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栾茀的故事(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
3178700000018

第18章 一个特殊的读者

我是一九七○年认识栾茀的。那时,我们图书馆为了腾出地方搞运动,几个阅览室的书刊都集中到国外科技文献检索室,里面书架一个挨一个,密密匝匝,各种书籍堆积如山,覆盖着厚厚的灰尘。

一天,长期冷落的图书馆突然进来一位读者,说是要查阅外文科技资料。我出于惊奇,仔细打量着他:中等个儿,魁伟健壮,一举一动文质彬彬,带着学者风度。

“实在乱得很,连插脚的地方也没有,这……”望着他那急切的样子,再瞅瞅那一堆堆纷乱的书籍,我疚意地说。

“不要紧的,我可以边看边帮你们整理嘛。”他说着,便一头扎进了书“山”之中。

几天过后,当我再一次来到检索室时,顿时被跟前的情景怔住了:书架上的书刊都整理过了,英文的、德文的、法文的、俄文的,都按不同学科和专业分了类,一张张插在书中的标签上,写着中、外两种文字。竟有这样的读者?真没见过!我顷刻对这位陌生的读者产生了好感。一个中午快下班时,他指着没有看完的外文资料对我说:“我家住的远,中午不回去了,你把我反锁在这里,行吗?”一边晃了晃手里的尼龙兜子:“我的午饭已经带来了。”不知为什么,我竟破例地答应了他的这种要求,临走前,还给他打了一壶开水。

记得,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年初一,我们接待了惟一的一位读者,仍然是他。

慢慢地,我们渐渐熟识了,知道他叫栾茀。说实在的,栾茀,是我平生中少见的一个读者。

有时他不仅是读者,还是一个义务图书管理员。每当发现那位读者紧琐眉头时,他都会主动凑过去说:“来,让我试一试”,日子常了,凡来图书馆的读者碰上认不得的外文、不会使用的工具书等疑难问题,都会亲切地唤他:“老栾,请您帮帮忙。”他都不会让别人落空的。记得太原市话剧团的一位舞台美工来查找有关日本旧式的室内陈设资料发了难。栾弟同志竟利用两个晚上画了几张彩色图样送给他,这位舞美设计师喜出望外,不知如何表示感谢才好。

他摘录的卡片,真可谓包罗万象,几乎涉及到各个领域,有医学药用、有煤炭化工、有机械工业……据他介绍,已积累了近三十万张卡片,筹备出版国内急需的《英汉医药略语词典》、 《英汉机械工业词典》、《化肥物理化学》等书。另外,他还替校办工厂查一种叫“丝光沸石”的外国资料,这种“丝光沸石”能吸收化肥厂释放出来的黄烟。

为了揭开“丝光沸石”的秘密,栾茀简直着了谜。一天上午,他找到几本美国的《化学文摘》,站在书架跟前就如饥似渴地读起来。下班时,我把馒头和开水放到他旁边,让他吃了再看。可等我下午上了班时,只见桌上的馒头片原封未动,开水早已冰凉,我不得不再次提醒他:“吃饭!”

“吃饭?”他愕了一下,“现在几点啦?”我把左腕伸给他,时针已经指向两点三十五分。

后来,我们干脆把阅览室的钥匙交给他一把,还把外文打字机从三楼搬到一楼,借他使用。在我们这里,能获得这种特殊信任和优待的读者,惟有栾茀一个。不,他不仅仅是一个读者,他是我们的朋友和老师,几年来,我们向他学习外语,编译了科技小册子请他校对,写前言,他总是有求必应。连同美化室内环境、粉刷书写标语、读者须知牌这样的小事,他都乐意帮忙。

在他病危中,我们的同志为了减轻他的苦痛,主动去医院送些画报,让他分散一下疼痛的折磨。不料他说:“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还是看几本能解决山西煤化的书吧。”坚持用战栗的手书写了两本德、英的煤炭综合利用或煤气化的科技书,让我们的同志送去。栾茀同志与我们永别了,我们热切地希望能更多地接待象栾茀那样的新读者!

(作者系 山西省图书馆 丁福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