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导游基础
3175700000008

第8章 中国社会发展简史(4)

近代社会思潮之一,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其主要内容是抨击封建****主义;倡导求变的进化哲学;宣传民权、平等的思想。

四、教育

(一)中国教育发展史

商周时期,“学在官府”,仅有贵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中国正式的古代教育始于春秋末年,以大教育家孔子创立私学为标志。唐代时,官办书院兴起。北宋时,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1839年,外国传教士郭实腊、布朗等在中国澳门开办了第一所西式学堂——马礼逊学堂。鸦片战争后,国门大开,为适应中外交往日益增多的需要,清政府开设了一批外语学校,如京师同文馆、广州同文馆等。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不仅在京城开办大学,而且还在全国各地设立兼学中学和西学的学校。1898年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大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大学。孙家霸主办,美国人丁题良为西学总教习,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二)古代学校

创立私学:春秋末年大教育家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范围。

汉武帝在长安举办太学,令天下郡囱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唐宋时期,从中央到地方有一整套学校体制,中央有国子监、太学等,地方有州学、县学和乡学等,并有了专业学校,私人办学增多。

书院兴起:书院始于唐代,创办者为官府,私人讲学的书院在北宋时兴起,宋代著名的书院有石鼓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富阳书院等。

明朝中央官学初名国子学,后改称国子监,学生称为监生,地方设有府、州、县学,明朝中期以后,书院比较兴盛,明后期的东林书院以其评议朝政的活动而著名。

清前期各类学校基本上承袭明代的制度,清未废科举,书院改为学校。(三)科举号试

从隋代开始,封建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科举考试在中国历时1300多年,影响巨大。

唐代的科举制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每年举行考试,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童子等科,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明经主要考帖经,能死记硬背即可,录取率在109奋斗0%。进士主要考诗赋,要有一定的文才和独立思考能力,难度较大,录取率为1%至2%,所以当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考试及第只是取得了出身资格,还要经过“省试”才能做宫,即由吏部考以身(体貌)、言(言谈举止)、书(书法)、判(处理问题能力)四项,择优而任。由于进士出身升迁较快,多为宰相等高级官吏,因而受到重视。制举由皇帝临时设科,亲自考选,考中后原来不为官者立即封官,为官者可得到升迁,制举不常举行,取人极少,在科举中不占重要地位。

明清时期形成一整套自下而上完整的科举考试制度,从童生到状元一般须经过七个阶段:

童生:凡是要想应考秀才(生员)的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

县试:由各县县官主持的考试,童生要取得出身资格,须在本县参加县试。考期多在二月,参加5场考试,各场分别考试八股文、试帖诗、经论、律赋等。考取后,有参加府试的资格;

府试:经县试录取的士子得参加管辖该县的府试,由知府主考。试期多在四月:

院试:各省学政(俗称学台)主持的考试,又称郡试、道试,是参加过县试、府试后的童生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考中者称秀才,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参加正式科举;

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又称“秋试”、“秋阁”、“大比”,取中者称“举人”,已有做官资格。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

会试:乡试后次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的考试,又称“春闹”、“春试”、“省试”,举人参加考试,取中者称“贡生”或“中式进士”,第一名称“会元”(或

“会魁”)。

殿试:亦称“廷试”,是皇帝在殿廷亲自对会试考中的贡生所进行的面试。按成绩分为“三甲”(即三等):

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亦称“殿元”),第二名称

“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人同称“三鼎甲”。

二甲:若干名,均称“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均称“赐同进士出身”

三元及第(γ“连中三元”勺,丁)是指乡试、会试、殿试均考取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明清科举考试题目采自《四书》、《五经},论述内容以程朱学派的注解为准,结构体裁有一套规定的标准,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各部分组成,因为它要求文章中应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一共八部分,所以叫“八股文”(“股”是对偶的意思)。

五、科学技术(一)天文历法

相传我国早在夏朝就有了历法,以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至今我们仍将农历称为“夏历”。夏代历法是我国最早的历法。

殷墟甲骨文中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公元前613年,春秋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的记录。

战国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东汉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发明了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一地动仪。

唐朝僧一行主持了世界上第一次对子午线长度的测量。

北宋沈括创制“十二气历”,800年后,英国才有类似的历法。

元朝郭守敬编成《授时历》,以365.2425天为一年,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

300年。

(二)数学

我国在春秋时已发明“九九乘法表”。

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以前的《周惮算经》记载了勾股定理,比西方早500年。

东汉《九章算术》中有关负数、分数的计算和联立一次方程解法等,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南朝祖冲之著有《缀术》一书,首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比欧洲早1100年。

