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与当代社会
3180300000010

第10章 真气运行学与老子的“道”

甘肃省中医学院教授李少波

真气(元气) 是中医学基本概念之一, 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中医理论研究证明, 旺盛的真气运行既是生命活力的体现, 又是抗病免疫、健身延年的功能保证。培养真气, 促进真气运行, 能充分调动人体内的本能力量, 有效地和疾病衰老作斗争, 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所以人体和真气的关系也可简单地描述为: 真气充足, 身体健康; 真气不足, 身体衰弱; 真气消失, 生命结束。

一、真气运行法源于老子哲学和中医理论

真气既然是人体之本, 那么, 真气是怎样产生的? 又是怎样培养的? 老子说: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又说“致虚极, 守静笃。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不知常, 妄作凶。知常容, 容乃公, 公乃王, 王乃天。天乃道, 道乃久, 没身不殆。” 《黄帝内经》说: “恬儋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又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可以看出老子和中医经典都对道、真气、人的生命、阴与阳、动与静等有精辟论述。然而, 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和多方面的原因, 使得这些思想染上了神秘和离奇的色彩。有关论述不是纯驳不一, 便是隐晦多喻, 以至探索者不敢问津, 学者无从捉摸, 本来是人类可以认识的自然规律, 反而变得光怪陆离了。使得老子宝贵的哲学思想不能为人民造福, 殊感可惜。笔者一生致力于真气运行学的研究, 经60余年的不懈努力, 终于明白了真气产生的机制和在人体内运行的原理, 从而构建了真气运行学说的基本理论。在90岁高龄时, 出版了著作《真气运行学》。该书从专业角度讲是中医理论, 但通篇贯穿着老子的哲学思想。

关于真气运行运行法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清楚的。(详细内容请参见李少波著《真气运行学》,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2年。) 简单地说, 就是根据阴阳互根, 动静相育, 体用并存。

保持动态平衡生理机制的需要, 用特定的方法, 集中思想, 调整呼吸(关键是注意呼气),培养真气贯通经络, 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 加强大脑皮层的自调能力, 恢复先天的生理机制。其中神经系统的主导作用和呼吸系统的推动作用尤为重要。

笔者是怎样走上研究老子哲学思想之路的? 说起来颇有离奇色彩。我生于1910年2月,自幼体弱多病, 后又患矽肺和肺结核等不治之症, 说不尽的痛, 道不尽的苦。在医药失效,生机欲绝的时刻, 随祖父学习吐纳导引之术, 行气摄生, 动静行修而自医。每日勤修苦练,并攻读中医经典、老子之道, 以印证自己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相互比照, 无一不符。渐悟医源于道, 道可道, 非常道。随着功夫的精进, 自身的疾病日渐转愈, 精力复常。便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边实践边探索, 逐步体会到宇宙万物无不服从老子的道。体验到人体真气产生并沿经络运行的规律。10多年的自练自养, 健壮了体魄, 开悟了智慧, 由病而医,由医而悟道。暗暗下定决心, 进一步探索道的奥秘, 人体生命之真谛。1936年, 毅然离开了河北故土, 西去川陕秦陇, 游访名山大川, 寻访贤哲名流, 以期精益求精。在陇东崆峒道教第一山, 得其指点至道之精, 至道之极, 阴阳之原, 合而为一之宇宙精神。后又潜心钻研医、道、儒、释及各家养生学理论。不辍苦练, 实践出真知, 进一步认识到医道同源,人天一体, 相互为用。

二、对《道德经》15章的诠释

我认为老子的大智大慧, 源于修炼, 能写出《道德经》这部修炼养生的开山之作足见其功夫之高。人脑与大自然相通, 是宇宙的缩影, 本来就储存有宇宙的奥秘。老子正是通过练功, 达到超常入静, 于是脑海深处的智力资源被开发了出来, 从而产生了千古奇书《道德经》。这是“恍恍惚惚” (功态) 中得来的, 所以记录下来也让人觉得“恍恍惚惚”。读《道德经》的窍门是“悟”, 而要“悟” 的明白, 必须要切身修炼。《道德经》15章所描述的过程与真气运行法修炼过程完全吻合。正如老子所说:

古之善为道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 故强为之容:

豫焉, 若冬涉川。

犹兮, 若畏四邻。

俨兮, 其若客。

敦兮, 其若朴。

旷兮, 其若谷。

涣兮, 其若凌释。

混兮, 其若浊。

孰能浊以久? 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 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 故可蔽而新成。

以上短短97个字, 既描写了修炼真气运行法时人们的心理状态和思想行为, 又描述了练功到一定程度, 经络疏通, 气血流畅, 全身关节感到流动疏脱, 内呼吸旺盛, 皮肤毛窍随呼吸而动的生理活动情况; 也指出了练功有成后, 由衰返壮, 蔽而新成的道理。下面给出详细的解释。

