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我的帕夫雷什之梦
3177800000024

第24章 十大建议(23)

2.质量与要求,人民渴望的教育难以实现。会宁人民充满着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会宁是个穷县,孩子能上大学,能接受较高层次的教育是步入社会的必然要求;会宁是高考状元县,人们希望接受高层次的教育,大量学生考入大学,非常风光地走入社会,使得家长们羡慕不已;社会用人制度的高学历导向,使不上大学的学生如同没有读书,一位高中生和一位文盲在苦力活中毫无二致,所以,上了初中就等于走定了上大学的路,别无选择;人才、人的才能与低能者回报上的差距,使国家也使每一位家长无不把竞争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的成才上,现实的教育质量能适应这种变化要求吗?

3.师资水平与方法手段,人民满意的教育难以实现。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个好老师,孩子希望自己有个好老师。教师队伍难以使各方面的人满意。第一是学历问题。特别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低,新补充的教师还不如老教师。老教师虽然文凭不合格,水平合格;年轻教师有些文凭水平都不合格。第二个是继续教育与观念转变问题。由于用人制度的不合理导向,使得教师中学风不够浓厚,观念转变缓慢,老教师用老教法,新教师亦用老教法,优秀教师得不到提升和重视,教师把终极目标不是放在工作进步上,而且放在取高级职称上,职称到手,等于所有的目的都达到了、满足了;教与学两张皮,各干各的,缺少了师生之间的合作,而质量恰巧取决于合作水平;加上种种原因,教师队伍的合格。率上不去,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4.投入与增长,人民希望的教育难以实现。人民群众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自然希望有一个理想的、满意的教育。会宁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难以跟上教育发展的需要。会宁是个穷县,没有更多的钱来办教育,学校的数量、规模、质量和办学水平都不高。而学生数量却异乎寻常地迅猛增加。一所学校,在开始建设时是为了满足需要,当它建成时,反而缺口更大。如建一所5000人的高中,第一年增加招生才1500人,而初中毕业生大约将以每年3000人的速度递增,即使第一年满足了,第二年就必然会出现3000人以上的缺口,还有尚未觉醒的幼儿教育,教育何时才能够满足发展的需要?理想的教育何时才能实现?

(五)“会宁特色”、“会宁现象”与“会宁精神”的呼唤

会宁是一个农业县,有特色的地方就是教育。会宁的教育不仅在甘肃,在北京上海等国际化都市和发达地区都有知名度,国外也有知名度,人们神秘地称之为“会宁现象”,意即会宁作为一个贫困县,教育为什么这么有名?每年考出去的大学生为什么这么多?人们为什么这样重视教育?教育的魅力到底在哪里?作为一个身处会宁的情景中人,当然难以看清“会宁现象”是什么,但被卷裹在求学重教的滚滚洪流之中,也真有些排山倒海之感受一每当入学季节,街道中人流拥挤,却无一不在谈论学生的上学问题;升学时节,城镇乡村,人们无不谈论中考、高考,羨慕邻居同事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深入街头巷尾,小院陋室,无不被学生所租用;下乡入村,无不被漂亮的校舍所吸引;翻看考学表册,每年几千人考入大学(注:2003年本科上线1110人,本专科合起来估计要达到3000人左右;2003初中毕业12000人,如果这些学生全上了高中,按全国今年60%的平均高考升学率计算,可以考出去7200人以上,实际结果是,上了高中的学生最后几乎全都上了大学。按平均升学率计算,将来可以考出去9000人左右,2004年初中毕业15000多人,高考本科上线1226人);打问邻家老妪婆姨,有多少个家庭都是“一人打工,全家供学”、“拾荒拣废,挑灯陪读”,像赌博一样地把身家性命全押在了孩子的上学上。村子被腾空了,教室被挤破了,人们在不顾一切地发疯似的向城镇优质学校挤,因此,多少父母宁肯自己吃糠咽菜,砸锅卖铁,也绝不让孩子失学,甚至有的人命丧供学路上……“再穷不穷教育,再苦不苦孩子”是会宁教育现象一点都不过分的真实写照。

