴国逐渐强大起来。

勾践得知夫差准备征讨越国,就想先发制人,举兵灭吴。谋臣范蠡、文种坚决反对。可勾践听不进去,带兵三万攻吴。夫差立即率领精兵良将进行反击,两军激战于太湖一带。越军大败,勾践带着残兵败将困守在会稽山上,被夫差率领的追兵团团包围。

勾践苦思冥想,也没有计策退兵,范蠡建议忍辱求和。于是,勾践派文种到吴国军营里拜见夫差求和。夫差本想同意,可伍子胥极力反对。勾践闻讯以为走投无路,就准备与夫差拼个你死我活。文种、范蠡认为应当另找出路,他们觉得夫差好色,他的权臣伯嚭贪财,这是敌人的致命弱点,越国可以利用这些来达到求和的目的。

于是,文种暗地里用美女、宝器买通了吴国大夫伯嚭,然后再拜见夫差求和。伯嚭因收受美女、宝器在先,便也在一旁帮腔。夫差就答应了讲和,但他要求勾践和范蠡到吴国来服役。

勾践把一切国事都托付给文种,然后就带着妻子和范蠡来到吴国。夫差派人在阖闾墓旁筑了一间简陋的石屋,将勾践夫妇、范蠡赶入屋中,让他们穿上罪衣罪裙,负责看坟养马。夫差有时还故意羞辱勾践,出游时让他牵马徒步跟随;回来时让他更衣、脱靴,甚至上厕所也让他侍奉。勾践担心自己忘掉耻辱,每天夜里睡在柴草上,还在门上挂一只苦胆,每次吃饭时都要先舔一舔苦胆,以此鞭策自己,这就是“卧薪尝胆”的典故。

文种为什么被越王勾践所杀?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开了个庆功大会,大赏功臣,可就少了个范蠡。后来传说他带着美女西施,隐姓埋名跑到别国去了。范蠡走前,给文种留了一封信,说:“飞鸟打光了,好的弓箭该收藏起来;兔子打完了,就轮到把猎狗烧来吃了。越王这个人,可以跟他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您还是赶快走吧。”文种不信。

一天,勾践把文种叫到自己的身边,对他说:“你教给我攻打吴国的七条计谋,我只用了三条就打败了吴国,还有四条在你那儿,你还不如跟着吴国的国王去,试试你的计谋,看是不是能救了他们。”说完就给了他一把剑,让他自杀。文种一看,正是当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杀的那口宝剑。文种后悔没听范蠡的话,只好自杀了。

范蠡为什么称“陶朱公”?

范蠡对成就越国的霸业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灭了吴国后,范蠡感到自己的名气太大了,又深知勾践的为人,于是就决定离开越国。在一个夜晚,他带着家眷离开了祖国,来到了齐国。

范蠡在齐国改名换姓,自称“鸱夷子皮”,在海边耕种,做商业买卖。就这样勤劳数年,集聚了许多财产,成了一个大富翁。齐国人觉得他是个了不起的人,就推举他为相国。他做了一阵,感到还是没兴趣。一天夜里,他在月光下散步,感叹道:“我做官做到了相国,挣钱挣到了成千上万的财产,做人做到这一点,也就不错了。我的一切都达到了顶点,对我来说并不是好事。”于是就辞去了自己的官位,将自己的万贯家财都分发给穷人,从齐国的大地上悄悄地消失了。

范蠡来到了一个叫陶的地方住了下来,自称“陶朱公”,就在这个地方做买卖,开作坊,事业干得很红火。很快,他又成了一个富人,人们传说他的财富足可以抵得上一个国家的收入,即所谓的“富可敌国”。后来,人们常以陶朱公来表示富翁。

老子的《道德经》著于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