(三)医学

战国时,名医扁鹊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为病人治病,当时,医生治病已分内科、外科、妇科、小儿科等。

西汉编写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

东汉时期,我国医学进一步发展,《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医疗学基础,被后人尊为“医圣”。名医华馆发明“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麻醉法的医生。

唐朝政府组织编写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并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多年。唐太宗首办世界上第一座医校,比欧洲早200年。孙思递著《千金方》,被誉为“东方医学圣典”,其本人被后人尊为“药王”。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丰富,考订最详细的药

物学著作,被译成各国文字。

(四)农学

北魏贾思腻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元朝的《农桑辑要》,是一部通俗性农书。

明末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总结了农业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五)科技著作

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总结了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的珍贵遗产,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明末清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专门记述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被译成日、法、英等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六)建筑

半坡人最先建造了中国民族建筑式样的人字形两面坡房屋。

秦始皇连接秦、赵、燕长城,开“万里长城”之始,西起临桃,东到辽东。明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隋代开凿了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

隋代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安济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敞肩式

石拱桥,比欧洲同类桥早700多年。

唐长安城规模宏大,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墙建筑。

北宋李诫的《营造法式》,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北宋建的泉州洛阳桥,是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

南宋建的泉州安平桥,是我国现存古代第一长桥。

(七)四大发明

造纸术:西安发明的濡桥纸,是世界迄今发现最早的纸,西汉有了絮纸和麻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印刷术:隋唐时已出现雕版印刷,公元868年印刷的《金刚经》卷子,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11世纪中期北宋必异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了400年。

指南针:战国时已有了利用磁石的指南性确定方向的“司南”。北宋开始用磁针指南,装在罗盘上,用于航海业。南宋时,指南针传人印度、阿拉伯、波斯。

火药:唐书中已记载制火药方法,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北宋时火药广泛使用于军事。元朝时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一、中华民族的融合

原始社会解体时,炎黄联盟构成了以后华夏族的主干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其他各民族接触频繁,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条件,是古代民族融合的开端。

秦统一中国,标志着我国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秦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越族地区、西南边郡和西域归属中央政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迁徙和各民族联合斗争,北方出现了民

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改革加速了这一进程,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和封建化,民族融合出现第一次高潮。

隋唐时期是民族融合大发展时期。西北、东北、西南少数民族发展迅速,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各民族的联系,促进了各民族关系的发展。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既有********,民族战争,又有各族人民的友好经济文化交流。元朝的统一导致了民族大融合的第二次高潮。

明清两朝都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治,多民族国家的融合与统一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巩固。

二、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常用的手段(一)和亲政策

此政策始于西汉初年对匈奴关系的处理。汉廷将公主(或宫女)嫁与匈奴首领单于,如公元前53年,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嫁于呼韩邪单于。唐朝在处理与吐蕃关系时,也采用和亲政策,将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分别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尺带珠丹。

(二)册封

清朝顺治皇帝赐予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喇嘛”封号,康熙皇帝赐予五世****为“****额尔德尼”,从此便确立了****和****在宗教上的地位。并规定以后历代****和****都须经中央政府册封。

(三)分而治之

元朝建立后,把全民分为四个等级,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等级的差别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

(囚)剿抚并用

一方面对叛乱者坚决镇压,以维护国家统一,另一方面对投诚者进行安抚。如清朝平定“三藩之乱”。

三、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一)西北地区

秦代,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收复河套地区,置44县,移民生产,又筑万里长城,以防匈奴入侵。

西汉设西域都护对西北进行管辖。

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北地区。

清代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伊犁将军管辖西北。(二)南部地区

秦统一岭南后,设南海、桂林、象三郡。

明清称南海诸岛为“千里石塘”、“万里长河”、归属广东琼州府万州。(三)西南地区

对西南地区的管辖始于汉代,汉朝在四川、云南等地设立郡县。三国时,蜀国统辖着川南、云贵等地。

唐朝封皮罗阁为云南王,统一六诏。

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并正式使西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域。

清朝于1927年设立驻藏大臣,分兵进驻前后藏,代表中央政府协助达顿、****管理西藏。

(四)东北地区

唐朝在东北地区设置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中央政府正式开始管辖东北地区。

元代设辽阳行省,清代设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管辖东北地区。

(五)台湾地区

230年,吴国即派卫温到夷州,与台湾建立了联系,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去琉球。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清政府统一台湾后,于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