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小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包头市商业银行现象解读
3177700000024

第24章 包头市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的基本步骤与中心任务(4)

有选择地推进中国银行业对国外银行机构的重组、并购和联合经营是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的重要途径。我国银行业从总体看仍具有典型的以国内资源为主体的“内资源型”特点。根据银行业发展的一般规律,银行业务向境外进行延伸和拓展,涉及境外机构网络布局、进人市场的培育和渗透、与当地主流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融合及大量金融人员的配备等,需要进行充分准备和策划,要经过一个较为漫长的阶段。

国内银行业“走出去”除主要采取独立设置机构进行网点布局以外,应积极借鉴花旗银行、瑞士联合银行和瑞穗银行等国际大型银行并购、重组的成功经验,有计划地采取对国外银行机构进行重组、并购和联合经营的方式,低成本地进入国际金融市场。

从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经营战略考虑,可在国际金融中心地区,如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在充分研究论证和评价的基础上,选择若干中小商业银行,以协议收购、杠杆收购、参股经营、业务合作与联合经营等方式,进行收购和重组,并以此为重要平台,有计划地拓展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布局。

二、有效的银行并购重组必须解决当前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全球经济自由化、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更激烈。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一方面是通过收购合并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是成为全能银行,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因此,金融机构为了竞争而强强联合,通过购并增强自身竞争力。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购并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必须能够降低金融风险

成功的并购是通过解决参与者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市场资源重新配置并提高效率的有效方法。所以,成功的银行重组必须达到降低风险和金融资源重新配置的目的。降低金融风险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解决重组银行自身的各类风险,主要是不良资产风险;二是通过重组处置有问题银行。许多银行在并购重组时只是简单地将各自资源要素重组在一起,实际是把原来分散的风险聚集到了一起,这可能是导致重组无效性的根源。这样的银行重组都没有达到金融资源的优化,是不可能成功的。直到目前,在一些中小商业银行的内部重组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这是应该汲取的教训。

银行业特有的高风险性使其对多元化经营和分散风险的需求尤为强烈。由于银行风险的形成实际是把大量分散的流动性负债转化为对借款人的非流动}生债权,形成了较高的负债比率,因此对外部资金来源和公众的信任度存在严重的依赖性,从而与其他行业或金融业的其他部门相比,银行的外部效应表现得尤为突出。所以,银行重组不是简单的“圈地运动”,必须要形成充分利用市场及其资源,实现优势互用,达到缓冲、分散和有效规避日渐放大的风险因素的目的。

2.必须能够提升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来自核心资本的整合和优化。横向并购有两个明显的效果:实现规模经济和提高行业集中程度。前者靠资本营运的扩大,后者靠资本的整合,两者合二为一,实际上是资本的集中优化运用。那么,对于银行重组也必须考虑这一问题。假定将两个弱的机构重组,其联合资本仍为负值,没有达到资本优化的目的,最后会形成更弱的机构。在国际银行重组中,凡企图用一个破产机构去挽救另一个破产机构的做法,最终都没能成功。银行重组要有更多依靠市场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以行政的手段。市场方案应该是股东注资、破产机构的兼并或拍卖、民营化等。始终瞄准资本的整合优化,减轻包袱,提高整体运作效率和竞争能力,就是要实现当前银行重组普遍倡导的资本社会化、收益社会化、风险社会化。

3.必须能够优化内部控制和管理

内部控制和管理的优化主要依靠管理层效能的发挥,而管理层效能的发挥依赖于激励机制的形成,激励机制的形成又有赖于产权制度的改革,这是一个相关的改革链条。而银行重组必须解决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单一、责权不明、政企不分的问题,实现科学界定产权,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完善各种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的目的,以激励经营管理者在维护所有者利益和不损害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人才资本和实物资本的合理配置,达到内部控制和管理优化,追求银行利润的最大化。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在系统内进行的优化组合,推行扁平化管理,取得了一定效果,其主要原因是管理成本降低,管理效能增强,管理效率提高。从银行重组的全过程看,管理优化并不直接带来效益或利润,但管理产生的间接效益却是巨大的,这种效益来自于管理层创造性的发挥、员工素质的提高和积极性的调动、管理成本的降低和浪费的减少、内部控制风险能力的增强。所以,银行重组不仅是机构的重组、资本的重组、市场资源的重组,更重要的是人才资源的重组。

)第五节包头市商业银行国际化的中心任务

中小商业银行要实现国际化,首先必须有效提高国际竞争力,否则,即使走出去,最终还有可能退回来。而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中小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既不表现为一时、一地规模的大小和市场份额的高低,也不表现为某项业务、某个产品、某种技术的领先程度,而最终表现为中小商业银行是否具有持续的成长性,缺乏持续成长性的银行是没有竞争力的。因此,稳步实施成长管理战略无疑是中小商业银行国际化的一个中心任务。

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看,中小商业银行持续成长性根植于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能否做到直面现实,因势而变。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经济金融运行环境中,中小商业银行要取得成功,必须对外部环境保持高度的灵敏度,要时刻研究分析影响银行未来发展的经济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变化趋势,切实做到内外兼修:即一方面苦练内功,不断提高管理素质和综合实力;另一方面对外拓展,不断开发新的市场步入新的领域,才能最终实现稳步持续成长的目标。

