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资源经济学
3175900000035

第35章 中国资源的预期供需愿望(2)

2.对再生资源保证程度的预测。包括:(1)耕地。中国1996年有耕地面积1.33亿公顷。中国已经过了耕地面积减少的高峰期,近10多年来减少的势头有所缓和。即使按较宽松的年均耕地减少33.3万公顷(500万亩)考虑,估计2030年中国的耕地面积可以保持在1.25亿公顷左右。目前中国粮食播种面积1.1亿公顷,按播种面积计算的粮食单产约为4.5吨/公顷。2030年的粮食播种面积按1亿公顷计,粮食单产按6.0吨/公顷计(相当于粮食单产年均增长0.96%),则粮食总产可以达到6.0亿吨(相当于粮食总产年均增长0.85%)。届时中国总人口达到16亿左右,人均粮食375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比现状略有降低。虽然中国的粮食供应偏紧,但可以肯定中国的粮食是可以做到基本自给的。通过适当进口和调整事物结构(如发展海产食物),中国的粮食供应是有保证的。(2)森林。中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5位,覆盖率居世界第29位,林木蓄积量为第6位。木材需求量与人口总量、基础设施建设、生活水平提高参数紧密相关。中国在世界上人口最多,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造成了木材需求直线上升。长期以来,小圈森林一直处于“赤字”运行状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内资源仍将满足不了需求。尤其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护森林资源,中国政府已强令停止了很多林区的采伐,短期木材供给更为紧张。(3)草地。草地资源是放养畜牧业的物质基础。中国草地面积2.66亿公顷,可利用率约70%。中国由于耕地短缺,森林资源不足,预计将来有一部分草地用于耕地开垦和发展林业及混农林业。由于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给耕地带来的压力,加上人们食物结构的改善,对肉类、奶类的需求增长,草地畜牧业不可能满足需要。亚热带热性灌木草丛区、热带和南亚热带稀疏灌木草丛区将有一部分用来发展经济林木和果树,一部分将用来发展旱作农业,良好的草山草坡更趋于集约化畜牧业生产。温带草原、草甸和荒漠区利用强度有所加大,但同时也有荒漠化、草地退化等威胁。未来草地畜产品将有一定量缺口。(4)水资源。中国水资源总量较大,但人均、地均水量较少,特别是时间分布极不均衡。更加剧了供求矛盾。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丰富,利用率低;北方水资源少,大量超采地下水;东部沿海水资源较多,但利用程度低;西北水资源极为短缺;西南水资源丰富,但利用难度大;中国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普遍面临着缺水问题。要保证中国水资源供给,需大江大河拦蓄、区域调水、治理污水、提高渠系水利用率和海水直接利用和淡化及生产布局调整等多种措施。其中节约用水、在现有供水量中挖潜是最主要的。若这些措施得到全面实施。中国东部沿海、华北和西北缺水将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5)水生资源。水生资源是保持人民生活和改善人民生活重要的物质来源。在中国,海产品甚至成了衡量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中国有内陆水域面积0.17亿公顷,可养殖面积675万公顷。已养殖面积467万公顷(1997年数)。目前水域开发利用程度还不很高,内陆水面还有40%的潜力,海水水面还有86%的潜力,可见海水有巨大的潜力,特别是海洋和远洋渔业的发展,可望极大地提高中国水产品产量。由于水产品被视为一种保持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资源,难以预测其保证程度,不过发展水产业可以大量节约粮食、肉类等食物消费,间接地缓解人与耕地和草地的矛盾。

三、要客观评价中国资源的富集程度

资源储备是真正的财富。我国的资源状况如何?我们过去很长时间里常为我国“地大物博”而自豪,但“地大物博”并不能准确地概括其全貌,“相对不足”才反映了真正本质。

我国地大物博,许多资源的总量位于世界各国的前列,堪称资源大国。如,国土面积仅次于前苏联和加拿大,位居第3位;耕地面积仅次于前苏联、美国和印度,位居第4位;永久性草地,仅次于澳大利亚和前苏联,位居第3位;森林和林地仅次于前苏联、巴西、加拿大和美国,位居第5位;河川径流量,位居第6位;可开发水能资源位居第1位;矿产资源中,钨、锑、锌、钛、石膏、稀土等已探明的储量,均居世界首位。如以占世界总量的比例来衡量主要自然资源的总体丰富程度,我国仅次于前苏联和美国,位居第3位。可见,从资源总量上看,中国称得上世界第三资源大国。然而,出于中国同时又是第一人口大国,而且与其他国家的人口差距甚大,如与资源第一、二大国比较,我国人口几乎是前苏联的4倍。是美国的5倍。因而,从人均水平的相对量上看,我国资源不仅算不上丰富,甚或可说是短缺的,是资源相对不足的资源小国。这样,我国就成了“地大人更多,物博人均少”的“地大物博”国家。再加上我国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组合铺位,这更加剧了资源的紧缺性。

