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地理未解之谜(大全集)
3174300000022

第22章 水中的世界——神秘江河湖泊未解之谜(2)

谜底已经被揭开,但还要避免悲剧重演。科学家提出“放气”的方法,即将湖底的二氧化碳吸出湖面,逐步释放掉,从而避免二氧化碳在湖底聚积,以此消除隐患。在经过多年试验之后,2001年1月,一组法国和喀麦隆科学家将一根排气管插入了尼奥斯湖底。一打开管顶封口,气压就逼湖水冲向空中形成了高达50米的水柱。

不过,单靠一根排气管,要想彻底消除隐患,起码需要15年时间。所以,科学家们目前正向全球各发达国家请求援助,希望能多装几根耗资不菲的排气管,以便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消除这枚“定时炸弹”。

虽然威胁还在,但总算找到了制服“恶魔”的办法,所以尼奥斯湖岸的村民们也算是吃了一颗定心丸,并开始重返家园。

然而,与尼奥斯湖相比,有一个更大的杀人湖仍然在威胁着当地人。这就是位于卢旺达的基乌湖。它比尼奥斯湖大2000倍,生活在湖岸的人口也要多得多。生活在湖岸的人人们根本不理会科学家所声称的“威胁”,每天照样在湖边温泉中洗泡泡浴。而泡泡正是可能要他们命的二氧化碳。除了二氧化碳之外,基乌湖还“盛产”另一种致命气体——更具有爆炸性的甲烷。火山一旦爆发,不但会喷出二氧化碳,还有可能引起爆炸。

印度人骨湖之谜

在印度喜马拉雅山区有个路普康湖,也叫人骨湖。

1942年,一队森林巡逻兵在海拔4800多米高的路普康湖偶然地发现了一个大型墓穴,200多具尸骨散布其中。从墓穴被发现以来,人骨湖之谜一直让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头痛。

在过去的60多年里,人们提出各种各样的说法,试图理清这个谜团,但是没有一个说法足够合理,使人信服。人们曾猜测,这些人可能是战争中阵亡的士兵;也可能是被冻死的迷失方向的朝圣者;还有可能是某个仪式上自杀的信徒,抑或这些人死于当时某种流行的传染病。

通过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认为,导致这些人死亡的是历史上最致命的一次大规模的冰雹袭击。自然人类学者沃里姆贝说:“因为这些遇难者都是头骨受伤,而不是身体其他部位的骨骼受伤,所以我们可以肯定,一定是从上面落下来的什么东西导致了他们死亡,我们认为这是一场大规模冰雹的袭击。”

在当地还流传着一个关于“人骨湖”的故事:

传说,有一天王后遭到了南达德维山女神的诅咒,她的国家将遭到严重的自然灾害,而国王将因此一蹶不振。为了解除女神的咒语,国师建议国王去上山祈福。国王、王后带着他们的孩子以及一班舞女和乐师走到了南达德维(Nandadevi)山峰。然而国王违反了禁令,举行了一场舞会。在这神圣的地方享乐触怒了山上的女神,因此女神决定下一场冰雹杀死国王和他的军队,很多人被冰雹砸入湖中。而另外一些说法是,部分前往西藏去的商人,遇到冰雹灾难死在途中。

这种传说似乎给科学家们的结论提供了某种佐证。

一队科研小组的人员在人骨湖附近找到了玻璃手镯、指环、长矛、皮靴和竹手杖等遗物,这说明死者中包括多名女性。但是却没有找到传说中的军队的武器。

通过对遇难者DNA样本的研究,由于这些遇难者骨骼较大,身体条件较好,科学家们认为他们是一群从平原来此的印度朝圣者,而不是山地居民。科学家发现这些遇难者之间具有很紧密的血缘关系。“这些尸骨有男人、女人和孩子,他们很可能来自一个家庭。”通过对遇难者骨骼样本进行分析,科学家发现这些人的死亡时间大约在公元850年,这比原来推测的时间要早400年左右。另外,据专家推测,在这一地区大约还有600多具尸体仍旧被冰雪覆盖着,没有被挖掘出来。这些人到底是什么人?又因何而死?这些问题至今还没有确切的答案。

贝加尔湖的海洋生物之谜

贝加尔湖位于中西伯利亚高原的南部,是亚欧大陆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储水量最大的湖,素有“西伯利亚明眸”之称。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贝加尔湖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贝加尔湖总面积约为3.15万平方千米,居全球第八位,贝加尔湖还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它的最大深度为1680米;同时,它也是世界上储水量最多的淡水湖,储水量约为2.36万立方千米,占地球液态淡水资源总量的22%。假如贝加尔湖是空的,全球所有河流的水都向它流进来,也大约需要1年时间才能将它灌满。

在整个湖区以及附近一带生存的1200多种动物和600多种植物中,其中约有2/3是地球上其他地方很少有的特种生物,而且有些生物极为珍贵,只有在几万年甚至几亿年前的古老地层里才有与其类似的化石。有的还要到相隔甚远的热带或亚热带的个别地方,才能发现它们的同种或近亲。例如,有种藓虫类动物,它的近亲却生活在印度的湖泊里,还有一种长臂虾,只有在北美洲的湖泊里才能发现它的同种。

