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本草纲目养生智慧(大全集)
3170100000044

第44章 天然仙草益养生,《本草》教你巧辩明星药材之功效(2)

鹿茸是关东三宝之一。主要有产于大兴安岭的马鹿鹿茸和产于长白山的梅花鹿鹿茸,取自梅花鹿新生的没有长成硬骨时的嫩角,因其营养丰富,药效显著,历史上列为贡品。其中以梅花鹿茸品质最优。

鹿茸的药用价值很高。中国最早的《神农本草经》中已把它列为上品。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鹿茸可以“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筋健骨,治一切虑损,耳聋目暗,眩晕虑痢。”

现代中医学以鹿茸治疗阳痿、遗精、肢冷、腰酸、膝软,以及虚寒血崩、小儿发育不良等症。鹿茸对慢性溃疡不敛及阴性疮肿内陷不起等症,有补养精血、内托升举的功效。坚持服用鹿茸,可延年益寿。

为此,我们从多个方面总结了鹿茸的作用:

1.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鹿茸能增强副交感神经末梢的紧张性,促进恢复神经系统和改善神经、肌肉系统之功能,同时对交感神经亦有兴奋作。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大剂量的鹿茸可降低血压,使心脏收缩振幅变小,心率减慢,外周血管扩张。中等剂量能引起心脏收缩显著增强,收缩幅度变大,心率加快,从而使心输出量增加;鹿茸特别对已疲劳的心脏作用尤为显著。

3.对性功能的影响

鹿茸提取物既能增加血浆睾酮浓度,又能使促黄体生成素(LH)浓度增加。因此,鹿茸对青春期的性功能障碍,壮老年期的前列腺萎缩症的治疗均有效;对治疗女性更年期障碍效果良好。

4.鹿茸的强壮作用

鹿茸经制作提取的一种结晶体,就是鹿茸精,它是一种良好的全身强壮剂,能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降低肌肉的疲劳度,对全身衰弱、久病后和疲劳者,该品均有一定的强壮作用。并对长期不能愈合的溃疡和创口有很好的促进愈合作用。还可改善跌打损伤引起的头痛、腰痛、关节痛、麻木等症状。鹿茸还能使血中的红细胞、血色素和网状红细胞增多,促进红细胞的再生,对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和慢性苯中毒引起的血液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当了解鹿茸的功效后,有些人可能就想到市场上去购买一点。但由于鹿茸价格比较贵,一不小就会买到假货,如何识别真假鹿茸呢?对此,我们总结了识别鹿茸的方法。

1.真鹿茸体轻,质硬而脆,气微腥,味咸。通常有一或两个分枝,外皮红棕色,多光润,表面密生红黄或棕黄色细茸毛,皮茸紧贴,不易剥离。鹿茸以粗壮、挺圆,顶端丰满,毛细柔 软,色红黄,皮色红棕,有油润光泽者为佳。鹿茸片呈圆形或 椭圆形,直径3厘米左右,外皮红棕色。鹿茸以体轻,断面蜂 窝状,组织致密者为佳。

2.假鹿茸则是用动物毛皮包裹动物骨胶等仿造的。假鹿茸片 也类似圆形,但厚薄不均,直径1.5~3.5厘米,外皮呈灰褐色, 毛短。切断面棕紫色,无蜂窝状细孔,偶有圆点。外毛皮可剥 离。另外,假鹿茸体重,质坚韧,不易切断,气淡,能溶于水, 溶液呈混浊状。

把鹿茸买来后,也会有人会问了,这样的药材怎么吃呢?其实,鹿茸也可以与其它食物搭配出美味的佳肴来,下面就为你介绍几种:

鹿茸枸杞鲍鱼汤

功效:益精明目 强身健体。

适用:此炖品补血强身、益精明目。日常用此炖品佐膳,可补益身体,且补而不燥,可以防止视力早衰。如患血气不足,肝肾亏损,头晕眼花,精神疲乏,妇女月经不调,都可用此炖品作食疗、男女适用。

原料:鹿茸片20克,杞子40克,新鲜鲍鱼1只,红枣4枚。

做法:大鲍鱼1只去壳,去掉污秽,用水洗净;切成片状。鹿茸片和杞子用水漂洗。生姜和红枣用水洗净。生姜去皮切2片;红枣去核。将全部材料放入炖盅内,加入凉开水,盖上盖,放入锅内,隔水炖4小时,加入细盐调味,就可以饮用。

