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喜马拉雅山脉由帕米尔高原南缘辐射而出,沿青藏高原的西南边缘东行,系中国西藏和南亚次大陆之界山。整个山脉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位于中尼边境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最高峰,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屋脊”。
(4)兴都库什山脉起源于喜马拉雅山与帕米尔交汇处的若干庞大山峰,向西一直延伸到阿富汗西部的赫拉特城附近,全长1200多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5000米。唐代中国人称其东段为“大雪山”,玄奘从揭职国“东南入大雪山,山谷高深,峰岩危险,风雪相继,盛夏合冻,积雪弥谷,蹊径难涉。山神鬼魅,暴纵妖祟。群盗横行,杀害为务”。[唐] 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第128页。 即指兴都库什山东北段。这一带山势险峻,有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西段下降到1000米以下,逐渐变为丘陵,希腊人谓之帕鲁帕米苏斯山。然总观全山,气势雄伟,斜贯阿富汗中部,一向有“阿富汗脊梁”之称。
(5)苏莱曼山脉兴都库什山西行,不久则向南分出苏莱曼山脉。其北段为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之界山,南段大部在巴基斯坦境内。山脉长约700公里,平均海拔2000米,高峰在3700米左右。山地东南坡险峻,陡然降于印度河平原;西北坡平缓,逐渐连接伊朗高原。发源于山地的河流,以湍急之势切开山体纷纷汇入印度河,河谷地带便成了伊朗高原和印度河流域之间的重要通路,尤其以开伯尔峡谷最为有名。
三、中亚细亚
中亚细亚是丝路西段经过的重要地区。以下分为地理范围、河流、自然条件及绿洲城邑等几个方面来叙述。
1.地理范围
中亚之地理范围就如同中国史书所说的西域之地理范围一样,未必有一个诸家一致认同的确定界限,也存在着广狭不一的各种说法。
笔者认为日本学者榎一雄关于中亚地区的界定有其合理性。他说:中亚地区“按现代地理学或政治区划来分的话,则帕米尔以东是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为中心的所谓东突厥斯坦,为中国领土,现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帕米尔以西则是西突厥斯坦,或称俄属突厥斯坦(包括原苏联领有、1991年以后独立的哈萨克斯坦的南部和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几个共和国在内——笔者注,下同),也包括上述地区南方与阿姆河相隔的阿富汗土耳其斯坦,也就是阿富汗北半部的领土。阿富汗土耳其斯坦的南境应当是兴都库什山脉及其向西毗连的帕鲁帕米苏斯山脉。……在这个内陆流域区四界之外,天山之北连接北亚草原;昆仑山以南则延续着西藏高原;阿富汗土耳其斯坦以西是伊朗高原;东部经犍陀罗地方接印度河流域;在东突厥斯坦的东南,有中国文化的发祥地北中国平原。这样,中亚便位于古代文明地区之间相互接触的中心部位。”[日]榎一雄著:《从丝绸之路的历史谈起》(日文版),东京研文社,1979年,第114页。
