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渡有缘人:佛法与人生智慧(大全集)
3170300000062

第62章 以佛心修自省心——佛不渡我,我自渡之(4)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人处事要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和智慧,不要重蹈覆辙。有一个神话故事,父子俩被囚禁在一个山峰的高塔中,为了逃走,他们把鸟儿停驻高塔时所脱落的羽毛用蜡粘合在一起,做了两对巨大的翅膀,相借此飞出高塔。当他们飞出高塔的时候,儿子觉得在天空遨游的感觉太美了,十分得意,便不顾父亲的劝告,越飞越高,结果由于太接近太阳了,蜡开始融化,儿子因此跌入深渊。

有时候人们冲破了艰难险阻,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把黑暗踩在脚下,迎来了光明,却因为极度的得意忘形,又重新跌入黑暗的境地。得意忘形,使人丧失了最起码的谦虚,头脑发热,做事情往往没有逻辑,只凭一时的感觉。

晏子乘车外出,马车正好从车夫的家门前经过,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往外看:只见自己的丈夫替相国驾车,坐在车上的大伞盖下,挥鞭赶着高头大马,神气活现,十分得意。

车夫回到家里,妻子就要跟他离婚。车夫大吃一惊,忙问什么原因。

他妻子说:“晏子身为齐国宰相,在诸侯各国中很有名望。可我看他坐在车上,思想是那样深沉,态度是那样谦逊。而你呢,只不过是给相国赶赶车罢了,却趾高气扬,表现出一副很了不起的样子。像你这样的人还会有什么出息呢?这就是我要跟你离婚的原因。”

车夫仔细捉摸妻子这番话,既受教育又感惭愧,便向妻子认错。自此以后,车夫变得谦逊谨慎起来。

车夫的这一变化,使晏子感到奇怪,就问车夫原因,车夫把妻子的话如实地告诉了晏子。晏子认为车夫的妻子很有见解,也对车夫勇于改过的态度感到满意,便推荐车夫做了大夫。

有本事、有志向的人,大都谦虚谨慎。而那些骄傲自满、趾高气扬的人,大都眼光短浅、志向不高。而且,一个人的成功除了靠自己的勤奋刻苦努力奋斗以外,还要具有谦虚谨慎的品质,自以为是、得意忘形的人永远也找不到成功的途径。

得意忘形是招灾惹祸的根苗。一旦得意忘形你就会丧失警惕,飘飘然忘乎所以,忽视敌人对手的存在。而这时竞争对手却虎视眈眈,伺机攻击你的弱点,你的弱点早就淹没在你的得意忘形中,因此你的下场就是惨败,甚至搭上性命。看看下面这个故事,你就会知道得意忘形实在是害人不浅。

历代创业继统的皇王帝霸,如果不深明得意了而忘形的哲学,到头来,便有如刘宋末代的十三岁小儿皇帝来顺帝,与明思宗两人一样的悲惨下场,至死不明为什么遭遇有如此惨痛的前因与后果。

法国大革命的远因,早自十八世纪(清朝康熙中叶)法国的中兴英主开始。他就是自称为“太阳王”的路易十四,穷兵黩武之外,又加上穷奢极欲,建筑了名城凡尔赛宫等处。五六十年之间,传位到曾孙路易十五手里,在极度的豪华以后,不知“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反而变本加厉,“揣而税之”。因此给后代子孙——路易十六留下国债四十亿之巨。如此局面,当然不可长保。但路易十六明知危殆,始终没有大刀阔斧的改革魄力,甚至还要矢上加尖,终至“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路易十六在凡尔赛宫的宫廷生活,耗费国家金钱之多,令人叹为观止。每当有外国君主或重臣来访,路易十六都一定要在凡尔赛宫开设盛宴,一次宴会下来,动辄就是千万金元,笙歌达旦,作长夜之欢,戏子、歌女、舞妓,日夜不停地出入宫门,跳羽衣舞,唱霓裳曲。凡尔赛宫一年所喝的葡萄酒,就值七十九万法郎之多。此外,单是鱼肉就多达三百四十七万法郎。还有点灯的蜡烛费用,也在五万法郎以上。至于王宫中所用的宫女、宫人,那更是多到令人难以置信。例如御膳房的厨师就有二百五十九人之多,其主任厨师的年薪是八万四千法郎。国王的秘书官将近千人之多,每个人的年薪是二十万法郎。王后的侍女也有五百人之多,每个人的年薪最少也有一万二千法郎。总计凡尔赛宫的宫女和侍臣是一万六千人,这里面还不包括一般贵族与朝臣。皇宫里的御用马匹有八千九百匹,御用车辆百多辆,所以每当路易十六出外巡幸,其行列之壮大有如祭典,无数车马排成一条长蛇阵,大臣们佩紫怀黄,宫女们美服艳装,那种穷奢极欲的威风气派,真是有如天人一般。总计每年王室所花用的金钱竟相当于国库总收入的五分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将近一万的禁卫军,每年也要花费三百万元以上。王后安唐妮,那更是豪阔无度。她光是各种手镯,就能值到七八百万法郎,其他的首饰那就更不用说了。至于那些宫廷贵族的年金,还不包括在王室经费以内。当时的凡尔赛宫,位于巴黎城郊,里面有二十九个庭园,四座瞭望台,有喷泉,有瀑布,四季鲜花盛开,极尽娱游之乐。