鹿茸鸡汤

功效:强身健脑,对一般老人病神经衰弱和自律神经失调均有疗效。

原料:鹿茸1钱,鸡肉1块,油盐酌量。

做法:将嫩鸡肉的翅膀肉洗净用四杯水用慢火煮,水滚后去掉泡沫,煎至一半分量盛出清汤。鹿茸用一杯水煎至分量减半然后,倒入鸡汤中再煮片刻,调味后饮用。

鹿茸水鸭汤

原料:水鸭1只,鹿茸4--5片,姜3片,油盐酌量。

功用:凡老年人阳气尽失,手脚冰冷,气虚血弱,头昏脚软都适宜服用。

做法:将水鸭剖开洗净,去内脏。用适量的清水加姜片,水鸭与鹿茸同煮约3小时,调味即可食用。

地黄——养血安神治阴虚

地黄在古代就被医学家所推崇,分生地与熟地。干燥后的地黄称为生地,而加工蒸制后的称为熟地。李时珍对生地黄的评价是:“服之百日面如桃花,三轻身不老。”

地黄又名生地,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为鲜生地;根烘熔至八成干,并内部变黑,捏成团状,为生地黄。如果把地黄加工蒸制后就是我们常说的熟地。

生地黄干燥块根呈不规则的团块或长圆形,中间膨大,长6至12厘米,直径3至6厘米,有的细小长条状而扭曲。表面棕黑色或灰黑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粘性,无臭,味微甜。以块大,体重,断面乌黑色者为佳。

地黄最早生长于咸阳一带,后传至各地。中国数省均有生产,但其最佳者为“怀地黄”。李时珍《本草纲目》:“江浙壤地黄者,受南方阳气,质虽光润机时力微;怀庆府产者,禀北方纯阴,皮有疙瘩而力大。”所以古今中外人们都以“怀货”为贵,产地因历史上的怀庆府而得名,位于今河南焦作一带。

地黄产地很多,然而最优者今人唯以怀地黄为上。怀地黄的显著特点是:油性大,柔软,皮细,内为黑褐色并有光泽,味微甜,尤其是断面呈菊花心状。怀地黄中又以温县产者尤佳。

地黄有着很好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载:地黄生则大寒,而凉血,血热者需用之,熟则微温,而补肾,血衰者需用之。男子多阴虚,宜用熟地黄;“女子多血热,宜用生地黄。”尤其是熟地,药用“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利耳目、黑须发、通血脉”,确系祛病延年之佳品。

了解地黄的知识后,也会有人会问了,这样的药材怎么吃呢?其实,地黄也可以与其它食物搭配出美味的佳肴来,但需要注意的是本品与萝卜葱白、韭白、薤白相克,最好不要搭配。

下面就为你介绍几种地黄食单:

生地黄粥

生地黄汁约50g(或用干地黄60g),粳米100g,生姜2片。用新鲜生地黄适量,洗净后切段,每次榨取生地黄汁约50g,或用干地黄60g,煎取浓汁。先用粳米加水煮粥,然后加入地黄汁和生姜。煮成稀粥食用。本方清热生津,凉血止血。适用于热病后期,阴液耗伤、低热不退、劳热、骨蒸或高热心烦、口干作渴、口鼻出血。

生地黄粥属清热性药粥,不宜长期食用。另外,服用生地粥时,忌与葱白、韭白、薤白及萝卜同食。

地黄枣仁粥

生地黄30g,酸枣仁30g,白米50g。先煮地黄、枣仁取汁,用汁煮米做粥。食时可加糖少许。此粥滋阴清热,养心安神。凡因虚劳体弱而致骨蒸烦热,羸瘦乏力,失眠多梦等症,即可辅食此粥。

生地甘寒,滋阴清热,枣仁甘酸养血安神,惟因其偏于滋补,故兼气虚大便溏软者不宜食。此方可作晚夜宵食之。

地黄酒

干地黄60g,白酒500g。先将地黄洗净,泡入白酒内封固,浸至7天以上。该酒舒筋络、养血脉,适用于阴血不足、筋脉失养而引起的肢体麻木、疼痛等症。

地黄味苦甘,性寒,有养阴清热,凉血止血功效。可治阴虚发热、烦躁消渴、骨蒸劳热、血热性出血等症。此方每次饮1小盅,以晚临睡前饮之为佳。

地黄饴糖炖鸡

原料:母鸡一只(约重1000~1500克),生地黄40克,饴糖110克,葱、姜、盐适量。

做法:

