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地理未解之谜(大全集)
3174300000019

第19章 地理大发现——世界奇异景观未解之谜(2)

说法二:地下森林的树木绕着圆圈生长,形成了一个肉眼辨别不清的“椭圆形树圈”。所以在指南针失灵的情况下,即使在树上削皮做记号辨方向也无济于事。

说法三:几年前,至少有两伙人在“干饭盆”里发现了一个古怪石阵,它由几十个一两米到三四米高的“石柱”组成。石柱有粗有细,还有六棱或八棱的,有两个八棱大石柱形成一神秘的“石门”。俯视后能发现,石柱组成一个圆圈,它是迷失方向的中心之圆。后来又有人去找“石阵”,却怎么也找不到了。

说法四:古陨石群迷惑人。长白山及周边属多陨石地带。1976年,104块陨石在吉林市从天而降,其中“吉林一号”陨石全球罕见。“干饭盆”可能是远古陨石砸出来的坑凹,古陨石形成强大的磁场,会导致人的生物钟失衡,记忆混乱……

长白山地区亿万年前是大海,“干饭盆”中漫山遍野的石块都是地壳运动中由海底提升上来的,但有的石块光滑如球,如同精心打磨,没有海水冲刷过的痕迹。神秘的陨石是否就隐匿其间?这些石头颜色各异、形状迥然,被厚厚的苔藓所覆盖。怪石下面,是否存在有别于地球本身的磁场呢?它是造成指南针失灵的原因吗?一切还有待探索。

神堂湾深谷之谜

张家界天子山的神堂湾,是一块神秘的深谷洼地,三面是悬崖绝壁,一面有道缺口,从缺口到神堂湾底,要下九级岩墩,究竟有多深,有多远,历来是个谜。神堂湾,万木荫蔽,酷暑天雾气缭绕,倘若突降大雨,常有人听到击鼓冲阵、战马嘶鸣的厮杀声。据民间传说,神堂湾是土家农民起义领袖向大坤战败以后退却安营扎寨的地方,因他不服,便在里面继续操练兵马,以便东山起,故每遇天晦,还可听到湾内人叫马嘶的声音。神堂湾,究竟有多深,有多远,至今还是一个谜。

早在明末,永定卫。九溪卫等地区瘟疫流行,湘西北土司区十室九空,尸枕荒野。俗传神堂湾有仙药可治瘟疫,有位年轻的郎中为了采到这种药,在两位武艺高强的土人护卫下,用绳子吊下神堂湾,结果,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三人神秘地消失在云雾深处……

清代同治年间,两个身怀绝技的猎人,身背弓箭,手持宝刀,结伴去神堂猎取珍禽异兽。二人结绳坠磴而下,至半山腰,就被里面阴森恐怖的景象吓住了:树藤交错,毒雾缭绕,阴风惨惨,怪声阵阵,一条寒光闪闪的巨蟒盘绕在一棵千年古树上。二人丢下弓箭、宝刀,夺路逃窜。后来,二人变得痴痴呆呆,满口胡言,不久都患了恶病,含恨而死。

本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山外几位猎手追赶一头野猪,野猪负伤奔命,不慎滚下神堂湾。一猎手自告奋勇下湾拾取猎物。他以绳系腰,缒到第五级台阶(传说有九级台阶),累得实在不行,就坐在一根长满青苔的枯树上抽旱烟歇息。一袋烟罢,准备起身,顺手在树干上磕碰竹篼烟袋,不料树干慢慢移动,猎手大惊,细一瞧,原来坐的是一条桶粗的蟒蛇!猎手当即吓哑,回家三天后暴亡。临死,发高烧,说胡话,歇斯底里大喊:“蟒蛇!蟒蛇!”脸形极为恐怖。

七十年代末,一支解放军探险队,带着冲锋枪,牵着军犬,进军神堂湾。当他们下到第三级台阶,只见苔深留兽迹,水滑凝龙涎,枯叶三尺厚,蜈蚣遍地游。突然,一白色怪物从古林中飞窜而出,吓慌的战士情急走火,恰巧瞎鸡碰到米,将白物击毙,原来是一只20多斤的大白鼠!此时,军犬呜咽怪叫,躁动不安,几个惊魂未定的战士,只好仓促而返。

1982年夏,一位本土作家为了收集民间文学资料,邀同仁四人闯荡神堂湾。他们逆十里画廊而上,取道枝儿湾,欲从南侧峡谷进神堂湾。一行人刚接近谷口,忽然雷雨大作,毒虫从枯叶内四散而出,众人淋成落水鸡,折身狼狈撤回。

一个月后,他们再次依原路去探险,亦遇雷雨而告失败。此事至今仍令他们不得其解:刚才明明还是骄阳似火,为何突然暴雨倾盆?

