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可怕的科学(大全集)
3180600000029

第29章 喜怒无常的天气,随心所欲地捣蛋破坏

地球上最快最猛的风——龙卷风龙卷风是地球上最快最猛的风,是在极不稳定天气下,由空气强烈对流运动而产生的一种伴随着高速旋转的漏斗状云柱的强风涡旋。当它过境时,中心风速可达每秒100米以上,最高甚至可以达到每秒300米。它所到之处,可以将一切物体都卷到天空,然后再抛向另外的地方。大树,它也会连根拔起;高楼大厦也会被它摧毁,它会削掉大厦的一角。由此可见,它造成的破坏是异常惊人的。

1956年9月24日,上海发生了一次龙卷风。这次龙卷风的威力让人难以相信,它竟然把一个三四层楼高的110吨的储油罐举到15米的空中,然后把它甩到100多米以外的地方。

1999年5月27日,美国德克萨斯州中部包括首府奥斯汀在内的4个县遭受特大龙卷风袭击,造成至少32人死亡,数十人受伤。据报道,在离奥斯汀市北部40英里的贾雷尔镇,有50多所房屋倒塌,有30多人在龙卷风中丧生。

龙吸水又是什么呢?

龙卷风移动经过水面,龙卷风中心就像注射器一样把水吸上天。由于重力,液态水不可能长时间在天上。所以龙吸水过后,就形成了雨,而且是暴雨。龙吸水的上端与雷雨云相接,下端直接延伸到水面,一边旋转,一边移动。这是一种涡旋,空气绕龙卷的轴快速旋转。受龙卷中心气压极度减小的吸引,水流被吸入涡旋的底部,并随即变为绕轴心向上的涡流。龙卷风将湖或海里的水卷入空中,形成高高的水柱,水柱水如同被吸入空中一样,俗称“龙吸水”,也称“龙卷水”。

还有一种火龙卷,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2010年,位于南半球的巴西遭遇罕见的干旱少雨天气,全国多地燃起了山火。

8月24日,巴西圣保罗市一处火点刮起了龙卷风,形成了罕见的火焰龙卷风景观。

龙卷风夹起火焰高达数米,像一条巨大的火龙旋转前进。为了熄灭这条“火龙”,当地出动了直升机。

既然龙卷发有如此的威力,我们应该怎样防范呢?

如果是在家遇到龙卷风,应该远离门、窗,躲到与龙卷风方向相反的墙壁或小房间内抱头蹲下。地下室是最好的躲避场所。

如果是在野外遇到龙卷风,那么应该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但要远离大树、电杆,以免被砸、被压或触电。

现在的气象部门,一般都能监测到龙卷风,及时收听天气预报就可做好防范。

刮的灾难——台风和飓风

台风和飓风都是指风速达到33米/秒以上的热带气旋。那么为什么一个叫台风,另一个就叫飓风呢?

生成于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的强烈热带气旋被称为“台风”;生成于大西洋、加勒比海以及北太平洋东部的则称“飓风”。

台风经过时,常伴随着大风、暴雨或特大暴雨等强对流天气。在气象图上,台风的等压线和等温线近似为一组同心圆。台风中心为低压中心,以气流的垂直运动为主,风平浪静,天气晴朗;台风眼附近为旋涡风雨区。风大雨大。

1979年10月初的台风泰培是全球有确切纪录以来影响范围最大、强度最强、中心海面气压最低的热带气旋,生成于北太平洋西部。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称之为超级台风泰培。日本1979年的大范围洪灾就是由这个台风造成的,并给日本的农业和渔业造成了数百万美元的重大损失。

美国国家飓风中心根据飓风中心每小时推进的距离将飓风分为五个等级:119~153km/h为一级飓风,154~177km/h为二级飓风,178-209km/h为三级飓风,210~249km/h为四级飓风,250km/h以上则为五级飓风。

飓风来临时一般伴随强风、暴雨,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对于民生、农业、经济等造成极大的冲击,是一种影响较大、危害严重的天然灾害。

2005年8月25日,卡特里娜飓风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登陆;8月29日破晓时分,再次以每小时233公里的风速在美国墨西哥湾沿岸新奥尔良外海岸登陆。12小时以后,才减弱为强烈热带风暴。整个受灾范围几乎与英国国土面积相当,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由此可见,不管是台风还是飓风,都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但随着气象学的发展,人们已经能够提前得到预报。只要我们关注天气预报,就能减少台风和飓风给人们带来的损失。

奇异的球状闪电

球状闪电,顾名思义,形状像球,直径一般为10-40厘米,颜色通常为红色、黄色或蓝色,持续时间也从几秒到几分钟不等。球形闪电常常出现在雷暴天气,典。型的特征是发光、旋转、发出嘶嘶声、跳动甚至反弹。它经常会从门窗、烟囱甚至房屋缝隙中不动声色地钻进屋内,靠近易燃物如树木、纸张,一般不会引起火灾,但在它爆炸的一刹那却可以烧掉树木和房屋,即使水也奈何不了它。如果落进水池,球形闪电还会使池水沸腾。

