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你真棒
3177900000023

第23章 父母和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反思舞台(5)

这时候她流露出想死的念头,她说:“我不是为我自己死,我是为全班50名同学,我的死可以促使全班同学期终考试成绩好。”

母亲听过很多次类似这样的话,也没太当回事,早早动身去上班了。不过在临走的时候,还是叮嘱了做父亲的有时间去学校谈谈女儿的情况。

但是女儿没有再给他们时间。

你听了这个故事,不觉得震憾吗?

专家称,教育的内涵中,应当包括心理教育,心理障碍往往比生理残疾更可怕。

遗体告别时,孩子的姥姥流着眼泪说:孩子的离去是教育的失误。

母亲在痛悔,说她没有留住孩子的生命。

母亲的忏悔不无道理,因为如果平常这对父母多注意与女儿交流思想,沟通情况;如果当这个女孩第一次流露出想自杀的念头,便引起父母的重视,与之进行认真地谈心;如果临自杀的前半夜里,她许久以来不曾有过地突然睡到母亲的床上时,母亲敏感一些,正视这一不大正常的现象,别只简单地以为女儿是累了,而代之以亲切的关怀和询问;如果当天夜里,母亲关切地去女儿房间看一看;如果……如果真可以再“如果”的话,这桩悲剧完全是可以避免发生的。

所以,在此恳请所有的父母们:当孩子遇到困难向你们诉说时,必须积极倾听,让孩子把心中的话说出来,在适当的时候要站在孩子一边说话,安慰他、认同他。当孩子将自己的感受抒发后,又明白你对他的了解和支持后,他的心情便会自然平静下来,而烦恼也会随之消失,甚至会以理智的态度处理自己的问题。而只需要你抽点时间倾听一下,将会避免多少不该发生的事发生呀!

25.你知道孩子的成长需要什么吗

对父母的爱心不仅是一切道德的起点,也是人生成功的起点,因为只有拥有爱心的人才具有创造成功的原动力。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

孟孙打猎,抓住了一头小鹿,命手下秦西巴带回去。小鹿之母跟着,不断哀鸣,秦西巴不忍心,就把小鹿放了。孟孙知道这件事情后,很生气,就把秦西巴开除了。

可是过了一年,孟孙就又让秦西巴当太子的师傅。

左右的人很奇怪,就问:“秦西巴在您的面前犯过错误,而现在您却任命他为太子师傅,这是为什么呢?”

孟孙说:“他连一头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怎么会忍心伤害我的儿子呢?”

我们知道,乐羊曾因稳定军心而含泪吃下了自己儿子的肉羹,最后“有功而见疑”,而秦西巴“有罪而益信”,这就是“仁与不仁也”!

对孩子的爱应该使我们的目光更久远,使我们的心灵更高尚;使浮躁的变得沉稳,使随意的变得理性。

真心爱孩子就要让孩子懂得感受爱、体味并学会爱别人。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就应该教会孩子爱父母,爱他人,只有这样他才会被人爱。

当小小的生命尚在母腹中孕育时,伟大的母爱如同一泓湖水,柔波荡漾、浩浩淼淼;当等待第一声婴儿啼哭的焦虑之时,深沉的父爱则如苍茫草原广阔无垠、郁郁葱葱。

因此,亲情之爱,本是由自天然。然而,子女对父母的爱并非与生俱来。

孩子的成长除了需要营养和必需的生活条件外,还需要精神食粮,这一点不是所有父母都能意识到的。婴幼儿需要的精神食粮就是父母的爱,尤其是母亲的爱。这种爱体现在给孩子喂奶、喂饭,给他洗澡、穿衣、换尿布,和他说话逗乐,抱他、亲他、陪伴他等等方面。孩子生活在充满母爱的环境中,就会感受到父母与他之间的亲近关系,他就会依恋、热爱、信赖父母,从而建立起早期的亲子关系。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将是一位感情真挚,充满爱心、心理健康的人。

