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究平仄。一句之中平声与仄声相对,一联之中平声与仄声相对,两联之间平声与仄声相粘,使平声和仄声在诗句中变换使用。从而造成音律的抑扬顿挫,和谐优美。
律诗讲究“对”和“粘”。对指一联之内,出句与对句的平仄要对立,如果出句在一位置上用的是平声字,那么对句在同一位置上必须用仄声字,即平对仄,仄对平。“粘”是指两联之间,后一联出句的第二宇平仄与后一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要相一致,即平粘平仄粘仄。
第二,要求对仗。所谓对仗是指在诗文之中,上句与下句的字面与音节两两相对。律诗的对仗一般是在顿、颈两联。对仗的上下句在句法结构应该
相同,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述宾结构对述宾结构等,同时,还必须是词类相同的词才能构成对仗,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形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互为对仗的两句之中,用字也很严格,不能重复使用同一个字,尤其要避免同字相对。
对仗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工对:对仗工稳妥帖,完全符合标准的对句,工对的句意不能重复。
宽对:指要求不甚严格的对仗,只要词类相同、句法结构大致一样即可。
如“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鸳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青天外”和“白莺洲”句法结构不相同,但两句仍是对仗。
流水对:指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的句意相连,构成一个完整意见的对仗形式。如“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冕}),上下句互为因果,构成一个完整意思。
借对:指用于对仗的词语,字面能对而词意不能对,或者字的谐音能对而词义和字而不能对的对仗形式。又叫“假对”。如“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刘长卿《新安奉送穆谕德}),就是借“皇”为“黄”,与“白”相对。
第三,押韵严格。押韵指诗歌中每句或者隔句的最后一个字应该属于同一个韵部(古人将同韵的字归入一部,叫韵部),这是诗歌的重要特征。近体诗押韵的要求是:只押平声韵,并且要一韵到底,中途不得换韵,押韵字的位置固定在对句的末尾,即律诗的二、四、六、八句,绝句是二、四句。首句可人韵,也可不人韵。在通常情况下,五律首句不人韵,七律首句多数用韵。如果首句不入韵,这一句的尾字一般都用仄声,不用韵的第三、五、七句的尾字,都必须用仄声。
二、词的基础知识
词是一种依照乐谱曲调来填词的诗歌体裁。诗萌芽于隋,兴起于唐,成熟于晚唐、五代,繁荣于两代。
(一)词的发展演变。
古代的词,都是合乐歌唱,故唐五代的多称为曲子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朝,这从20世纪初在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石室中发现的《敦煌曲子词》中可以看出。词在上层社会流行起来,是在唐朝诗人接受了民间词的影响之后。从晚唐到五代,文人词逐渐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形成了风格婉约缔丽的流派。
晚唐的温庭缆、韦庄,使词的创作出现了重大的飞跃。爱情相思,离愁别恨,几乎成了词的唯一主题,词的语言风格也以缔靡艳丽为主。
五代的三位大词家南唐中主李璜、后主李煌以及冯延巳,特别是李煌所作之词,以淳朴的白描手法来抒发内心真实而深切的感受,风格哀婉,一扫“为侧艳之词”的花间风格,把词境推向唐五代词的最高峰。
到了宋朝,词更加盛行和繁荣。北宋初期,继承了晚唐五代的风格,写得简练含蓄,后来的词人,学会了含蓄和铺叙两种手法。这时词的题材范围还基本上是爱情、相思、离别、游宴、赏景等。柳永是北宋第一个致全力于词作的文人,他的词在当时流传颇广,所谓“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北宋时,被认为是词的正宗的代表人物是周邦颜,被后世誉为“词家之冠”,影响直到明清;李清照的词清新婉约,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个时期,苏轼以其非凡的天才冲破诗与词的界限,词的传统婉约风格被改变,词的题材内容得到了很大解放,开始被用来反映更广阔、更丰富的现实生活及感受,怀古、记游、述梦、咏物,感慨人生,以及描写农村风物等等,都一一人词。宋朝南渡以后,一些有爱国思想的文人愤慨痛心,于是苏轼的豪放词风,得到了极大的发扬。张孝祥、陆游、辛弃疾、陈亮、刘克庄成为南宋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其中最突出的是辛弃疾,可以说是宋词中成就最高者。
南宋词坛除了慷慨悲歌和忧国情怀外,还有一些词人,在专心制曲填词中寄托自己的生活情趣,竭力追求词的声律格调上的严谨与完美,词因此而明显地趋向典雅化。代表人物有姜莞、吴文英、蒋捷、周密等人,他们的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精致典雅,被称作雅词。
(二)词的体制
词原本是音乐文学,最早的词,一般都用以配音乐,所以全称曲子词。既要按曲子节奏填词,就很难都用整齐的五、七言来填,因为曲子总有长短快慢。所以除了极少数的例外,一首词中句子总是长短参差的,故词又称长短句。词还有乐府、歌曲,乐章等名称,也都可以看出它与音乐的关系。作词又称“填词”。“填”就是按曲配家的意思。后来,词逐渐与音乐脱节,文人所作的词只能“吟”,不能“唱”,虽然仍旧标明曲调名,但实际仅有文字部分。
词的音乐性比诗的音乐性更加强烈,它构成音乐性的办法不同于近体诗。近体诗是用字句的整齐和押韵的匀称来形成节奏的。而词却是用句子的长短,即韵的疏密和词字的平仄声调来形成节奏。由于韵的一疏一密,声
