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生气不如争气(大全集)
3174200000061

第61章 贪婪财利求名气,不如平常心态好福气(3)

终于有一天,他不得不告诉了国王。因为国王坚持说:“你告诉我,我可以帮助你。你只要告诉我发生什么事了。”

他说:“我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中,我现在是这种恶性循环的受害者。”

原本快乐的理发师在金钱面前,因为缺少了一颗平常心,既拿不起,又放不下;既输不得,又赢不起。心境失去平静,生活失去平和,整个人生长河就像老式座钟上的钟摆,永远不得安宁地在两极情绪间起落挣扎,品尝着绵绵无尽的焦虑与惶恐、无奈与苦涩、疲惫与怨怒、失落与惆怅,最终陷入了恶性循环当中。

金钱的诱惑常常存在于我们的身体里,时不时地出来“发作”一下。我们应该培养自己抵御诱惑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不为金钱所动。我们需要金钱,但不能被金钱迷了眼睛。

正视权位:扰乱心绪的“身外之物”

常言道:“权力、财富、地位乃身外之物。”如果因为它们而扰乱了自己的心绪,那么非智者所为。追求成功、名望本身并没有错,不过对于成败要以平和之心待之,这样才不会被成功迷失心智,丧失自我。

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人能与他相争。可惜的是,两千多年来,能参悟和运用这一箴言的人如凤毛麟角。在名利权位面前,往往争得你死我活的,结果大都落得个遍体鳞伤、两手空空,有的甚至身败名裂、命赴黄泉。

江南有一个大家族,家族的掌门老爷有一大堆儿子。眼看自己一天比一天老了,他心想:这么大一个家当总得交给一个儿子来管吧。可是,管家的钥匙只有一把,儿子却有一大群。于是,儿子们斗得你死我活,不亦乐乎。这时,只有一个儿子默默地站在一边,只帮老爷子干事,从不参与争斗。争来斗去,老爷子终于想明白了,这把钥匙交给这群争吵的儿子中的任何一个,他都管不好。最后,老爷子将钥匙交给了不争的那个儿子。

追求权位的人希望有一天一掌遮天,力挽狂澜;追求财富的人希望自己富甲天下,纵横金融;追求名望的人希望自己高高在上,一世英名。然而,庄子却说道:“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追求这些浮名利禄不如追求一颗平和之心,任何东西皆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倘若能够看到生命的真谛,想必才能够真切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明白世间之事可以追求,但不可强求,得失随缘才是明智之举。

李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可谓声名显赫,功绩卓著。年轻的他便对权势有着极度的热爱,于是他拜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治国之道,以求将来有所成就。

公元前247年,李斯来到秦国,先在秦相吕不韦手下做门客,取得了吕不韦的信任,凭借他的推举,李斯当上了秦王赢政的近侍。李斯利用经常接近秦王的机会,劝说秦王抓紧“万世之一时”的良机,“灭诸侯成帝业,终成天下一统”。秦王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先任命他为长史,后又拜为客卿,命令他来制定统一天下的策略。

公元前237年,秦国宗室贵族利用各种借口要求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不甘这样走下历史舞台,于是他写了《谏逐客书》,劝秦王收回成命。

秦王看了《谏逐客书》深受感动,于是取消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他佐助秦王政,用了仅仅10年的时间,就先后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大业。李斯当上丞相以后,利用权职,大肆改革。历史上著名的惨剧“焚书坑儒”就是李斯为了打击儒生诽谤朝政而实行的。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后,李斯害怕自己的权贵地位因先帝的去世而受到影响,于是为了保住他的利益,他和赵高狼狈为奸,伪造遗诏,立少子胡亥为帝。他一生精明,却万万没有想到赵高篡权后又施展阴谋,诬陷李斯“谋反”。李斯就是因为私心而一时糊涂,从而落了身死族灭的下场。他临刑时和他儿子抱在一起痛哭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试想,倘若李斯早就有一颗平和之心,淡然地看待权贵和地位,能够做到天天牵着黄狗打猎这点要求就满足了的话,又岂能被赵高蒙骗,卷入一场黑暗的政治陷阱中呢?

平和之心,贵在淡然。《道德经》中对于平和之贵也有过如此评价:“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古代的圣人告诉我们,如果对于荣华富贵和屈辱不能淡然对之,这不是圣哲之人的举动。要做到荣辱不惊,必须首先在心态上放平稳,不能仅仅因一些得失迷失了心智,做出一些后悔的行为。这些不明智的行为,小则影响一时,重则影响一生,可谓得不偿失。

有一颗平和的心,就要做到淡泊名利,分清是非,懂得生命中什么才是最珍贵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失随缘不仅仅是古人赞赏的一种精神,更是处于这个风云瞬变的时代所必需的一种心态。平静地面对风雨大浪、因果得失,才是成大事者的一种气魄。

人生在世,无论是面对荣华富贵、位高权重,还是面对穷困潦倒、失权失势,都要以一颗平和之心处之。有了千斗黄金,换不来诚心一笑;有了天下权势,换不来健康的身体。人生的价值在于活得快乐和幸福。然而,生命是否快乐和幸福是人的主观感受,一颗平和的心比一颗计较利益得失的心更容易看到幸福。