可惜路易十六不能“得意了忘形”,反而促成大革命的提早来临,徒使自己与安唐妮王后都上了断头台,留为后人啼嘘凭吊,寄予无限的同情。有人将路易十六的王后安唐妮的促成败亡之局,匹比清末的慈禧,虽不尽然,但都犯了“揣而税之,不可长保”的错误。其实,富贵易使人骄,得意容易忘形,这是人类心理的通病。

得意忘形是摧毁心智的利器。纵使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要是得意忘形,也会遭遇不好的下场,得意者终必失意,越是得意越是失意的恨。人生在世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收敛,学会谦虚,谦虚使人敦实,有海纳百川的吞吐之势,得意忘形就好比海上扬波,即使风波滔天裂岸,风平浪静之后,复归大海的沉静。故而,人不能得意,更不能忘乎所以。

从前有一个农夫,他的地在一片芦苇地的旁边。那芦苇地里常常有野兽出没,他担心自己的庄稼被野兽毁坏了,就总是拿着弓箭到庄稼地和芦苇地交界的地方来回巡视。

这一天,农夫又来到田边看护庄稼。一天下来,没有什么事情发生,平平安安地到了黄昏时分。农夫见还安全,又感到确实有些累了,就坐在芦苇地边休息。

忽然,他发现苇丛中的芦花纷纷扬起,在空中飘来飘去。他不禁感到十分疑惑:“奇怪,我并没有靠在芦苇上摇晃它,这会儿也没有一丝风,芦花怎么会飞起来的呢?也许是苇丛中来了什么野兽在活动吧。”

这么想着,农夫提高了警惕,站起身来一个劲地向苇丛中张望,观察是什么东西隐蔽在那里。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看清原来是一只老虎,只见它蹦蹦跳跳的,时而摇摇脑袋,时而晃晃尾巴,看上去好像高兴得不得了。

老虎为什么这么撒欢呢?农夫想了想,认为它一定是捕捉到什么猎物了。老虎得意忘形,完全忘了注意周围会有什么危险,屡次从苇丛中跳起,将自己的身体暴露在农夫的视线里。

农夫悄悄藏好,用弓箭瞄准了老虎现身的地方,趁它又一次跃起,脱离了苇丛的隐蔽的时候,就一箭射过去,老虎立刻发出一声凄厉的叫声,扑倒在苇丛里。

农夫过去一看,老虎前胸插着箭,身下还枕着一只死獐子。

老虎捕到了獐子高兴万分,却没料到中箭而死,真可谓是乐极生悲。人生在世,应该谨慎从事,不要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得意而忘乎所以,以至于丧失了对危险的警惕,就会埋上隐患。

京剧中有一出戏叫《铡美案》,戏中陈世美倚仗皇姑和国太的权势,欺瞒皇帝,不但不认秦香莲,还派韩琦刺杀她。更是不把包拯放在眼中,放言自己是皇亲国戚,谁敢缉拿,得意忘形之态溢于言表。可是铁面无私的包龙图可不管这一套,偏偏将这个倚权仗势的驸马送入了铡刀,令世人称快。