调一高一低,就形成了起伏的、鲜明的节奏。词的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
(三)词牌名称
填词用的曲调名,叫词牌。
词牌名的来源,有的是摘取原词里的字句为名称的,如《如梦令H忆秦娥H渔家傲H卡算子>;有的是用前人诗句作名称的,如《洗溪沙H西江月>;有的是用古代人名、故事作名称的,如《念奴娇H沁园春>;有的是用事物的名称作名称的,如《菩萨蛮H苏幕遮>;有的因词的内容而得名,如《浪淘沙》《女冠子>;有的是沿用音乐宫词而取名,如《水调歌头H清平调H蝶恋花>;有的直接用全词的字数来做名称,如《十六字令H百字令》等等。此外,还有沿用古乐府命名的,以地方命名的,以音乐命名的,计有1000多种词牌。
三、历代咏陇诗词
歌咏甘肃的诗词,代有所作,其数量相当可观,题材也是相与广泛多样的,共主要内容大致可概括为:
(一)在一定程度上写出了甘肃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
汉唐时期,甘肃是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中国的丝绸、铁器和汉民族高度发展的文化、物质文明,源源不绝地通过这里输往西方。西域的珠玉、葡萄、茵宿、胡挑、蚕豆、石榴、良马、乐器、乐曲等等,也通过这里传到中原。横贯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是中西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的“运河”。这对甘肃省各方面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所以,在中唐以前,甘肃的经济、文化,一直是相当发达的。如唐代诗人元横所作《西凉伎》,就追述了盛唐以及盛唐
以前的这种景象。
西凉4支①
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括稠②。葡萄酒熟迄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③。楼下当泸称卓女③,楼上伴客名莫悉⑤。乡下不识离别苦,是卒多为沉滞游⑥。
①“西凉伎”,乐曲名。
②“扑地”,遍地。“桑拓”,皆指树名。“稠③”青旗”,古代酒家均悬挂青旗为标志。
④”当庐”,古代的酒店,垒土为泸,安放酒瓮,卖酒的坐在炉边,叫”当
”庐”。”卓女”,卓文君,西汉人,善鼓琴,丧夫后家居,与司马相如相恋,一同逃往成都。不久同返临庐,自己当萨卖酒。这里泛指酒家妇女。
⑤”莫愁”,古代海阳女子,南朝《乐府歌辞》中说:莫愁十三能织绪,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候。这里泛指助酒承欢的歌伎。
⑥”更卒”,即”卒更”,守边士兵。
河西地区人烟稠密,农桑发达,整个社会富足繁华的景象,在这里表现得很生动,很形象。
甘肃的文化古迹,为我们保存了极为丰富、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雕塑、绘画、建筑艺术等,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和伟大创造力。历代不少诗人,都曾到这些文化圣地游览,写下了咏叹的诗篇。唐代大诗人杜甫759年客居秦州,写下了《山寺》一诗,卓绝地描绘了麦积山的美好景色。
山寺①
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③。鹿香眠石竹,鹦鸪咏金桃。乱水通人过③,悬崖直屋牢③。上方重阁晚③,百里见秋毫⑥。
①”山寺”即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近人马国瑞《麦积山石窟志》按…杜老乾元二年秋至秦州,其侄佐草堂在东柯谷,赞上人土宰在西枝村西,皆此老往返宿栖之地亦皆在今城东麦积山附近,均历历可指……其稿为麦积山作者,仅《山寺》一首而已。”
②“山圆”麦积山的形状如圆形的麦垛。“细路高”,麦积山高出地面百
四十余米,有小道由山下曲折盘旋而上,故曰“细路高”。
③“乱水”麦积山下水流纵横。“水”,一作“石”。
④“悬崖”麦积山梯空架险而上,其间千房万室,悬空摄虚。⑤“上方”僧之方丈在山顶。“重阁”重重叠叠的殿阁。
⑥“秋毫”鸟兽之毛,到秋天更生,细而小,谓之秋毫,常用来比喻事物的细微。
曾滴居河州今甘肃临夏的明代诗人解绪的《冰灵寺》,则是对炳灵寺的
形象咏赞。
冰灵寺上山如肖①,柏树龙蟠点翠微②。
沉有冰桥最奇绝③,银虹一道似天梯。
①“冰灵寺”,即炳灵寺石窟,在甘肃永靖县西南。
②“龙蟠”,一作“龙盘”,形容古柏高大,枝干弯曲,犹如巨龙蟠在山岩。
”翠微”,青翠的山色。
③”冰桥…炳灵寺前,河水冬天结冰,游人可踏冰而过,达于寺中。
今存世界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千佛洞,早在五代时,就有人题诗于其窟壁,记下了作者游千佛洞时的心境。清代诗人汪隆的《游千佛洞》,全诗240字,更对千佛洞那气魄宏伟,琳琅满目的万千景象,作了十分真实生动的描绘:那开凿在岩壁上的一个个洞窟,
排列云迢递,嵌空境接连。
千佛洞内外,
门拥层层塔,岩盘朵朵莲。全身腾百丈,碧影肃诸夭。
洞窟虽经历风沙雨雪,兵戈战乱的破坏,仍保存下来大量的彩塑和壁画,色相哇多毁,丹青讶尚鲜。
诗人对莫高窟的伟大艺术奇迹给予热情的赞颂,神工劳劈划,匠手巧雕携。
而对破坏它的统治者,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和谴责,汗尘述净土,战血染流泉,阁寂冯准顾,摧颓实可怜。
甘肃有不少传统的地方名产,其中有的还是精美的工艺品,如夜光杯和挑砚,甚负盛誉,夜光杯是用祁连山的玉石精工雕琢而成。光彩照人。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就是写夜光杯的千古名景。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田。
甘肃所产的挑砚,是我国三大名砚之一,千百年来,深为书画家欢迎和珍爱。宋代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曾赋诗赞美:
刘晦叔许洗河绿石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