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甘肃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
3174900000040

第40章 甘肃“工业强省”发展战略研究(1)

马 卫

“工业强省”发展战略,是在总结过去,剖析现实,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切合甘肃实际而提出的,是立省之本、应对新形势之策、提升全省各地竞争实力所需,是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工业化、推进城镇化进程,早日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因此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甘肃工业化道路的历史评价

国际通行并经过实践检验的工业化的一般规律是:首先发展轻工业,以增加就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化水平得到相应提高。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逐步由轻工业发展到重工业,促使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然而,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国家政策及我省发展思路都采取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决策。

(一)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内涵

在完全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采取扭曲的低工资政策降低劳动力成本;通过低利率与低汇率政策降低重工业投入的资金成本;通过降低能源、原材料基础产业产品价格,提高制造业产品价格以此降低重工业物质投入的成本;通过降低农产品价格和服务价格来保证企业职工正常生活需要。上游低农产品价格、低基础产业价格与下游高制成品价格之间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剪刀差”,政府通过剪刀差使大量由农业、轻工业、服务业创造的利润流向重工业,借此实现了重工业的快速增长。

(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利弊评价

1.有利的方面:应该看到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的确使我省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建立起了我省的重化工业体系,较快地调整了我省十分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使我省的综合实力得到较快的提高。到1978年,我省人均GDP由1952年的125元增长到348元;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65.02:12.99:21.99调整为20.40:60.31:19.29(全国为28.1:48.2:23.41);全省工业所占比重为53.55%(全国为44.3%)。可见,1978年我省工业所占比重高于全国近10个百分点,这进一步说明重工业超前发展的战略对我省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2.不利的方面:

(1)长期依赖政策导致自我发展能力薄弱。因我省工业发展主要靠的是“一五”、“二五”特别是“三线”建设时期国家整体工业布局以及政策的推动,至1978年,我省工业所占比重比全国高出9.25个百分点。然而,1978年以后,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与变化,我省工业所占比重总体呈下滑趋势,至2000年已降到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3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我省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色彩,工业发展过多地依赖于国家宏观政策与总体部署,致使长期以来独立发展能力不足,导致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严重弱化。工业发展显得十分脆弱。

(2)对城市化发展起了根本的制约作用。由于重工业超前发展有悖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突出表现在因轻工业发展极其缓慢而导致城市部分食品和生活必需品凭票限购,害怕农民进城使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因而制定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将城市与乡村人为割裂开来,使得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二元经济结构日益呈现刚性,而这些正是推进城市化进程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

3.总体评价: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为甘肃较快地建立起重化工业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对长远发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由于人为因素较多,很多政策与市场机制有着极大的冲突,致使在计划经济逐步让位于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各级政府用计划经济思想来思考市场经济问题的惯性思维显得较顽固,特别是除重工业以外的农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限制。改革开放后尽管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这几方面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因历史欠账较多,长期以来形成的不合理的、弱质的、传统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难度越来越大。这一问题已成为甘肃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最大的难题。

二、甘肃工业发展现状

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价甘肃工业发展现状,我们将国际上通行的、常用的两种方法,即“关键指标法”和“综合指数法”综合运用,来剖析甘肃工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一)用“关键指标法”测定工业发展现状

用“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这一核心指标,结合产业结构、工业化系数,以甘肃城市工业为例(城市工业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就14个城市工业发展现状做一分析判断。见下表:

