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厚黑学(大全集)
3170500000085

第85章 管理厚黑学(2)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齐景公时(公元前547—前490年)晋军、燕军进攻齐国,齐军战败。晏婴向齐景公推荐田穰苴,景公召见穰苴,和他谈论军事,很赏识他,任命他为将军。不过以田穰苴的名望和身份,当时军队里很多人对他这个统帅都心有不服,于是他使了一个策略,他跟景公说:“我身份卑贱,您把我从乡里中提拔起来,位在大夫们之上,恐怕士卒不拥护,百姓不信任,所以我想请您选派一个亲近又在全国享有威信的人做我的监军,这样才好!”景公允许了,就派宠臣庄贾去担任监军。穰苴与庄贾约定第二天中午在营门相会。

第二天穰苴先赶到军营,安设好木表和滴漏,庄贾那边亲戚同僚为他送行的,喝了很多酒,到了中午庄贾还未到。穰苴就命令放倒木表,停掉“滴漏”,进入军营调度部署军队,申明军纪法令。一切规定完毕,黄昏时分庄贾才到。

穰苴叫来军法官问:“按军法误了规定时限而迟到的,该怎么处理?”军法官说:“应该斩首。”庄贾害怕了,急忙派人飞马急报齐景公。派去的人还未回来,穰苴就把庄贾斩了,在全军示众。全将军士都大为惊惧。过了一会儿,齐景公派的使者拿着符节来赦庄贾,其乘车直接驰入军营。穰苴说:“将帅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又问军法官:“直闯军营的,该怎么处理?”军法官说:“应当斩首。”使者大为恐惧。穰苴说:“国君的使者不能杀。”就杀了他的随从,砍断了他乘车左边的辅木,又杀了左边的骖马,再次在全军示众。于是全军肃然。

部队出发后,穰苴对士卒们的休息、宿营、掘井、修灶、饮食、疾病、医药,都亲自过问和安抚,把供给将军的全部费用和粮食,都用以犒赏士卒,自己与士卒吃一样的伙食。对体弱士卒特别亲近,三天后部署调整军队时,病兵都要求同行,士卒都争着奋勇参战。晋军得知这个消息,就撤兵走了。燕军得知这个消息,也回渡黄河而取消了攻齐计划。齐军收复了全部失地,军威大震!

古人说,“要取信,罚不如赏,赏大不如赏小;要立威,赏不如罚,罚下不如罚上”,采用“杀鸡儆猴”的方法,抓住个别位高权重的坏典型,从严处理,就可以震慑全军。

在一个公司内,总是会存在这样一些员工,他们对于工作,只求合乎标准,不求创新或突破,永远跟着别人后面走,以为只要不太过落后,就算是好成绩。有些主管认为没有必要与下属过不去,也以为反正是为公司赚钱,自己没有额外利益,得过且过算了。下属最喜欢这种类型的上司,凡事只要合格就够了,不求更好,上司也含糊过去,压力就减至最低点。此举除了会影响你的声誉外,下属根本不会把你放在眼内。工作一旦发生错误,责任不好说清了。所以,该严厉时得严厉,该追究责任时就得追究责任,不能对下属的散漫行为置之不理,对下属所犯的错误姑息迁就。

一位领导者不能只做“老好人”,有时候你必须责备和惩罚。假若你不这么做,错误的事将接二连三的来。此外,你也等于告诉其他的人,不管工作成绩或做事态度如何,你都不会在乎。当然,你都不在乎,下面的人也会跟着你不在乎。

巴顿将军劝告别人,对犯错者应该立即责备;他自己的部下每逢犯错,他也会立即让他知道。他曾经这样说过:“虽然在战斗训练中我不能杀人,但是我会让那些犯错的人因我发怒而情愿死去!”

畅销书《一分钟经理人》作者希兰查德和詹森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要在错误发生后立即加以责备。你要明白指出他们错在哪里;用坚定的口气告诉他们,你觉得他们错了。”

“当你必须作责备时,记住要立即行之。另外你应该记住,责备是批评的一种,因此你应像我们在书中前面所讨论过的,规过私室。有时候你想骂人,也许经过深谈以后,知道犯错者有不得已的苦衷,那你根本就用不着再责备了。由于你在私下责备人,对你自己或者别人都不会形成干扰。

“假若你在盛怒的状况下,你可告诉对方你在生气,而且告诉他你为什么生气。生气是可以的,但千万不要气得失去控制。失去控制表示你已失去原来责备的目的。

“当你要责备人时,你得谨记自己要达成的目标。你不是要伤害别人、引起别人反感或是恐惧,而是要别人知道错误,谋求改进。”

厚黑新奥义

古人云:“治乱世,用重典;治乱军,用严刑。”古代作战行军打仗,讲究“军令如山倒”,一旦军事首领颁布军令,士兵就必须严格执行,非如此不能打胜仗。孔明于挥泪斩马谡之时说:“昔孙武所以能制胜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纷争,兵交方始。若废法何以讨贼,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这就是平乱与治乱的权术,是杀鸡儆猴的妙用。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喜欢各有主张,各行其是,这原本无可非议。但是对于一个组织和公司来说,如果人人都按自己的主张行事,必将导致管理混乱,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整体精神涣散,工作效率低下。

管理厚黑学认为,当领导的威风是杀出来的,在下属面前不能做一个“亲善大使”,该板着面孔时就不要顾及脸皮,该黑脸时就得黑脸,号令严明,必要的时候“杀鸡儆猴”,树立做领导的威风。当然,做领导除威风八面之外,还要有具体的立威措施,把威严贯于管理之中才能威得久,威得大。

放下面子,任用天下英才...............................................................................................................

