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渡有缘人:佛法与人生智慧(大全集)
3170300000036

第36章 以佛心修因果心——前世因缘,今生果报(2)

因果特征一:不消灭。因果不会消灭,除非你不做因,如果做了,不论好恶,种子永留识中,不会坏灭,遇缘便起现行,招受果报。如果做了恶因,要想不受恶报,那是没有办法的;另有人必定会想,你讲因果可以转变,似乎不合佛法道理,佛法是讲有因有果,因果定律是不消灭的,你为什么说因果可以转变呢?对!因果定律是不能消灭的,经中也有一首偈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逢时,果报还自受。意思是说:假若过了百千劫那样长的时间,各人所造的罪业是不会消灭的;须知道因与果的中间有个缘,因与缘会逢的时候,果报还是自己要受的。

因果特征二:不抵消。假若过去作恶很多,现在做出很多的善来抵消也不可能吗?对!因为因果定率是无法抵消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一定的道理,好比一块土地上同时种下瓜种,亦种下豆种,后来瓜种一定生瓜,豆种一定生豆,瓜不会消灭豆,豆亦不会消灭瓜。善恶不相抵消,已种恶因,分受其报,不可以为再做点好事,就可把这应得之罪抵消去。不过多做善事,多增善缘,使恶报由重转轻,所谓重报轻受,这是有可能的;同时由于善缘增多,恶缘渐减,也是使善果速疾成熟的最好办法。可见欲从好的因缘,得到好的果报,人生在世,多做善事,还是极为需要的。

因果联系的特点或构成条件是先行后续的关系,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这一点是因果联系的本质特点。

以上两个特点也是构成因果联系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只具备先行后续,不具备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不是因果联系。

另外,我们还得明确了解如下因果联系的几个误区:

误区之一:凡是相继出现的现象都具有因果关系。

分析:事物之间要构成因果联系,必须同时具备先行后续、引起和被引起这两个特点,而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是构成因果关系的本质特点。因此,相继出现的现象,即具有先行后续的关系不一定能构成因果关系。

例:昼夜交替,它们是先行后续的关系,但不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夜不是昼引起的,它们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因此它们不是因果联系。

误区之二:事物的因果关系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分析:事物的必然联系是指事物发展中必然要发生的确定的联系,即事物发展中确定不移、必然如此的联系,但因果联系之间不一定存在着相互之间必然如此的联系。

例:无风不起浪,风和浪之间就不存在上述联系,风不一定只引起浪,浪也不一定就是风引起的。因此事物的因果关系不一定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误区之三:原因和结果可以任意转化。

分析: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原因和结果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可以相互转化,若条件不存在就会发生倒因为果、倒果为因的错误。

例:在国际社会,侵略者的侵略是原因,被侵略者的奋起反抗是结果。如果倒因为果,侵略者的侵略说成是结果,那就是十分荒谬的了。

误区之四:事物的因果关系都可构成互为因果关系。

分析:在事物的因果关系中,并非任何一种因果关系都能构成互为因果关系,只有一部分事物的因果关系才能构成互为因果关系。因为,互为因果关系的转化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条件不具备就会发生认识逻辑上的矛盾,甚至导致一些荒谬的结果。

例:在小麦生长过程中,扬花授粉是原因,灌浆成粒是结果。如果把二者互相颠倒了,就会成为笑话。

从因果关系上来看疾病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病是怎么产生的,当然因素非常复杂。佛经里面讲得很透彻,所有疾病可以把它归纳为三大类:

第一大类是生理上的疾病。多半是你的生活起居饮食不调,古人所谓“病从口入”,绝大多数生理病都是从饮食上来的。诸位看《礼记》、《吕氏春秋》、《月令篇》里面说得非常详细。我们饮食吃东西吃坏了,感受风寒,这些病症医疗有效,可以用医疗的方法。

第二类疾病叫冤业病,医疗这个病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个病源是冤家债主,我们一般讲的冤鬼附身。这个药物对他不起作用。这一类病怎么治呢?佛家里面讲的超度。超度是什么意思呢?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调解、劝导。因为过去事情已经做错了,希望大家要能够谅解,冤家宜解不宜结。所以诵经、念经、拜忏并把修积的功德向给他,目的是在调解。对方如果接受了,他就离开了,你的病就好了。这类病古时候有,现在比从前更多。我们在国内、国外看到灵魂附体,这们一般看到这个人神经不正常、神经分裂症,严重的就是送到神经病院治疗,越治疗就越糟糕。所以佛法超度、诵经解冤释结,对这一类病有效。如果你是第一类病,诵经、拜忏无效,一定要找大夫,用药来调理。

