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神童故事
3171900000110

第110章 顾恺之十五露奇才

在我国古代绘画史上,第一批有翔实记载的杰出画家,出现在魏晋之际。在这一批画家当中,有一位名气很大的人,他就是东晋的大画家顾恺之。

顾恺之,字长康,出生于公元345年,江苏无锡人。他出身士族之家,即当时的贵族。他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是晋朝的重要官员。

在父母的影响下,顾恺之自幼便喜读经书和诗词,尤喜书法及绘画。他七岁上学读书时,就已经不但能作诗,而且写得一手好字。他绘画不像当时的多数画家那样以风花雪月为主题,而是喜欢画人物。

顾恺之喜欢画人物,同他的显贵家庭有关。祖父和父亲做大官,自然有不少人来巴结。他有机会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他们的种种神态:有的人高兴而来,扫兴而去;有的人来时哭哭啼啼,走时满脸喜色;有的人来时惊慌失措,走时却若无其事。他还看到他祖父对一些人大发脾气,对另一些人毕恭毕敬;对一些人谈笑风生,对另一些人冷漠无情。人世间的这些千变万化、喜怒哀乐,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他便想把这些印象画出来。

顾恺之到十四五岁的时候,他所画的人物已经是栩栩如生、神形皆备了。家人们发现,顾恺之画人物,有时只画眼睛,不画人体;有时候又只画人体,不画眼睛。有的人物,虽然画有眼睛轮廓,却没有眼珠。

有一天,他的父亲发现,有一张人像在画房里已经放了近两年,仍没有画上眼睛,便问他是怎么回事。

顾恺之笑着回答说:“人的身体和四肢,不同人之间没有多少不同之处。最能表现一个人的性格和特点的,是他的眼睛。所以,我画眼睛必须十分慎重。”

顾恺之十五岁那年,有一天,在朝廷任著作郎的殷仲堪因事来找顾恺之的父亲。他对顾恺之的绘画才能早有所闻,也十分欣赏,所以办完事闲谈间指着自己的左眼对顾恺之的父亲叹道:“我若不是因为这只眼睛有毛病,早就让令郎为我画张像了。”

坐在一旁的顾恺之闻听,说道:“我对您的眼睛已经观察好一会儿了,很有特点。如果我能为您画上一张像,真是莫大的荣幸。”

殷仲堪急忙推辞:“使不得,使不得,把我画出来,别人一看是个半瞎子,太丢人了!”

顾恺之笑道:“怕什么?我把你的眼珠画好后,在上方加上一点白色,就像一片淡云遮蔽着月亮,那不是也很美吗?”

顾恺之的父亲也在一旁怂恿道:“恺之说的有道理,你何不试上一试?如真的有伤大雅,将它撕掉就是了。”

殷仲堪听他父子说的有理,也就同意试试。

不一会儿,像画完。殷仲堪左看右看喜不自禁,惊呼道:“神态自若,别有风采,真是画绝了!”

事后,凡是见过殷仲堪这张画像的人,都啧啧赞不绝口。从此,顾恺之的名气更大了。据说,殷仲堪此后不论去什么地方赴任,都一直把这张画像带在身边。公元399年,殷仲堪获罪被逼自杀,他也没有忘记先把这张画像烧掉,然后才自杀身亡。

公元366年,南京有一个叫做慧力的僧人为修建瓦棺寺,向城中官宦和富商募捐。起初,募捐很不顺利,认捐额最多的也没有超过十万。这时,恰逢二十一岁的顾恺之来这里任职,一下认捐了一百万。随后,他要慧力在准备修建瓦棺寺的地方筑起一堵墙壁,他要在上面画一幅维摩诘像。(根据佛教经典,维摩诘是一位道行很深的居士。)墙建好后,顾恺之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作画。临完工前,他对慧力说:“你贴出告示,从明天起,请人来看壁画,我当场为画像点上眼珠。凡第一天来看画像的,须捐资十万;第二天来看的,须捐资五万;到第三天,捐多少就可以随意了。”

消息传出,第一天,画壁前就挤满了来看维摩诘像的人。顾恺之当场为维摩诘像点上眼珠,顿时,“光照全寺”。不多时,认捐款便超过了一百万。

对于顾恺之的绘画,当时才刚入仕、后来成为东晋宰相的谢安曾称赞说:“苍生以来,未之有也。”当时的人都说顾恺之有三绝,即“才绝、画绝和痴绝”;这是对他的多才多艺、绘画才能和率真生活态度的概括和称颂。

现存古画珍品《女史箴图》,据说就是他的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