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玛意思是古旧,相传为前弘期佛教传人莲花生大师所创,僧人穿白色僧装,戴红色帽,俗称红教。红教注重咒语和巫术,与苯教有较多联系。
萨迦派位于萨迦地区,13世纪受元朝皇帝支持,在西藏建立********的政权。在大汗忽必烈与萨迦派僧人八思巴的协调下,正式将西藏纳入中央政权的管辖,为中华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萨迦寺庙有红、白、黑三色花纹,象征文殊、观音、金刚手菩萨,俗称花教。该派在四川的“德格印经院”是现存的最大印经院。
噶当派重视戒律和经典,尊阿底峡为祖师,僧人戴黄帽,俗称老黄教。
噶举派注重口头传授,僧人穿白衣,俗称白教,是继萨迦之后,西藏第二个********的教派,其黑帽系最早创立活佛转世制度。
15世纪初,宗喀巴改革佛教,在噶当派基础上创立格鲁派,格鲁派被称作新黄教或黄教。17世纪,黄教掌管西藏政权。以后又得到清朝政府的承认和支持,格鲁派因此成为藏传佛教的正统派和最有实力的教派。宗喀巴和他的门徒
贾曹杰、克主杰被西藏佛教尊为“师徒三尊”,黄教寺院都有他们的塑像。
三、佛教的教义和经典(一)佛教的教义
佛教教义深奥,最基本的有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等。
三法印:佛教把“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架寂静”作为印证佛教、衡量判断佛教真伪的三个准绳,称之为三法印。“无常”即世上和宇窗间万事万物处在无休止的变迁之中;“无我”即因为“无常”,所以形成万物的“风、火、水、土”不可能凝成一成不变的实体,即佛教所说“四大皆空”。
四圣谛:谛即真理,四圣谛指苦、集、灭、道四个神圣真理。苦、集二谛说明人生的本质及其形成的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四谛”是佛教各宗派共同承认的基础教义。
十二因缘。因即原因,缘即条件。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有原因,都需要条件。生命是连续的,过去世生命是现在世生命的原因,现在世生命是过去世生命的结果,又是未来世生命之因,还引起未来世生命之果。生命三世流迁,体现在十二个递进的因果关系中。
(二)佛教的经典
佛教经典被称为“藏”,“藏”在梵文里指盛东西的匣子,佛教用它概括全部佛教典籍。全部经典分经、律、论三个部分,称为“三藏”。“经”是佛阐发的教义,即释迦牟尼说法的言论汇集;“律”是僧侣的戒规;“论”是释迦牟尼死后大弟子对其理论、思想的阐述。三藏均通晓的高僧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三藏合编在一起称大藏经。我国历史上曾有汉、藏、傣、西夏、回去乞、满等各族文字翻译的大藏经。藏传佛教的大藏经称《甘珠尔}(意为佛语)和《丹珠尔}(意为论部)。
四、佛教的供奉对象(一)佛
佛为梵文音译,意为“觉者”。佛达到三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觉皆备者方为佛。这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佛像一般供奉在寺庙正殿即大雄宝殿。因佛教内部宗派不同和时代的不同,作为主尊的佛像数量也不同。一些南传佛教寺院只供释迦牟尼一尊佛像,而内地寺院有一尊、三尊、五尊、七尊的区别,较常见的为一尊或三尊。佛像两侧往往各立弟子或菩萨像,称佛的左右胁侍。
一尊佛:即释迦牟尼像,分坐、立、卧三种姿势。左右两侧常立迦叶和阿难两位弟子像或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像。
三尊像:分为两类,一类是三身佛,另一类是三世佛。
三身佛: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佛身有多种含义,按天台宗的说法,佛有三身,位于大殿正中的是法身佛,称毗卢遮那佛,代表佛教真理(佛法)凝聚所成的佛身;左侧为报身佛,称卢舍那佛,指以法身为因,经过修习得到佛果,享有佛国(净土)之身;右侧为应身佛(又称化身佛),即释迦牟尼,指佛为超度众身,来到众生之中,随缘应机而呈现的化身。