球状闪电具有很强的破坏力。它既可以穿透墙壁、玻璃窗、击死人和牲畜等等。

1956年夏的一个正午,天下起了大雨,在苏联的某个集体农庄,两个孩子在牛棚里避雨。突然,房前的白杨树下滚落一个橙黄色的火球直向他们逼来,一个孩子踢了它一脚,随后“轰隆”一声火球爆蚱了,牛棚里的12头牛炸死了11头,两个孩子只是倒在地上却没有受伤。

1999年3月16日下午,我国湖北省北部的枣阳市忽然间闪电频发、雷声惊天。当场造成9人死亡、20余人受伤的罕见灾害。据目击者描述的特征,属于球状闪电。

在球状闪电刚进人人们视野的时候,人们就对它进行了仔细研究。有一些科学家认为,球状闪电是一些大气的氮和氧的特殊化合物;也有人认为,球状闪电是一种带强电的气体混合物;还有些学者认为,球状闪电可能是因为有某种气体进入臭氧集中区,使臭氧很快分解而形成的。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不同意他们的说法,这些学者认为球状闪电是一个等离子凝团。总之,他们始终没有达成共识。

2008年,巴西的一些科学家宣布自己已经找到了答案,他们用硅做材料在实验室人工制造出了同高尔夫球般大小的电火球,与自然界的球状闪电很类似。所以,他们认为自然界里的球状闪电就是硅在燃烧。

这些电火球会旋转、放出火花、跳动,在地面上滚来滚去,将靠近它的物体弹开,而且还会将它碰到的物体点燃。

虽然这个解释被大多数人接受,但这毕竟只是实验室里的发现,并不能直接用来解释球状闪电之谜。因而,球状闪电之谜还需进一步探索。

可怕的直击雷

直击雷是带电云层(雷云)与建筑物、其他物体、大地或防雷装置之间发生的迅猛放电现象。那么为什么说这种直击雷可怕呢?是因为伴随着这种雷会产生电效应、热效应或机械力等一系列的破坏作用。强大的雷电流经过这些物体入地,在瞬间产生很大的机械振动力和高温高热使物体遭到破坏。之所以称其破坏性很强,主要原因是雷云所蕴藏的能量在瞬间就释放出来。因而可使人体组织、建筑物结构、设备部件等断裂破碎,从而导致人员伤亡、建筑物破坏,以及设备毁坏等。

这么可怕,那是不是就没有防范措施了呢?

防范措施还是有的。一般采用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线、避雷网等作为接闪器,将雷电流接收下来,然后再顺着下线的金属导体导引至接地装置(埋在地下),然后再泄散入地。城市的楼房都装有避雷针。

令人毛骨悚然的闪电摄影

你听说过闪电还能摄影吗?如果没听说过,先看看下面的例子吧!

1823年9月,有个水手被闪电击毙,人们在他大腿上发现了很明显的马蹄铁图形,而在水手头顶上方的桅杆上,刚好钉着一块避邪用的马蹄铁。

1892年7月19日,两个黑人被闪电击毙,当时他们在公园的一棵树下躲雨。当人们脱下他们身上的衣服时,发现死者的前胸留下了闪电发生地点的“照片”,上边还有一片略带棕色的橡树叶以及藏在青草中的羊齿草,树叶和羊齿草的图像非常清晰,连肉眼也能看见最细小的叶脉。

这种奇怪的现象被人们称为闪电摄影。在身体上印上图像的人有的已被雷劈死,有的未被劈到仍活着,这说明图像的形成确实与闪电有关,而不是人体变化所致的事实。

闪电摄影现象一直都是一个

谜,许多科学家都试图搞清楚它的原理。有资料曾经写道:有人从地球是一个大磁场这一事实出发,推测在磁场强度较大的环境里,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大自然能够以某种未知的机理储存人物和动物的形象,在同样的条件下像录像机一样重新放出来。

这个资料说明了闪电摄影现象

的形成肯定与雷电时的高压放电、大气等离子的形成及湿度和温度等因素有关。然而,是否还有磁场参与作用,存贮媒体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科学家进行深入探讨。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雷阵雨

夏天的午后或傍晚,常常使人感到异常闷热,一会儿突然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大雨滂沱,天空像发了怒一样。可是,过了一会儿,雷声远去,乌云消散,蓝天与白云相互衬托,显得十分宁静美丽,空气也分外新鲜,这就是我们在夏天常遇到的一种天气现象——雷阵雨。