现在,有些年轻父母为自己考虑得太多,或许是因为工作等多方面的原因,将孩子早早送给老人养育,或寄托给别人照管,自己只是抽空去看看,这样是不利于孩子身心发育的,也不利于早期建立亲子关系。尽管老人或其他的照管者会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但这种爱和感情是无法替代父母的爱和感情的。

等孩子到了4-5岁以后再回到父母身边就难以建立起早期的亲子关系了,所以,有些父母就会觉得孩子和自己不亲,这正是没有早期建立好亲子关系的原因,缺乏早期的亲子关系还会影响到今后母子之间的感情与家庭关系。

曾有学者研究发现,如果在孩子早期由于种种原因便得母亲与孩子分离,会引起孩子出现拒食、消化紊乱、夜惊、发育缓慢、个性孤僻、脾气古怪、不容易与他人相处、感情脆弱、情绪不稳等情绪障碍和个人异常。

26.孩子弱智吗?

有这样一件怪事:

有位家长要出差两天,他做好了饭菜放到冰箱里,让上中学的女儿这两天自己煮饭吃,并且走之前反复教她怎样开煤气炉。可是家长回来后,孩子直叫饿得发昏。家长在纳闷之余,打开冰箱,只见饭菜未动,原来是她不会开煤气灶的开关。这孩子的智力很差吗?绝不是。她的学习成绩优良,只是在动手操作能力上表现为“弱智”。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一是我国传统教育重智力、轻操作,与动手能力有关的活动如手工、劳动技能课尚未纳入教学体系;二是有的家长“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影响,重成绩,轻操作,只要孩子学习好,什么活儿都不让孩子干。于是造就了一些“学习天才,生活傻瓜”。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反映了我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某些偏差。

新的教育观在谈到人才智商时,提出了聪明I(学书本的能力)和聪明Ⅱ(实践能力)两个概念,并由此得出以下两组公式:

书本知识+认识能力=聪明I

实践知识+实践能力=聪明Ⅱ

书本知识+实践知识=比较完全的知识

认识能力+实践能力=比较完全的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在人的认识能力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达和思维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人的智力,是青少年提高实践能力的最重要基础。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践。许多大科学、发明家的成功都离不开动手操作,正由于他们自少年时代起就培养了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一旦形成设想,便就可以很快把设想变成现实。

儿童是喜欢活动的,家长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小孩子都喜欢玩泥巴、堆沙子,好像其中有无穷的乐趣,大人往往觉得脏而限制孩子。其实,父母们不知道孩子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的东西呢!

27.小公主、小皇帝,这是怎么了

一位小学三年级学生放学回家,看到父母精心为他准备的晚餐,略扫一眼,就大发雷霆,说没有一样菜是他喜欢吃的,非让父母陪他下饭馆。父母带着“爱子”到了一个装修考究的饭庄,让他自己点了几个菜,而他们心甘情愿地充当了“伴吃”的角色,脸上还美滋滋的。一个五年级学生,到了该上学的时间还赖在床上,父母无奈,急匆匆跑到学校,恳请老师到他家去一趟,劝孩子起床上学。

1996年2月19日,天津市发生了一件耐人寻味之事:一个8岁男孩因嫌奶奶给压岁钱太少而大发雷霆,致使祖母气急昏倒。这位男孩的奶奶王老太太,平时靠扎纸盆为生,手头没有什么积蓄。她考虑到下面有5个孙子、孙女,便决定每人给20元压岁钱。这个8岁的孙子和父母到奶奶家拜年,见奶奶只给20元压岁钱,心里就不高兴,非让奶奶给一张100元的大票子,气得奶奶心脏病复发倒在沙发上,继而昏迷不醒,被家属紧急送往医院。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全力救治,老人才脱离了危险。

