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哲学家讲故事(大全集)
3173900000054

第54章 智慧篇——哲学不是智慧,而是对智慧的爱(8)

在金庸的著名小说《倚天屠龙记》里,有一个张三丰教张无忌学习太极剑的片断。这一段描写得非常精彩,充分表现了金庸先生对“破”字的深深体悟:

张三丰一路剑法使完,竟无一人喝彩,各人尽皆诧异:“这等慢吞吞、软绵绵的剑法,如何用来对敌过招?”转念又想:“料来张真人有意放慢了招数,好让他瞧得明白。”

只听张三丰问道:“孩儿,你看清楚了没有?”张无忌道:“看清楚了。”张三丰道:“都记得了没有?”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小半。”张三丰道:“好,那也难为你了。你自己去想想吧。”张无忌低头默想。过了一会,张三丰问道:“现在怎样了?”张无忌道:“已忘了一大半了。”

周颠失声叫道:“糟糕!越来越忘记得多了。张真人,你这路剑法很是深奥,看一遍怎能记得?请你再使一遍给我们教主瞧瞧吧。”张三丰笑道:“好,我再使一遍。”提剑出招,演将起来。众人只看了数招,心下大奇,原来第二次所使,和第一次使的竟然没一招相同,周颠叫道:“糟糕!糟糕!这可更加叫人胡涂啦。”张三丰画剑成圈,问道:“孩儿,怎样啦?”张无忌道:“还有三招没忘记。”张三丰点点头,收剑归座。

张无忌在殿上缓缓踱了一个圈子,沉思半晌,又缓缓踱了半个圈子,抬起头来,满脸喜色,叫道:“这我可全忘了,忘得干干净净的了。张三丰道:”不坏!不坏!忘得真快,你这就请八臂神剑指教罢!说着将手中木剑递给了他。张无忌躬身接过,转身向东白道:“方前辈请。”周颠抓耳搔头,满心担忧。

在这里,以太极剑对敌,并非每招均须按照原招式,不可有所变化;更非按顺序一式接一式,三环套月必继之以大魁星。只要把握住剑法精神及要诀,审视对敌情况,机动出招,或每招加以变化,或一招中含二三招变化克敌致胜而已。读书中还写道:“要知张三丰传给他的乃是‘剑意’而非‘剑招’,要他将所见到的剑招忘得半点不剩,才能得其神髓,临敌时以意驭剑,千变万化,无穷无尽。倘若尚有一两招剑法忘不干净,心有拘囿,剑法便不能纯。”

天下至理,殊途而同归。老子所说的得道也好,张无忌学太极剑也罢,都在说明“破”的重要性。唯有“破”,你才能活在当下活生生的现实里,才能不被个人的偏见、知识、经验、情感、欲望所束缚,做到“大象无形”。我无形,而敌有形,未曾交手,胜负已定。

“青梅煮酒论英雄”是《三国演义》中最为精彩的片断之一。

曹操请刘备在后园小亭青梅煮酒。酒正酣时,天边黑云压城,忽卷忽舒,有若龙隐龙现。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后来还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最后以手指刘备及自己,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在这里,曹操借龙的大小变化来比喻真正英雄的“无形”。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变化莫测,没有固定的形状,正是对英雄的最好比喻。正因为无形,所以才能“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才能“方今春深,乘时变化”。同样,人生活在复杂、多变、充满危机的社会中,为了适应生存,保全自己,也就势必要像龙一样变化、审时度势,立足于天地间而不败!

