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我的帕夫雷什之梦
3177800000004

第4章 十大建议(3)

推进人才成长和名师名校长选拔培养机制。要建设一支优秀的专业化的校长管理队伍,要注意从以教师为主体的专业技术人员中选拔人才,对于一些重要的领导岗位,特别与教学、教研、教师教育相关的领导岗位,更要积极从既具有教育教学实践经历,又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教师队伍中选拔。现在还要研究,有没有必要充分体现校长特别一些完高中学校校长的政治待遇和政治前途问题。同级别的校长和行政干部比较,他们的政治地位是否平等?政治待遇是否一样?他们的政治前途如何?李岚清曾讲过,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和政协换届时,可考虑优秀的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列入推荐的候选人名单,地方上应当不应当也这样考虑。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的校长、书记的政治前途特别当他们为教育做了一生的贡献,做出了突出的成绩而退到二线之后是否也和行政干部一样对待?教育和科研系统是人才聚集的地方,他们中的人是否和行政干部一样有同等的晋升提拔的机会?这个可能性和机会到底有多大?思考一下,是否在人才不多的地方容易出“领导型人才”,而在人才聚集的地方反而不能出领导型人才?当校长的人可不可以走上政坛?

需要认真研究和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坚信人才对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巨大作用。应当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惟学历,不惟职称,不惟资历,不惟身份,不惟行业,努力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就能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有用之才的社会氛围,造就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要切实做好识人用人的工作,把实践作为衡量人才的根本标准,作为发现和识别人才的根本途径,按照各类人才成长规律和不同特点去识别和使用人才,坚持任人唯贤、惟才是举,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进一步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风尚。

有必要建立人才成长的体制和机制。人才都是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对于那些占着位子无成就的人应当及时调整下来,对于那些敬业而不创业、勤奋而不见效果、恋职而不积极工作、有位而不有为的人要及时调整下来。对于那些有才干敢创敢于,给事业带来巨大变化的人,要主动发现,大胆使用,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不拘一格用人才,同时还要敢于放手让他们干事业,敢于精心培养他们。会宁的教育确实为会宁各行各业、本地全国、政府民间造就了无数的人才,但就是给教育队伍自己没有造就出入才来,也没有为会宁自己在其他行业造就出较多的人才来,相反,会宁人在外面无论是当公务员的、当教师的,还是干个体的,出色的、优秀的人相当多,特别近几年干个体的一些人,在外地特别突出。那么,本地是怎么回事呢?是否人才到了家乡就不能出头了呢?是不是南橘而北枳呢?设想一下,外地诸如王卿等这些人到了会宁,会不会有现在这样大的出息?我坚信,无论社会怎样变化,人才的作用是绝对的,永恒的,是永远不可置疑的。

有没有必要建立教师或校长的交流制度,促进全县城乡教育整体向前发展。会宁教育,各项政策总体上是靠前的,教师的工资、教师管理的人事权等都在国家“以县为主”(2003年9月19日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确定)前就归县管了,这给统领全县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方便和积极影响。要积极推行教师资格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既做到人员的相对稳定,又组织、指导、协调好全县教师人才资源的统领、服务工作,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合理流动、优胜劣汰的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相配套的用人新机制。理顺教育机构和中小学的人事编制工作,按照班额、生源、师生比和农村教学点分布等实际情况确定学校的教职工编制。归口管理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培训、监督、考核和交流。