而最使科学家感兴趣并且迷惑不解的是,贝加尔湖中生活着许多地地道道的海洋生物,如海豹、鲨鱼、海螺等,这也正是贝加尔湖的不同寻常之处。世界上的淡水湖中,只有贝加尔湖湖底长着浓密的“丛林”——海绵,海绵中还生长着奇特的龙虾。

可是,人们始终不明白,贝加尔湖的湖水一点也不咸,为什么会生活着如此众多的“海洋生物”呢?对此,科学家们作了种种推测。

最初,我国科学家认为,地质史上贝加尔湖是和大海相连的,海洋生物是从古代的海洋进入贝加尔湖的。

苏联维列夏金根据古生物和地质方面的材料推测,中生代侏罗纪时的贝加尔湖以东地区,曾有过一个浩瀚的外贝加尔海。后来由于地壳变动,留下内陆湖泊——贝加尔湖,随着雨水、河水的不断加入,咸水变淡,而现在的“海洋生物”就是当时海退时遗留下来的。

少数科学家认为,贝加尔湖里的海洋生物来自地中海。古地中海比目前的地中海宽广得多,曾把北部欧亚大陆同南部分离开来,后来发生了地壳运动,古地中海东段都变成了山,仅在中亚细亚地区还剩下少数湖泊,如里海、咸海等。

确实这些由古代海洋变成的咸水湖里,至今还有不少海洋生物。他们说,尽管贝加尔湖海豹同北冰洋里有环纹的海豹是亲属,但却和遥远的里海海豹更相似,这说明贝加尔湖可能是在古地中海消退之后生成的。

20世纪50年代初期,人们在贝加尔湖附近打了几口很深的钻井。但从取上来的岩芯样品中,人们没有发现任何关于中生代的东西。也有一些材料证明,没有中生代的沉积层,只有新生代的沉积岩层,说明贝加尔湖地区长时间以来一直是陆地。贝加尔湖是在地壳断裂活动中形成的断层湖,从而否定了湖中海洋生物是海退遗种的说法。

那么,湖中的“海洋生物”到底从何而来呢?它们又是怎样进入湖中的呢?目前科学界的两种说法虽然都不是定论,从18世纪到今天,科学家们已经用10多种文学,在20多个国家里出版了2500多部有关贝加尔湖的著作。但看到这些谜就像贝加尔湖本身一样,变幻不定,深奥莫测。

太湖形成之谜

美丽的太湖位于风景如画的江苏无锡,是我国长江中下游五大淡水湖之一。湖南岸为典型的圆弧形岸线,东北岸曲折多湾,湖岬、湖荡相间分布,以湖岸计算的湖泊面积2400平方千米,湖岸线总线405千米,湖区号称有48个岛,72峰,湖光山色,相映生辉。水域形态宛如佛手,以其蕴藏的丰富资源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吴越”人民。关于太湖是怎么形成的,直到今天还是个谜。

半个多世纪以前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教授就著文,最早开始对太湖的形成进行研究讨论。此后,部分地质学者根据太湖的形态特征,认为太湖是一个构造下沉的盆地,并为沉积物不断填充,以致成为今天的大型浅水湖泊。

泻湖成因说是影响最大的一种说法,这种说法认为在最高海面时(约距今600万年前后),太湖平原是个大海湾,以后由于长江口南岸和钱塘江北岸两大沙嘴不断增长,使这一海湾逐渐被封闭,成为泻湖。这一说法似乎成为了权威性的定论。

近年来,随着对太湖地区地质、地貌、水文、考古和文献资料等方面的研究,对太湖成因的探究已有了新发展。特别是当人们在翻阅北宋古书《吴中水利记》时,发现书中记载:在北宋神宗八年(1075年),太湖发生大旱,水位下降到以往没有过的位置。这时人们发现,湖边数米干涸的湖底上,竟露出古代居民留下的坟墓和街道,一根根已近腐烂的树桩仍立在湖中。人们还在太湖湖底找到距今6000~10000年前古人类石器时代的遗址。于是,又一种假说出现了:6000~10000年前,太湖地区是一片平原,人们曾在这里生活和居住。由于地势较低,终于积水成湖。湖中的遗迹显示,人们还没有来得及搬走就被洪水淹没。

太湖的“平原淹没说”还没有得到更多响应,又一种成因说出现了。也许是从太湖西侧湖岸及南侧湖岸均呈圆弧形受到启发,一批年轻的地质学者怀疑太湖湖盆会否本是个大陨石坑。有的学者经过周密调查后提出,在太湖岩岛上发现了被陨石撞击的直接证据,例如湖中三山岛上的击变岩,不过至今未能确定该陨石撞击发生的具体时代。但是他们推测,在遥远的古代,曾有一颗陨石自天外飞来,正好落在太湖的位置上。他们估计,这颗陨石对地壳造成的强大冲击,其能量相当于几十亿吨炸药的爆炸。总之,太湖是被砸出来的!