【宗吾真言】 刘先主临终,嘱后主读六韬君书,谓其益人神智,可见他对于厚黑学,是有研究的。所以他三顾茅庐,绝不敢使出“眄视使人”一类态度,如果不懂厚黑学,怎能纡尊降礼,把一个“不求闻达”的孔明,罗致出来。

刘备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在于脸皮厚。他一生四处寄人篱下,浑然不觉得窝囊。脸皮之厚,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作为一名管理者,其手下必须拥有一批精明强干、能力出众的人才,才能实现其建功立业的大志,即使是能力再强的领导,凭一己之力也难以实现愿望、成就一番事业。因此,明智的管理者都懂得人才在成就事业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为此想方设法寻求英才俊杰为己所用,即使是降低身份、丢失面子也不顾忌。这就是厚黑学中的“求贤学”。

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夏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荒淫无度,穷奢极欲,昏庸残暴,惹得天怒人怨、众叛亲离。当时,商汤是夏朝的属国商国的国君,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领导者。商汤看到夏桀已失民心,便决心推翻夏桀的统治,并为此做了大量准备。商汤手下虽然有不少能征善战的大将,但还缺少一位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的栋梁之才辅佐。为此,商汤想尽办法来搜罗人才,结果成效甚微,使得他心急如焚。

当时,年逾古稀的姜子牙仍然未遇明主,听说周文王在招揽人才,便拿上钓鱼竿到渭水之滨,终日借垂钓来修养心志,磨炼毅力。姜子牙钓鱼从来不用鱼饵,且鱼钩是直的,正所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其实姜子牙并不是真的钓鱼,只是想看周文王是否识才,能否放下架子求才,进而决定是否为他效力。

有一天,周文王坐着车,带着他儿子和兵士到渭水北岸巡视。在渭水边,他看见一个老头儿在河岸上坐着钓鱼。大队人马过去,那个老头儿只当没看见,还是安安静静钓他的鱼。文王看了很奇怪,就下了车,走到老头儿跟前,跟他聊起来。

姜子牙说:“凡是河流源头渊远者,河水必然奔流不息,于是才有鱼群栖息;树大根深者必定枝繁叶茂,于是才能果实丰硕。同样的道理,人与人之间唯有相互理解,心灵相通,才有发展伟大事业的前提。比如在溪边垂钓,小鱼总是盯着小饵,若有若无的钓线使它放松了警惕;稍大些的鱼儿总是看好块大味香的饵料,即使是钓线就在身边,为求得香甜的美食,它也会忘掉危险而冒险一搏。而要想钓到大鱼,就要安上大块饵料,钓线也要粗壮结实,否则就会失之交臂,鱼饵两空。鱼一旦吞下钓钩,钓线就牢牢地牵住它;用人也是如此,人才一旦接受了相应的待遇,便会为施恩者尽心竭力地服务。用网捕鱼,还会有漏网的;可用饵钓鱼,却可以把水中之鱼陆续钓尽。同样的道理,提供相应的待遇,就可以把天下的人才都招揽而来。悬纶垂钓与治国平天下,虽事有大小之别,目标也有高下之分,然而其中的道理却是相通的。钓鱼的三大要领无非是钓点判断、饵料设计和提竿溜鱼,而治国平天下也有三大法宝:提供优渥的待遇是为了让所用之人贡献聪明才智,提倡视死如归的精神是为了让士兵英勇善战,设立高官厚禄是为了让贤臣良将帮助君王成就大业。”

经过一番谈话,周文王知道他叫姜尚,是一个精通兵法的能人。文王非常高兴,说:“我祖父在世时曾经对我说过,将来会有个了不起的能人帮助我把周族兴盛起来。您正是这样的人。我盼望您已经很久了。”说罢,就请姜尚一起回宫。

姜子牙理了理胡子,就跟着文王上了车。后来,周文王去世,姜子牙就辅佐文王的儿子武王,充分发挥他的才干,率领三军历经大小无数的战斗,最终打败商纣王,平定天下,周朝也从此建立起来。

周文王求才若渴,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一方诸侯而姜子牙是一位身份卑微的乡野老者就看不起他,而是屈尊降贵,以上宾之礼相待,委姜子牙以重任,终于成就一番帝业。他所用的求才用贤之法与厚黑“求贤学”是同出一衷、如出一辙的。