雷阵雨是因为夏天的天气酷热,空气在局部地方出现强烈对流,使大量湿热空气猛烈地上升,造成积雨云所形成的。

夏天,在空气中有很多水汽,当地面在强烈的太阳照射下温度升高以后,空气就会向上抬升。水汽被强大的上升空气推送到1~2千米上空以后,就形成了大块的积云。空气继续上升,能使积云的云块不断加厚和扩大,变成了浓积云。这时如有适当的条件配合,浓积云就会继续向上发展,升到7~10千米以上的高空,形成了积雨云。当遇到了稳定气层或向上伸展的力量不足时,云的顶部就会向四边扩展。在下雷阵雨前,我们常常看到天空中的乌云加厚和扩展得很快,只一会儿工夫就布满了整个天空。

积雨云由于产生的条件要有强烈的热力对流,只有在夏季才易于出现,所以雷阵雨也常常在夏天出现。又因为热力对流所造成的积雨云扰动很厉害,往往会发生闪电现象,而且其中上升气流时强时弱,一块积雨云过去后,另一块积雨云又会移过来,所以雨量时大时小,变化很大,又是一阵阵的,所以称为雷阵雨。

在大路上,正午以后,空气温度最高,这时水汽上升运动也最强,所以雷雨多数发生在午后至傍晚这段时间里。

在海洋上,由于海水比热大,它吸收的太阳能量能向深层传递等原因,白天接近水面的空气温度不高,整个空气层十分稳定,不容易产生对流性雷雨;到了夜间,上层空气冷却,而下层空气在水面的影响下,温度明显地高于上层,于是空气变得不稳定便发生了对流,因而形成了雷雨。可见大陆上雷雨多半在白天,海洋上的雷雨多半在夜间。

风暴潮带来巨大灾难

风暴潮是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穷寒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降,使受其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是一种灾害性的自然现象。风暴潮根据风暴的性质,通常分为温带风暴潮和台风风暴潮两大类,前者是由温带气旋引起的,后者是由台风引起的。我国是世界上两类风暴潮灾害都非常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风暴潮灾害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从南到北所有沿岸均无幸免。

较大的风暴潮,特别是风暴潮和天文潮高潮叠加时,会引起沿海水位暴涨、海水倒灌,常常使得附近的滨海地区一片狼藉,造成重大灾难。

风暴潮能否成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最大风暴潮位是否与天文潮高潮相叠,尤其是与天文大潮期的高潮相叠时,就会造成重大灾害。如1992年8月28日至9月1日,受第16号强热带风暴和天文大潮的共同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发生了1949年以来影响范围最广、损失非常严重的一次风暴潮。潮灾先后波及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天津、河北和辽宁等省、市。受灾人口达2000多万,死亡94人,毁坏海堤1170公里,受灾农田193.3万公顷,成灾33.3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90多亿元。当然,如果风暴潮位非常高,虽然未遇天文大潮或高潮,也会造成严重潮灾。

气候是在变暖还是在变冷

进入2010年以来,有的地方遭遇了千年极寒,出现了寒流、暴雪等灾害。但也有的地方比往年都要暖和。这让人们不禁疑惑:到底是在变暖还是在变冷呢?

提出地球变暖的机构,主要是联合国气候变迁小组(IPCC),是由联合国下属的两个机构——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建立的。这个机构的科学家认为,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日趋严重。全世界每年要向天空排放120亿rrt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大量地吸收大气层表层和下层的热量,并阻止它们散失到空中去,就像温室的玻璃一样,所以科学家用“温室效应”这个词说明二氧化碳的作用。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越高,气候变暖的趋势就会越明显。

此外,大气中某些微量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远甚于二氧化碳。这些微量气体包括有机物腐烂产生的甲烷、汽车排放的废气和土壤中氮肥释放的一氧化二氮……

除此之外,还有城市越来越多的人工热的影响。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规模越大,人口越来越多。使城市的温度比郊外高出0.5℃一1℃,这种现象叫做“城市热岛效应”。

有科学家预测,在温室效应的长期作用下,到21世纪,地球上寒冷的冬季将不复存在,冰雪也将全部消融殆尽。这直接导致海平面上升,太平洋、印度洋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将要被海水淹没。

与上述截然相反的一种观点是变冷说。一些科学家纷纷发表研究成果,他们指出:地球正在向低温化、湿润化的方向发展。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通过卫星温度测量证明,地球平均气温从1979年到1988年没有上升,甚至还在下降。在北半球,温度在10年中稍有增高,但南半球温度在降低。总的来说,地球是在变冷。还有人将这种气候变冷的情况看做是“小冰河期”到来的先兆,从21世纪开始,世界气候将进入冰河时代。

有专家指出,虽然一段时间内北半球冬季出现极端严寒天气,但全球气候变暖的总趋势不会有大变化,不应该把全球变暖的总趋势和某个冬天出现的严寒天气混为一谈,也不应该认为这两者相悖。相反,这两者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并且之前就曾有科学家就预言,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欧洲或北半球可能出现短时间严寒天气。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全球气候变暖的第一个影响,就是导致地球气候系统出现不平衡,进而引发极端天气事件。

科学家对气候变暖或者是变冷的预测各执己见,存在很大的分歧。这个争论还会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