(1)母鸡宰杀后,去净毛,除内脏,洗净。生地黄切薄片,葱切段,姜切小块拍松。

(2)将生地黄、葱、姜、盐放入鸡的腹腔内,再将饴糖灌入,然后用线、针缝合切口。

(3)锅洗清,把鸡胸脯朝上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先用武火烧沸,转用文火炖熬,慢慢炖至鸡酥烂。

此菜具有补虚劳蠃瘦、养阴润肺、清热凉血作用,可防治潮热盗汗、心烦消渴、体弱消瘦等症 .

茯苓——健脾补中安心神

茯苓,自古被视为“中药八珍”之一。茯苓菌核呈类球形卵状椭圆形致不规则形,长10至30厘米或更长,一般重500至5000克,外面有深褐色多皱褶的皮壳,内部白色或淡粉红色,粉粒状。

说起茯苓,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北京特产茯苓饼那香甜的味道,其次还会想起茯苓酸奶、茯苓酒。茯苓作为一味常见的中药,在老百姓的心中已经慢慢地变成好吃的保健食品了,但是茯苓究竟有什么药用,却很少有人说得清楚。

其实,茯苓是一种名贵真菌,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主要寄生在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的树根上,深入地下20~30厘米。茯苓性平味甘,能健脾益胃、利水祛湿,宁心安神,可治脾虚、泄泻、咳嗽、糖尿病、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还可抗肿瘤,提高机体免疫力。此外,常服茯苓还能养颜抗衰老。由于其性质平和,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故历来为人们所喜食。医家利用茯苓的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双重性,在设计药物处方或制成中成药时,很多都将茯苓选入配伍。如六味地黄丸、八仙长寿丸、十全大补膏、七宝美髯丹、参苓白术散、逍遥散等都配有茯苓。

茯苓全身都是宝,黑色外皮部为“茯苓皮”,皮层下的赤色部分是“赤茯苓”,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为“白茯苓”,带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就是“茯神”。茯神的作用偏于宁心安神,但是其宁神作用,主要在于健脾补中。习惯上宁神多用茯神,实际上茯苓同样具有宁神作用。而茯苓皮的主要作用是利水消肿,治疗水肿有良好的效果。

针对不同的病症,茯苓的用法如下:

1.心神不定,恍惚健忘。用茯苓二两(去皮)、沉香半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饭后服,人参汤送下。

2.虚滑遗精。用白茯苓二两、缩砂仁一两,共研为末,加盐二钱,将瘦羊肉切薄片蘸药炙熟吃,酒送下。

3.浊遗带下(男子元阳虚损,精气不固,小便下浊,余沥常流,梦寐我惊,频频遗泄。妇人白带)。用白茯苓(去皮)四两,挖空一处,填入猪苓四钱半,煮开多次人,取出晒干,去掉猪苓,研为末,化黄蜡调成丸子如弹子大。每嚼服一丸,空心服,唾液送下。以尿清为度,忌米醋。此方名“威喜丸”。

4.小便频多。用白茯苓(去皮)、干山药(去皮),在白矾水中渍过,焙干,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5.小便淋沥不禁。用白茯苓、示茯苓,等分为末,加不揉洗去筋,控干,以酒煮地黄汁捣成膏调为丸子,如梧子在。每嚼一丸,空心服,盐酒送下。

6.滑痢不止。用白茯苓一两、木香(煨)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紫苏木瓜汤送下。

7.妊娠水肿,小便不利,恶寒。用赤茯苓(去皮)、葵子各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水送下。

茯苓虽然是一种药,但它也可以做出美味的佳肴来,用它做菜,味道不但鲜美,而且营养价值极高。茯苓能做的菜如下:

当归茯苓炖鸡汤

当归50克,茯苓20克,乌鸡一只,生姜一块,水适量,文火共炖,至肉烂汤浓时,调味装盘即可食用。具有益气健脾,宁心安神的作用。

栗子茯苓粥

茯苓15克,栗子10枚,糯米30克 ,将茯苓洗净入锅,加冷水,用小火煎半小时,弃渣留汤,加入栗子肉、糯米,再煮成粥食用。功效:健脾益肾,利湿止泻,适宜于小便不利、慢性肾炎者。

