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资源经济学
3175900000021

第21章 农业资源游离理论(2)

3.劳动资源游离。劳动资源游离分显性和隐性两种。(1)显性游离。近年来农村青壮劳动力纷纷跳出“农门”,从事工业、商业、旅游等活动。同时,农村智能劳动力外流严重,包括农村青年高考不回乡、农村科技人员流转和农村技能较强的劳动力外流等多种形式,致使农村科技力量非常薄弱。(2)隐性游离。农业劳动力的隐性游离是农业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在比较工农产品交换比例、工农劳动成本时,人们过多关注的是能看得见、计算方便的因素,而忽略了隐藏在可计算成本后面的不可计算的劳动耗费。农业的劳动投入与工业的劳动投入是大相径庭的,工业劳动成本有明确的时间界限,而农业的劳动投入却是极不规则的,存在这样几种理论上一般都计入成本而实际上又不符合劳动价值论的劳动形式:一是阶段性闲置劳动。如由农忙季节和农闲季节形成的闲置劳动,农作物自然生产周期性形成的间断劳动力。二是农田常年管理但又同时不需直接投入实际劳动量的劳动。如农作物田间管理、森林守护、果园看护等方面所需投入的劳动。三是劳动力数量超过劳动需要量的劳动。如由于耕地面积不适但同时劳动力极富裕时所形成的“劳动自身挤压”,或劳动排斥劳动的情况。四是劳动力质量或劳动力素质超过劳动需要量的劳动。如劳动力素质较高,但农活本身对劳动素质及要求较低时所形成的劳动自耗,这种情况在男劳代女劳,壮劳代童劳的时候表现最明显。这些形式多样的隐性劳动游离的根本特征是,尽管宏观上需要这种劳动,但实际上并不真正要求付出劳动量,是典型的劳动自耗。从宏观上考证,我国农村劳动有5亿之多,而现有的农业生产资料只能最多收纳2亿劳动力,加上非农产业就业2亿劳动力,至少有1亿仍是闲置过剩的。这就是隐性劳动产生的基因。由于隐生劳动不能最终变成实实在在的劳动投入,因而就绝不会创造价值。

三、农业资源游离的形成机理

农业资源配置必然要求资源发生游离,而资源游离必然引起资源的流动和流失。这既是一种经济资源的结构调整和总量调整过程,也是一种经济利益的结构调整和总量调整过程。但是,农业资源的游离又有其独特之处,即资源的游离不仅是农村经济利益的相对损失过程,而且是农村经济实力乃至经济利益的绝对损失过程。就资源的价值游离而言,农村提供的数千亿净积累,虽然为城市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农村也因此而相对损失掉了数千亿资金积累,降低了投资的能力和元气,银行信贷引流所形成的数千亿资金外流,也是如此。此外在价值游离中的农户投资外向化和投资于农产业领域等做法也使农村生产建设的投资能力大为降低,都是对农业经济扩大再生产的一种侵蚀。从结构调整和利益分配的角度看,农业资源的价值游离实质上是城市对农村经济利益的一种侵蚀,并且这种侵蚀是被所谓的“交换关系”所掩盖着。农业资源的实物游离和劳动的隐性游离情况则大不一样,这是因为实物游离和隐性劳动游离是一种绝对形式的价值损耗,它们既不能为城市经济形成投资生产能力,也不能为农村经济形成投资生产能力。不仅如此,实物游离中的一些现象如地力下降、耕地面积锐减、生态流失等,不仅使前期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制约,更为严重的是对其后的农业发展创造了种种不利因素。

农业资源游离的形成是有其深厚的制度基础和内处部条件的。从总体上考察,农业资源游离的客观现象实际上反映了国家宏观经济战略的倾斜性,即把投资的凝聚力统统集中到城市工业经济中去,同时把农业剩余也以差价和税收的形式集中到工业中来。这一切都是通过特有的经济体制完成的。众所周知,任何社会的资源配置都是在一定的体制框架内进行的。从经济体制的角度来看,资源的配置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行政配置方式,另一种是市场配置方式。