三世佛:分横三世和竖三世两类。
横三世指东、中、西三个世界的佛。中间称婆婆世界,即人们所在世界的佛是释迦牟尼,左侧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三世佛每尊各有两位菩萨为左右胁侍。药师佛两旁是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合称东方三圣;释迦牟尼两旁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合称释氏三圣,或称释家三尊;阿弥陀佛两旁是现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
竖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位于中间,左侧过去佛燃灯佛,右侧未来佛弥勒佛。
弥勒:是梵文音译,意为慈氏。本为菩萨,从兜率天内院(即弥勒净土)降到现世继释迦牟尼之后为佛。作为三世佛的未来佛供奉在大雄宝殿的弥勒和天王殿的弥勒在形象上大不相同。天王殿里的弥勒佛像,其原型是五代时浙江一个笑口常开的胖和尚,两耳垂肩,袒胸露肚,出语无定,寝卧随处,常以杖荷一布袋,终日奔走,劝化人信佛,人称布袋和尚。他死时自称是弥勒化身。后人按他的样子把弥勒佛塑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充满喜趣的大肚胖和尚,这已是中国化了的弥勒佛。其佛像两侧常见诙谐而带有哲理的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二)菩萨
菩萨在佛教中的地位仅次于佛,能自渡渡人。菩萨是梵文的音译略称,意为“觉有情”、“道众生”、“大士”等。印度佛教的菩萨本为男子或非男非女形象,传人中国后逐渐演变,有些呈女子形象。中国人对菩萨有特殊的信仰,在普通人看来,佛至高无上,离凡人很远,而菩萨要不时走下莲花宝座救难,指引众生,并和众生同登彼岸。中国的菩萨塑像以古代世俗衣装为主,很少穿僧衣,给人以慈悲感和亲切感,汉译佛典中较著名的菩萨有弥勒、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势至、地藏等。弥勒升级成佛,观世音、文殊、普贤、地藏则被看
做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观世音大悲、文殊大智、普贤大德和地藏大愿在民间广为传颂。
观世音菩萨:唐代避太宗名讳,略称“观音”。观世音作为菩萨本无性别,但在南北朝后,产生女身观音像,演化为象征慈母之爱,具有大慈大悲女性之美的神。据说她能拯救一切人的苦难,因而被称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简称“大悲”,在民间极受敬仰。今天寺院所见观音的形象在唐代已基本定型,其左手持净瓶,右手持杨柳枝,她普济众生,可以示现三十三身,因此有寺庙中常见的观音像有六观音、七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等。其左胁侍为善财童子菩萨,右胁侍为龙女菩萨。传说观音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在今浙江普陀山。
文殊菩萨:文殊,梵文音译,意为“妙德”、“妙吉祥”,专司智德,身骑青狮,表示智慧威猛,手持宝剑,表示智慧锐利。其道场在山西五台山。
普贤菩萨:普贤,梵文音译,专司理德,“定德”和“行德”,遍具众德,以大德闻名。手持如意棒,身骑六牙白象,以示威灵。相传其道场在四川峨眉山。
地藏菩萨:佛经上说,因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故名地藏,又因其决心“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所以人称大愿菩萨。地藏菩萨一般为坐像,僧人装束,右手拿锡杖,左手拿如意宝珠,坐骑是一头类似狮子的怪兽,名为“谛昕”,据说他神通广大,能够照鉴善恶,察昕贤,愚,在中国下层百姓中受到普遍崇拜。其道场在安徽九华山。
