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我的帕夫雷什之梦
3177800000026

第26章 十大建议(25)

有人认为“三苦精神”有偏颇之处,不能全面地概括会宁教育,给人有/十面追求升学率的感觉,突出了人们不愿接受的“苦”字,给人有淡化或轻视运用科学手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的感觉等。为什么人们对于“三苦精神”这个曾经托起过“高考状元县”、为会宁教育带来过实惠而且还在发挥作用的提法至今人们还有争议,而对于带引号的“高考状元县”一点也不质疑?看来人们多么向往虚幻的东西啊!我认为这是一个看问题的立场、方法问题,如果这样看待“三苦精神”。那中国的好多精神,如延安精神、长征精神、民族精神等都得考虑其存在的合理性。

不能把真“三苦精神”和“乐学”对立起来,在提倡乐学的同时,否定“三苦精神”。也不能把“三苦精神”和使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对立起来,不能和使用最新最优教育教学方法对立起来。一般地,同等的条件、同样的方法,谁下的苦多,谁的收益就大;反之,同样的苦功,谁的手段先进、方法最好,谁的收益就最大。提倡创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不是否定过去的做法,丢掉已有的优势。对过去的东西应该持“扬弃”的态度,而不是“粉碎”、“推翻”的态度。不能今天否定明天,明天又否定今天,不停地像翻烙饼一样翻来翻去,那样会使我们的教育年年在废墟上建设,永远是零起点。

二、什么是“会宁精神”?

我是这样表述“会宁精神”的,会宁精神就是包括长征精神、会师精神和“三苦精神”在内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

首先申明,一种精神不是一两句有限时词语能够说得清楚的,会宁精神不一定就只是这些或者只能这样描述。但是为了认识和了解上的方便,需要有一个概括,也就是说有必要形成公众认可的、比较简练准确的一种概括,这样人们就能够有依据地,轻松地把握、学习和宣传。

我在概括会宁精神的同时,多么渴望有更好的更准确全面的更科学的会宁精神、会宁教育精神或其他什么精神的新的概括或新的提法出现。

我为什么要这样概括会宁精神呢?会宁精神必须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是一种传承关系。长征精神、会师精神、“三苦精神”都是会宁已有的精神,这些精神要得到延伸、补充和发展。

第一,会宁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什么是长征精神?江****1996年10月22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Q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对指出广泛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二,会宁是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的地方。什么是会师精神?原小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1986年给会宁题写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同心同德、团结胜利”十六个大字,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曾口述长征胜利会师的精神为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和艰苦奋斗。

第三,“三苦精神”就是“领导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会宁精神中的“艰苦奋斗”不但在三种精神中都有所包涵,而且在现代的关于精神的各种最新的概括中,无一不包涵艰苦奋斗的精神。“无私奉献”是对教育工作的概括,仅教师无偿延长的工作时间就近乎一般干部一倍。“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追求卓越”是会宁人的一贯作风。投有“锐意进取”的精神就不可能有所突破,不可能走出自己的路,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没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就不可能有发展的后劲,不可能持续不断地前进,不可能连续三个10年都有佳绩出现;没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就会固步自封,停步不前,就不可能到达一个又一个光辉的顶点。

2003年10月16日****中央、******、中央军委在给我国首次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发射的贺电中指出,要“大力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开拓创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要大力弘扬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热爱祖国,乐于奉献,为国争光的高尚情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的战斗精神和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科学精神。会宁精神就是要和载人航天精神、战斗精神、科学精神等相因相融相袭,使会宁精神既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又是长征精神、会师精神、“三苦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的一部分,同时又是对会宁教育特色新时期的新概括。