虽是戏文,但也让人警醒,做人要谦虚礼让,时刻保持清醒,切不可太过,被一时的得意冲昏头脑,忘乎所以,终必自食恶果。

自以为是,无以为真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人类的通病,一般人的心理大多具有这些根本病态。举一个现在社会上常见的例子,当我们经常到一家名餐厅宴会,这家会做菜的名厨师,在我们吃饭当中,出来打一照面,招呼贵宾的时候,我们就要向他恭维几句,或者敬他一杯酒,表示他做的菜真是高明,不然,他就很扫兴,“喀然若丧其耦”了!如果说,你的菜做得天下第一好,那么,虽然他这时还挂着一脸的油烟,累得要死,可是心里的滋味,却舒服得很,这是一般的常理。所以,老子在这里再三说明,一个人有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心病,一定要能反省,知道自加改正才好。

老子说:“不知不知,病。”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是毛病。而知道自己有所不知的人,才是上品。自以为是,从心理学角度讲是一种偏执,总是片面或很偏激地认为自己的正确,固执己见。

经常有人为了某事争执不休。双方都认为自己肯定是对的,错的一定是对方。如荀子所说:“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既然我是对的,为什么对方坚决不认错呢?这就让人纳闷了。由此还会引发对对方智商和人品的怀疑:“己诚是也,人诚非也,则是己君子而人小人也,以君子与小人相贼害也。”我确实是对的,他确实是错的,我肯定是一个聪明人,同时也是一个好人,他明明有错却不肯承认,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要么他是一个糊涂虫,要么他是一个小人。我会对一个糊涂虫或小人让步吗?不会。为了证明我是对的,我会毫不吝惜口水,甚至不惜大动干戈打上一仗。

世界上的争斗,无论是小的争吵还是大的战争,通常都是这样“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引起的。争斗的结果如何呢?无非弄得心情不爽、人际不睦、事情不利、家宅不安而已。所以,一个聪明人绝不会执著于所谓对错,他会谨慎地回避无谓的争斗。

老子还说“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这一个知,一个见,很有道理。圣人自己知道我知道多少。“不自见”,这个自见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表现,还有一个就是自己固执己见,我们只知道这么一点,而对任何人的意见我们都不接受,就固执认为自己就是对的。假如人人都讨厌你的话,就要自己想想,我的毛病出在什么地方,这个就叫自知。但是绝不固执己见,绝不是知道那一点完全显露出来,把它都露在外面炫耀,你看我懂得多少,也不是把自己的知强加于别人。

人生最大的错误是邪见。一般人犯了错误,如果是事情上的错误,还可以改正。最大的错误就是邪见,也就是思想上有了误解,认识上有了偏差。不但不知道自明自正,而且还自以为是,这是现代社会上很多人容易犯的毛病,真是很可怕。

孔子说过:“愚昧却喜欢自以为是,卑贱却喜欢独断专行。生于现在的时代却一心想回复到古时去。这样做,灾祸一定会降临到自己的身上。”

自以为是,你有过吗?不要说没有。任何人,都曾经或正在,或多或少地,陷入自以为是的泥潭而无法自拔。

很多事情,在当时,真的以为是这样啊、是那样,当事情过去之时,再回头看,往往会自责或有所反思,如果当时这样或那样就好了,当时怎么没有这样或那样做呢?

《执竿入城》是一则文言笑话,用现在的话说,大略是这样的: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可无论是竖着、横着,都不能进入城门。这时来了个老人,他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见到的事情多了!你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故事虽是只言片语,却将老者的“自以为是”之态描摹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文中“执竿者”横、竖不得入城,老者从旁相助,本是好意,但他非但没能指明正确方法——顺延而入,反而先自夸一句“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再说出“何不以锯中截而入”这个不算办法的办法。暂不说借锯锯竿费事,如若锯后使得竿失其所用岂不可惜?在这里,老者先是“自我标榜”一番,而后又说出一个近乎坏事的办法,真正“自以为是者”也——这实在是要不得的。

在现实生活中,“自以为是”类的笑话也是屡见不鲜。在政企不分、外行领导内行的情况下,不是有“写《本草纲目》的李时珍同志来了没有”、“请未到会的同志举个手”之类的笑话吗?在严肃宏大的公众场合,如此堂而皇之地“自以为是”,是难免会闹笑话的。

“自以为是者”不只是会闹出些愚顽蠢笨的笑话,还会闯下些大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