(三)罗汉
全称阿罗汉,梵文音译,意为自觉者。据佛经记载,罗汉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修行果位排在佛和菩萨之后,即已经自觉,自我超脱,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常住人间宣传佛法并受世人供奉。寺院中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民间传说的济公也列在罗汉之中。
(四)护法天神
本为古印度神话中惩恶护善的人物,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逐渐融入这些护法天神的形象。今天我们在寺院中常见的护法天神有四大天王、二王尊、韦驮和伽蓝神关羽等。
四大天王:佛经称,世界的中心为须弥山,在山的四峰上,各有一天王,各护一方天下,即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他们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其塑像身白色,手持琵琶,能护持国土;南方增长天王,塑像身青色,手持宝剑保护佛法;西方广目天王,塑像身红色,穿申胃,手中缠绕一龙或蛇;北方多闻
天王,塑身像绿色,穿甲胃,持金伞,保护人民财富。佛教传入中国后,四大天王及其法宝都作了汉语双关式的改称。增长天王魔礼青掌青锋宝剑,“职风”;广目天王魔札海掌碧玉琵琶,“职调”;多闯天王魔礼红掌混元珠伞,“职雨”;持国天王魔礼寿掌紫金龙花狐绍。至此,四大王天化成护国安民、风调雨顺的佛教天王。
二王尊:即金刚力士,是侍卫佛,守护佛法的夜叉神。民间俗称“哼哈二将”,威武高大,袒胸,手持金刚样,塑像常立在山殿左右两侧。
韦驮:原为南方增长天王手下神将,他曾亲受佛祖法旨,周统东、西、南三洲巡游护法,保护出家人,护持佛法,故称“古洲感应”。汉化韦驮为身穿甲胃的少年武将形象,手持法器金刚样。通常韦驮塑像置于天王殿弥勒佛背后,脸朝大雄宝殿。
伽蓝神关羽:伽蓝即梵语僧园或僧院。关羽是最著名的汉化的伽蓝神。
传说关羽被杀后托梦给湖北当阳玉泉寺普净大师说“还我头来!还我头来!”,大师点化说“你过五关斩六将,这些人向谁去讨还?”关羽顿然觉悟,版依佛门,成了伽蓝神,即寺院守护神,其左胁侍关平,右胁侍周仓。
五、中国佛教寺院的布局
中国佛寺建筑,原与印度相同,没有殿堂,建塔藏舍利。为表示尊敬,塔建于寺的中央,四周围以僧房。后来殿堂供奉佛像,殿常与塔并重,塔一般仍在殿堂之前。唐宋时期,禅宗已不再风行建塔,佛寺发展以殿堂为主的布局,即便建塔,也是在寺院外另置塔院。完整的寺院一般皆为伽蓝七堂,这是佛寺建筑平面布局的一种制度。伽蓝七堂随不同宗派而各相异。禅宗寺院布局,七堂指山门、佛殿、法堂、僧房、厨房、浴室、西净。中国佛寺殿堂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坐南朝北,突出中央,两侧对称,由数进四合院组成,具有中轴线,大型的寺院还有廊院,屋顶皆为中国传统建筑形式。
殿和堂是寺院主要建筑,一般供奉佛像并容僧俗信徒朝拜的房舍称“殿”,僧侣们日常起居和修行的房舍称“堂”。寺院主体建筑坐落在南北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是:山门(亦称三门,因寺院外有三个门,中间大,两侧小,象征三解脱。又因“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建在山里,故称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等。左右两路大致布局:山门两侧是钟鼓楼,后面的东西配殿有伽蓝殿、祖师堂、观音殿、药师殿等,大寺还设有罗汉堂。
六、佛教的礼仪
(一)勒叶胃
沙弥:梵文音译,指7岁-12岁受过十戒的男子。沙弥尼:梵文音译,指7岁-12岁受过十戒的女子。比丘:梵文音译,指出家受过具足戒的男僧人。
