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父母的赏识,但父母应该知道,高妙的赏识是来源于内心的满足和精神上的快慰。父母的赏识会催促孩子奋进,启发孩子对生活充满自信,继而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乐观豁达的心理品质等。
应该这样赏识孩子:
我们认为应该掌握好物质赏识和精神赏识的关系,父母在赏识时要注意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将二者巧妙配合,灵活运用。
1、三岁以前的孩子,经验很少,他们对某些精神赏识方式缺乏体验,而更看重他们所熟悉的某些物质赏识,比如好吃的糖果、点心,漂亮的衣服、玩具等。所以,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父母可以采用一下物质赏识的手段,来强化孩子的好习惯和好行为。
2、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以慢慢过渡到以诸如口头赏识、点头、微笑、注意或认可等精神赏识为主的阶段。例如对三、四岁左右的孩子,父母对于孩子的良好表现,就可以通过给他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带他到户外或公园游玩、和他一起下棋做游戏等作为赏识。
3、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因人施奖”,切忌千篇一律。对性格外向、活泼好动的孩子不宜过多地赏识,防止滋长他的骄傲情绪和虚荣心;对性格内向、不多语、不好动的孩子则应及时地予以赏识,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4、父母在赏识孩子时还要注意赏识的方向性和教育性。赏识孩子一定要掌握好方向性问题,不宜单纯为了赏识而赏识。要让孩子明白对他的赏识决不是他做的事情的本身,而是赏识他做事情的态度。例如,对于孩子的助人为乐的行为进行赏识,通过赏识要让孩子知道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赏识的教育性是通过赏识使孩子有光荣的感受,有幸福的体验,从而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7.别让赏识成为空中楼阁
有些家长以为有赏识就必能取得成效,偶尔就会把赏识建成了空中楼阁,更可悲的是他们身陷误区的漩涡,却又不自知。
有一次,一位学生家长向他孩子的老师诉说:他想尽了办法也不能使孩子的学习有所进步。老师问他都想了些什么办法。他说他的孩子很想要块手表,他就给他买了块很精致漂亮的手表准备给他,条件是他每门功课的测试成绩都要达到98分以上。可是两年过去了,那块表仍然锁在他的抽屉里。老师就笑了:“你的这块漂亮表不但你的孩子可能永远得不到,就是班上绝大部分孩子也别想得到。”“得不到就要努力呀!”学生家长仍然固执地这样讲。
这位家长的失误在于他不懂得,孩子对他永远够不着的东西是不会去努力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千差万别,做父母的只有从自己孩子的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记住:赏识若成了空中楼阁,不但没有积极的效果,还会带来相反的效果,所以,赏识也要从实际出发。
8.教育孩子从何时开始
许多家长以为教育孩子从2-3岁最好,因为他们以为孩子在这以前没有教育的价值或者意义。
其实,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需要你的赏识教育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彼得·贾兹克所进行的最新研究表明,不到半岁的婴儿就能听懂一段话中的几个词。这表明对孩子愈早进行赏识教育效果愈好。
一次,有一个年轻的母亲抱着自己的幼子向生物学权威达尔文请教:“先生,您是大科学家,又善于教育子女,请问我应该何时开始教育我的孩子?”
达尔文沉思了一下,望望孩子,反问对方:“这孩子有多大了?”
年轻的母亲回答:“他才两岁半!”