1.农业资源的行政配置。改革前我国农业资源完全由行政机制进行配置,改革后行政机制仍起着主要作用,所以两大阶段可以结合起来分析。农业资源的行政配置是指农业资源主要通过行政权力、行政层次和行政机制来配置,这种资源配置方式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强行政配置方式,即行政权力机构具有强有力的行政权威,它可以通过强约束力的指令性计划,把整个农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绝大部分乃至全部都聚集在政府手中,然后再按照政府的意志把这些资源投向不同的部门、地区和企业。另一类是弱行政配置方式,即行政机构的行政权威已经受到削弱,政府所掌握的农村资源已很有限的情况下的资源配置。无论是强行政配置还是弱行政配置,都具有如下特点:(1)都是国家宏观直接控制农业发展规模与速度的必备措施。行政配置资源具有直接、直观的特性,排斥了农村微观经济主动配置的可能性。(2)行政配置是与传统的集权经济体制相联系的,它是产品经济的产物。因此,这种行政配置资源的实现机制必然是由行政命令、指令性计划、行政层次、行政权力和行政调节等组成的。(3)行政配置资源的评判标准不是效益,而是行政指令本身的实现程度,即是看如何实现工业的高额资金积累,而不顾及农业资源流失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农业资源的行政配置是引起几十年来中国农业资源游离,尤其是流失的根本原因。

2.农业资源的市场配置。市场配置方式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这时农业资源主要通过市场引力来流动,并且通过市场在部门间、区域间实现优化组合。农业市场配置资源的特征是:(1)价格、利润、收益不是行政信号而是市场信号,调节着农村社会的供给和需求,调整着价值资源、实物资源和劳动资源的配置和再配置。(2)农户经济行为和投资偏好(或资源流向)通过城乡开放市场而相互制约,农产品价格与成本因市场的竞争而互相制衡。(3)农户经济成为农村市场的主体,他们可以在市场中选择生产要素,进行资源的配置,同时他们又必须在竞争中接受市场的选择。由此可见,市场配置资源将是未来中国农村资源配置的主干形式。事实也正是如此,在20多年的农村改革中,由于政府始终难以放弃重工轻农的战略观念,虽然几经农产品提价和农业政策调整,但因调整的幅度不足扼制资源流失的势头,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农业资源向外游离的格局。但与此同时,城乡之间、工农关系之间的行政约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改革而大为削弱,农民为了逃避行政配置资源所给他们带来的价值损失,则明智地选择了市场配置资源的道路。这样做的初衷和结果是:(1)农民可以直接参与工业竞争和商业竞争,从而不存在“剪刀差”问题。(2)农民可以自主地将农业剩余由种植业转投到非农产业,自我意识增强和自我价值得到实现。(3)刺激农业价值资源、实物资源和劳动资源高速度地向非农产业流动,农业自身的投入跌入低谷。(4)由此引起农业资源尤其是生态资源更空前的流失。

农业资源的游离虽然其直接表现是农村资源的流失问题,但其实质仍是由经济体制决定的宏观经济问题。因此,农业资源游离的导向必须从根本上着手进行,包括创造新的适宜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的制度基础,适宜农业资源合理开发的市场条件,以及调整宏观农业经济政策等。从近年来我国农业资源游离的种种情况看就不难发现,农业政策的制定和农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主要是以资源配置为核心展开的,而价格、税收、投入不过是资源战略大前提下的具体对策。换句话说,是资源配置引起价格扭曲和投入倾斜,而不是相反。农业比较利益低和发展速度慢的根本原因。是在资源流失上,这不仅有农业资源的外向流失,而且有农业资源的内向流失,减少和消除资源流失就是增加投入。这才是农业战略转移的基本点。因此,在资源战略、价格战略、资本战略三者之间应把资源战略放在首位。农业资源战略的实现对策是:(1)针对价值游离的具体情况,制定农业价格保护政策,农业信贷优惠政策。创造农业投资的良好环境,干预农户的不规则投资行为等。(2)针对实物游离的现实,制定农业耕地保护政策,耕地质量保护和地力培植补偿制度,健全农户产品后生产系统,鼓励联户经营农业机械,国家农业生态保护和开发资金扶持。(3)针对劳动游离的情况,制订农业劳务输出法,农业科技人员的优惠政策,农村过剩劳动力的自消对策等。值得强调的是,对矫正农业资源的实物流失和劳动流失不能简单地用经济效益评价,而应从农业资源的总体开发与平衡结构上认识,保护资源就是创造价值,流失资源就是损失效益。经济发展应以资源平衡为基础,只有资源流动合理了和平衡了,才能形成科学的工农经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