(1) 古之善为道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识。

古时有学识的人, 善于研究人体生命、自然界变化和人与自然相关的规律, 把这个规律叫做道。这一章具体谈养生的道理。他们在实践过程中, 获得的经验和知识细致、深远而通达的, 深刻到一般人所不能认识。

(2) 夫唯不可识, 故强为之容。

正因为不是一般人所能认识, 为了使这个道理发扬光大, 所以勉强加以描述。为什么说勉强加以形容呢? 《老子》开始就说: “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 可见这个自然法则的道, 和身体的生理变化, 限于当时的条件, 是不容易说清楚的。并且还说:

“言语道断、心行路绝”, 感到越想说得清楚, 越不像本来面目; 越是一意追求, 越无路可通。张三丰说: “道从虚无生一气”, 静极生动才是自然变化的规律。

(3) 豫焉, 若冬涉川。

人们对这个微妙玄通的道理, 没有充分的认识, 所以事前要谨慎啊, 要像冬天赤脚过河那样小心谨慎地接触; 虽然非常向往, 又怕出毛病, 踌躇不前, 不敢毅然一试。

(4) 犹兮, 若畏四邻。

要从事实践, 就必须选择一个清静适宜的环境, 避免他人的干扰。因此择地要反复考虑, 要像提防邻国的围攻那样谨慎。

(5)俨兮, 其若客。

坐功的时候, 必须端正身心排除杂念, 所以表现得恭谨严肃, 像面对着宾客那样认真,注意着调息的方法。

(6) 敦兮, 其若朴。

进一步到了忘我的程度, 对全身失去分别的感觉, 似无意识活动, 敦厚地像未经雕刻的素材。

(7)7旷兮, 其若谷。

坐到无物无我的境界, 但觉得有那么一种空旷而界远的样子, 像是一个深山幽谷。

(8) 涣兮, 其若凌释。

坐功到一定的程度, 经络疏通气血流畅, 全身关节尤其两肩和两膝部位感到流动疏脱,像春冰将融那样松利舒适。

(9) 混兮, 其若浊。

在内呼吸旺盛时, 皮肤毛窍都随呼吸而呼吸, 全身里外无处不随呼吸活动, 包容一切,像长江大河的混浊。并且这些活动都是一致的, 就像泥沙在江河里翻滚着, 既是清楚的细小个体, 但又没办法分开。

(10) 孰能浊以止? 静之徐清。

谁能在这种内呼吸旺盛的情况下, 静止以待, 内呼吸越加旺盛, 各组织细胞气机通透良好, 那种全身活动的现象慢慢地都感觉不到了, 就好像浊流澄清了一样。

(11) 孰能安以久? 动之徐生。

谁能在极度安静的情况下, 持久地坐下去, 丹田里的真气就会慢慢地充积增长活动起来, 这就是静极生动。

(12) 保此道者不欲盈。

保持这个养生之道的人, 他不会自满的。谦受益, 满招损。

(13) 夫唯不盈, 故可蔽而新成。

正因为他不自满, 才能持之以恒, 努力钻研, 是丹田力量不断增长, 贯通督脉, 后天返先天, 由衰返壮, 使衰退了的身体恢复健康。“若得不老, 还精补脑” 正是蔽而新成的生理机制。

三、国外专家学者对《道德经》15章的解释

国外专家学者对《道德经》15章的解释大同小异, 他们都是从现代自然科学的角度解读的,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工学院教授郑鸿的解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现陈述如下, 供大家比较研究。

古时忠诚于道的君主,是一敏锐和通达的人,但他深藏而不为人知。

就是因为他不被了解,故只可勉强为他写照:

谨慎的, 像冬天踏冰过河;

犹豫的, 像恐惧他的四邻;

保守的, 像有礼貌的贵宾;

和顺的, 像将溶水的冰块;

诚实的, 像一块原生素材;

开诚的, 像一空旷的山谷;

浑乱的, 像很浑浊的河水。

谁能停止内心中的混浊?安静下来, 自会逐渐澄清。

谁能从长期宁静后复生?经过活动自会逐渐更生。

终于道的不愿到达极端,就是因为没有达到极端,故能不蔽旧而得新成功。

参考文献:

[1]李少波著..真气运行学[M].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2.[2][美]郑鸿著..老子思想新释[M],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2.[3]杨永保、李天晓.《真气运行学》符合“生命在于运动”的思想[J]..现代养生,2006(4).(西北师范大学数信学院杨永保副教授帮助整理该文, 特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