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与当代社会
3180300000031

第31章 道家伦理精神与现代人(2)

老子推崇守中之道, 在第5章老子说: “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 意为政令繁多, 欲速则不达, 反而会加速败亡, 所以不如持守虚静的状态。

现代人往往注重事物的发展性、成功性, 易于一意孤行, 竞相争前; 在与人相处的关系中处处体现一己的优势, 好大喜功, 与人共事处先而不是退后, 居上而不是处下, 这在老子看来并不是真正的智慧, 真正的智慧在道家看来就是在为人处事上秉承中和之道, 中和就是持守虚静合一的平衡心理状态。

总之, 老子的中和之道是一种持中正而不过及的和谐心态, 老子的不争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之道, 之所以说它是一种智慧是因为中和不争的选择来源于对世间透彻的了解和把握从而采取的一种超脱的姿态, 同时也是人心持守虚静的修养功夫。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超脱的姿态和修养工夫才不会真的落后。

现代人在高速发展的科技化信息化时代, 人们常常会表现出无所适从, 仿佛稍一停顿,就会被时代淘汰, 所以人们不顾一切, 竞争向前, 唯独不知道家提出的中和不争的智慧之道。

3.“守道合一” 的思考维度与心无所属

人类在走过古代, 又经历近现代物质文明的推进, 我们往往在前进之时失落了应遵循的信念, 无所依傍, 我们的心到底归于何处? 这是现时代的心理课题。

在老子看来,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遵循道的规律产生发展的, 这个规律就是尊道贵德, 因循自然。而人生之道也是如此, 道的法则是顺其自然, 遵循自然, 自然是万物的法则, 也是人生的法则。人生要随顺自然, 过道德的生活。这是一条法则, 是人生核心思考的向度, 这也构成了人心灵的家园, 是人心灵自在的信仰和信念。

道家思想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我们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应该是有道的生活,是心中合道的生活, 心灵是守道合一而不是支离破碎的, 求道和有道的生活, 才会安置我们的心灵, 才有充实自在的生活。这样的人生才是有归属感的, 有依傍的, 是人生的幸福之道。

三、道家的心性趋向与现代人

现代人的心性是怎样的? 心态表现为复杂、多欲、巧用心机、做作不自然。这些方面恰恰在道家是不屑而弃的。

1.自然真实,,天然去雕饰与伪善做作

求道人生是道学的人格理想, 在人生的价值取向上表现为任顺自然, 真实自然。老子由天道自然推及人道自然。

老子25章“道大, 天大, 地大, 王大。域中有四大, 而王处一。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落实到人就是要有自然之德,,,即纯粹的任顺自然之德性。老子的自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真实, 就是去伪, 去人为, 是事物原本的样子; 二是“见素抱朴” , 素指天然品质, 朴指原本的样子, 纯然质朴。人随顺自然应是保持这两种状态, 而不是有人为做作而产生的状态, 也不要用其他的人为雕饰掩盖原本事物本色和人具有的本色。

现代人人为粉饰的东西太多了, 比如, 商品的装饰, 人们体貌的修饰, 甚至是心灵的巧饰, 这使人和物作伪而面目全非, 失去了原本真实的一面, 也就失去了人原本的美好、可爱和信任。老子推崇的自然真实正是现代社会和人欠缺和需要反思张扬的。

2.弃智素朴、少私寡欲与贪多巧智

人类在创造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同时, 人性也在这种创造和发展中经历着磨炼和考验,这其中会有着不同的走向: 一方面人性在走着上升的路线: 千锤百炼、美好善良仍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另一方面人性在走着向下的路线: 任凭着感官追逐着无限的欲望在迷茫中沉沦和陷落; 老子是这种人性发展方向的觉悟者。

老子认为, 人性应表现出自然孝慈良善的一面, 而不是人为地巧立名目, 所以他反对所谓的聪明机巧, 提出“弃智而素朴”:

老子第17章说: “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

此三者, 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老子认为, 如果抛弃所谓的聪明和智巧, 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 抛弃仁和义之教化, 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 抛弃巧诈和货利, 盗贼就自然会消失。因为聪明、仁义、巧利这些都是人为巧饰的, 所以, 要使人有所归属就要保持人们原本素朴的天性, 减少私欲。

怎样才可以保持真实自然的天性呢? 老子说寡欲才可保真。

老子第12章: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田猎, 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 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

老子不是像儒家的孟荀那样论人性善恶, 但是他却指出人性如果为欲望和感官左右就会使心灵迷失为道的方向, 他只是表述人应保持人性最原本自然的善良和慈爱, 警示后人要少些私心, 少些欲望, 使人保持少智少欲的纯朴状态, 这也是老子哲学为后人确立的人性发展的方向。

现代社会物质繁华的另一方面就是使人在不断追逐物质的诱惑中增添更多的欲望从而失去自我, 失去原本人们具有的淳朴天性, 老子提出的寡欲保真、见素抱朴和知足常乐的生活目标正是值得现代人学习的精神。

3.心灵的修炼、超越与外在纷扰

老子创立的道家哲学从实质上也可以说是心灵的修养之道。求道的人生就是要完成生命的不断提升和境界的最高实现。那么圣人的境界怎样达到? 老子认为这是靠一定的功夫才可以达到的:

一是虚静功夫。

老子第16章: “致虚极, 守静笃。” 老子说的“致虚” 和“守静” 是指人的心性要休养到这样极致的状态才是圣人的境界。圣人的境界是悟道知道的, 是顺乎自然之理和大道相通的境界, 也是心身合一纯然的自在状态。

老子《老子》第28章又说: “知其雄, 守其雌, 为天下蹊。为天下蹊, 常德不离, 复归于婴儿。” 老子认为, 回归于婴儿的身心合一的存在状态是理想的心性致虚守静的得道状态。

二是涤除玄览, 回归婴儿。

《老子》第10章说: “载营魄抱一, 能无离? 专气致柔, 能婴儿? 涤除玄览, 能无疵?” 这是老子强调的精神和形体合一, 专聚精气以致柔, 清除杂念, 深入关照内心的修养功夫。达到了这样的修养功夫, 就会物我两忘, 进入纯然化一的超脱境界, 这样的境界也是可以抵御一切的外在烦扰的。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 道家的理想境界有两个方面: 一是致虚和守静的工夫; 致虚的境界是心无挂碍, 通达开阔的心灵状态, 守静在于保有平常的状态; 二是形神合一、柔顺自然、无有杂念杂染的似婴儿状态; 这也是老子特别强调的心灵修炼的结果和理想的人生超越境界。它自始至终都是向内的, 而不是向外的。它是生命的返璞归真。这种超脱的境界恰恰是对治现代人内心杂染纷扰的一剂良药。

四、道家的价值趋向与现代人的价值观

1.守道、守己与外求它物的物质主义

道是道家坚守的信念, 一方面它是万事万物之源; 另一方面, 它也是包含着人之为人的生命和生活的道理; 所以道家特别提出要守道, 守道实际上就是修养上的守己, 道不在外, 道就在自己的心里, 所以道的修为在内求, 即“虚静守一”。求得与道的合一性是道家的最高价值实现。同时, 这也是道家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

现代社会, 物质的扩张力在逐渐蔓延和渗透, 人们除了有必须的生活需求外, 常常不自觉地受这种物质力量的牵引, 不断地走向崇物主义, 而且人对外面世界各种声色感官诱惑的抵御力越来越小, 如果没有相当的心理力量是很难和这种外在的力量抗衡的, 这种力量会带领人类越走越远, 直至背离人类原本的轨迹, 所以道家的虚静守道的生活理想不失为一种相反的力量, 这种相反的力量会使人类不断地反思自身, 回归自己, 避免人们的心性陷入不断延伸外求的物质主义。