本书是研究丝绸之路西段的,因此以下所述中亚地区,仅指我国学者习惯上所说的中国境外的部分。这样,中亚东界为帕米尔高原、天山及塔尔巴哈台山等纵向蜿蜒的曲线,与天山南北两路相接;西临里海;西北以乌拉尔山为界,与原俄罗斯的欧洲洲领土毗邻;东南以帕米尔南麓延伸的山系为界,与南亚次大陆相连; 正南则接伊朗高原。参见曾问吾著《中国经营西域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8页。其中心地带为阿姆河、锡尔河流域的今中亚五国及阿富汗北部。
2.河流
穿越中亚沙漠的河流皆未流入海洋,或注入内陆湖泊,或消失在沙漠之中,故称中亚为内流区。其东南多山,故河水多向西北流。其中最著名的河流有:
(1)阿姆河(Amu Darya)中国汉代称妫水,北魏隋唐称乌浒河,古希腊人称“奥克苏斯河”。它发源于帕米尔高原连山攒聚之中,高原内西流之瓦罕河、帕米尔河、阿尔楚尔河、阿克苏河汇于其上游之喷赤河,故皆可视为阿姆河的源头;这些河谷也是西出帕米尔高原的通道。据悉,很久以前阿姆河下游曾注入里海,大约在13世纪时才改道注入咸海。现今它在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四国边界奔流,全长2600公里,流域面积约46.5万平方公里,是亚洲最大的内陆河之一。
(2)锡尔河(Syr Darya)我国隋唐时称药杀水,古希腊人称“雅克萨尔特斯河”,是中亚水量充沛的大内陆河之一。它发源于天山西麓,上游称纳伦河,流贯今吉尔吉斯斯坦全境。当锡尔河流过费尔干纳盆地后,便向西北流入南哈萨克斯坦,注入咸海东北部。全长2991公里,流域面积为21.9万平方公里。锡尔河是区分中亚南部农耕世界与北部游牧世界的天然界河。
(3)泽拉夫尚河(Zarafshan.R.)是流淌在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一条内陆河。由塔吉克斯坦北部列宁纳巴德州流经乌兹别克斯坦南部,最后没于克孜勒库姆沙漠中。这条河虽不能与阿姆河、锡尔河相提并论,但它位于中亚地区的心脏——河中地区,滋润和养育了中亚最大的两个绿洲城市撒马尔罕和布哈拉。
(4)楚河(Chu.R.)我国隋唐时称碎叶川、素叶水等。由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之伊塞克湖溢出,向西北流经南哈萨克斯坦,注入阿斜库里湖。
(5)伊犁河发源于天山北麓,自我国新疆西北流入哈萨克斯坦,注入巴尔喀什湖。
(6)穆尔加布河发源于帕鲁帕米苏斯山北麓,向北流入土库曼斯坦,没入卡拉库姆大沙漠中。这条不大的河流,培育了阿姆河南最大的一片绿洲,即木鹿绿洲。绿洲中心城市木鹿(今马雷)是丝路西段之重镇。
3.自然条件
中亚地区纯属大陆性气候,夏季酷热,冬季严寒,雨量甚稀,沙漠地带或终年不雨。这里分布着世界上著名的沙漠和沙化草原。主要有:(1)位于里海和咸海间的乌斯季乌尔特荒原;(2)位于科佩特山脉与阿姆河南的卡拉库姆大沙漠;(3)将阿姆河下游与锡尔河下游隔开的克孜勒库姆沙漠;(4)位于锡尔河与巴尔喀什湖之间、素以“饥饿草原”著称的别克帕克达拉半沙化地带。最大的两片沙漠,即克孜勒库姆和卡拉库姆,位于中亚南部。尽管如此,中亚地区的自然条件还是极其复杂的。如果将整个中亚地区以里海——咸海——锡尔河——天山为标志划出一条横向的假想线,就可以将之区分为气候、地利条件截然不同的南北两个部分。
中亚北部即天山西端以北和锡尔河以北地区。这里虽然也有一些干旱少雨的地方,但大部分地区都较湿润,使中亚北部形成了广袤的牧场。对于游牧民族来说,肥美的牧草是游牧生活的先决条件,至今这里依然以游牧经济为主。丝路西段延伸到此,须穿越哈萨克草原。今哈萨克斯坦地分三带:北为黑土带平原,靠近俄罗斯西西伯利亚,水草丰饶,为优良牧场;中为褐土带,即著名的哈萨克丘陵,早在希罗多德之前,哈萨克丘陵地带就为前往阿尔泰山的希腊商人所知晓,它东西绵延1200公里,一般海拔300米~500米,最高的地方也只有1565米;南为沙漠地带,自哈萨克丘陵起,越往南则越干燥,荒漠半荒漠覆盖了哈萨克斯坦国土的约60%。唯其东缘多山地,水皆西流,注入湖泊。较大的湖泊有巴尔喀什湖、斋桑湖、阿拉湖等。