相对山东某地一对夫妇而言,王老太太还算幸运,因为她毕竟从死神手中挣脱出来了。这对山东夫妇年过30才喜得千金,对其独女极为溺爱,致使女儿虽只有6岁就养成骄横的性格,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对父母大出拳脚。后来为了一根冰棍,这个6岁独生女竟把母亲毒死。父亲一气之下把女儿掐死,自己也悬梁自尽,好好的一家三口人都葬送在溺爱之中。

英国有一句谚语:“娇养而不能成大器。”事实上,家长是不能保护孩子一生的,当然也不应试图这样去做。现实告诉人们,做家长的应摆正自己的教育观念,不能将对孩子的责任伸延得太长太宽,从而形成畸形的教育。在关爱孩子的幌子下,放纵孩子,娇惯孩子,使他们在父母无限宽大的温床上,完全丧失了做人的准则,甚至走上歧途,这样的教训难道还少吗?

“严是爱,娇是害。”愿天下的父母牢记这条古训。

28.为何咬掉母亲的耳朵

1996年11月23日,在吉林省某市死囚看守所,年仅20岁的死刑犯潘某在死刑执行前,将前来送“最后的晚餐”的母亲一只耳朵咬掉,并一边从口里吐出血淋淋的耳朵,一边用仇视的目光注视着瘫坐在牢房地上痛苦不堪的母亲,歇斯底里地嚎叫:“我恨你……”

潘某出生在一个父母不懂教育的家庭里,简直就是他的父母亲手将他送上了刑场。他是父母的独生子、命根子,也是这个家庭的“小皇帝”。这个“小皇帝”常吵闹着要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全家人为了满足他的要求,常围着他团团转。他平时在学校里更是称王称霸,经常打同学、骂老师,无故旷课逃学。一次潘某在学校打了人,挨了老师批评,还罚了站。事后他便在母亲面前哭诉,哭得泪水涟涟。母亲一看心痛得不行,立刻火冒三丈,抓起电话就找学校,在电话里哭骂了一通还不解气,又带上孩子气势汹汹地闯进学校,跟校长拍桌子发脾气,说:“我儿子打伤了人我负责!他伤了谁呀!我给付医药费,有什么了不起,值得大惊小怪!”回家后,母亲又对儿子说:“以后谁敢惹你,你就给我打,打不过就跑。有妈在,你谁也别怕!”

就这样,潘某的霸道与放荡愈演愈烈,而父母对他的娇生惯养也越来越强。16岁那年的一天,他趁小保姆洗澡时,打破浴室窗户,拉开门拴,硬是将光着身子的小保姆抱到了床上。恰在这时,从外面归来的母亲却大声训斥欲夺门而出的小保姆:“干什么,干什么,你还准备去告呀!他还是个孩子,懂什么?还不是你洗澡不检点,看看你也是因为好奇,有什么大不了的。”而他的父亲听说此事后反而哈哈大笑:“行啊,咱宝贝儿子长大了……”

由于父母的纵容,潘某在高中毕业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强奸少女24人,侮辱已婚女性30名,终被押上断头台。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从小养就的恶习是很难改正的,加之在错误观念的驱使下,孩子很可能就会走上邪路,待孩子长大成人后,父母想管也管不了。根源在于该管的时候没有管。

也许,这位被咬掉耳朵的母亲是自食其果,也许这位母亲因此受的惩罚还是轻的,她一手葬送了儿子,也葬送了自己。她给天下的父母们留下太多太多……

29.夏斐事件给家长们留下了什么

1987年发生在青海省的“夏斐事件”曾震惊了全国: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大武镇年仅9岁的小学四年级学生夏斐,被亲生母亲棍打致死。这一年的期末考试,平时学习用功的夏斐数学成绩82分,名列全班第二,语文成绩79分,名列全班第五。夏斐自知成绩没有达到妈妈的期望值,害怕妈妈生气和打骂,谎称两科成绩都在90分以上。当母亲从老师那里询问到情况后,失望的烈火被点燃,丧失理智地扒光了夏斐的衣服,用铁制的三角形大锉大打出手。疯狂的妈妈全然不顾孩子的求饶,全然不听孩子的保证,打、打、打,直打得夏斐没有了声息。就这样,夏斐被他的亲生母亲活活打死。

