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把《追求》这篇通讯奉献给广大读者。这里记叙的尽管只是栾茀同志的部分事迹,但是我们却看到了一位知识分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赖并坚定地追随中国共产党的赤子之心;看到了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信念、理想、情操、胸怀,在一个人身上会产生多么大的力量。栾茀的一生,真可以说是一路坎坷,饱尝艰辛。然而,任何逆境都无法使他屈服,他确确实实地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心血都贡献给了他所追求的光明——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事业。
栾茀是怀着一腔热情、满腹衷肠和对党的无限信赖回归祖国大陆的。但是迎接他的并不全是信赖和重用,有时甚至是屈辱和打击。有什么比不为自己亲爱的母亲所理解、信赖,更使人感到委屈呢!那时,尽管栾茀和我们绝大多数人一样,不晓得“母亲”这是得了“****病”,但他坚信党总有一天会理解他。他是确确实实地做到了不使自己的一言一行有负于党、有负于人民。“特嫌”的帽子使得许多工作对栾茀关上了大门,成为禁区,但却束缚不了他那颗为人民工作的诚心和那双勤劳的手。十几门的课程,几百万字的教材、资料,十五种外语的译文和摘记,数不清的诲人不倦的夜晚,……一切可以由他占用和捕捉的空间和时间,都被他用实实在在的工作和贡献填得满满的。在“**********”的浑流中,当他被挂上“大特务”、“大洋奴”的牌子的时候,当他在山沟里住“牛棚”劳改的时候,他想的不是个人得失,而是更勤奋地工作和学习。而且毫无顾忌地去关怀一位被逼身死的“大叛徒”的家属并为他们申冤。他住了三年“牛棚”刚刚被“解脱”,马上就向党支部递上了第六份入党申请书。……这是一种多么宽阔的胸怀,多少坚定的信念啊!这样的信念和胸怀,只有一个进入大公无私精神境界的人才能具备。栾茀正是从这种精神境界获得了力量的源泉。
五十年代后期以来,党内****路线逐渐成为主体。在一场接一场的政治运动中,特别是“**********”中,我们党的****错误又被****、“******”利用,使我国的政治舞台呈现一种复杂、曲折的状况。有许多好同志蒙冤受屈。“老运动员”固然不少,今天整人、明天却又挨整的也不乏其人。而每一个积极投入“运动”、也未曾挨整但却光明正直的同志,又不能不接受党性与良心的审判。所以,这二十多年的历史,可以说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种既严峻又特殊的考验和锻炼。我们看到,在这种考验和锻炼中,有的人变得世故了,他们用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今天的一切,有的人颓废了,一头钻进物质享受的“安乐窝”中;有的人消沉了,他们丧失了信心,用唉声叹气、满腹牢骚打发日子;也有的简直变成了资产阶级政客,把聪明才智全用于官场上争权夺利;而更多的人却在思考、总结我们的经验教训,想方设法医治我们的创伤,设计新的蓝图,更加奋发有为地工作、前进。栾茀就是后一种人的典型。
栾茀确实像一条春蚕、一只蜜蜂、一头老牛,有求于人们的甚少,而贡献给人们的却很多很多。我们从栾茀的心声中,听到的是这样意念:我还没有完成我应当为党、为人民所做的工作,我还欠着人民和党的“债”。你看,当栾茀确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的时候,痛惜地说:“一切……都来不及了!”在他所说的这“来不及”的“一切”中,有什么个人憾事吗?没有,全是他要为党、为人民做的工作。他是在为不能继续为党和人民工作而感到痛惜。如果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革命的同志,都有一种对党、对人民痛惜的“欠债”感,都有一种怕“来不及”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做更多工作的观念,都像栾茀同志那样扎扎实实,勤勤恳恳而又争分夺秒地工作,我们的困难就一定会克服得更快些,前进的步伐也一定会迈得更大些。遗憾的是,我们还有一部分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似乎总觉得党和人民欠了他们什么“债”。给予他个人的,这也不够,那也不够,今天张口要这个,明天伸手要那个。达不到要求,就发牢骚,闹情绪,躺倒不干,甚至利用各种不正之风为个人牟取私利。他们已经严重地脱离群众,给党造成很坏的影响。如果党性和良心在这些同志身上还起作用的话,希望他们好好用栾茀这面镜子照照自己,洗掉污垢,迎头赶上。
栾茀是个有着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好党员。他既刻苦学习,有着丰富的科学专业知识,又认真修养,有着高尚的品格、情操,而且把这两者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好榜样。栾茀这样的同志在各条战线、各种工作岗位都有,而且日益多起来。正是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巨大促进力量。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千千万万这样的同志,需要我们全体党员和非党同志都努力向栾茀这样的同志学习。最近,党中央提出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无疑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决策。栾茀同志虽然已经去世,但我们深信,他的榜样一定能够在精神文明的建设中,继续发挥强烈的作用。
(作者系 山西日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