“‘会宁现象’的背后就是‘会宁精神’”,会宁籍博士生张国钧如是说。人们疯狂地供学不是什么盲目的追求,而是客观现实的逼迫,是灿烂前景的吸引,是重教风气的同化。会宁过百名博士,近千名硕士,数万名本专科学生,无一不是这种精神的产物。他们中大多数人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甚至一字不识,但他们简单而执著的供学,像王银邦王铁邦?王彦森王彦硕、雷耀平、雷耀辉、赵有雄赵有健、苏彩丽苏彩萍、张敬仁张敬国等这样有好多家庭都出的是“双博士”,正是这种“精神原子弹”的爆炸和裂变,产生和释放着巨大的能量,震撼着人们的教育意识。会宁教育发展存在着很多困难,但不可阻挡的重教热潮,正在一泻千里,奔流而下,锐不可当。教育的“会宁现象”和“会宁精神”正呼唤着决策者们:教育已成为会宁发展的“支柱产业”,教育强县是会宁惟一能够自主发展、靠自身力量走出贫困的选择,几乎百分之九十的家庭多少年来都无不重复、实践着这样的模式,其他的一切发展,都得依靠外部力量。谁不重视教育,谁将成为历史的罪人,谁轻视知识和文化,谁将留下千古遗憾。

(六)我心中的会宁教育

1.会宁教育发展,崇高精神和丰硕成果统一,每10年有一个主题、推出一项成果,且为下一个10年提供出一个特色鲜明的发展平台。

20世纪70年代,教育恢复时期,1977年恢复高考、国家的主题是恢复秩序,恢复高考,教育全面步入了正轨,也给会宁教育发展提供了…个良好的机遇和精神准备期。

20世纪80年代,国家的主题是教育体制改革,会宁是狠抓质量的10年,推出了“三苦精神”(1986年),为摘取丰硕果实创造了一个充分的条件。会宁教育的美名和“三苦精神”一起驰名陇上。

2Q世纪90年代,国家的主题是推进素质教育,会宁是建设与发展的10年,推出了“高考状元县”(1994年),为实现“两基”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会宁教育和“高考状元县”一起传遍全国。

21世纪前10年,国家的主题是新课程时代,会宁完成了“两基”任务(2003年9月),按照规律,有三个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第一个问题:这10年发展的主题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这10年(主要看2004年、2005年)将推出什么成果?

第三个问题:给后1Q年创造出怎样的发展平台和特色鲜明的精神产品来?

我的看法如下。

(1)提高教育质量是会宁教育这10年的主题。①根据。“普九”完成了,孩子们全都上学了,接下来就是让孩子们学好,即应该到抓质量的时候了。②契机。“普九”为义务教育阶段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师资保障,国家新课程的实施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最好的契机。⑧明显的标志。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高考升学保持全省前列,教育面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④具体做法。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和质量;教育结构日趋合理,教育的农村特色更为突出,更为务实高效;建立城乡优秀教师、校长定期交流制度和基层工作制度,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师德建设和教师的业务水平大幅度提高,合格率大幅度提高,85%的教师用普通话上课;校长通过公开竞争入围,权利和义务、责任统一,综合素质大幅度提高,现代管理意识突出,管理科学化、现代化;教育教学的硬件设施达到中等发达地区水平;小学三年级和一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城区幼儿园试行双语教学,全县初中、城区小学、乡中心小学和幼儿园开设计算机课,农村中小学基本具备卫星教学收视条件,完高中建成校园网并接入互联网,年轻教师普遍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初高中全部实现远程教育;加快高中学校建设,到201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40%以上,本科升学率达到70%以上,15名以上的学生进入北大、清华等国内名牌大学;全面进入新课程时代,出现普遍采用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进行教育教学的新局面;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刷新“高考状元县”,中高考总水平名列全省前茅。

(2)建设名副其实的教育强县,应该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应当把由“三苦精神”所培育出来的“高考状元县”再扩大到整个教育建设和质量的全面提高,从一个一个的教育强乡、强镇做起,使会宁成为真正的教育强县,成为教育特色县,然后再推出“教育名县”这个品牌,为实现2020教育的较高目标,提供政治、精神支持和物质、质量的充分保证。

(3)推出“教育名县”,充实、完善“会宁精神”是会宁教育这10年的基本理念。兴其县,必当重其史。精神财富是历史的积累,包括许多方而。会宁精神是会宁人民和全县教育工作者几十年来共同创造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长期积累和高度概括,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人要有精神,一个民族要有精神,一个发展有特色的地区也应当有一种精神。

“教育名县”脱颖而出,并为下一个。10年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2020年,会宁要在教育强县的基础上,成为“教育名县”,同时也给经济、社会的综合、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凸显教育的全面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做出贡献,使会宁真正成为人力资源大县、科技文化强县,经济发展的高增长县,使会宁的人才走遍全世界,像沿海地区许多侨乡的发展模式那样,使会宁的发展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关注和天南海北的大力支持。

