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本草纲目养生智慧(大全集)
3170100000022

第22章 皮肤是身体病灶的体检表(2)

在日常生活中,正常人很容易出现脸红,如外界气温升高、情绪激动、饮酒等常使人两颊泛红,这是面部暂时性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的表现。病态的脸红多见于热症,尤其是发生高热时;许多高血压病人所呈现的红光满面,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灵枢?五色》篇说:“以五色命脏,……赤为心”;又说:“黄赤为热”。可见面色红与发热关系密切。如有一种类型的结核病患者,由于长期低热,两面颧部可呈绯红色,其原因为体内血容量减少,甲状腺分泌增加,颧部皮肤由上颔动脉的分支眶下动脉所支配,而上颔动脉和甲状腺上动脉则共同起源于颈外动脉。又甲状腺素的分泌高峰多在午后,因此,结核病人,两颧发红,多见于午后。此时,甲状腺和颧部皮肤血流量增大。

其他如煤气中毒时,脸部会泛出樱桃红色;如皮肤呈现赤红,显示体内的红血球含量偏高,或可能心脏、肝脏出了问题,特别是红色见于面颊及腮上时,更要提防心脏病的发生;如果是面色通红,且伴有口渴甚至抽搐,则以急性感染所引起的高热性疾病最为常见。

此外,造成皮肤发红的皮肤疾病,也非常普遍。如患有红皮病人,全身的皮肤会变红,且会有鳞屑脱落;若感染荨麻疹,皮肤会突然发痒,且有形状和大小不定的红色扁平肿块;若是感染药疹、风疹、中毒疹、猩红热等疾病,则会产生红色小颗粒。

在发红的皮肤上,若长出一粒粒小疙瘩,而且会痒,则是感染汗疹的症状;若是感染急性湿疹或接触性皮肤炎,也会有同样症状,疙瘩最后会变成小水泡,用手抓后容易糜烂,流出分泌物。

头发的部位,如果染患脂溢性湿疹,除了皮肤会变红外,且会生出油性发痒的头皮;若是位于面颊两侧,出现对称的蝶形红斑,即是红斑性狼疮;至于在手的拇指或小指根部膨胀部位,若出现斑点状的发红现象,则要怀疑罹患肝硬化的可能。

有些人先天即产生有红痣的血管瘤;也有人出生后一两周发生了草莓状血管肿。其实在婴儿时期,要以异位性皮肤炎(过敏性皮肤炎)最为常见,先天性过敏的小孩,除了有易发痒和易感染的皮肤外,也容易发生过敏性鼻炎和气喘,而且这种体质会遗传,值得重视。

婴幼儿患此病时因为不会说话,只能以哭闹来表示不舒服。但是,通过仔细观察婴幼儿有不正常哭闹行为,并发觉常有搔抓皮肤的动作,也许就是感染了异位性皮肤炎,家长切勿掉以轻心。

突变“黄皮肤”,小心肝胆生病

正常人的面色应微黄,略带红润,并稍有光泽,如果面色发黄,尤其是突发性面色发黄,多为肝胆出现了问题。在医学上称之为黄疸,是由于肝脏细胞受损或胆道阻塞,导致血中胆红素浓度超过正常范围,渗入组织和黏膜,致使面色和皮肤变黄。

若发现脸色发黄,包含巩膜,甚至全身都变黄时,首先要考虑黄疸症的可能,本症多见于急性传染性肝炎(含乙型、丙型肝炎)、胆囊炎、胆囊癌、胆道结石和胰头癌等疾病,因血清中胆红素浓度明显增加,即会出现黄疸。

按中医的学理,黄疸可分成阳黄和阴黄两种类型,其中肝脏对胆红素处理障碍,造成的黄疸性肝炎是肝功能障碍所引起,或肝外胆汁排泄障碍造成的肝后黄疸,是肝外胆道系统阻塞所引起,这两种黄疸,由于血液中的红血球不减少,因而在皮肤会呈现黄色鲜明,即称为“阳黄”;若黄疸是来自胆红素生成过多造成的肝前性黄疸,多为溶血所引起,因而皮肤会呈现黄色晦暗,面色萎黄,即称为“阴黄”。

值得注意的是,发黄若是新鲜浅色黄染或时消时退的黄色者,表示病症较轻,治疗及愈后皆较佳,若是黄色晦暗且无光泽,并逐渐加重,则为肝胆病末期或是末期性肝、胆、胰脏的癌瘤,必须警惕。

有的时候,食用过多胡萝卜素食物,如木瓜、南瓜、胡萝卜或吃橘子后引起的“柑皮病”,会使皮肤变黄,特别是手掌或脚底尤为明显。有些小孩,还会在鼻旁发黄,这些都是因胡萝卜素沉淀在表皮所致,但眼睛巩膜(即眼白)部分不会变黄,且停食后即可自然消退。

造成皮肤发黄的原因,还包括贫血、营养不良: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都可因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脾脏舒张,灭血加快,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血清中胆红素浓度稍增,所以皮肤发黄。由于能量代谢率低,有些患者还可出现水潴留的现象。有一种俗称“黄胖病”的钩虫病人,由于长期慢性失血,也会造成面色枯黄。

至于有些人,部分皮肤会成为黄色鼓起的硬块,即俗称的“黄色肿”,其发生原因主要是肝障碍及动脉硬化,是脂肪的新陈代谢障碍所引起,有时会发生于老人脸部内侧,若发现有上述现象,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切勿大意。