过去的教育不但为我们创造了今天辉煌的成绩,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正是我们今天奋斗的动力,也是我们创造辉煌明天的“资本”。“十年学程汗湿路,三秋饥肠泪洗书。多病高堂煮命饭,白发慈尊送雪谷。”(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诗)读书辛苦啊!“尊堂愤供学,窘迫累复难。黄口尚有志,发奋抑苦酸。”“夜色满衣步履急,父送子程星光稀。舍车犹恐盘资短,负笈更惧累儿力。立身之本告诫再,纵有欢肠泪已滴。”人们不愿意听到这个“苦”字,我们已经吃尽了种种苦头,经历了种种磨难,人们愿意听到“甜”的声音,愿意享受“乐”的滋味,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处的具体环境、所遇到的具体困难和所要追求的具体目标,要站在会宁实情地基础上考虑问题。要得到“甜”,就要先尝尝“苦”的滋味,要感受到“乐”,必先经历“苦”的烦恼,苦尽甘来,否极泰来。有付出,才有收获;付出的越多,收获的越丰。不好好学习,是会被高考制度无情淘汰的,不跳出“农门”做出类拔萃的人,在会宁这个穷地方是很难有所作为的。所以学生只有刻苦学习,取得好的成绩,才能考上大学,才能走出大山,走进多彩的世界。老师只有辛苦地教学,才能有好的教学成绩,才能教出更多的大学生,才能把师长的愿望、祖辈的希望在下一代人身上得以实现。******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对会宁教育的插话,言中了会宁的具体情况,对像会宁一样贫困的地方都有启示。******《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讲到,“中央已经做出郑重承诺并且下定决心办好这件大事”,“县级政府要负起重要责任,发扬扶贫攻坚那种领导苦抓,部门肯帮,群众苦干的精神,真抓实干,锲而不舍,注重实效,财政再紧张,也要确保教育投入”。******今天讲到的“三苦”和我们会宁1986年的“三苦”何等相似啊!我们既要继承已有的精神财富,又要创造新的精补财富;我们不能停留在已有的成绩上,要创造新的更大的成绩;我们不要无休止地讨论过去的工作还有什么缺憾和不足,要继承优秀传统,丰富博大精深的会宁教育和会宁精神,到达新的完美的境界。

我呼吁!

重新找回会宁教育,重塑会宁教师敬业奉献的“三苦精神”的光辉形象!

[案例]“三苦观”:李振民的治校法宝

领导苦干,老师苦教,学生苦学,据说这是湖南惟一坐落在农村乡镇上的重点中学——邵东三中校长李振民的治校法宝。

都什么年代了,提倡素质教育呢,讲究的是乐教乐学,还提什么“三苦”,太不合时宜了,老土。

李振民不这样看,他有自己的解释;一辈子呆在农村中学的李振民也乐意人家说他“土”。

1994年,民办教师出身的李振民被选中担任邵东三中校长。那是邵东三中的“滑铁卢”时期:因为地处农村,信息闭塞,教学设施陈旧老化,教育教学质量滑坡,师生人心涣散,在1992年湖南省的第三次省重点中学评估时,学校“名落孙山”;

“宁肯少活一两年,拼命也要保重点!”1995年,省里组织第四次重点中学挂牌验收,面对全校1000多名师生,上任才半年的李振民提出了这样的口号。当时的形势是:在不到五个月的时间里,要新征地60亩,迁走坟墓49座,拆迁民房18户,要建成6000平方的艺术馆、3000平方的体育馆、符合省里要求的标准实验室;要全面装修教学楼、科学馆、大礼堂、图书馆等原有校舍;还要充实4万册图书和80多万元的仪电设备,还有校史馆的重建,内部资料的整理……真是一场硬仗、苦仗!无数个夜晚,李振民扳着手指头谋划这些项目,辗转反侧,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坚持。“干,苦仗就苦干。省重点中学挂牌验收是一次改变三中面貌的千载难逢的机遇,一定要抓住这一机遇。”李振民发狠了:所有项目,分域分块,定点定人。他自己则每天早晨5:30到校,晚上10点回家,每天睡眠时间只四个多小时,因为“最多的时候,有12支基建队同时开进学校”。为跑资金,中行、建行、农行,每个银行,他都登门数十次,累了,在车里打个盹;饿了,啃几口方便面。家里价值十多万元的运输车丢了,妻子病重住院了,他都没管,自己反倒因劳累过度,两次昏倒在工地上……校长的拼命精神感动了全校师生,400米跑道的运动场,师生义务完成,共挑土石8000方,运沙子3000方。