是否可以考虑建立城乡联动实现均衡发展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体制。有些地方试行城区每所小学、初中分别与一个乡镇或1—2所乡村小学、2—3所乡镇初中联合建立学区,各学区成立学区委员会和学科中心教研组,通过“定点挂钩”、“对口扶持”、“送教下乡”、“进城取经”等形式开展交流、培训和教研活动。老师们有时赶到城里听课;有吋赶到乡镇讲课;有时参加城里的学术讨论会;有时又坐在乡镇学校观摩课现场;有时一块儿备课、议课;有时又到一起说课和讲课……不分你我,好像一个学校的同事,一个家庭的成员。学区内建立城乡干部和教师交流制度,要求每一位骨干教师都要在一所学校或几个乡找一个或几个对象,实行面对面具体地帮教。这种制度的可取之处在于,不只是均衡思想的体现,也是更宽泛意义上的人文关怀。乡村教师可以学到城区学校的先进办学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机制,城区教师可以学到乡村教师的优秀品质及展示才华的心理愉悦感等,无疑对大家都是文化价值的精神之旅,不但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品位,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时也符合国家教育发展的政策思想。教师流动可试用“转会制”,即教师由条件差的学校向条件好的学校流动,由乡村向城镇流动,除特殊情况外,由调入学校付给调出学校一定的酬金,特别对于由调出学校经过培养取得高学历的教师,更应考虑酬金问题。可以明码标价,譬如,本科或高级教师3万元,专科或中级教师2万元,其他教师1万元等。教师由条件好的学校向条件差的学校流转则免交酬金。还要认真研究教师队伍的结构状况?根据将来的发展趋势,在县乡聘任的教师中及早制定分流计划,几年之后肯定有些教师特别是招聘教师首先要离开教师队伍,对这些人的前途命运应当提前有所考虑,应当负责,不要正当在他们年少有为时低薪聘用,而当人家年长无为时,一脚踢开。

对按退休年龄、工作没兴趣、事业性不强、水平不高的民转教师或其他教师可以实行提前退养制度,腾出岗位吸收青年大学生上岗;对未聘教师实行待岗学习制度,达标后重新上岗;鼓励城区落聘教师到偏远山区应聘上岗;实行轮岗执教制度,加强城乡交流。

建立有利于教师成长、成才和优秀管理人才脱颖而出的人事管理体制。优秀教师的成长既有培养的问题,又有自身建设的问题;既有教师个人的努力问题,又有人文环境造就等问题。比如现在的教师有些将自己定位于“打工者”甚至只是给校长打工,既然是打工就只需要考虑如何挣工资养家糊口,就不会想到或做到更远大的事业了;教师不能自主地工作,因而教师的才干发挥不出来;教师对现行校长产生的程序和方式感到不满,好多校长把校长当成一个“官”来做,忽视了“中心工作”和专业,不认为教育还有什么专业性和特殊性;因为校长是上面任命的,当然他听上面的,不会听下面老师的,不会首先为教师和学生的利益考虑,教师也不会去给校长提意见,校长越无能,教师越没有意见。因为提意见,不但不能改进工作,而且还有可能引火烧身;上级任命怎样的校长,教师都会逆来顺受,服从他的领导,因为这与他们越来越没有干系。如果什么时候有教师选举的校长产生,或者没有教师的同意就当不上校长,那校长就会听得进教师的意见,就会自觉自愿地在管理活动中接受教师的监督,就会把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因此,教师的人文环境要改善,特别工作在一个有事业感、有成就感、有集体荣誉感的学校里,教师的才能方可得到更好的发挥。

合理的教师人事管理体制还包括小环境——学校和大环境——全县的用人体制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都应当不断优化。教师中确有很多人是非常优秀的,但是不知是何种原因,名教师越来越少,不见冒尖出来。教师在会宁越来越难出名,而相反到了外面则竞相聘用,大加赞扬。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至到了80年代,会宁就有一批很有名的教师,有外地的,也有本县的。他们出类拔萃,教学或管理成绩都非常优异,有好多人受到提拔重用,甚至身居高位,这些人深得同行和社会的称赞和学生的爱戴,至今人们还记忆犹新,相互传颂,不能忘怀。现在,虽然有评奖、评优、省市骨干、学科等多种多样的制度和机制,但是,人们心目中的名教师还是千呼万唤不出来,这恐怕得从现行体制或者什么地方找原因。正如种庄稼,是土壤问题?肥料问题?种子问题?气候问题?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学校没有名教师不行,一个县没有那么一批出类拔萃、深得人心、名气在外的好教师更是不行。教育名县没有名教师,怎么能讲得通?没有名教师,教育就失去了核心代表性因素。名教师的树立不仅要建立起一套评优选先的制度体系,还要建立尊重教师的制度体系。证书的多少只能从一个方面说明问题,地方上对教师的真正尊重,教师拥有真正的地位,才是出知名教师的根本所在。

会宁到了推出一批自己的知名教师的时候了!

