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3169900000029

第29章

江陵沦陷于北方,是南朝衰败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失去江北地区的缓冲屏障,北方军队可以轻易渡江进攻南方,使江南军事上的防守相当困难,更不用说对北方发动进攻了。萧绎的焚书(其中很多珍贵的图书从此绝灭),是我国古代文化史上一大浩劫。

●高洋称帝建北齐

高洋是高欢之子。公元535年,高洋受封为骠骑大将军、太原郡开国公;公元547年任尚书令、京畿大都督。

公元549年,高欢长子高澄被杀,高洋继掌东魏政权。高洋革除高澄时不便于民的弊政,顺利控制了政局。

次年正月,孝静帝任命高洋为丞相,后又进爵为齐王。同年五月,高洋废孝静帝,即皇帝位,建立北齐政权,是为北齐文宣帝。高洋称帝后,励精图治,北齐国力达到鼎盛。

●陈霸先平叛建陈

陈霸先,字兴国,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自幼家境贫寒,却好读兵书。当过油库吏、中直兵参军,后因平乱有功,被提任为西江督护,很快又因平定交州李贲之乱有功,封为交州司马兼领武平太守(在今越南境内),后任振远将军、高要太寺。萧衍曾亲自召见陈霸先,并授予他直阁将军一职,封号新安子。

侯景叛乱后,陈霸先在始兴(今广东韶关)起兵讨伐侯景,后与征东将军王僧辩会合共进。公元552年,领军围石头城(今南京),大败侯景。侯景败亡后,陈霸先因平叛有功被梁元帝萧绎任命为司空、南徐州刺史,镇京口(今江苏镇江)。公元554年,西魏破江陵,梁元帝被杀。陈霸先与王僧辩请萧绎第九子晋安王萧方智以太宰承制,入居朝堂。公元555年,王僧辩屈事北齐,迎立北齐扶植的萧渊明为梁帝,陈霸先苦劝无效,便杀了王僧辩,立萧方智为帝。后又击退北齐的南下侵略,铲平了王僧辩余党的叛乱,晋封陈公,再封陈王。

公元557年,梁敬帝萧方智禅位,陈霸先代梁称帝,建立陈朝,改年号为永定,梁朝灭亡。

●宇文觉建立北周

北周是在宇文泰时期奠基的。宇文泰在西魏时期掌握实权,他的统治集团虽以武川镇军人为核心,但他能够广泛吸纳鲜卑贵族和关陇士族为其服务。他在当政期间,非常注意改革。用人方面采用惟才是举的制度。经济方面,下令颁行均田制。在军事上,创置府兵制。经过改革,西魏很快强大起来。

公元556年,宇文泰死后,他的儿子宇文觉继任太师等官位,封周公。第二年初,宇文觉废西魏恭帝自立,国号周,定都长安,史称北周。

●北齐凿石窟刻经

北齐文宣帝高洋开北齐佞佛之风,朝野热衷于传抄佛经、建造寺庙、开凿石窟,佛教刻经事业尤为炽盛。北齐骠骑大将军唐邕发愿将佛经刻之于名山,公元568年起在北响堂山开凿石窟,并在窟内外壁上镌刻《维摩经》《李经》《弥勒成佛经》各一部,前后历时四年才完成。

北响堂山刻经洞开我国佛教史上镌刻石经之风气,而且刻经地点集中于邺都附近及鲁南兖州一带山区。除北响堂山刻经外,还有南响堂山刻经(公元572年)、宝山刻经、祖徕山刻经(公元570年)、泰山刻经、水牛山刻经、尖山刻经(公元575年)等。宇文邕灭北齐后,亦在境内灭佛,而佛徒依旧刻经不辍,陆续又有邹峰铁山刻经(公元579年)、冈山刻经(公元580年)、葛山刻经(公元580年)、峄山刻经等,都是书刻面积巨大,空前绝后的摩崖大字。或楷或隶的刻经书体,既不同于北魏碑体楷书,也不像东汉隶书,风格雄浑简静,为后世欣赏和模仿。

●周灭齐统一北方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北周势力更加强大。公元575年,周武帝宇文邕亲率6万大军进攻北齐,八月占领河阴(今河南洛阳东北),但久攻金墉城不克,被迫退兵。