1995年11月19日,下午6点左右,“县教育局长从长沙打电话告诉我:省重点中学评审委员会的专家在长沙投票,邵东三中全票通过。听到这个消息,我号啕大哭了一场。”9年以后,51岁的李振民在与记者谈到这一节时,还是激动不已。他认为,学校能有今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依靠和发扬了“三苦”精神。按照他的解释。所谓的“三苦”精神就是一种乐于奉献,顽强拼搏,不断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就是一种永不满足、高瞻远瞩、不断开拓。不断创新的精神;就是一种立足农村、面向未来、办出特色、走出一条农村现代化教育的成助之路的精神。它是三中校园文化的精髓,是三中的“校魂”,同时也是三中的立校之本,强校之基。就是靠“三苦”精神,三中校周面积增加了200亩,在校生增加到62个班3000人,教育教学质量也一年一个新台阶:2002年和2003年连续两年本科上线半都是64%,连续四年高考成绩都稳居邵阳市第一!

“三中能有今天,我要真诚地感谢学校的200多名老师。”李振民说。为了训练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自他任校长起,他就规定:老师们:每天早晨得六点一刻到校。干什么?陪学生出早操,要学生做,老师自己做不到,行吗?你所教的这一科在全市不是第一,对不起,换岗。“是不是太残酷了一点?”记者问:“有一点,但没办法。”李振民说。“我们喜欢这样的校长。”“我们没觉得苦。”老师们則七嘴八舌地这样评价。为什么?因为李校长比他们更早到校,比他们更操心,而且在李校长任职的这几年,老师们的业务能力和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去年,学校还掏25万元与湖南师太联合办起了研究生班,老师们免费就读。所以尽管“南风”劲吹,但三中老师跳糟的很少。

“学生苦学怎么讲?”记者问。“这只是强调的一种精神,实际上我的学生学得非常轻松和开心。”李振民说。记者釆访时,省体育局的同志正各这个学校检查群众体育工作,说没想到三中的群众活动开展得这么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凡是文体活动的活跃分子,心理素质都相当不错,高考时能超水平发挥。”李振凤说,可刚开始当校长时他设这个认识,改变他观念的是一个叫李永恒的学生,校足球队和篮球队的主力,高考前一个月还停课一整礼拜参加市里的足球赛,完后这个学生学习比过去还努力,考试时超水平发挥,考上了北京医科大学。去年、前年的扁考优胜者都是文体活动积极分子。“乐学并不影响苦学。”李振民说。所以这以后,凡学生们搞文艺体育活动,李振民是大力支持,“我们现在有120多个篮球队——每班两个,60多个中足球队——每班一个;还有乐团、合唱团等等。”这几年,文艺演出在省里拿了三次一等奖,一次国家级二等奖,还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李校长相信,这么多年,是“三苦精神”让农家苦孩子的他、让民办教师的他有了今,天,当上了省重点中学的校长,还在今年4月底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中国教育报《现代校长》周刊,2004年6月20日,第25期,第1版)

三、重建“三风”

(一)重建领导作风

第一,必须要选拔既有组织管理能力,又有业务能力,在教师中影响较好的人当校长。这样的校长在教师中有威信,教师服气,首先不会打击或削弱其积极性。用人不仅仅用其个人的能力、个人的素质和专业,用人的目的是领导和带动事业发展,一个人形象不好,必然增加启动工作的难度。现在的社会,人们都表演着双重角色,虽然表面上唯唯诺诺;实质上并不出力的现象很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