“夏斐事件”的出现,使千千万万个父母亲为之痛惜。然而,夏斐式的悲剧并未就此停止,此后,孩子被亲生父母“教育”致死的现象时有发生。

尽管因恨铁不成钢而将孩子活活打死者毕竟是极少数,但“棍棒教育”的误区在许多家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家教专家赵学礼对十多所中小学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在上小学阶段被家长打骂过的男生占90.5%,女生占48.3%。调查显示,60%的儿童在学习成绩未达到父母规定的要求时会遭到打骂,23%的儿童诉苦说,回到家里最苦恼的事是“父母打骂”。

深沉的父母之爱为什么会演变成杀子的悲剧?早已被众人唾弃的“棍棒教育”为什么不能绝迹?

原因恐怕是多方面的。有些家长本身受教育程度低,素质较差,更谈不上了解儿童心理正确施教,他们对孩子施以“棍棒教育”不足为怪。然而,有些家长文化程度并不低,却不肯改掉对孩子的粗暴态度,究其原因,与他们头脑中许多错误的观念有关。例如,有的父母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自己怎样教育孩子别人管不着。

有的家长认为,“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器”,把打骂孩子视为自己的权力,在家庭教育中随意行使。还有一些家长缺少对有关儿童年龄特征及身心发展规律的知识,这也是造成“棍棒教育”的原因之一。

“棍棒教育”的恶果是显而易见的。家长打骂孩子,会打掉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助长孩子说慌骗人、阳奉阴违的毛病,使之形成胆小、多虑、多疑等不良性格,甚至使孩子破罐破摔,形成病态人格。

夏斐事件的发生令人痛惜不已,请聪明的家长们引以为戒吧!

30.是谁酿成的悲剧

浙江省金华市一个上高中二年级、年方17岁的少年徐某,只因忍受不了母亲一天到晚要他“学习”的唠叨,竟残忍地向母亲下了毒手。

1998年1月26日上午11时左右,在外地工作的徐某的父亲回到金华市区的家中,见里面空无一人,在桌上他看到了儿子徐某留的一张字条:

爸爸:妈妈得了绝症。她不想连累这个家,她先走一步……我实在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我也走了,去找妈妈……我可能过了年回来,或者不回来,听天由命。对不起!爸爸……

徐父一看大吃一惊,到学校一问,儿子果真没去上学,也没有请假,他和亲戚朋友一合议,觉得此事蹊跷并翻箱倒柜后,竟看到家中一只木箱里躺着妻子的尸体。

据徐某交待:去年12月底,徐母参加了家长会后得知,徐某这学期期中考试的成绩竞排在班级第18名。回家后,徐母很生气,狠狠地打了徐某一顿。徐某喜欢踢足球,徐母就说:“以后你再去踢足球,我就把你的腿打断。”徐某觉得,母亲对自己管得实在太严了。他有些不满,这种不满在1月26日便如火山般爆发了。

中国有句古话:“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意思是说,父母对自己的子女最了解,有的家长自豪地说:“我天天与孩子在一起,怎能不了解孩子呢?”您也许能准确说出孩子生长的每一个细节,最喜欢吃什么、穿什么,但除了这些,您知道在不同的年龄段上的孩子会出现什么心理特征吗?会有哪些心理变化吗?有什么样的烦恼吗?

还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9岁的男孩小浩,学习自觉性差,做作业拖拉,学习成绩不能尽如人意,总维持在中等水平。平时表现有:头晕、情绪低落、孤独、好生闷气。烦闷时,常抓脑袋,扯自己的头发。与他交谈时,他一语不发,时而摇头,时而点头,至多回答“是”或“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