对于太湖的成因,学术界至今仍无公论,但人们并没有停下研究的脚步。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们一定能揭开扑朔迷离的太湖成因之谜。

预报天气的泉水之谜

在神奇莫测的大自然中,不止是某些动植物跟我们人类有相似的心理,甚至连没有生命的泉水也是如此。这是怎么回事?

在四川省北部的崇山峻岭之中,流淌着一股清泉,乍一看,与一般的清泉并无不同,泉水从洞口涌出,顺势向低处缓缓流去。然而,当你拾起一块石头向流出清泉的那个洞口授去时,奇怪的现象就会出现:那泉水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发出“咯咯”的响声,缩回洞中躲藏起来;大约10多分钟后,泉水才又带着声响缓缓流出,恢复其原来的轻盈流态。

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人们弄清了清泉被“吓得”缩回去的缘由。原来,这里的地层断层很多,形成了无数毛细管状的吸水结构;再加上当地的地下水非常丰富,于是就在压力的作用下,从岩石孔隙中溢出地表,形成泉水。当泉水流出地带受到声响而振动时,便产生一种声压,使岩石孔隙增大,于是,从孔隙中流出的水又被吸回了岩层中,出现了短暂的“害怕”停流。当孔隙逐渐恢复原状后,泉水又重新“大胆”地流了出来。

但是,为什么也有一些奇泉怪潭在它们的“出生地”会有异常表现,至今仍困惑着人们。

湖南省慈利县伏龙山山坡上有个石灰岩溶洞,洞中有个令人奇怪的泉眼。在雨季,附近的山泉水流如注,而这个泉眼却涌水不见;而当雷声隆隆时,这个泉眼却哗哗地流水。雷声一停,水流即止。在于旱季节,伏龙山上烈日当空,数里内外,河水断流,土地干裂,而在这眼泉的附近却清凉宜人。如果向溶洞内高声叫喊,清澈的涌泉便应声而出。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想以这眼泉为开端,挖一条渠道,引泉水灌溉,但是这眼泉仍然是不减不流,引水工程干了10来天,最后只好放弃不干。人们百思不解,伏龙山上的这眼溶洞泉水为什么非得叫喊才出来?

在我国四川省古南县向顶乡境内也有一口能预报天气的泉水。这眼泉露出在石灰岩层中,在低洼处形成一个水面面积达50平方米的天蓝色的水塘。每当天气由晴转雨前,水色便由天蓝变成黑色,犹如天空中乌云密布一样;天气由雨转晴前,水色则变为浅黄。天气变化后一日左右,水色又恢复成天蓝色。假如塘水呈现五颜六色,则预兆第二年必定风调雨顺。

在四川省重庆市温泉公园里有一个奇特的泉水池,它由冷矿泉水形成,却以另一种方式向人们报告晴雨。当泉水池中的水清澈透明时,预示天气将转晴;当池水变成浑浊并冒气泡时,则表示天将要下雨;如果池水特别浑浊,气泡很多,表明将有大雨或暴雨。据多年的观察表明,以这个池水的清澈程度来预报天气是很准确的。

广西灵川县海洋乡苏家村边也有这样一眼泉。当泉水很清时,天气晴朗,当日内不会下雨;当涌泉出现乳白色像米汤那样的水时,3天之内必会下雨,涌泉的浑水量大小,还能预示雨量的大小。下雨天,如果泉水开始变清,天气就将转晴。当地的人们每天都可根据泉水的变化情况,得知未来天气的变化。

广西贵县广丰乡新墟东侧,有个泉水形成的池塘,水面面积约2000平方米,池底有数眼日流量约3万吨的泉。池水清澈,常年满溢。令人奇怪的是,这个泉水池塘每逢大雨前12个小时,池水会变成淡红色。据测定,池水中含有锶、氡等20多种微量元素。然而,池水为什么会在大雨前变成淡红色,至今仍然是个不解之谜。

为什么这些泉水会有这样奇特的功能?同当地的地质结构有什么关系?地质地貌又怎样反映天气的变化呢?这些都还是谜。

被喊声吓退的水潭之谜

在广西光等县逐卜上屯村前的田相中间,有一个壮族语言叫“楞特”的水潭,水深约10米,面积相当于两个篮球场大,潭底如锅,潭底的偏东处有水缸大小的洞,与地下河相通。雨季,地下水从洞中冒出,进入潭中,有时水满而溢出潭外;入秋后,潭中水位下降;到了隆冬,水位趋于稳定,水平如镜,清澈见底。令人惊奇的是,在这段时间内如果有人在潭边高声喊叫,潭水就会地入地下河。当地的人常在这时集结四五十人,环绕水潭高声齐喊,或鸣锣击鼓,或向潭中投石,一阵喧闹之后,潭水就会随着叫喊声、锣鼓声向河底的那个洞涌去,瞬时就显现出一个大漏斗,形成急流漩涡,这漩涡逐渐下落,1个多小时后,整潭水都流进了地下暗河。待潭水泄干之后,过了八九个小时,潭底那个通地下河的洞又开始向潭中冒水,潭水随之渐渐上升,直到恢复原来的水位。

楞特潭的这种奇景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但是人们至今也无法解释这其中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