名教师首先要靠自身素质过硬,德才兼备,忠于自己的事业,其次还要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来培养、塑造他们。整体上要引导教师以教书育人为主,而不要以经商、跑官、“课外课”等为主,如果教师的心思有所分散,就不利于他们安心教学和进行教学研究工作。当一个好教师,不仅是毕生的事,在他们的作息时间里,除了吃饭、休息外,脑子几乎全部被工作所占用,即使不在岗位上,他们心里还是装着工作,装着学生。教师工作的独立性很强,课程或班级一经安排下来每个人都非常独立自主地去工作,不像行政干部,每天的工作都要领导来安排,领导说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说就不做,做多了领导也不喜欢。对于名教师在生活待遇上也应当予以考虑,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如果当了名教师,反而成了被人看不起的人,成了更穷的人,或者说只限于学生、只通过一部分人的口头赞扬得到一些精神上的慰藉,那是不符合实际的。物质上、经济上或政治上的补偿才能够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教育。

推出一些名校长也是会宁教育的一件大事。教育部负责人就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答教育报记者问中说到:“中小学校长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较高的业务水平,校长应具有中级以上职务,一般有5年以上教育教学工作经历。”

校长是专业人才,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够胜任的,正如北京五中吴昌顺校长曾经说的:“没有与世界先进潮流合拍的教育理念,没法当校长;没有丰富的德才学识和博大无私的胸怀当不了校长;没有抗挫折、耐劳作的坚韧精神和在矛盾困难中奋斗不息的思想准备,绝对当不好校长。”可是,现在的校长似乎谁都可以当,甚至不会上课的人更会当,由此造就了一批正在跃跃欲试的“未来校长”队伍。我们看到有些校长使学校的教学质量严重下滑,仍得不到关注,甚至有的人工作搞糟了,群众口碑不好,反而提拔重用得更快,不能不令人遗憾。因为,这会贻误我们的子孙后代的!有些校长虽然在某些方面成绩突出,但不一定就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合格的、优秀的校长。会宁有没有教育家式的校长?能不能出来教育家式的校长?有没有成就名校长的机制?学校要大发展,就要给校长一个大舞台、大空间。会宁是一个教育名县,不可能没有名教师、名校长,也不应该没有名教师、名校长。我坚信会宁一定有许多优秀的校长,有许多很有成就、很有影响的校长潜在的存在。解放已经50多年了,会宁的人才遍布全国各地乃至世界上许多国家,难道就不能遍布本县?难道自己就连一个名校长都造就不出来?要考虑是不是没有造就名校长的体制、机制、政策和意识?作为校长也要向教育家走近。所谓大校长,应该大在能力和水平上,不是大在职位上。职位是一时的、不长久的,而教育家式的名校长则誉满天下,影响百年,名垂千古。“对于多数名校的校长来说,他们还必须靠校长的教育家形象和教学水平扩大社会影响力。”

要重视校长队伍的建设,特别要重视校长的文化思想素质建设。高文化水平的人具有当好校长的基本基础,也具有好的发展前途。不要以短浅的目光看到某人能干好一件事情,就让他去当校长,不要像选行政干部一样,让一些文化底子薄的人去当校长,更不能让那些跑官买官的人去当校长。要知道,无知的人比有知的人往往更充满自信。弱者比强者更能自我标榜。校长必须要有综合素质、文化功底和专业知识,否则名校长是出不来的。由于蔑视知识,崇拜文盲现象的存在,由于有些有危机感、做官欲望强烈、迫切想当校长的人存在,所以就有人千方百计宣扬自己的“长处”,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而业务能力强的人反而埋头工作,“乐不思蜀”。一些人其实他们什么也不懂,但却会说得什么都懂。

(八)大力推进教师教育体制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