三国时期的刘备,也是一个求访贤才的厚黑高人。

汉朝末年,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刘备势孤力单,依附于荆州刘表手下。虽然他有成就事业的大志,建功立业的雄心,但是屡遭失败,连个立足之地都没有。残酷的军事政治斗争,冷酷的现实,使他深刻认识到,要实现得天下的愿望,没有智能之士的帮助是不行的。因此,他思贤若渴,积极招贤纳士,到处网罗人才。

刘备听当时的隐士徐庶和司马徽说南阳的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历史上叫做“三顾茅庐”。自古以来,得人才者得天下。刘备在以后的军事、政治生涯中,正是得益于诸葛亮的鼎力相助,才使他奠定了三分基业,建立了蜀汉政权。

与刘备同一时期的曹操,也是一位网罗人才的厚黑大师。曹操在攻占冀州后曾说道:“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为了让天下的谋士武将聚集在自己的帐下为其所用,曹操可谓无所不用其能,苦心钻营,百般笼络,终于寻得一批能人志士,成就一番功业。

汉末天下分崩,其时袁绍作为中原地区势力最大的军阀,执掌了联军首领的牛耳。曾几何时,袁绍官渡兵败,郁闷病死。冀州被曹军占领。曹操攻下冀城,来往袁墓设祭,且“再拜而哭甚哀”。他对众官说,当年和袁绍起兵,袁绍问他,“如果不成功,将依赖什么过活?”曹操说,“你的意思如何呢?”袁绍说,“我将南据黄河,北守燕、代之州,兼拥有沙漠腹地,南向以争天下。”曹操便答了上面的话。袁、曹各依地域、经济、军力和智力进行较量,而终将曹操胜了袁绍,掌握了北方。

袁绍拥有幅员广阔的地盘和实力雄厚的军队,也拥有像田丰、沮授、陈琳、审配等杰出的文士。袁绍却只知“据河阻燕”,看重自己的实力,不把那些无价之宝的谋士放在心上。他还鸡肠小肚,容不得别人胜过自己,把田丰、沮授都杀了。曹操与他相反,懂得谋臣的价值,杨修投靠他时,他跣脚相迎,审配、陈琳被抓到时他仍劝降,表现了爱才惜才的一片真心。只是审配决意死节,才斩而厚葬。陈琳被刀斧手捉至,曹操说:“你为袁绍拟檄,数落我的恶行,是可以的,可为什么要侮辱我祖、我父呢?”陈琳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左右都劝曹操杀了他,曹操怜其才,不但予以赦免,还给了从事的官给陈琳做。

曹操广纳天下名贤,“御智以取天下”,是一种“厚”到极致的用人策略。刘邦说过,他用兵不如韩信,谋算不如张良,治国不如萧何,但他能用他们之所长,而终成为君主。曹操的话与汉高祖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他比袁绍高明,“御智”比“据地”显示了优势,他的厚黑用人御人术在他实现其政治抱负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四海之内的一大批能臣谋士为他的厚黑用人策略所征服,为其出谋划策,卖力效命,曹操也依靠着这些人的智慧和力量坐拥三分江山。

厚黑新奥义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一名管理者,手下如果没有一批见识出众、技术超群的优秀下属为其做事,工作就无法开展,难以取得成功。管理者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发掘最优秀的人才并设法将其才干充分发挥出来,按照自己的意图将工作做到位,把事情做完美。人才难得,好人才则更难得,因此,管理者要有礼贤下士的胸怀,有文王“出访求贤”的苦心、刘备“三顾茅庐”的诚心、曹操“唯才是举”的用心,放下身段,虚心求贤,网罗人才,以自己的诚心换取对方的忠心和智慧。只有摆出一副求贤若渴的姿态,让对方感到其受到了重视和尊重,对方才会“感激涕零”“尽忠报国”,为你出力办事。那些能够成功的管理者,都懂得人才的重要,都是能够聚集人才并善于依靠别人才智的人,这样他们才能一呼百应,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实现自己的事业目标。

厚结人心,打好“仁慈”这张牌...................................................................................................

【宗吾真言】 孔老的兵,是拿来防御自己,是维持仁慈的工具。

人的内心都有被他人关心的期望。作为领导者,要善于把握下属的心理,留心下属工作和生活上的一些问题及困难,给予及时的关心和照顾,不论你是真心实意也好,虚情假意也罢,只要这样做了,下属就会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认为你是一个值得亲近和信赖的领导,从而紧跟在你的身边,努力为你工作。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上司在上下班时经常和你打招呼,如果你的上司在你犯错误时用和蔼的语气帮你认识错误,如果你的上司在你有烦恼的时候热心开导,如果你的上司在你生活有困难的时候给予支助,如果你的上司在你生病的时候亲自看望……这样的领导,谁会不对其工作尽心尽力呢?

利用人情账与下属打成一片,是领导用来笼络下属的手段,也是一个高明领导者必备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