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甘肃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
3174900000051

第51章 技术创新让兰州经济驶入快车道

封 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几十年来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努力,兰州形成了完整的经济体系,具备了日益雄厚的经济实力,形成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明显的比较优势,特别是区位交通优势、地缘经济优势、科技实力和人才优势、市场吞吐优势、资源开发优势等,这些优势是兰州技术创新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建设和加快兰州经济发展的基础。江****总书记指出,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抓紧研究西部地区的大开发。兰州如何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先锋带头作用,我们认为关键之点是要在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上做文章。目前,兰州科技事业上拥有一批实力雄厚、门类齐全、水平较高的科研机构和科研队伍,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兰州是我国新世纪发展的重点,兰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振兴甘肃工业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新世纪对兰州既面临挑战又面临机遇,就需要兰州要适应未来的发展,加快兰州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步伐,这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兰州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基础

兰州是甘肃的省会城市,集中了全省80%以上的科研机构和专业人才,在许多领域达到了国内科研的先进水平,科技情报网络已初步形成。全民所有制科研机构已发展到138个。其中中央单位所属的科研机构有25个,省属科研机构有45个,校属科研机构22个,市属科研机构有17个,企业所属的有29个。从事基础科研的机构有32个,从事应用和开发研究的有106个。兰州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级、省部级实验室13个。高等院校有19所,民营科技机构有668个。这些科研机构和科研力量,为兰州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市跨入科教兴省先进行列,还被列为全国科技兴市的试点城市。西固区、七里河区则被国家科委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区。国家级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西固星火技术密集区发展良好,最近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升格为国家级的技术开发区,国家科委电子信息渠道兰州中心已建成并投入运行。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的增长贡献率达到20%,对农业经济的增长贡献率达到35%。

(一)一流的科研机构

兰州有中科院兰州分院、兰州大学等众多科研机构,中科院兰州近物所的中、低能重离子物理研究已成为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的研究中心之一;兰州大学应用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的原电子转移反应和自由基离子,生物氧化剂机理,光化学诱导动态核极化研究及干旱农业生态国家级重点试验室从事的竞争理论,进化稳定性对策,生态场理论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兰州拥有的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兰州大学应用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干旱农业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兰州分院的羟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气体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航天部510所的真空低温技术与物理国防科技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部兰石研究所的国家石油钻采炼化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机械部换热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二)一流的科技人员

在兰州地区目前大约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万余人,其中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达6万余人。

在兰州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4个,89个授权点。拥有相当数量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学科带头人,如中科院化物所催化剂方面的专家李树木、固体润滑方面的薛群基,兰州大学半导体物理方面的李思渊,甘肃工业大学(现兰州理工大学)焊接材料方面的陈剑虹,化工部涂料所粉末涂料专家南红植、颜料专家翁占庆等。还有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13名。他们分别是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名誉所长施雅风、中科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所高由禧、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程国栋、中科院兰州分院魏宝文、中科院化物所薛群基,兰州大学化学系刘有成、生物系郑国昌、化学系陈耀祖、地理系李吉均、大气科学系丑纪范,省地矿局的汤中立和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的任继周等。

(三)一流的科研条件装备

据不完全统计,兰州科研机构拥有的一流科研装备主要有重离子加速器、20万倍扫描电子显微镜、远红外热像仪、色质谱仪、600KV加速器、20KV离子注入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HM—100CA超高温金相显微镜、AC一80核磁共振波谱仪等大型精密仪器设备19个品种、210多台套。拥有各类自然科学图书320万册,中外文书刊15300多种,出版发行科技刊物40多种。

(四)一流的科技成果

兰州地区的科研机构近年来取得了大批的科研成果。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取得的科研成果达600项之多。据对52家单位的初步统计,“八五”期间共完成各类科技成果1300多项,其中近半数以上的成果获得了国家、省、部级奖励,这些成果中有45%以上的成果已经在生产当中得到了应用,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二、兰州技术创新工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开展技术创新事业,实施技术创新目标,必须面向市场,制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组织落实技术创新工程。

(一)建立充满活力的新机制

兰州尽管具有较强的科学技术研究实力,但科技并不直接等于生产和财富。其间有一个转化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需要资金、人力和时间,充满困难和风险。为了顺利实现这个转化过程,就必须有一个适合我市市情和特点的充满活力的技术创新机制。当前,我市的科研和技术开发力量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而相当多的企业的科技开发力量非常薄弱。建议设立“兰州中小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和相应的技术开发、推广、应用、服务队伍,为中小企业技术攻关、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服务。逐步建立“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基金”,增强自主开发能力,推动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抓好人才培养战略,促进合理的人才流动环境