中亚南部习惯上称为西土耳其斯坦,盖因突厥系各民族的西迁,使大部区域突厥化之故。这里的特点,就如同丝路东段的塔里木盆地一样,交替分布着大片的沙漠和小块的肥沃绿洲。由于帕米尔及其延伸而出的兴都库什山、苏莱曼山等山链阻滞了印度洋湿润气流的北上,中亚南部几乎无雨,蒸发量又大,因此异常干旱,大部分地区是沙漠。然而,又因有阿姆河、锡尔河、泽拉夫尚河诸河之流贯,在干旱的中亚南部间或有一些绿洲地带,居民们从很古的时候起便熟练地利用水利,有了精耕细作的农业。唯绿洲面积很小,仅占1/10左右。但正因为有了这些绿洲,才使西土耳其斯坦成为中亚文明的主要舞台。以下重点叙述中亚南部地区的这一个特点。
4.绿洲城邑
中亚南部地区之所以能出现绿洲,归根结底是受惠于那些从帕米尔高原延伸而出的大山脉。在高峻的山峰上有许多大冰川和终年不化的皑皑积雪,等于是许多巨大的固体水库。待冰雪下线融化之时,由山麓发源出大大小小的河流,如前文列举的阿姆河、锡尔河等等;但主要是冰雪融化后长年累月渗入地下,形成丰富的地下水,地下水往往在山脚下的低地涌出,或打井便可汲取;由于河流的灌溉和地下水资源的利用,便产生出大大小小的绿洲。有大河灌溉的绿洲,逐步发展为可以容纳相当数量人口的聚落,久而久之便演变为城市;那些只有小流域或地下泉水的地方,也可以作为商队、旅行者在通过沙漠戈壁之际提供饮水、食物的暂时落脚地和休憩地。由于经营绿洲农业以及手工业、商业、商旅服务业的需要,后来又以城市为中心发展起许多城市国家。我们之所以将它们称为城市国家,正是因为所有的国家(如塔里木盆地南北缘西汉时的36国,东汉时的55国,以及中亚众多的小国)都以一个城市为中心经营着一片绿洲。这样,便构成了绿洲地区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中亚古代的城市国家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截然不同,希腊城邦往往由海岸、平原、山地三部分构成,与政治关系紧密,海岸派(商人)居主导地位,早期城邦居民皆享有参政权;而中亚城市国家仅仅与自然形成的绿洲相关,与政治无缘,这是它们的最大的区别。参见赵汝清等撰:《希腊城邦与中亚城郭之国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按希罗多德说法,丝绸之路归根结底是绿洲的恩赐。[日]前岛信次著、胡德芬译:《丝绸之路的99个谜——埋没在流沙中的人类遗产》,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7页。横贯亚欧的交通并非皆由同一商队一口气从“丝国”长途跋涉到罗马,原本就是一站转一站、接力式行进的,首先是在邻接的地区之间,相互地、由甲地到乙地,逐步到达远隔地区的间接交通。也就是说,通过中亚的丝绸之路实际上就是一个个“绿洲桥”,是由此绿洲到彼绿洲,逐一连接起来的交通线。可以说没有绿洲就没有丝绸之路。
我们看一下中亚绿洲城市在丝路上的分布便清楚这一点了。在帕米尔高原的东边,绿洲城邑是沿着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的北麓和天山山脉南、北两侧顺纬度方向呈带状分布着的。一片片绿洲,似乎是镶嵌在河西走廊、天山两侧、塔克拉玛干沙漠两缘的绿色花边,而绿洲分布带恰恰又是西域三条交通路线通过的地区。