2.教育名县之路。

20世纪70年代,远学“朝农”,近学中川,方向错了,名气大了。

20世纪70年代,“三苦精神”驰名陇上。

20世纪90年代,“高考状元县”誉满全国。

21世纪前10年,教育强县,世人瞩目。

21世纪前20年,教育名县,名扬天下。

会宁以贫困驰名,以三军会师驰名,以教育驰名。教育以“三苦精神”驰名,以“高考状元县”驰名,在此基础上,会宁今后将以“教育强县”驰名,以“教育名县”成为全国的特色县。一个没有特色的地方,必然是没有发展活力的地方。

新世纪头10年是会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承前启后、乘势而上、创建教育名县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没有精神,怎铸辉煌?旗帜不保,何以复盛?教育不兴,产业不兴;教育不强,经济难强!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秋伟业,教育奠基!

(七)开发和利用人才资源,发展会宁教育

开发和利用人才资源,一个是会宁籍在外工作人员。这些人根在会宁,都愿意为家乡的发展做一些自己的贡献,虽然,每个人的作为有所不同。如何发挥这些人的作用,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要什么给什么的事情,要建立一个组织(包括人才库、网站等)和一个长效机制,始终跟踪这些人,掌握这些人的信息和资料,便于联系。每逢春节、国庆等寄去一张贺卡或召开某一区域老乡的见面会,送去家乡父老乡亲的问候,加深他们对家乡的感情?除了在本县为这些人回家探亲提供方便外,在各方面取得沟通和交流。在外地包括国外也设立一些联络网点和网站,实质是会宁会馆,加强与本地老乡的联系,通过各种组织和先进通讯手段,掌握他们的信息,使在外工作的会宁籍人士随时能够和家乡保持联系。

一个是挖掘内部人才潜力。包括,一方面充分利用本地人才优势,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会宁的面貌;另一方面注意发现、培养、利用本地的人才。本地也有人才,不要老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应当建立一种用人机制,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方法,使一部分人才脱颖而出,也为这些人创造尽可能宽松的条件,使他们有施展才华的条件和平台。如一个可以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不给他一兵一卒,能显示出他是一个将军吗?

在用人上既要坚持基本的原则,同时对真正的人才适当放宽限制。对愿意工作的人包括超过“服役”年龄的人,不要闲置起来,视其自愿和能力,赋予一定的工作,使他们发挥余热,不要轻易划入“不签到”行列,特别专业技术人员,到了一定的年龄,有了一定的积累,才是他们做贡献、出成绩、出成果的时候,这方面国家也有政策,否则,就是浪费人才。人才还有一个培养提高的问题。我们党内有那么多优秀的人才,不都是培养教育出来的吗?

有两种倾向需要防止:一种是不培养不提高本地的人才,不发现不利用本地人才,本地人才在浪费,却在外地寻找人才。一种是惟我独尊。内外的资源、成果都不吸收利用,工作早已搞糟了,还在那里自以为是,沾沾自喜,更谈不上去开发什么人才资源。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家乡的建设还要靠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当然,一切外部的文明成果、科学技术、人力资源和人际关系资源特别根在会宁的这部分人的资源在充分挖掘、可资利用之列。总之,要主动地、积极地、努力地去做这方面的工作,其实,只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就会发现人人皆握灵蛇之珠,家家都抱荆山之王。

(八)会宁(农村)教育十大任务

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努力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紧密联系农村实际,注重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必须做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是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提高办学效益。

1.完善好体制和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是“在******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简称“以县为主”),这就意味着义务教育由人民教育人民办转变成了人民教育政府办,而且“以县为主”;学校内部实行校长负责制,但要杜绝校长一人独断专行,要充分发挥学校行政会议集体决策的职能和校务会议审议的职能,对关乎广大教职工的事,更要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或全体教职工的作用;对校长进行定期述职和考核,关键看他比以前有什么进步和发展,看由校长本人提出并负责落实的工作做了哪些?看在横向上比竞争对手超过了哪些?谁的措施多,谁的办法好?看有没有新思维、新做法,满三年的校长要接受一次全面的考核,并规定每年或三年内三五个月的外出学习,新思想观念,既保持校长有足够的时间用较新的思想观念施展自己的才华,以更好地推进工作、也不至于使庸庸碌碌的校长长期占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