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生气不如争气(大全集)
3174200000009

第9章 百无聊赖生闲气,不如积极适应求顺气(5)

是的,我们经常对自己身边的人做的某一件事很不理解,其实,在这个时候你用的是自己的评判标准。而我们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用自己的处世标准来衡量他人,主观地判断对与错,这也是产生争执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待他人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来想想,那对待自己呢?先看下面的这个故事。

小高有一次在外面玩得太晚,只好走夜路回家,途中经过一片荒地,路上一片漆黑。

小高一边走一边咒骂,懊悔自己早先遗落了打火机,害得现在连一个照明的工具都没有。

正在怨天尤人的同时,突然眼前出现了一点亮光,这光逐渐向自己靠近,于是小高加快脚步,朝亮光走过去。

等到走进亮光里的时候,小高才发现那个拿着手电筒走路的人,竟然是个双目失明、戴着墨镜的瞎子。

小高感到十分诧异,于是开口问那瞎子:“你又看不见,手电筒对你而言一点用处也没有,为什么你还要带着手电筒呢?”

瞎子听了小高的话后,缓缓地叹了一口气说:“你有所不知,这条路实在太黑了,别人常常看不到我,匆匆忙忙走过去,一不小心就把我给撞倒了,所以我只好拿着手电筒走路。虽然我看不到别人,但是别人可以看到我,就不会再把我撞倒了。”

在这个故事中,聪明的瞎子懂得变通,制造了一个适合自己的环境,可以说利人又利己。

英国剧作家萧伯纳曾说过:“当问题发生时,人们往往归咎于环境,事实上,一个人应该努力适应四周的环境,如果无法适应,便要自己去创造环境。”

人生到处充满着意外和变化,只知道沿袭过去或安于现状的人,最后必然失去未来。做人要懂得适时地转弯,学会反向思考,为自己的困顿找出路。困难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只要换个角度,你便可以看得更清楚。

“随”缘

生命是一种缘,是一种必然与偶然互为表里的机缘。有时候命运偏偏喜欢与人作对,你越是挖空心思去追逐一种东西,它越是想方设法不让你如愿以偿。这时候,痴愚的人往往不能自拔,好像脑子里缠了一团毛线,越想越乱,他们陷在了自己挖的陷阱里。而明智的人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他们会顺其自然,不去强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快撒些草籽吧,好难看啊。”徒弟说。“等天凉了,”师傅挥挥手,“随时。”

中秋,师傅买了一大包草籽,叫徒弟去播种。秋风突起,草籽飘舞,“不好,许多草籽被吹飞了。”小和尚喊。“没关系,吹去者多半在中空,落下来也不会发芽,”师傅说,“随性。”

撒完草籽,几只小鸟即来啄食,小和尚又急。“没关系,草籽本来就多准备了,吃不完,”师傅继续翻着经书,“随遇。”

半夜一场大雨,弟子冲进禅房:“这下完了,草籽被冲走了。”“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师傅正在打坐,眼皮抬都没抬,“随缘。”

半个多月过去了,光秃秃的禅院长出青苗,一些未播种之院角也泛出绿意,弟子高兴得直拍手。师傅站在禅房前,点点头:“随喜。”

顺其自然,绝非被动人生,不是在生活的海边临渊羡鱼,不是在命运的森林里守株待兔,而是洞悉人生、承受一切命运际遇的大智慧;顺其自然,是对生命的善待与珍爱,是对人生的喝彩和礼赞。

据说迪斯尼乐园建成时,总经理迈克尔先生为园中道路的布局大伤脑筋,所有征集来的设计方案都不尽如人意。迈克尔先生无计可施,一气之下,他命人把空地都植上草坪后就开始营业了。几个星期过后,当迈克尔先生出国考察回来时,看到园中几条蜿蜒曲折的小径和所有游乐景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时,不禁大喜过望。他忙喊来负责此项工作的戈尼,询问这个设计方案是出自哪位建筑大师的手笔。戈尼听后哈哈笑道:“哪来的大师呀,这些小径都是被游人踩出来的!”

顺其自然是一种处世哲学,而且是一种很好的、很受用的处世哲学。

顺其自然是最好的活法,不抱怨,不叹息,不堕落,胜不骄,败不馁,只管奋力前行,只管走属于自己的路。中国有句俗话叫做“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而这种“成事在天”便是一种顺其自然。只要自己努力了,问心无愧便知足了,不奢望太多,也不失望。

顺其自然不是随波逐流,放任自流,而是坚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是弄明白自己的人生方向后踏实地顺着这条路走下去。有人曾经问游泳教练:“在大江大河中遇到旋涡怎么办?”教练答道:“不要害怕。只要沉住气,顺着旋涡的自转方向奋力游出便可转危为安。”顺其自然也是如此,它不是“逆流而动”,也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按正确的方向去奋斗。