“青面”需找“心病”

4岁的女孩丽丽是个脾气古怪的孩子,经常是自己不满意时就大吵大闹以示抗议。有一次,丽丽因为生气哭闹得很厉害,于是脸色乌青,手脚僵直,于是父母赶快将丽丽送到了医院。经查才知道,原来丽丽的心脏有问题。

其实通常脸色发青、发紫是缺氧的表现。因体内缺氧,氧气摄入不足,引起血氧饱和度过低会导致面色和嘴唇青紫,多发于先天性心脏病、肺功能不全。

从生理学角度分析,这类人的交感神经受到抑制,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甲状腺素等均分泌减少代谢率及产热量亦降低,心脏功能减弱,血液呈浓、黏、凝、聚的状态,静脉回流不易,细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血量增加。由于血流迟缓,血液中氧消耗过多,导致血红蛋白增多,而使皮肤呈现青紫色,严重的还会因代谢产物积聚过多,刺激到游离神经末梢,因而出现疼痛。

事实上,如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肺气肿及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都可因窒息缺氧造成脸色青紫。而胃部或肠部之痉挛性疼痛、寄生虫痛、胆道疾病所引起的胆绞痛等,亦可使脸色变青紫。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严重疾病,如肺结核晚期、慢性支气管炎、严重肺炎、重度心力衰竭、肺心病合并肺内感染等,脸色甚至出现特殊的铁青色。

另外,当幼儿高热时,因耗氧过大,也会导致还原血红蛋白增多,而在脸部出现青紫,以两眉与鼻柱间最为明显,若缺氧过多还会导致惊厥,即惊风。因此,当幼儿脸部青紫时,还可作为惊风发作的预兆,需引起家长的注意。

并非所有老年斑都意味着长寿

人的年老主要是由于身体各种器官和组织的退化造成的,这包括其结构的变化、生理功能上新陈代谢的变化等,而其中又以皮肤的变化最为明显。比如,人老了,皮肤就会失去光泽、出现皱纹,逐渐失去弹性和柔韧性,有时面部、手背和前臂的皮肤表面还会出现白、黑、褐、黄或紫、红等斑点。老年斑就是这些斑点中的一种。

老年斑又叫“寿斑”,多见于老年人皮肤上,特别是脸部两侧及手背上的一种色素斑点,医学上称之为“脂褐质色素”。

这种叫做“脂褐质”的色素,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心肌、肝脏、神经细胞和肾上腺皮质的细胞内出现,是细胞酸氧化后的产物,不仅聚集在体表的细胞膜上,也会侵犯体内各脏器。如果聚集在脑细胞上,就会引起智力障碍、记忆力减退,造成抑郁和痴呆;若是聚集在血管壁时,则会发生血管纤维性病变,导致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肌梗塞等心脏血管疾病。

由于脂褐质在体内沉积越多,对细胞组织功能活动的妨碍也就愈大,并会使人逐渐衰老,而老年斑也就是这种脂褐质沉积的具体表现。因此,寿斑也就变成了人体衰老的重要信号。

很多人认为,出现老年斑就是衰老的表现,其实这是不对的。年老和老年斑之间并不是完全的对等关系。因为老年斑的出现和发展是由多方面因素影响造成的。比如,有的是因为先天的遗传,有的则与某种营养缺乏有关,还有的跟紫外线照射有关,甚至吃鱼油过量都会导致过早出现老年斑。因为来源于深海鱼类脂肪提取物的鱼油,主要成分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如摄入过量,体内多余的不饱和脂肪酸就会发生过氧化反应,消耗抗氧化物质,出现细胞老化等情况,导致老年斑的出现。

当然,一些更简单的原因,也会形成老年斑样的斑点,比如油溅到手上,留下的色素沉着斑。另外,一些皮肤损害同样容易和老年斑混淆,如光化性角化病等。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如果老年斑发生了以下明显改变,应尽早到医院做个检查: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老年斑类皮疹,且迅速增多、增大;色泽突然变深,伴有瘙痒、疼痛;斑的质地变硬,表面变得粗糙,角化明显,剥脱后有小出血点;表面溃烂出血;周围出现毛细血管扩张和红润,基部扩大;局部淋巴结肿大等。

【自助健康小贴士】有效减少老年斑

1、多吃水果。如常见的芹菜、菠菜、洋葱、萝卜、杏仁及枣子等,都有助于清除面部疣斑,延缓皮肤老化。

2、补充维E。维E可减少“脂褐质”的形成,可延缓老年斑的出现。做菜时可选用豆油、玉米油、芝麻油等,增加维E摄入量。

3、常喝姜水。姜辣素是一种可对抗脂褐质的物质,存在于生姜中。因此,坚持每天饮用一杯姜水(可适量加点蜂蜜),可有效减少老年斑。

4.使用大蒜。大蒜也可以减少老年斑的发生,可将大蒜切成薄片,反复摩擦老年斑处,直至皮肤充血发红为止。

5. 食用黑木耳粉。将适量黑木耳碾为粉末,餐后热汤服用3克,可除面部斑块。

6.多食茄子。多吃些茄子,可降低血管栓塞的几率,减少脂褐质的沉积和老年斑的形成。因为茄子富含维生素A、B1、C、D,蛋白质和钙,能使人体血管变得柔软,同时还有散瘀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