这时达尔文显得很惋惜地说:“夫人,你已经迟了两年半了,教育应该从零岁开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经过大量研究之后说:“如果一个人长到17岁,智力发展达到100%的话,那么4岁时,他将发展50%,8岁时达到80%,8-17岁的9年里发展20%。”
这就是说,教育培养孩子越早越好。
著名的“儿童潜能递减法则”认为,具备100度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生下来就得到充分的教育,那么就可能成为一个具备100度能力的成人。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教育得非常出色,也只能成为具有80度能力的人。而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教育得再好,也只能达到具备60度能力的人。这就是说,教育开始的越晚,儿童能力的实现就越少。
婴儿时期的一切能力,如果不利用开发,以后就很难得到发展。如果孩子早期开发好,大脑的各个功能区都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就能成为一个智力超群的人。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父母,绝大多数都是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进行早期教育的。居里夫人在女儿生下不足一岁时,就对女儿开始了“智力体操”训练。193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德国的理查德·库恩,他不到一岁时,母亲就注意对他进行兴趣、记忆方面的训练。大量事实表明,重视早期教育,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家庭对孩子教育要尽可能早。儿童有接受早期教育的生理基础,人的大脑细胞约有70%-80%是在3岁前形成的。有的父母怕早期教育把孩子的大脑累坏了,这是不必担心的,因为大脑有保护机能。父母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及早进行超前与超常训练。对孩子的教育越早,成效越大。
9.过分夸大孩子的优点
有句话说:凡事过犹不及。赏识也是,而过分的赏识却又是家长们最容易涉足的误区。
一个12岁的小男孩唱了一首歌,老师夸他说:“你真是个歌星。”可小男孩说:“我希望我是,但我知道我不是,那是不可能的。”老师大为不解,为什么她的赞扬会得到学生的拒绝呢?因为这个小男孩认为老师对他的赞扬过于夸大,是不实事求是的。老师可以赞扬他歌唱得好,但没必要把他夸张成一个歌星。
另一个12岁的女孩写了一篇文章。老师说:“我读了你的文章,觉得文字很优美,描写很细致。”女孩听了非常高兴,她以后,的文章一篇比一篇写得好。老师对她的文章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和赞扬,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你对一个长得很一般的女孩说她漂亮极了,她会害羞得满脸通红并会很快就否认,说不是这样的。你这种言不由衷的赞扬不会令女孩满意,给她以安慰,相反,倒给她带来了自我防御的心理,她认为这种赞扬是对她的讽刺。
可见,并不是所有的赏识都会起积极的作用。对人的性格、人品以至整个人进行夸大的赏识,其消极作用更大,它就像裸眼看太阳,耀眼直射的阳光会让人睁不开眼睛。如实地描述被表扬者所做的事情,对其进行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表扬和赏识,而不轻率地评价他的性格和人品,这样才能使赏识起到它应有的积极作用。
10.赏识孩子的聪明何错之有
当孩子们考了优异的成绩,家长们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说:“宝贝儿真聪明,又考了第一名。”殊不知这是赏识教育的又一大误区。
美国《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的一篇文章指出:如果孩子在校成绩好或天资聪颖而经常受到赏识,这可能对孩子有害无益。如果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而经常获得赏识,其结果就完全可能使他们形成这样一种观念:与其学习新的知识而吃苦,不如追求高分而获得赏识。
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不论来自哪个民族,也不论他们生活在农村还是城市,赏识对大多数孩子都是适用的。
这些研究结果能够解释这样一种现象:为什么一些很聪明的女孩子在低年级时学习成绩很好,可是在升到高年级之后学习就落后了。原因就是:老师们可能进入了这样一个误区:就是当老师在赏识奖这些女孩子聪明伶俐的同时,很可能也抑制了她们的学习动力,因此这种才女的成功率也相对减小。
因此,赏识孩子,与其赏识他们聪明,不如赏识他们努力。因为聪明是天生的,是很难改变的;而努力是一种行为,只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办到的。
一位女老师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对赏识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介绍如下:
那天,我一个人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
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班长陈海走进来对我说:“杨老师,杨东梅在自然课上不听吴老师的话,吴老师请你过去一下。”
我一听,气不打一处来,又是她!开学以来,她“好戏连台”:军训时,她不听教官的话,不参加训练,私自行动;在食堂,她拿起吕校长的胸卡仔细地瞧,大声读胸卡上的姓名,使我这个班主任很难堪;在班里,她不仅吐唾沫到同学脸上,还动手打人,我一追查,她就把责任推到对方身上……现在竟然又大闹课堂,这怎么得了!
我赶紧跟着陈海走到教室门口,当我透过门上的玻璃,看到杨东梅已经坐到自己的座位上了。为了不干扰上课,我决定对这个事件进行“冷处理”……可是第二天中午,上体育课的王老师告诉我,杨东梅上课不守纪律,什么事都要按她的意思办,否则就闹课堂。杨东梅还说,如果再不按照她的“安排”,她就不到这儿上学了……
我在想,这可不是她这个年龄的孩子所应有的表现。一个8岁的孩子,她究竟在想些什么?她为什么有这些不符合她年龄的举动呢?我找到杨东梅的招生老师,向他了解杨东梅以前的情况。
招生老师告诉我:杨东梅的父母因为生意忙,请了一个保姆照顾她和弟弟,她上学之前,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父母对她的教育也很少,只是由保姆教她一些一年级简单的东西,基础差,行动散漫……
听了招生老师的一席话,我不由反思起我在这之前对待杨东梅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以前杨东梅每次犯错误,我都是就事论事地处理,从未往深处去思考。现在看来,要教育好这个未接受过一天学校教育的二年级学生,非得“良方”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