一、着眼练好内功,在业务规模扩张的同时不断提高管理素质和资产质量

从经营资源的角度看,中小商业银行的成长性是由量的成长与质的成长构成的统一体。

中小商业银行量的成长是指经营资源的单纯数量规模的增加,既包括存款余额、贷款余额、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国际业务结算量、票据贴现余额、债券投资余额、会计结算量等业务规模的增加,也包括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利润额等财务指标的增加,还包括资本额、固定资产和员工数量等经营资源的增加。

中小商业银行质的成长主要是指中小商业银行经营资源的性质、结构和支配主体的创新能力等内容,具体包括银行的管理素质、资产质量、盈利能力、核心竞争力、市场影响力和社会贡献度等方面的改善与提高的情况。无疑,量的成长与质的优化是密切相关的。量的成长是质的优化的前提,没有经营资源数量的增长,中小商业银行就不可能实现质的飞跃和发展。但仅有数量规模的增长,在业务规模扩张的同时不能提高管理素质和资产质量,不能增强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能扩展市场影响力,不能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那么,中小商业银行的成长性就难以保持。

中小商业银行的成长模式主要包括规模导向型成长和质量导向型成长两种。规模导向型成长的基本特征是过分追求业务规模和机构规模的大型化、经营范围的综合化和市场广度的扩展化,比较注重业务数量和机构数量的增长,而对利润、股东利益和银行业务的核心能力关心不够,数量规模成为衡量银行实力和银行成长性的关键性标志;质量导向型成长的基本特征是追求发展的质量、稳健性和可持续性,比较注重管理素质、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资产质量和赢利能力是银行实力和银行成长性的主要标志。

从历史角度考察,无论是国外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还是国内的商业银行,基本上都经历过程度不同的规模导向型成长和质量导向型成长的发展路径。一方面,银行业是一个具有规模经济的行业,追求规模几乎是任何一个银行经营管理者的原始情结和本能冲动;另一方面,银行业又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规模的高速增长必然导致风险的快速积累,这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外银行概莫能外。20世纪末期以前,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走的是一条数量扩张的规模导向型成长道路,做大规模、提高市场份额几乎是所有银行的竞争发展战略。结果,尽管经营规模都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但也造成了不良资产的大量增加,加速了风险的积累,所以,近年来各家银行不得不集中大量资源来解决规模导向战略之痛。因此,中国银行业在面向国际化竞争与生存的时刻,必须摈弃规模导向型的成长模式,逐步确立起质量导向型的成长模式,其最终目的就是使银行成功地转变为既能够把内部的经营资源和流程整合起来,又能与客户和市场的要求整合起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商业银行。

二、面向新的市场。以新的战略驱动力来推动各项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中小商业银行的战略驱动力的有无和强弱往往是决定性的因素。战略驱动力能够带动中小商业银行其他能力、资源和要素的运动,从而推动中小商业银行的增长。随着中小商业银行的不断成长,中小商业银行规模变大,原有的战略驱动力可能动力不足了,这时就必须有新的战略驱动力来驱动中小商业银行继续前进,否则,中小商业银行就会陷于停滞。战略驱动力可以分为三个范畴:新业务,新市场,新能力。一个中小银行通过开拓新业务、发展新市场、培育新能力,就可以扭转中小商业银行成长乏力的局面,增强中小商业银行成长的驱动力,使中小商业银行摆脱停滞、下滑的困境,走上持续成长的道路。对于当代中国商业银行来说,面对方兴未艾的金融全球化浪潮,实施国际化的经营战略,无疑是开拓新业务、发展新市场、培育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国际化战略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中国中小商业银行需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循序渐进的原则。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小商业银行的国际化也同样如此。与国际同行相比,我们正处在起步阶段、学习阶段,实行市场化的同时面临着国际化的压力。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只有虚心学习,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要认清对手,认清自己,熟悉国际规则、国际环境,而这无疑是需时间的。国际化的目标是一个长远计划,在国际化战略的推进过程中绝不能因噎废食、急于求成。

二是地域展战略。这是国际化面临的关键问题。国际化进程实际上也就是走出去的过程。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是国际化的基础。好的地域战略,可以使中小商业银行在发展业务、追求利润时,最大可能地规避风险,这是中小商业银行经营的首要原则,也是中小商业银行自身的内在要求。从现在的形势来看,国际化应分以下三步推进:首先在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开展业务,一则可以了解最新的信息,二则也可以向领先的同行学习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经验;其次重点放在发达工业化国家和新兴的工业国家,这些国家有相对健全的法制环境和政治;风险较小;最后,在时初成熟时可以面向东欧等转轨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

三是区位发展原则。所谓区位战略,是指中小商业银行根据区位优势,选择海外机构的地区分布。优势主要包括东道国的法律环境和金融管制程度,以及海外金融机构设立的位置是否为国际金融中心,离总行客户的远近,进出口的便利程度等几个方面。区位优势有助于银行获得一定规模的零售业务、批发业务、风险资产管理业务和其他中间业务,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竞争能力;较低程度的金融管制,能提高银行经营业务的自由度,降低市场进入成本,获得成本优势;稳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法律环境,能减少银行经营的非市场性风险。从区位优势看,我国银行实行全球性区位战略应向以下国家和地区倾斜:向国际金融中心倾斜。这些地区虽然金融管制程度高,进入成本和运营成本也会高一些,但是,具有巨大的市场规模且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金融创新的步伐,同时有利于直接吸收先进的国际金融管理经验;向与我国有密切经济贸易往来的亚太地区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