第三类是宿业病,也叫业障病。这种病是最糟糕的,医生药物不能治,诵经、回向也没用。为什么呢?它不是冤鬼附身,也不是冤家来讨债,而是罪业的一种果报。你造的罪业或今生或过去,遇缘而发。但是有没有救呢?也有。佛教我们忏除业障,你要真正忏悔,真正悔改,你把你的业障消除了,你这个病就好了。换句话说,要以真诚心修忏悔法,改过自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才能消除这种病苦。这是别人帮不上忙的,一定要靠自己,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你自己造的业,一定要自己铲除,佛菩萨虽然大慈大悲,也没有办法帮你消除。

这是总括所有疾病的根源,不外乎这三大类。我们明了这些道理,晓得事实真相,掌握到这个原则、方向。细心观察我们得的病是哪一类,治病就不会困难了。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大的恩人也是自己,自己可以开创人生光明美好的一面,亦可把自己推堕苦恼的深渊。

无论你是人间显贵、贫贱,或天上帝王,一律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佛教与一般宗教的不同,即在否定外在的主宰神,重视自己的净化,从自己的信仰智慧行为中,达到人生的圆成。确信自己身心行为的价值,即达到否定神权等它力,而成为人定胜天的勇猛丈夫。

例如以老师为主,那么老师就是因,学生就是果,相反的如以学生为主,那么学生就是因,老师就是果。这是同时互存的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非常错综复杂,从这一角度来看,这一因会产生这一果,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这一因会产生另一果。

总之,通过正面和反面来说明,事实上是没有一个绝对的因,当然更没有一个绝对的果。所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从来就是这样的,从时间上来说,由于无数的异时因果连续的关系,从空间上来说,无数的互相依存的关系,组织成为一个极其错综复杂的罗网相互交错。这就是因因果果,果果因因,相续不断,就叫做因果规律。也就像旋转火轮一样流转不停,终而复始。

讲因果而又不落宿命,改善命运的理论基石,则是缘起论。佛陀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证悟一切万有都是从因缘所生起的,没有一件事物能够例外;所以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就成为一条永久不变的定律;佛就叫这定律为缘起。

缘起的人生宇宙,是一个处处关联的关系之网。

如像花园里的一棵树,要靠种子水分土壤种种因缘,才能够生起存在,这叫缘起。其实生长这棵树的种子水土等因缘,本身还是要靠别的因缘;因缘又要靠因缘,这样推广开去,可以牵涉到一切万有。反过来说,这棵树可以培植风景,长大后木材可以砍来做家器,而家器又可以供人应用;由因缘所生的树,又可以做别的东西的因缘,推广开来说,物物相助,又可以关涉一切万有。万物助长于一物,一物又可以关联到万物,宇宙万有,就是这样一个互相关联的关系之网。

又如一个人的生存,小时要靠父母的养育,长大了要受学校的教育,还要靠朋友的帮助;衣食住行一切生活物资,要靠农人、工人、商人的供给;生存的保障,要靠国家的组织,军警的卫护。必须要有这种种的因缘,一个人才能够生存。同时,一个人也必然要尽他的智识能力,去替社会做事,给别人作因缘。你种田,我织布,他盖房屋给人住;人类是社会的动物,社会是群众分工合作的组合,它的相依共存缘起关系,是更明白的。所以,人生社会也是这样的一个互相关联的缘起之网。

万有都是缘起相关的,宇宙间没有一件事物,可以离开别的事物而单独存在;社会上也没有一个人,可以离开其他的人而单独存在。个人既需要社会群众的助力才能够生存,也就应该贡献自己的能力给社会群众,去帮助别人的生存。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一切来自群众,一切还归贡献给群众。不要把私人的利益看得太重,而忘记了自己所依存的社会群众。而应该将个人融化在社会群众中,去为社会群众服务谋福利,明白缘起的道理,才能真正的无我为人,互助合作。

业这个字,就是行为或造作的意思。凡是有意向的任何行为,出自身口意的,都可以叫做业。一般人所说的,一切善或恶的行为,都可以构成业。换句话说,业可以解作道德或不道德的意志力,即一切意志力的动作反应或结果。业这个字也可解释为因果。

业既是意志力的反应,那么,由意志力造作的善恶诸业,这些业的种子,都藏在阿赖耶识中,种子遇缘会现行的,到现行时果报分明,一定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即所谓业力不灭的因果律。《杂阿含经》说:

你所播下的种子,

你便由此收到同样的果子;

作善的人收到善的,

作恶的人收到恶的;

播出来的是什么种子,

你便尝到什么果子。

上面说的正是业力的因果律,是人人自作自受,谁也不能代替。你有了这个结果,就是那个因种而来。好比种子生出了果子,果子就是从那种子而来。这正是因果不昧,果一定是从因中的种子,开花结成的。我们理解一下佛学中的业、缘、果:

佛陀教人信业力,信因果,依业力的因果律说业报有三时业:一是顺现受业,即现生造业,而现生就受果报。二是顺次受业,即现生造业,而次生受果报。三是顺后受业,即现生造业,而二生或多生后受果报,这就是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说明因果是不会消灭的。