山药茯苓肚

猪肚1只,茯苓100克,淮山药100克 ,将猪肚洗净,茯苓、淮山药装入猪肚内,淋上黄酒2匙,撒细盐适量,扎紧口,入锅内加水慢炖至肚子酥烂;将猪肚捞出剖开,倒出茯苓、山药,冷却后烘干,研末装瓶,每次服6~10克,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取猪肚切片,适当调味后食用。功效:补肾益胃,健脾渗湿,适宜于糖尿病患者。

荷叶茯苓粥

荷叶1张(干鲜均可),茯苓50克,粳米100克。先将荷叶煎汤后去渣,再加入茯苓、粳米煮成粥,分早晚两次食用。对感受暑热所致的脑涨、胸闷、小便黄、湿热泻痢有较好的疗效,对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神经衰弱都有疗效。

此外,茯苓除了药用价值和食疗外,还能美容。茯苓一向被认为是美容上品,可以净面、养颜,去除皮肤的黑斑和色素。《经验后方》中记载,食用茯苓“至百日肌体润泽,延年耐老,面若童颜”。《东坡杂记》亦记有服茯苓法,说食用茯苓有“颜如处子”的美容效果。《红楼梦》第60回中还详细介绍了茯苓霜(碾碎的白茯苓末)的服法,即用牛奶或滚开水将茯苓霜冲化、调匀,每天早晨起床后吃上一盅(净含量约20克),其美容滋补的效力最好。《本草品汇精要》上记载,“白茯苓为末,合蜜和,敷面上疗面疮及产妇黑疱如雀卵。”可见茯苓既能去黑、白面,又能牢牙、乌发,是女性美容养颜的佳品。

茯苓蜂蜜面膜

原料:白茯苓粉15克,白蜂蜜30克。做法:将蜂蜜与茯苓粉调成糊状,晚上睡前敷脸,翌晨用清水洗去。

功效:茯苓能化解黑斑瘢痕,与蜂蜜搭配使用,既能营养肌肤又能淡化色素。

杏仁茯苓敷

原料:杏仁粉30g,茯苓粉10g,莲子10g,面粉适量。做法:将中药材研为细末,再与面粉混合均匀,加入温水调至稀稠适度,均匀敷于面部,20-30分钟后用清水将脸冼净。

功效:光洁皮肤,延缓皮肤衰老。

银玉面膜

原料:白芷粉5克,白茯苓粉5克,银耳粉5克。

做法:将白芷粉和白茯苓粉、银耳粉调成糊状即成。晚睡时用此面膜敷脸,次日清晨洗去。连用1个月以上。

功效:营养皮肤,淡化黑斑和疤痕。

杏仁——补肺润肠止咳快

杏的营养价值很高,而杏仁的营养价值更丰富。杏仁含有丰富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有益于心脏健康,还含有维生素E等抗氧化物质,能预防疾病和早衰,在补肺润肠止咳方面有奇效。

杏仁分为甜杏仁及苦杏仁两种。我国南方产的杏仁属于甜杏仁(又名南杏仁),味道微甜、细腻,多用于食用,具有润肺、止咳、滑肠等功效,对干咳无痰、肺虚久咳等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北方产的杏仁则属于苦杏仁(又名北杏仁),带苦味,多作药用。

杏仁是中医最常用的止咳化痰药,2000多年来历用不衰,正如清代医家黄宫绣所说:“杏仁既有发散风寒之能,复有下气除喘之力,凡肺经感受风寒,无不可以调治。”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方中用到它,大有“止咳必用”之势。现代曾有人单用杏仁与冰糖制成杏仁糖浆,用于慢性气管炎,对咳、痰、喘均有治疗作用。古时《杨氏家藏方》中有张名方——杏仁煎,或称“蜜饯双仁”,是一保健药膳名方:炒甜杏仁与核桃仁各250克,蜂蜜500克,先将两仁研细放在一锅中,加入蜂蜜,拌匀至沸即可,有补肾益肺、止咳作用,经常食用,可治肺肾两虚型久咳气喘之证。寓治于食,确有独到之处。

到了明朝,《本草纲目》中列举杏仁的三大功效:润肺,清积食,散滞。清积食是说杏仁可以帮助消化、缓解便秘症状;《现代实用中药》记载:“杏仁内服具有轻泻作用,并有滋补之效。”对于年老体弱的慢性便秘者来说,服用杏仁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