甘肃城市工业发展与结构情况单位:亿元、%

┏━━━━━━━┳━━━━━━┳━━━━━┳━━━━━━┳━━━━━━┳━━━━━━┳━━━━━━┓

┃ ┃ ┃工业化 ┃工业增加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

┃ 城市 ┃ GDP ┃ ┃值占GDP ┃增加值占 ┃增加值占 ┃增加值占 ┃

┃ ┃ ┃水平系数 ┃ ┃GDP的 ┃GDP的 ┃GDP的 ┃

┃ ┃ ┃ ┃的比重 ┃ ┃ ┃ ┃

┃ ┃ ┃ ┃ ┃比重 ┃比重 ┃比重 ┃

┣━━━━━━━╋━━━━━━╋━━━━━╋━━━━━━╋━━━━━━╋━━━━━━╋━━━━━━┫

┃兰州市 ┃309.43 ┃ 2.39 ┃ 40.46 ┃ 5.14 ┃ 52.65 ┃ 42.22 ┃

┣━━━━━━━╋━━━━━━╋━━━━━╋━━━━━━╋━━━━━━╋━━━━━━╋━━━━━━┫

┃ 嘉峪关市 ┃ 17.93 ┃ 3.24 ┃ 70.33 ┃ 4.19 ┃ 75.29 ┃ 20.52 ┃

┣━━━━━━━╋━━━━━━╋━━━━━╋━━━━━━╋━━━━━━╋━━━━━━╋━━━━━━┫

┃ 金昌市 ┃ 35.07 ┃ 2.01 ┃ 60.68 ┃ 14.73 ┃ 68.29 ┃ 16.99 ┃

┣━━━━━━━╋━━━━━━╋━━━━━╋━━━━━━╋━━━━━━╋━━━━━━╋━━━━━━┫

┃ 白银市 ┃ 77.03 ┃ 1.19 ┃ 43.13 ┃ 15.88 ┃ 51.84 ┃ 32.30 ┃

┣━━━━━━━╋━━━━━━╋━━━━━╋━━━━━━╋━━━━━━╋━━━━━━╋━━━━━━┫

┃ 天水市 ┃ 80.31 ┃ 0.74 ┃ 33.26 ┃ 17.77 ┃ 42.49 ┃ 39.75 ┃

┣━━━━━━━╋━━━━━━╋━━━━━╋━━━━━━╋━━━━━━╋━━━━━━╋━━━━━━┫

┃ 玉门市 ┃ 25.40 ┃ 1.36 ┃ 62.05 ┃ 8.27 ┃ 71.85 ┃ 19.84 ┃

┣━━━━━━━╋━━━━━━╋━━━━━╋━━━━━━╋━━━━━━╋━━━━━━╋━━━━━━┫

┃ 酒泉市 ┃ 18.42 ┃ 0.66 ┃ 17.21 ┃ 35.56 ┃ 28.56 ┃ 35.88 ┃

┣━━━━━━━╋━━━━━━╋━━━━━╋━━━━━━╋━━━━━━╋━━━━━━╋━━━━━━┫

┃ 敦煌市 ┃ 8.94 ┃ 0.75 ┃ 21.82 ┃ 34.45 ┃ 27.40 ┃ 38.26 ┃

┣━━━━━━━╋━━━━━━╋━━━━━╋━━━━━━╋━━━━━━╋━━━━━━╋━━━━━━┫

┃ 张掖市 ┃ 26.20 ┃ 0.62 ┃ 21.64 ┃ 35.69 ┃ 27.37 ┃ 36.95 ┃

┣━━━━━━━╋━━━━━━╋━━━━━╋━━━━━━╋━━━━━━╋━━━━━━╋━━━━━━┫

┃武威市 ┃ 42.76 ┃ 0.55 ┃ 21.21 ┃ 31.01 ┃ 26.61 ┃ 42.38 ┃

┣━━━━━━━╋━━━━━━╋━━━━━╋━━━━━━╋━━━━━━╋━━━━━━╋━━━━━━┫

┃ 平凉市 ┃ 18.62 ┃ 0.70 ┃ 22.02 ┃ 12.08 ┃ 36.36 ┃ 51.56 ┃

┣━━━━━━━╋━━━━━━╋━━━━━╋━━━━━━╋━━━━━━╋━━━━━━╋━━━━━━┫

┃ 西峰市 ┃ 9.03 ┃ 0.32 ┃ 15.84 ┃ 30.01 ┃ 35.55 ┃ 34.44 ┃

┣━━━━━━━╋━━━━━━╋━━━━━╋━━━━━━╋━━━━━━╋━━━━━━╋━━━━━━┫

┃ 临夏市 ┃ 5.76 ┃ 0.94 ┃ 25.17 ┃ 24.65 ┃ 28.65 ┃ 46.70 ┃

┣━━━━━━━╋━━━━━━╋━━━━━╋━━━━━━╋━━━━━━╋━━━━━━╋━━━━━━┫

┃ 合作市 ┃ 2.61 ┃ 0.21 ┃ 12.64 ┃ 18.19 ┃ 21.72 ┃ 60.15 ┃

┣━━━━━━━╋━━━━━━╋━━━━━╋━━━━━━╋━━━━━━╋━━━━━━╋━━━━━━┫

┃ 合计 ┃ 677.51 ┃ 1.12 ┃ 38.66 ┃ 20.54 ┃ 42.47 ┃ 37.92 ┃

┣━━━━━━━╋━━━━━━╋━━━━━╋━━━━━━╋━━━━━━╋━━━━━━╋━━━━━━┫

┃ 全省 ┃ 983.36 ┃ 1.11 ┃ 33.40 ┃ 19.70 ┃ 44.70 ┃ 35.60 ┃

┗━━━━━━━┻━━━━━━┻━━━━━┻━━━━━━┻━━━━━━┻━━━━━━┻━━━━━━┛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省城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于全省5.26个百分点,低于全国4.04个百分点。城市工业增加值总量占全省的79.76%,其中:五个地级市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66.69%。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68.90%。由此可见,我省城市工业为全省工业发展的重要依托,五个地级市又成为整体城市工业的重要依托。

我省各城市产业协调度较差,产业内部呈现出较强的弱质性。