兰州的综合科技实力虽居于全国前列,但是,兰州的人才状况不容乐观。现有的人才从结构、专业、水平方面很不适应技术创新能力竞争的要求,高科技人才比例较小,青年科技人才特别是跨世纪青年学术带头人的断层问题尤为突出。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作用,加速培养新一代科技人才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一方面是选拔和培养具有技术创新意识和管理能力的人才,造就一批新型企业家。另一方面要加强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大力培养年轻的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和工程技术带头人。

(三)建立跨地区、跨国技术合作网络

要建立广泛的跨地区、跨国技术交流与合作网络,选好合作对象和内容,制定合作途径与方式,以形成具有优势和实力的综合性的技术创新的开发研究力量。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可以降低创新风险,减少创新成本,加快创新速度,提高创新效益。技术创新应是学习、革新、应用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必须不断扩大知识的积累、交流和传播。要积极组织并帮助我市各类科技人员参与国内外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广泛地同国内外进行技术交流、合作与研究,以此推动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

(四)技术创新要配合市场经营战略,培育地方特色经济

技术创新也要贴近市场、贴近生产、贴近企业,结合市情和资源特点制定技术创新规划。当前,要充分利用兰州及其周边地区的百合、中药材及其他农副产品和矿产资源,开发和培育一批特色产业,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要大力培育一批高起点的龙头企业,紧紧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组织形式,扩大生产规模,搞好产品开发,提高品牌知名度,增加企业效益。

(五)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

良好的环境不仅能吸引大量资金,而且能够吸引住优秀人才。政府要通过配套政策体系来开发利用我市现有的科技人才资源,重组原有的科技队伍。要彻底打破“市属”、“省属”、“部属”的概念,采取“拿来”主义,大力创造“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并按照开发、竞争、择优的原则,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优秀学术带头人、企业主要负责人。

(六)抓好全民素质教育战略

技术创新必须有发达的教育和全民素质的提高做基础。从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高度和建设技术创新工程的需要,兰州各级各类教育应有一个大的发展。首先,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从接受型教育向创新型教育转变,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从封闭型教育向开放式的产学研一体化教育转变,从一次型教育向社会化终身教育转变。其次要在不断增加国家对教育事业投入的同时,大力促进教育向产业化发展。鼓励现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举办各种知识技能培训班,以满足社会对更新知识,完善知识,调整知识和技能结构以实现终身教育的需要。第三要努力建设好一批社会公益性的教育、文化、艺术基础设施,如科技馆、大剧院、音乐厅、体育中心、美术馆、博物馆等,培养人们多方面的爱好,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三、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设想

技术创新的落脚点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并最终形成强大的经济生产力。兰州经济发展要紧紧抓住新世纪由于西部大开发而带来的国际国内的有利环境,重点扶持兰州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建设,才能谋求建立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笔者设想应以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含兰州高新开发区西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重点扶持在以下几个产业方面大力发展。

生物工程产业由甘肃省农业大学、甘肃省农科院、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所、农业部兰州畜牧兽医研究所等单位参加,重点发展国家提出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目录中的农业动植物基因工程产品、家畜良种胚胎生物工程、动物用生物制品、生物技术疫苗、生物医学材料、中药现代化品种等高新技术产业。

信息工程产业由兰州大学、甘肃工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铁道学院(兰州交通大学)、化工部自动化所以及兰州软件园的民营企业等单位参加,重点发展卫星通信系统、公共通信传输系统、数据通信及电力网络系统设备、网络与信息安全产品、农业和金融信息化系统及应用软件技术产业。

航天工业产业由兰飞总厂、万里厂、航天部501所等单位参加,重点发展航天航空技术、航天军工技术、太空生物工程、太空育种等新技术产业。

核能工业产业区由中科院兰州近物所、核工业部404厂、504厂等单位参加,重点发展原子能发电技术、核辐射应用技术及重离子加速器应用技术产业。

稀土工业产业区由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稀土公司等单位参加,重点发展高性能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系贮氢电极合金、稀土基汽车尾气净化剂技术,加快稀土在冶金、石油化工、玻璃、陶瓷及农业等方面的生产应用和技术推广。

(作者为兰州市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