顺其自然不是宿命论,而是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顺其自然不是不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人生如同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帆船,偶遇风暴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只有顺其自然,学会适应,才能战胜困难。

生命中的许多东西是不可以强求的,那些刻意强求的东西或许我们终生都得不到,而我们不曾期待的灿烂往往会在我们的淡泊从容中不期而至。我们常想悟出真理,反而因为这种执著而迷惑。只要恢复直率之心,顺从自然,你会收获意外的惊喜。

不做完美主义者

谢尔·西尔弗斯坦在《丢失的那块儿》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圆环被切掉了一块,圆环想使自己重新完整起来,于是就到处去寻找丢失的那块儿。可是由于它不完整,因此滚得很慢,它欣赏路边的花儿,它与虫儿聊天,它享受阳光。它发现了许多不同的小块儿,可没有一块适合它。于是它继续寻找着。

终于有一天,圆环找到了非常适合的小块,它高兴极了,将那小块装上,然后就滚了起来,它终于成为完美的圆环了。它能够滚得很快,以致无暇欣赏花儿或和虫儿聊天。当它发现飞快地滚动使得它的世界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美好时,它停住了,把那一小块又放回到路边,缓慢地向前滚去。

人生确有许多不完美之处,每个人都会有或这或那的缺陷。其实,没有缺憾,我们便无法去衡量完美。仔细想想,缺憾其实不也是一种完美吗?

人生就是充满缺陷的旅程。从哲学的意义上讲,人类永远不满足自己的思维、自己的生存环境、自己的生活水准。这就决定了人类不断创造、追求。从简单的发明到航天飞机,从简单的词汇到庞大的思想体系。没有缺陷,产品便不会一代代更新。没有缺陷就意味着圆满,绝对的圆满便意味着没有希望,没有追求,便意味着停滞。人生圆满,人生便停止了追求的脚步。

生活也不可能完美无缺,也正因为有了残缺,我们才有梦,有希望。当我们为梦想和希望而付出我们的努力时,我们就已经拥有了一个完整的自我。生活不是一场必须拿满分的考试,生活更像一个足球赛季,最好的队也可能会输掉其中的几场比赛,而最差的队也有自己闪亮的时刻。我们的所有努力就是为了赢得更多的比赛。当我们能继续在比赛中前进并珍惜每场比赛时,我们就赢得了自己的完整。

童年时,我们都玩过积木。在不同的孩子手中,可以拼出不同的造型,可以说是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但不管怎样去拼积木,总是有缺陷,设计好一种造型后,觉得不完善,于是又重新去拼,结果,还是有不满意之处,于是又继续下去……做人就像拼积木一样,到达一个目标,实现一个想法之后,总觉得还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于是又去找想象中的那种圆满。一生总是不停地在寻找,但总是未能如愿,最后,许多人都是带着一丝遗憾离开了世界。

十全十美在现实中是很难找到的,这种完美之事只存在于人的想象当中。美好的人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而恰恰是因为有缺憾才会有追求,去拼搏,才会使自己的生命分外精彩。

大多数人都知道断臂的维纳斯塑像,她的断臂当然不是雕塑家的初衷,而是从地下挖掘出来时无意中给碰掉的,可是人们却惊讶地发现她是如此之美。也许这种美恰恰就在于她的残缺——失去双臂,这就是残缺美。失去也是得到,有缺憾的地方正好给人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有志者总是在这样的信念下追求着。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打开两扇心灵窗户,只开一扇窗户,就会视野狭隘,使自己变得孤陋寡闻,只能看到比自己逊色的人;多打开一扇窗,眼前就会变得豁然开朗,不仅会欣赏到自然美景,而且还会接触到智慧和才能比自己更优秀的人。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人去看心理医生,医生问他说:“你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劲?”

这个人回答:“祖父两月前去世,留给我7.5万元;上月一个表亲死去,留下10万元给我。”

“那你还有什么不开心的呢?”

“这个月我一毛钱也没得到。”

有些人面对自己的不如意,或是面对不是自己设想的事情,就失去了控制力,放弃了一切。这是因为他们太过于追求完美。

其实,“完美”只是一个目标,唯有通过每一次的“完成”才能使工作、生活更趋于“完美”,不要让“完美主义”阻碍“完成”的脚步。如果一个人为了追求完美,而不敢去“完成”,他便永远品尝不到完美的果实。

世间的一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呈现在不完美、不完整与不精确的状态中的,而人们的头脑却要求一切是完美的、完整的、精确的,显然,头脑是在对抗这既存的事实。一切都是不完美、不完整和不精确的,我们又何必违逆自然,让心变得不安宁?很多的烦恼,就是因为放不开完美、完整与精确的心理需求。追求完美使人变得没有弹性,变得不随和,变得不快乐。

如果你是“完美主义”者,建议你变成“完成主义”者,不必在乎成果,也不要管别人的批评,只要开始行动,完成一分的成果,你定能收获九分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