比丘尼:梵文音译,指出家受过具足戒的女僧人。(具足戒又称大戒,因戒品齐备而称“具足”,出家人只有受过其足戒才能取得正式的僧尼资格。)居士:指遵守五戒在家修持的佛教信徒,梵文称男、女居士分别为“优婆
塞”、“优婆夷”。
对出家人无论男女老幼均可称师父;当家师父或佛教师长可称和尚;藏传佛教称比丘为喇嘛(意为上师);对有一定水平的出家人可称法师;善于诵读经文或通晓经藏的可称经师;通晓律仪可称律师;通晓论藏或善于阐释佛理的可称论师;通晓经律论三藏经典的叫三藏法师;对一些德高望重的名僧,有时称大师、尊宿或大德,也可称长老。
根据僧人在寺院中担任的职务有不同的称谓。按僧制,寺院中统辖众僧的三个僧职是寺主、上座、维那,称为三纲。寺主为一寺之主,一般称为住持或方丈;上座为全寺之长,后来也用做对德行高尚的僧人的尊称;维那是管理僧众庶务的负责人。
(二)礼节
合十:也称“合掌”,是佛教中常见的礼节,行礼时左右合掌,十指并拢,置于胸心,表示衷心的敬意。左手拇、食、中、无名和小指分别代表智、力、愿、方、慧,右手五指分别代表禅、进、忍、戒、檀。双手合十为“十度”,即“十波罗”。
绕佛:围着佛按顺时针方向绕一周、三周或千百周,表示对佛的敬仰。
顶礼:即“五体投地”,“五体”指两膝、两肘和头,行礼时先立正双手合十,然后屈膝向下,五体着地,用头去顶触佛足或受礼者之足,因此称顶礼。这是佛教中极高的礼节,在藏传佛教中较为多用。
参观寺院者礼规:进入寺院礼佛或礼拜经幢经塔等,均应按顺时针方向
行进,否则被视为倒行逆施。
(三)节日
佛教节日中,佛诞节和自边咨5日最重要,合称“佛欢喜日”
佛诞节即纪念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汉族为农历四月初八,藏族为四月
初八至十五,傣族为清明节后10天。传说佛陀诞生时,有龙王喷水洗浴其身,所以佛诞节也称浴佛节。此时要用香水洗佛像,还要举行祭拜佛祖仪式,施舍僧众。信徒以浴佛之水挠头,傣族发展为人们相互泼水,即泼水节。
中国的自咨日为农历七月十五,此是夏季结束之日,也是一年一度僧人因天热不外出而坐禅修学圆满之日。僧人在这一天要聚会举行自恋活动,即让众人批评自己不合佛法的言行,并忏悔改过。根据佛经,佛陀将解脱亡灵倒悬之苦的办法定为在自忍日备百味饭食供养十分僧众。梵语“救倒悬”音译为“孟兰盆”,于是自怒日又称孟兰盆节,节日期间要举行水陆道场,放焰口等,以超度亡灵。还用纸扎成船,放上纸笼,放到河中,普度水中鬼魂。所以又称“放河灯节”。中国传统巫术与佛教礼仪的结合,以孟兰盆节最典型。
(四)仪式
水陆****:全称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是中国佛教中非常隆重的活动,时间少则7天,多则49天,法事期间以多种食品供奉诸佛、菩萨、各路神仙乃至地狱里的饿鬼和众生,并举行诵经礼佛,追荐亡灵的仪式。
焰口施食:本为密宗僧人为免遭饿鬼之运向鬼神施舍食物的仪式,一般在黄昏举行,俗称“放焰口”。现多在重大****结束之日或丧事期间举行,是超度饿鬼和追念死者的佛事之一。
七、中国的佛教名胜(一)汉传佛胜名胜
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始建于68年,是中国最早的寺院,被全国佛教信徒视为“祖庭”和“释源”,即中国佛教的发样地。
四大石窟:甘肃敦煌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相传分
别是四大菩萨的道场。
八宗祖庭:中国佛教八个主要宗派的创始者各自开宗时或住过的寺院。天台宗:浙江天台山国清寺。
三论宗:江苏南京市郊栖霞山栖霞寺。
法相唯识宗:陕西西安慈恩寺,即大雁塔,陕西长安县兴教寺。华严宗:陕西长安县华严寺,陕西户县草堂寺。
律宗:江苏扬州大明寺。
密宗:陕西西安大兴善寺和青龙寺。
净土宗:山西交城玄中寺,陕西长安县积香寺,江西庐山东林寺。禅宗:河南登封少林寺,江苏浙江清凉寺等。
(二)藏传佛教名胜
藏传佛教最著名的寺院是****喇嘛的驻地布达拉宫,这里曾是西藏政府********地方政权的统治中心。布达拉宫是宫堡与寺院合一的庞大建筑群。宫内所藏唐卡即卷轴佛像是藏族宗教艺术的珍品,最长可达十余丈,每年展出一次,从宫顶一直垂到山下,有晒佛节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