1986年夏,北京一位摄影记者在向导的引导下,欲拍出神堂湾的内部奥秘,便系绳下吊,刚吊下几米,忽听湾中传来马嘶人吼的声音,紧接着阴云浓合,狂雨如注,记者吓得魂不附体,发誓再不到神堂湾拍片。至今,张家界风景照片千万张,就是找不出一张揭示神堂湾内幕的照片。

八十年代末,一位教授率几个弟子也从枝儿湾入山,快到神堂湾峡口时忽然一阵阴风袭来,教授昏然倒地,弟子们急架着教授,慌不择路连滚带爬逃下山来……

同年,农垦部门派出一支装备精良的考察队,试图揭开神堂湾之谜。他们历尽千辛万苦,依然无法接近湾底,只好中途而返……

一位摄影工作者曾在神堂湾碰到突然变天后出现的人喊马嘶的声响。事后,他把神堂湾比做一部地磁录音机,可能录下了历史上哪次两军作战的实况,由于下雨时又出现了当年的振动频率,故而,这“录音机”又“播”出了当年的声响。也有人说:这是风声、雨声、瀑声、回声的一种混合声响,加上当事者的恐惧心理,造成的一种心理感觉。争论至今,未有定论。

禹王碑的难解之谜

湖南长沙岳麓峰上的禹王碑字体奇古,似蜷身蝌蚪,难以破译,著名历史学禹王碑家、甲骨文专家郭沫若钻研3年仅只识得3字。传说碑文记述和歌颂了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是一块功德碑,其实此碑是宋代时,人们从衡山拓来的复制品。真正的禹王碑唐代还在衡山。韩愈、刘禹锡赋诗歌咏,曾被称为南岳的“镇山之宝”。现在在文物保护界,禹王碑与黄帝陵、炎帝陵同为中华民族的三大瑰宝。

据记载,在唐代德宗时期,著名文学家韩愈、刘禹锡等就听说过衡山有禹王碑的事了。据说,韩愈曾游览衡山,却没有亲眼看到禹王碑。他在《岣嵝峰》一诗中写道:“千搜万索竟何有?森森绿树猿犹悲。”同时,刘梦得却记述“祝融峰上有‘神禹铭’古石,琅升姿秘,文蛹虎形”,肯定禹王碑真实存在。直到南宋宁宗嘉定五年(1212年),有一个名叫何致的人游览衡山,在樵夫的指引下终于找到了这块禹王碑。他照原样拓描下来,回到长沙,摹刻了一块碑竖立于岳麓山。从此,岣嵝峰的禹王碑名扬四海。据描述,碑面宽110厘米,高184厘米,共77字,每字径约17厘米。

明代学者杨慎曾对禹王碑进行过考译,他认为碑文有两层意思,一是舜命禹去治水,二是禹治水历尽千辛万苦,累弯了腰,长年泡于水中,连汗毛也掉了,最后治平了九州岛洪水。但杨慎释文也只是说法之一,难做定论。另外,在上古传说中,大禹为了寻求治水方法,日夜奔波于三山五岳,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来,大禹在南岳衡山梦见苍水使者,在仙翁的指点下,获得治水方略和金简玉书,终于制服了洪水。有些人根据此神话传说而猜测,禹王碑正面所刻77个奇字就是大禹记述有关治水方略的内容。然而毕竟是传说,要揭开石碑的真正面目还要依靠科学。这篇既不同于甲骨钟鼎文,也不同于籀文蝌蚪文的碑文,很难辨认。无论如何仅凭碑上这些文字是考证不出其内容的。

禹王碑至今仍是无法彻底揭晓的一个谜,它涉及远古历史及古文字发展问题,只有等待哪一天像甲骨文一样被大量发现,才有可能通过相互对照来解读。

千佛碑上的脚印之谜

在中国四川省新都县内有一座叫宝光寺的寺庙,这座寺庙与其他寺庙最不同的是,它有堪称国内佛教之宝的千佛碑。而最奇特的不是这稀有而珍贵的千佛碑,而是寺庙里有一个巨大的脚印。这是一只佛的脚印。

在我国,许多地方的山、崖、洞、塔、殿均以千佛命名,而以千佛命名的碑却比较罕见。四川省新都县宝光寺内的千佛碑刻造于南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千佛碑上的佛像高约5厘米,双手合十坐于莲台,纵横有序地排列在高175厘米宽65厘米,厚14厘米的碑身四面,足有1000之数。碑正中有一穹隆状龛窟,内刻有一佛(释迦牟尼)二菩萨(文殊、普贤),佛祖正襟危坐,菩萨侍立两旁。碑下端为东、南、西、北四大天王,手执法器,勇武威严。碑额中心为接引佛,佛座下刻二力士,佛左右刻“双龙盘缀”,两条舞龙形体矫健,首尾相接。这巨大佛的脚印在千佛碑碑额的接引佛下,它有17厘米长,如果按碑上佛像的比例来折算,是相当大的。据说这是当年佛祖在这里歇息时留下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