三、突破“经验”

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卡尔·韦克曾经做过一个著名实验:

把六只蜜蜂和六只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

结果,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则会在不到2分钟的时间里,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一空。

蜜蜂比苍蝇的智商高,它认为囚室的出口必然在光线最明亮的地方。于是,它们不停地重复着这种合乎逻辑的行动。对蜜蜂来说,玻璃是一种超自然的神秘之物,它们在自然界中从没遇到过这种不可穿透的“大气层”;而它们的智力越高,这种奇怪的障碍就越显得无法接受和不可理解。

而那些愚蠢的苍蝇则对事物的逻辑毫不留意,全然不顾亮光的吸引,四下乱飞,结果误打误撞地碰上了好运气;这些头脑简单者总是在智者消亡的地方顺利得救。因此,苍蝇得以最终发现那个出口,并因此获得自由和新生。

上面这个实验讲的其实是动物的条件反射。蜜蜂之所以认为囚室的出口必然在光线最明亮的地方,是它在长期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只不过,这次不灵了,所以才惨遭厄运。

如果把这个问题引申到人身上,其实照样能成立。否则,上面这个实验就不会当做人生小故事或者管理小故事频繁被大家引用了。人也是靠经验活着的,也和蜜蜂一样用过去的经验应付未来的状况。只不过,动物的经验,我们称之为条件反射;而人的经验,我们称之为因果规律。

人掌握规律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外在事物。但是,人如果过于迷恋规律,由于人的惯性思维来自于对事物的固有认知,因而这时的知识对于人而言,就成了一种限制。人生在世,主要是靠经验做事情,因而也就在不同程度地被自己的习惯和惯性思维所左右。而能不能从过去的经验和惯性思维中跳出来,就成了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例如,人们上班时总是习惯走一条固定的路线或是乘坐固定的某路公共汽车;出差时喜欢住在自己熟悉的宾馆——道理很简单,因为人们相信经验,害怕改变,担心这种改变会为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但遗憾的是,人们的这种习惯实际上并非最佳的选择,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的选择和决断面前,更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时间在变、空间在变、对象在变、条件在变,僵死的思维模式怎么能应付变幻莫测的局势呢?

《三国演义》中,周瑜和黄盖在赤壁之战中用的苦肉计是妇孺皆知的。正因为苦肉计的实施,周瑜才得以破曹军。苦肉计的成功,正是利用了人们的思维惯性。由于人们一般认为,在任何前提下,尤其处在危险中,人都是以保全自己为主要目的的,而不是故意去伤害自己。可黄盖正是利用了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思维模式所具有的巨大惯性来蒙住敌人的眼睛,从而甘愿受罚而成大事。

解放战争时期,******没有照搬前苏联的模式,走“城市包围农村”的老路,而是另辟蹊径,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同样,正是******“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使香港、澳门得以顺利回归,使祖国统一的步伐加快。如果******不打破以往的思维模式,克服这种模式所形成的巨大惯性,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之路恐怕走得就没这么顺利。

在艺术界内更是如此。如果哪个艺术家打破常规,他的艺术作品也不能很快被人们接受。就拿达利这位今天被人们尊敬的艺术大师来说吧,以前他也曾因为世人的思维惯性作怪而不被接受,但是只要是真理,都能经受住实践的考验——达利最终成功了。

思维惯性就像一位脾气倔犟的船长,他可以好心让新思维搭船,在他熟悉的海域自由航行,而一旦到了一片陌生的海域,他的固执可能会使船只触礁。此时,只有船上有胆有识的新思维挺身而出,才能改变船只的命运。

伟人之所以伟大,恐怕关键一点就在于此。

四、执者失之

在人身上,最容易受到攻击的地方是软肋;在处世过程中,最容易被人利用的是弱点。一旦被别人抓住弱点,也就被击中了要害。何谓弱点?有的人认为,只有那些不好的东西才是弱点。比如,粗心大意、性格急躁、心胸狭窄、好色嗜酒……其实,你所偏执的一切东西都可能成为你的弱点和软肋,哪怕在你看来是一种优秀的品质。

蒲松龄先生曾经在《聊斋·牧竖》中讲过一只狼的故事:

有两个牧童在深山老林里迷了路,他们恰巧走到一个狼窝前,见窝里有两只小狼崽,这两个机灵的小牧童连忙商量了对策。于是,他们一人捉住一只小狼崽,分头爬到相距几十步远的两棵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