丝路西段的绿洲及城市也完全一样,它们大致分布于中亚的几条内陆河流域。出天山西端,我们在伊塞克湖西的楚河、塔拉斯河流域,会看到一片较大的绿洲,此即托克马克绿洲,以及著名的城市(唐代的碎叶、千泉及怛逻斯城)。翻越帕米尔高原直西行进,首先碰到的绿洲是锡尔河上游流域的费尔干纳盆地(汉时称大宛),这里分布着一系列绿洲城市,有安集延 (Andyan)、奥什(Osh)、玛尔吉兰(Margilan)、浩罕 (Khokand)、苦盏(Khodjend,唐代称俱战提)等。苦盏之北有塔什干(Tashkant,唐代称石国、赭时等),它位于锡尔河以北的支流上。越过帕米尔后沿阿姆河西行,其上游有巴达克山沃地,中游有河中的索格底亚那绿洲和河南的吐火罗斯坦绿洲,下游则是花剌子模的希瓦绿洲(Khiva)。由布哈拉南越阿姆河,在浩瀚的卡拉库姆沙漠中,还有一片被沙漠包围的“农业岛”,此即木鹿绿洲。
以下仅举阿姆河中下游一带的较大绿洲加以说明。
(1)巴克特里亚又称吐火罗斯坦。以今阿富汗北部的巴尔赫城(古代的巴克特拉)为中心的一个“绿洲群”。古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经典《阿维斯塔》称该地为“巴尔赫里什”(Bakhtrish);公元前6世纪波斯的阿契门尼德王朝将此地置为一个省区,称“巴赫地”(Bakhdi);希罗多德及其他希腊古典著作家称其为“巴克特里亚”(Bactria)。据斯特拉波说,这里是“千城之国”,并说巴克特里亚除了不出产橄榄油外,出产包括稻米在内的所有的农产品。Strabou: Geographia Ⅺ.11.1.14.斯特拉波:《地理书》,米勒版本,1853年巴黎迪多书店出版。托勒密在其《地理志》中说,在巴克特里亚地方,由南向北有四条大河流入奥克苏斯河(Oxus.R.即阿姆河),在奥克苏斯河附近发展起来的绿洲城市有五座,在各支流发展起来的绿洲城市共十二座。Ptolemaios: Geographia Ⅵ. Ⅺ.托勒密:《地理志》,米勒、菲舍尔等刊布,先后于1838—1893年在巴黎迪多书店、埃森、莱比锡陶赫尼茨书店出版。斯特拉波又说,巴克特里亚的中心城市巴克特拉及其流经该城注入阿姆河的巴克特拉河特别有名。Strabou: Geographia Ⅺ.11.2.斯特拉波:《地理书》,米勒版本,1853年巴黎迪多书店出版。自张骞通西域后,中国人也知道这个大绿洲了。不仅知其定居农业规模较大,而且知其善于经商的历史事实。说明它是丝路西段所经之重要地区。《史记·大宛列传》中有关大夏(即希腊人所谓之巴克特里亚)的记载说:“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妫水(即阿姆河)南。其俗土著,有城屋,与大宛同俗。无大王长,往往城邑置小长。其兵弱畏战,善贾市。(中略)大夏民多,可百余万。其都曰蓝市城。有市贩贾诸物。”《史记》卷一二三《大宛列传》。 几个世纪后,玄奘经过这片绿洲时,称为覩货逻国(即吐火罗斯坦),言其“故地,南北千余里,东西三千余里,东扼葱岭,西接波剌斯(波斯),南大雪山(兴都库什山),北据铁门关(今萨赫里萨布兹市以南90公里处的布兹加拉隘口),缚刍大河(阿姆河)中境西流。自数百年王族绝嗣……分为二十七国。虽划野区分,总役属突厥。”[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第100页。玄奘所说地域范围即数百年前的古代巴克特里亚。这里之所以有如此众多的绿洲城市,容纳如此众多的人口,除了玄装所说的“气序既温”、“霖雨相继”的气候条件外,无疑还是阿姆河水及其支流的恩赐,是当地居民利用河水修治灌溉网的结果。因此,这个绿洲群才有了“各种农产品应有尽有”的生产能力。然后,玄奘又举其中之缚喝国(今巴尔赫一带)说:“缚喝国东西八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北临缚刍河。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人皆谓之小王舍城也。其城虽固,居人甚少。土地所产,物类尤多,水陆诸花,难以备举。”据此可知,在玄奘到达这里时,因持续战乱,巴克特拉人口剧减,但出产依然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