兰州、白银、天水三次产业结构从数据表面来看似乎较为合理,但从实质上来说,一、二、三产业内部都存在明显的弱质性,表现在传统行业所占比重过大(一产产业化水平较低、二产轻工业发展迟缓、三产主要以商业运输业为主),结构优化与升级还远远不够,现代化水平还比较低。

资源型工业城市嘉峪关、金昌、玉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金昌、玉门均在60%以上,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金昌、玉门均在20%以下,虽然工业发展情况较好,但“有城无市”的问题较为突出。

酒泉、敦煌、张掖、武威、平凉、西峰、临夏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基本处于25%以下,而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在30%以上,这些城市大多是由过去的农业县改为城市的,因此,仍带有浓郁的农业色彩,基本处于由农业化向工业化迈进的发展阶段。合作市主要问题是总量不足,全市GDP只有2.61亿元,工业所占比重只有12.64%,还属于低层次的半农半牧区。

我省工业化系数为1.11,全国为1.77,我省比全国低0.66个百分点。兰州、嘉峪关、金昌、白银、玉门五个城市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东部城市全部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我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均呈现出“东轻西重”的特点。

(二)用“综合指数法”测定我省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发展规律表明,工业化过程一般表现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第二产业的比重先上升一个时期然后下降,其最高点的出现,一般是从工业化步入服务业时代的前兆。已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国家经验表明,各国因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背景不同,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升到降的“拐点”不尽相同,但大多数国家这一比重的最高点主要在35%~50%左右的区间内。

我省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3.40,城市为38.66,必须认识到:尽管我省近两年这一比重出现了跌落现象,但并非以上所说的“拐点”已出现,因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特别是服务业发展滞后难以将甘肃带入服务业经济时代。因此,加快工业发展,强化工业整体实力仍是当务之急。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中国加入“wT0”的新形势下,我们认为“工业强省”必须立足于国际,高起点切入。

三、制约甘肃工业化进程的深层因素分析

(一)工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工业化进程缓慢且长期扭曲的政策和观念导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十分顽固,扭转起来非常困难。这使得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向前推进困难重重。

从产业结构来看,我省产业层次低,比较效益差,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较慢,加之工业资本密集、资金密集的生产结构,严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城市第三产业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有效转移,又进一步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我省工业主要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又以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为主,这种重型工业结构决定了其主要产业、产品大多数属于基础性的上游产品,而且主要服务于外省其他产业生产的需要。因此,产品在用户和消费者中的认知程度较低,很难通过传媒进行广泛宣传,产品知名度低又影响了地方的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招商引资的快速拓展。这是长期以来我省“资源优势、效益劣势”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