公元576年,宇文邕率兵再次进攻北齐,与齐军激战后攻占晋阳,又乘胜于第二年正月攻取邺城,俘虏了齐后主,齐亡。其后,北周又用较短的时间荡平了其他反抗势力,统一了中国北部。

●宇文邕灭佛治世

北周时,佛教、道教势力急剧扩张,不仅损害了政府的税收与摇役、兵役,也妨碍了世俗地主经济势力的扩展。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最重孺术,励精图治。在位期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都进行过一系列的改革。据《广弘明集》卷7《叙列代王臣滞惑解》载言:公元567年,蜀郡公卫元嵩上书说:“国治不在浮图,唐、虞无佛图而国安,齐、梁有寺舍而柞失。大周启运,远慕唐、虞之化,宜遗齐、梁之末法。”他的意见深受宇文邕的赞赏。道士张宾也上书请求废除佛教。于是,宇文邕召集群臣及名僧、道士,讨论三教的优劣。意在压低佛教的地位,定儒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可是,当时执掌朝政大权的是笃信佛教的大家宰宇文护,不表同意,加上道安、鄄鸾等上书低毁道教,因此,虽经多次讨论,三教未能定位。公元572年,宇文邕诛宇文护,始掌朝政大权。次年十二月,又召集群臣、道士、名僧进行辩论,始定出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的位次。由于名僧僧动、僧猛、静蔼、道积等奋起抗争,极力诋毁、排斥道教,又使这次的位次未能付诸实现。公元574年,宇文邕再次召集大臣、名僧、道士进行辩论。在会上,佛、道两家斗争非常激烈。据《续高僧传·智炫传》记载,智炫在辩论时力挫道士张宾,宇文邕为道教护短,斥佛教不净,智炫答道:“道教之不净尤甚!”

宇文邕这次原来只想罢斥佛教,由于道教的迷信方术和教义的虚妄,经道安、甄鸾、智炫等人的揭发,已经彻底暴露,因此,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即僧尼)道士,并令还民”。诏令发布之后,立即实施。“融佛焚经,驱僧破塔……宝刹伽蓝皆为俗宅,沙门释种悉作白衣”。

公元577年灭北齐后,宇文邕在邺城新殿多次召请名僧,解释尊儒灭佛的原因与意义,与会的500僧人都沉默不语,只有慧远明确表示反对,并且以阿鼻地狱相威胁。佛教徒任道林也上书反对毁佛,以因果报应进行恐吓。宇文邕表示自己不是五胡,无心信佛。他权衡得失后,最终决定在原齐国境内灭佛,寺院等“还准毁之”,于是,整个中国北部的佛教都被禁绝了。

周武帝这次灭佛比较彻底。据《房录》卷11记载:其时’‘毁破前代关山西东数百年来官私所造一切佛塔,扫地悉尽。融刮圣容,焚烧经典。八州寺庙(出)共四十千,尽赐王公,充为宅第。三方释子减三百万,皆复军民,还归编户”。

这次灭佛,北周政府不仅获得了大量的寺观财富,而且获得了近300万的编民,遂使生产日益发展,“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从而,为后来隋朝的统一和对突厥的斗争,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军事实力。

##第十五辑文苑奇葩

●放浪的竹林七贤

就在司马氏集团与曹魏集团斗争激烈的时期,在士阶层中,以嵇康、阮籍为骨干,包括山涛、阮咸、向秀、王戎、刘伶。他们以庄子精神为寄托,常寄情于竹林幽泉之乡,以纵酒谈玄、高尚其志而著称于世,史称竹林七贤。当时,司马氏集团权势日重,大肆诛杀曹魏集团的重要成员,不少名士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一部分名士对自己的前途丧失信心,对掩饰司马氏集团统治的名教也发生怀疑。于是便酣饮为常,放浪形骸,企图以此逃避严酷的社会现实。竹林七贤正是这些人的代表,但他们每个人的遭遇不尽相同。

●建安七子

王粲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人,是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的长史。汉献帝迁都长安后,王粲也迁移到长安,左中郎将蔡邕对王粲的才华感到惊异,极为赏识。