据调查,我国的土地资源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83公顷(1公顷=15市亩),不及世界人均的1/3,水土流失面积已由建国初期的110万平方公里扩大到15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6,加上近20多年来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占用的土地,每年以数万公顷的速度减少,截至1996年底,已减少了近3500万公顷。另外,每年由于土壤缺碱化、沙漠化及土壤受到污染的破坏,我国又将失去大片可耕地。因此。相对于日益增多的人口来说,我国土地资源的可利用率将越来越低。

在水资源方面,尽管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最却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4,列世界第85位。现在全国有300余个大小城市严重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这种缺水的趋势在短时期内不仅不可能得到遏止,还将进一步严重。同时,我国不但是全球18个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而且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1993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5255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水量的12%,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1.1倍。淡水是有限的,由于用水量不断加大,近年来淡水供应频频告急,华北平原缺水,北京地区由于地表水不足。地下水长期超采,全市平原区累计超采40亿立方米,超采区面积占平原区面积的41%,其中一半为严重超采区,形成1000多平方公里的水位下降漏斗区。东郊漏斗中心地下水埋深达40米,西郊部分地区地下水含水层已近枯竭。由于我国的农业生产条件,决定了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灌溉农业国,用水量高达3906亿立方米。加上工业生产用水对供水需求的扩大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量的上升及水源污染日趋严重,使城市用水日趋紧张,因我国可有效利用的水资源日益紧张,又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能源大国,在能源的储存、生产和消费总量上都居世界前列,但人均能源储量和消费水平却相当于世界人均能源量的50%左右。总量可观而人均占有量过少是我国能源状况的基本国情。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量还将增加,估计到本世纪末将达到20亿吨标准煤,届时能源的产量只可能达到12亿吨标准煤,短缺达40%。我国的矿产资源尽管种类齐全,总量丰富,但同样的人均量却相当贫乏。以铁矿储量来说,总储量为世界第一,但人均量却只有46吨,仅为世界人均值的1/2,同样铅、锌、锡、钨等20余种主要矿产也都比世界人均量少1/3。

资料表明,全球的森林覆盖率为31.3%,我国仅为13%,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人均值的1/6,人均草原面积不到世界人均的1/2。我国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南地区。广大的平原农区和草原牧区则缺树少林,在人烟稠密和工业发达的平原地区。人均森林面积不足0.3亩。而且我国的森林质量不高,单位面积平均积蓄量低,林龄低,特别是目前我国的林木消耗大于生产量,木材使用效率低,浪费严重。可持续发展要求森林的可持续利用,更需要森林对环境净化的贡献。我国的森林资源开发十分紧缺。

我国自然资源的短缺,既有总量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的绝对短缺,又存在着结构性的相对短缺。有总体资源中某些重要资源不足,如在重要金属和非金属矿藏中,像石油、天然气、铜、金等矿产储量不足,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有优质与劣质的质量结构问题,如在我国耕地资源中,低产田约占耕地面积的1/3;草地资源中,低产草地也占1/3;铁矿中,贫矿高达95%以上;铜矿中,低品位的占2/3;煤炭等劣质能源所占比例偏高,这对于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以及减少环境污染很不利。还有开采和利用在成本结构方面的问题,如我国草原面积不小,排在世界第3位,但是多位于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牧草生长受到很大影响。又如一些矿产资源或深埋地下,或杂交泥生,给开采和冶炼增加了很大难度,技术要求高,成本也必然增加很多。

若以单一资源(如水资源)来计算,我国人口已大大超过资源的承载能力。而即使以土地资源的最大承载能力计算,考虑了各种可能性之后,最后能承载的最大人口不过16亿左右,与人口增长尽最大努力以后稳定下来的总人口数相当。即使这样,也并不意味着可以令人宽慰。考虑到技术进步等许多因素之后,中国的资源前景恐怕很难让人乐观起来。不仅如此,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新技术革命提供的新技术手段的增强,琳琅满目的消费资料的迅速扩展,当今人口增长的同时每个人表现出的“分母的加权效应”,也超乎寻常的强化起来。我国是一个消费水平不够高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消费水平提高最快的国家之一,从而强烈地反映出消费的“人口加权效应”,使资源消耗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