正视权力:总统的烦恼

在岁月的长河中,在历史的篇章中,有许多人被视为伟人。他们崇高的人格、伟大的功绩,使人类牢牢记住他们的名字。他们深邃的目光、深刻而崇高的思想与风范气质,超越常人,达到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在人类的社会中,他们如同夜空中灿烂的群星,在黑暗中闪烁着神圣、耀眼的光芒。在美国,就有这样一个被无数人景仰并且载入史册的伟人,他就是乔治·华盛顿。

在孩提时代,华盛顿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他生来就正直诚实,办事极为公道,这与他受到修养极好的父亲智力上和道德上的熏陶有关。他渴望着成为一名驰骋疆场、威风凛凛的勇敢军人,报效国家和人民。在他的同学中,他总是领导者。

1748年,英法两国为了争夺在北美的领地和利益而发生冲突,双方都开始备战,由此也为华盛顿提供了一个走入军界的机会。那一年,他19岁。

在数年的战争中,华盛顿处事谨慎,富于进取精神,有忍耐力,更有魄力。在每次战斗中,他都骑着自己的白马冲锋陷阵。他用实际行动赢得了身边人的崇拜和信任。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以后,人们希望有一个独揽大权的人物来接管政府。在人们眼里,华盛顿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军队中也有这样的思想,甚至有军官上书要求他做皇帝。但是华盛顿并不想当皇帝,他从来不对名利有所动心,他追求的是得到广大人民的尊敬,他是一个视荣誉重于生命本身的人,有着强烈的共和思想。因此,他在向大陆会议索要独立自主的权力时,多次重申,一旦战争结束,他将解甲归田,化剑为犁。他不愿为了一顶金灿灿的皇冠、为了个人的野心而使美国在刚刚摆脱英国的殖民地统治后又重新陷入内战之中。

和平终于来临了,1783年3月下旬,英美签署和平协议。4月19日,历时8年的北美独立战争结束。华盛顿时年51岁,他辞去军职,向部队告别。面对昔日生死与共的战友,他激动不已,与他们斟酒告别。人们热泪盈眶纷纷与他拥抱,最后为了不使自己过于激动,他一句话也没有说,泪流满面地径直离去。在费城,他与财政部的审计人员一起核查了他在整个战争过程中的开支,账目清楚、准确,他甚至还补贴了许多自己的钱。

辞职的他回到了家,回到了自己的农场,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华盛顿的辞职树立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先例,让人主动放弃权力是不可思议的,对于一个能随其心愿担任任何职务的人而言,这就更令人称奇。

浮生一世,短短几十年,总有一天连生命都不得不放弃,还有什么看不开的呢?懂得放弃的人往往要比一味追求的人得到的更多些,也更放松些和快乐些。

人生的路很宽,为官为民,一样可以活得有滋有味,只不过各有各的活法而已。民有民的乐,官有官的忧;穷有穷的喜,富有富的悲,此皆随个人与环境的不同而变化,我们没有必要处心积虑地去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正视成就:第一名只有一个

“胜利”是绝大多数人一生追求的目标,可是在人性丛林里,事事求胜却不一定是好事,有时候,“求胜”反而是“失败”的前奏。

有一部电影的部分情节是这样的:

男主角为了查案,想办法进入某一帮会。该帮会的规矩是,欲加入者,必须接受该帮会三名“高手”的挑战。结果男主角先后“摆平”了前两位“高手”,最后碰到帮主,两人在经过十数回合的交手后,男主角俯首认输。女主角知道男主角功夫高强,对他的认输大惑不解,男主角回答说,如果他打败那位帮主,自己就要取而代之成为帮主,可是当帮主不是他所愿,也无助于查明案情,何况他也不一定能带得动这些人。为了收服他们的心,还得花很多心思,这对查案无益。因此他不求胜,反而故意求败,给了那位帮主及全体“弟兄”面子;男主角因为坐上了第二把交椅,接近权力核心,反而更容易了解案情的来龙去脉。

这虽然是部电影,可是情节却相当合乎人性丛林里的法则,也就是:你的胜利是别人的失败。失败者的心情极端复杂,他可能真正臣服认输,但也有可能在心底埋下一粒复仇的种子,若卷土重来,两人光明正大再度对决则无大碍,怕就怕他在背后射冷箭。此外,胜利也会为你带来很多人际关系上的变化及负担,或许,这也算是胜利所付出的代价吧!

所以,不必事事求胜,竞技场上不求胜是孬种,但在人性丛林里,事事求胜的人却是愚者。然而,也不是凡事都要做个失败者,而是你要考虑:

这个“胜利”对我的价值和意义如何?

为了这个“胜利”,将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打败对方,将产生怎样的人际效应?

“失败”和“胜利”相比,何者价值大?