王粲17岁时,就被司徒所征召,朝廷任命他为黄门侍郎。因为当时长安的局势很混乱,他辞去职位,离开长安到荆州去投奔刘表。可是刘表因为王粲相貌丑陋,身体衰弱,一直不太重用他。刘表死后,曹操攻占荆州,王粲劝说刘表的儿子刘琼归附曹操。于是曹操就任命王粲为丞相椽,还赐给他关内侯的爵位。曹操在汉水之滨举行宴会,王粲分析天下俊杰,并举杯祝贺曹操旗开得胜,效法周文王礼贤下士。

后来,曹操又提升王粲为军谋祭酒。魏国建立以后,调任侍中。王粲学问渊博,见多识广,有问必答。在当时混乱的时局中,旧的礼制都废弃了,后来新订立的制度,经常由王粲掌管。

王粲记忆力惊人。曾有一回王粲和友人同行,读道旁碑文,才一过目,友人便问他:“现在您能把它背出来吗?”王粲回答说:“能。”居然一字不漏地把碑文背诵了出来。又有一次,王粲看人家下围棋,棋局搅乱了,王粲就替他们把棋子按照原来的局势摆好。下棋的人都不相信,就摆了另一局棋,用巾帕盖上,然后叫王粲重新在另一个空的棋盘上照样摆出来,两局棋相互对照,竟然不误一子。

他精于作算术,又善于写文章,提起笔来一挥而就,不需要改一个字,以致人们认为他是预先构思好的。即使再加以精心推敲,也不能写得更好了。他著有诗、赋,论、议等文章将近六十篇。

建安二十一年,王粲跟随曹操东征孙吴。建安二十二年春,因病死于途中,那时他只有四十一岁。

徐斡是司空府军谋祭酒的僚属,担任五宫中郎将文学的职务。

陈琳以前是何进的主簿,当时何进想要消灭众宦官,何太后不同意,何进就召集各地的勇猛的将领,叫他们一齐领兵向京师进军,想以此威胁太后。陈琳劝阻何进,何进不采纳他的意见,最终自取其祸。后来陈琳避难到冀州,袁绍派他主管写文章的事。袁绍父子失败以后,陈琳归顺了曹操。曹操对他说:“你以前为袁绍写檄文声讨我,罗列我的罪状也就罢了,憎恨坏人到他本人就够了,如何还要牵连到我的父亲、祖父呢?”陈琳连连认罪,曹操因爱他的才,也就不再追究他的罪责。

阮瑀年轻时跟着蔡邕学习。建安中,都尉曹洪想要派他担任掌书记的职务,阮瑀不同意,最后仍没有屈服。后来曹操用陈琳、阮瑀二人一起作了司空军谋祭酒,掌管记室。当时军国中的各种书信、文告,都是陈琳,阮瑀二人所写。以后调陈琳担任了统帅手下直属部队的将领,阮瑀做了仓曹的属官。应瑒、刘桢分别被曹操征召,做了丞相府的属官。应瑒调任平原侯庶子,后来又任五官将义学之职。刘祯因犯了不敬罪而被判刑,在刑满释放以后,仍回官署任职。他们每人都写过文、赋数十篇。

阮踽于建安十七年逝世。徐斡、陈琳、应砀、刘桢于建安二十二年先后去世。那一年发生瘟疫,徐斡、陈琳、应砀、刘桢等几个人,一下子都去世了。

徐伟长却既有文才又有好的名节,清心寡欲,不慕荣利,不爱虚名。他著有《中论》二十余篇,都是立论有据,文采雅致,足以流传后世。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孙子。他的曾祖父孔尚,做过巨鹿太守。他的父亲孔宙,做过太山都尉。孔融从小便有出众的才干,当时河南尹李膺名气很大,他关照门下要有选择地通报宾客的求见,不是当时的名贤和世交的子孙,一概不见。

孔融十余岁时,很想看看李膺是怎么样的人,就到了李膺的家门,对管门的说:“我是李先生的通家子孙。”当李膺会见孔融时,就问道:“您的祖辈,曾与我家有交往吗?”孔融说:“是的。我的先人孔子与先生的先人李老君因有一样的德义而相互作为师友,那么,我与先生是代代的世交啊!”在座的人对他感到惊奇,都说:“这是与众不同的孩子啊!”稍后,太中大夫陈炜来了,同座的人把刚才所发生的事告诉他,陈炜说:“小时候聪慧,长大了不一定就突出。”孔融回答说:“就拿你刚才所讲的话看,先生小时候,岂不是很聪明的吗!”李膺大笑,回头对孔融说:“您长大了,一定会成为能任大事的人才。”