如是因得如是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业力因果律的定理,谁也不能逃避。只有把握纯正的意志力,使行为纯善,有慈爱、容忍、宽恕、不争、不执的美德,向利他的善业去努力,幸福的花果才能成熟。

因缘生万法,是佛法中重要的理论,由于因缘,而说果报。因是事物的本源,缘是一种助力或条件,果报是后来的结局。由因得果,全是缘的力量助成,所以缘对于因的关系之重要,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缘,是指一切事物之间生起一种互相交涉的关系。佛教把这些关系加以研究分析,可以心、色二法分别论之。心法依四缘生起:一是因缘,亦名亲因缘,即自心中业识的种子,彼为成熟心法之主因,故名亲因缘。二是无间缘,亦名等无间缘,即众生攀缘的心、前念、后念接续不断,故名无间缘。三是所缘缘,指众生心念所攀缘的对象,经云:心本不生,因境有缘,故一切外境皆为所缘之缘。四是增上缘,除前三种缘外,其他所有增加上去的力量,皆名增上缘。此四缘生法,譬如会抽烟的人,想抽烟是出于自心中习气的种子,即是亲因缘;抽烟的欲念不断即是无间缘;得遇见了香烟即是所缘缘;烟瘾大发即是增上缘;此四缘成熟了抽烟的行为。色法依二缘生起:一、亲因缘,比如一粒椰种具有能生椰树为因,是最有亲切的关系名亲因缘。二、增上缘,比如肥沃的泥土以及阳光、空气、温度、水分等等帮助椰种发育长大的助力,名增上缘。世间一切诸法的生起都离不了这四缘的关系。

果报的果研究起来,也可分成现果、来果、后果这三种。所做的善恶之因,在现在这一生成熟招果的叫做现果;在来生成熟的,叫做来果;在后后多生成熟的,叫做后果。

这是从三世的时间上,说明因果是每一事一物生长和成功的必然性,有如是因,招如是果,其间关系虽极复杂,而是有条不紊,毫厘无差的。

同时果报所以有现生成熟的,有来生成熟的,有后生成熟的,其原因约有二种:一是因的力量有迟早,如一粒瓜种和一粒桃种同时种在地下,瓜种当年生成可结瓜果,而桃核出生,须经三四年才能结桃;二是缘的力量有强弱,如四缘并进,条件具备,成熟自然早些,否则助缘只有一种两种,力不充足,或因土壤不良,或因阳光不够,空气缺乏,那末这瓜或桃的成熟,自然又要延迟了。

有些人不明白因缘果报的定理,就怀疑因果倘是可靠的,如何眼见世间许多作善的好人,不得好死,或受苦报?而那些作恶的坏人,反而晨夕享乐,过着很富裕自在的生活呢?这道理凭三世因果的眼光看来,是很简单的,即好人今生受苦报,因他过去所种的恶因,今已缘熟,须先受苦果;而今生虽然做好事,善因薄弱,善缘未熟,要待来生,才受好果。

反之,恶人作恶反得好报,亦是这个道理,因他过去种的好因已熟,先享福报,今生所造的恶因,业缘未熟,苦报还在来生,任他怎样也逃不了的。因果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这话是值得我们玩味的。

因果报应,命自我立,是真是假,我们不妨亲自试验,所谓事实胜于雄辩。

正因正果,佛魔两重天

常言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善始善终;好人自有好人扶,恶人自有恶人魔;以心换心,以爱换爱等等都揭示了因果律中的因果正反对应规律,即施了正因在前,则必得正果在后,反之亦然。

许多高层领导都有相当好的口才,都能口若悬河,妙语连珠,让听者热血沸腾,很快被打动。

难道他们的口才是天生的?显然不是,是后天练出来的。要学游泳在课堂上听课是永远学不会的,老师告诉你的永远只是关于游泳的知识,但知识并不等于能力。老师告诉你口才应当怎样提高,但那只是知识,并不等于你就拥有口才的能力。

要知道,知识是学出来、能力大都是练出来的。要知道梨子的味道,你无论看了多少本书上的描述,你都不会真正知道梨子的真实味道,除非你亲口尝尝。口才也一样,只有不断地训练,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着任何人训练,在训练中你才会逐步懂得别人最爱叫什么,你还欠缺什么,否则,你永远也无法迅速提升你的口才。

从这个因果定律中,我们更加深了对世界的认识,更加深了对人生的做人、做事的认识,更坚定了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事业观、爱情观、生活观、健康观等等认识。它使我们深知:上天自有公道,付出必有回报,开卷必有益,好人必有好报,恶人必有恶报。

我们知道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现在我们知道种什么因就结什么果,种正因就结正果,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若遇到不开心的人、事、物,我们要想改变命运,就得朝正面想,就得遇事多往好处想。

一位秀才进京赶考,住在一家旅店里。考试前两天的晚上他做了3个梦:第一个梦是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着伞;第三个梦是见跟心上人脱光了衣裳躺在一起背靠着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