有了这些思考,该求胜就求胜,并且也要承担求胜之后所发生的种种后遗症,如果没必要求胜,那么就求败吧。

不过,求败也要有一些技巧。不可不战而败,那会引起对方的不满与怀疑,反而对你不利。你必须“假装”拼命,然后再“狼狈”地落败,否则想要求败都求不得。

求败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隐藏实力,别人永远搞不清楚你到底有多少斤两,而这就是你在必要时求胜的最好本钱。

事事都胜,容易引起别人嫉妒,有时反而会影响你追求大胜利,所以宁可小事求败,大事才求胜。

正视富贵: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

阿婆的店开在乡下的小街上,小小的街,只有这么一家小小的杂货店。阿婆从早忙到晚,忙得非常地起劲,也非常地快乐。

阿婆的店开得很久很久了,究竟开了多久,小街上几乎没有一个人说得上来。小街上许多人都说,他们从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在阿婆的店里买糖果、买鸡蛋、买肥皂。买到现在,连他们自己都快要变成阿公、阿婆了。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现在阿婆已经老了,老得眼睛模糊不清,手脚行动缓慢,走路一摇一晃。更糟的是,老得记忆不清,总是走到哪,忘到哪。

“阿婆,你的砂糖一斤卖多少钱呢?”

“让我想想看,好像是1.2元吧。不,不,好像是2.5元钱。哦,1.8元,1.8元一斤,准错不了。”

“阿婆,我要买花生米,一斤多少钱?”

“1.4元,1.4元。”

“花生米哪有这么便宜?是不是一斤3元才对,你记错了吧?”

“是,是,3元。真的没错,是3元。”

“啊,阿婆,你找错钱啦,你应该找5元钱给我,怎么给我55元?多找了呀!”

“唉,真的错了。我赶快再补50元给你。”“什么?不是我得再补给你,而是你得退给我?你可不要弄错呀!”

每天,都有这样的情形出现,很多人替阿婆担心,怕她记错价格找错钱,做生意不但赚不到钱还得赔老本,但阿婆总是笑呵呵地说:“有赚,赚许多,赚许多。”

村子里的李老师是阿婆的忘年交,她常常趁着到学生家做家访或是到街上买东西的时候到阿婆的店里来坐坐,和阿婆聊聊天。她非常担心阿婆的店开不下去。

例如,有一天她在店里才坐10分钟,就看到阿婆不止三四次地卖东西找错钱,甚至还把50元钱当10元钱找出去。

“阿婆,你能不能不再做生意啦?我看你这样做生意迟早会把老本都赔光。”李老师好意地劝道。

“我没赔,我赚很多了。不相信,你看看我的账本。”阿婆从抽屉里拿出一本黑黑的、油油的、破得连四个角都磨秃了的本子给李老师看。

这是什么样的账本呀,李老师简直看花了眼睛。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每页都写满了“一”这个字,写得密密麻麻。“我看不太懂。阿婆,你解释给我听好不好?”

“哈哈,你们这些读书人,只会教人读书,当然看不懂啦。”

阿婆笑得眼睛眯成了缝。一面笑,一面解释:“你瞧,这每一页除了记账,中间还有一条线,看到没有?”果真,每一页的中央真的有一条长长的横线,把一页隔成上半部和下半部两个部分。

“你仔细数一数,每一页上面记的账多,还是下面记的账多?”

“什么意思?”

“啊,我说的账,就是这个啦,这是我发明的字,你当然看不懂。”阿婆指着簿子上那些“一”字继续说:“这本账本每两页记录了一天的收支情况,每一笔账就代表一件事。每天我的店里头都发生很多事,如果是快乐的事,我就把账记在线的上面。如果是不快乐的事,我就把账记在线的下面。你数数看,每天快乐的事是不是比不快乐的事多许多?你说,我开这个小店,不是天天赚得很多吗?”

“哇,原来如此!”李老师的眼睛瞪得大大的,从第一页一直往下翻。果真,每天在线上头的“账”都远远多于线下头的。有时候一整天中,只见线的上头记得满满的连一个空位子都没有,线下头却连一笔也没有。

李老师想,那一天阿婆真还是赚足了!

“我真高兴你的店赚这么多的钱。”李老师把账本还给阿婆,“可是我还是有一点不明白,什么是店里头快乐的事?什么是店里头不快乐的事?你能不能向我说明白一点?”

“喔,这还不简单呀,你真是个只会读书的读书人,我来说给你听听吧。比如,我把一斤3元的米当作一斤1元的米卖,客人赶快再补2元钱还给我,这就是很快乐的事。我多找了3元钱给客人,客人立刻把钱送回来,这也是很快乐的事。客人看到我扛不动米,帮我扛,看到我忙不过来就替我做这做那,都是快乐的事,统统要一笔一笔记录下来。但是也有不快乐的,哈,有一个人就总是当我是个老糊涂,买东西不给钱,说是待会儿就会把钱送来,却一次又一次都没还钱,还当作没这回事,多带走一包绿豆、一罐可乐、一包砂糖。他每带一回,我就记一次不快乐。同样吃一种米,总是会养出一百种、一千种不同的人的。还好,天天算下来,都是快乐占多数,不快乐占少数。我用算盘算一算,觉得我的店不但赚,而且还是越来越赚,越赚越多,我的快乐也越积越多,我早已变成世界上拥有快乐最多的人了!这样的店,我怎么舍得把它关掉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