这些文人,鲁国的孔融、广陵的陈琳、山阳的王粲、北海的徐斡,陈留的阮瑀、汝南的应瑒、东平的刘桢等七个人,学问很广博,无所不学,文辞能创新,从不因袭,都凭着自己的才能创作。他们象驰骋千里的骏马,在文坛上并驾齐驱,后世称之为“建安七子”。

●一代才女蔡文姬

蔡琰,字文姬,陈留圉人。她父亲蔡邕是东汉有名的学者,精通天文、历法、数学,对音乐、文学的造诣很深,诗、赋、散文都写得很好。同时,也是书法家和经学大师。他待人谦和,没有架子,慕名来访、登门求教的人很多,家中经常座无虚席。

蔡文姬自幼聪明好学,在这书香世家的熏陶下,她还是少女的时候,就已经长于文学和音乐。有一次,父亲在黑夜里弹琴,忽然“崩”地一声断了一根弦。在一旁静听的文姬说,断的是第二弦。父亲认为她是偶然猜中的,又故意把第四弦弄断,问是哪根弦。文姬立即回答是第四根弦。女儿的辨音能力使蔡邕也极为吃惊,从此对她更加钟爱,视若掌上明珠。

蔡文姬成年之后,结婚不久丈夫就死去。她回到父亲身边,父亲被政敌打入狱中,判了死刑,在狱中悲愤地死去。文姬眼见与生父死别,却毫无打救的办法。父亲死后,祸不单行,孤苦伶仃的文姬在战乱中又同大批难民一起,被南匈奴掠去。这是公元195年,文姬只有22岁。在那离乡背井的荒远地带,她当了一个匈奴首领的妻子,一住12年,生了两个孩子。后来,她终于有机会回到中原,原来的蔡家只剩下她一个女子。她与屯田都尉董祀结了婚,董祀对她关坏备至。夫妻感情甚好,生活稍安。

文姬归汉后,凭着自己的记忆,把父亲曾亲口教她背诵的四百多篇作品记录下来,使之得以流传后世。今天看到的蔡邕的作品,就是这样保留下来的。

●《三都赋》洛阳纸贵

西晋时期有一位作家叫左思。左思年少时,脑子比较迟钝,父亲教他写字,他总写得歪歪扭扭,不像样子;教他弹琴,他怎么学也弹不出一支完整的曲子来。左思的父亲很生气,指着左思对朋友说:“我这儿子真没出息,学什么都学不成。”左思听了很难过,从此下定决心,刻苦读书,终于取得了成就。

西晋统一后,成都、建业、洛阳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左思下决心以赋的文体写一篇描写这3个都城的文章。为创造优美的文句,左思在室内、庭院、厕所等处的墙上,都挂了纸笔。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想出了好词句,就随手写在挂着的纸上。当时西晋有名的大文学家陆机听说左思准备写《三都赋》,就嘲笑他不自量力。但左思坚持不懈,经过10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三都赋》。《三都赋》传出以后,人们争相传阅,京城里的文人和富豪贵族,都争着买纸来抄写阅读,一时把洛阳城里的纸都买光了,纸价因此突然大涨。这就是“洛阳纸贵”的来历。

●一代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姓张,名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在今河南)人。张仲景天赋聪颖,勤奋好学,少年时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

据说有一天,他遇到闻名当世的才子王仲宣,当时王仲宣有20多岁,张仲景看了看他,对他说;“你已身患疾病,到40岁时就会落眉毛,落眉半年之后就会死去。”并且告诉王仲宣服用五石汤可免一死。王仲宣不相信他的话,拿了五石汤但没有服用。过了几天,张仲景又见到王仲宣,就问他:“你服药了吗?”王仲宣说:“服了。”张仲景说“从你的气色看来,你并没有服药,你为何这样轻视生命呢?”王仲宣依然不相信,后来过了20年,果然如张仲景所说,王仲宣开始落眉毛,187天后死了,跟20年前张仲景说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