2.非功利性与急功近利

现代人在经济社会的运行发展中会随着经济利益的追求和发展而变得急功近利, 急功近利的表现在现实为争官求名逐利。

求得钱财利益, 自古就有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在古代, 孔子曰: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这样的非功利性的道德趋向很长一段时间在中国人的价值判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现时代,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商业化, 使人们的利益观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人们不再谈利色变, 人们开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但这种改变的度是要掌握的。古人深知“君子取财有道”。如果把人生的方向只是放在利益一端, 而且取财的欲望和自己的取财的能力及其途径不相称, 适得其反, 就会变得急功近利, 取利而舍义。

为官的文化由来已久, 这可以说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 的最高理想实现。为官于公可以为百姓主持公道, 如果于私可以给自己带了一系列的利益好处和获得等级制度的地位优越感。这两个方面都会对一个人的生活产生影响, 人们在这样的价值趋向上往往难于抗拒。

老庄的隐遁哲学可以说是对这种为官文化反向的思考, 进而走向叛离的方向。尤其是庄子, 他鄙视为官之虚伪, 宁愿一生过清苦而自由自在的生活。老子在第9章说: “持而盈之, 不若其以。揣而锐之, 不可长保。金玉满堂, 莫之能守。富贵而骄, 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 天之道。” 他们都看透了为官的虚伪和功名的虚幻和无常性, 所以对功名利禄采取了超越不粘着的姿态。

道家哲学对功名利禄有一种超脱的态度。因为道家追求的境界高远而不会为眼前利益牺牲高远的理想和自由自在的境界。而一般来说, 人们常常会为了眼前的种种好处而放弃了更高远更有价值的人生理想。道家对人世间人们追求功名利禄的反思启发我们: 我们在世间生活虽然做不到像庄子那样视功名钱财为粪土, 但至少我们在追求功名利禄的同时还应知道除此之外还有些别的或许是更宝贵的东西。

3.节俭、简朴与奢华

老子说“道法自然”, 道落实到人就是要有自然之德,,,即纯粹的任顺自然之德性,自然是简单的, 也是素朴质朴的。在道家推崇的道德德目有俭。《老子》第67章“我有三宝, 持而宝之: 一曰慈, 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 故能勇; 俭, 故能广; 不敢为天下先, 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 舍俭且广, 舍后且先, 死矣。” “俭” 字: “同吝, 吝:

‘爱惜, 保养’”。(陈鼓应著《老子注释及评介》第297页) “俭具有‘有而不尽用’ 之意。” (同上318页) 俭就是爱惜保养, 即有而不损伤, 也就是节俭不浪费不奢侈之意。老子认为, 对待万事万物要爱惜, 不能浪费用尽, 这样才能长久, 从而宽广。对待事物是这样, 做人也是一样的道理。

道家推崇的自然还表现为简单和纯朴, “圣人去奢”。奢是一种繁华和奢侈, 这是老子反对的。自然的, 是简朴的, 简朴的, 是美的。这样的观念在现代社会有特别的意义, 现代人在追求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 常常会陷入复杂繁复豪华的追求中而不觉, 它实际上已背离了人们原本自然纯朴的天性, 距离事物的原初和本意很远, 道家反对繁奢和腐化, 倡导简约和素朴的生活, 重新认识和弘扬道家的这种崇尚自然的精神恰恰可以抑制现代社会的奢华腐败堕落的弊端。

除了上面的论述外, 道家思想还具有丰富的生活艺术和贵生、养生之道, 这些对现代人都颇具裨益, 也是很值得现代人学习的地方。

总之, 现今社会, 在物质的和精神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之时也会随之带来一些弊端和问题, 现代人也会遇到许多的迷茫和疑惑, 当我们重新阅读老子和庄子, 重新感悟道家伦理精神, 我们会发现在中国古老的道家思想中恰恰有解决这些弊端的一些良方, 换一句话说在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思考方法和理念, 这些方法和理念或许是伴随人类生命前进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持, 我们相信人类在前行中道家伦理精神会赋予我们这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