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王充路过街头,看见一个道人盘腿而坐,面前放着一尊金佛,黄绫上写着“如来算命”四个篆字。那道人口里念念有词:“各人吉凶祸福,佛祖了如指掌。祥者佛祖点头,歹者佛祖不动。”王充逢场作戏,问道:“我想做生意,不知能否赚钱?”只见那老道对佛像深深作揖,微睁双眼,口中念念有词,然后拿起金戒尺,在佛像前后左右绕了几圈,佛像当即频频点头。老道双手合十,奉承说:“恭喜,恭喜,日后你定能发财!”并要了王充三两纹银。第二天,王充带了个泥塑金佛又到街上,对那老道说:“请试试这个如来菩萨灵不灵。”老道一愣,慌忙拿起那尊小金佛溜了。就这样,王充在众人面前破了那道人的骗入机关:佛像是铁制的,佛像的头可以动。那金戒尺则一头是铁,一头是磁石。那道人如要佛像点头,便握铁质的一端,使磁石的一端在佛像头部绕动,这样,佛像哪有不点头之理,反之则一动不动。
王充是东汉时期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无神论者。他在批判当时的神学迷信中,捍卫和发展了先秦以来唯物主义的思想传统,建立了元气自然论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的思想成就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他本人也被称为中国最早的“通明博见”的无神论者。
●发明家蔡伦造纸
蔡伦,字敬仲,从小因家境贫困,被送进皇宫做了一名小太监,成为皇太子刘肇的侍从。章帝刘炬死后,刘肇做了皇帝,是为和帝。蔡伦被提拔为中常侍,兼任少府的尚方令,负责监制宫中御用的军械、用具和器皿。蔡伦本来就喜欢发明创造,如今让他负责用具、器皿的制作,正合心意。他看到写字用的绢帛太贵,丝棉纸也不便宜,竹简太笨重,麻纸又不宜书写,就想制造出一种既廉价又适宜书写的纸来。
蔡伦先研究了民间制造麻纸的技术。他发现制造麻纸很简单,只要把麻捣烂,压成薄片就行了,可这样造出来的纸太粗糙了。于是,蔡伦就把工艺弄得精细些,把麻捣得很烂,这样做成的纸是细腻一些了,可是麻里还有一些粗纤维捣不烂,做成的纸仍然不适宜写字。蔡伦想,麻能造纸,是因为它有纤维,那么,破布、破鱼网、树皮也有纤维,是否也能造纸呢?他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浸在水里,用水煮,煮软后捣烂成浆,再用清水漂,然后把捣烂的纸浆刷在细帘子上,等细帘子上结了一层薄薄的而又均匀的纸浆后,把它晾干,揭下来就成了一粥洁白细腻的纸了。这样,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试验成功了,造出的纸不仅价格便宜,而且轻薄耐用,是一种理想的书写材料。
公元105年,蔡伦把自己的试验结果上奏刘肇。刘肇称赞了他,让他继续改进,造出更多更好的纸。蔡伦的造纸术很快传遍了全国,人们对蔡伦造纸的工艺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造出来的纸越来越精美。人们读书写字,已不再需要一捆捆的竹简了。后来,汉安帝为了表彰蔡伦的功绩,封他为“龙亭侯”,世人把根据蔡伦改进的方法造出来的纸,叫做“蔡侯纸”。
纸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最初传到了朝鲜和日本。大约在唐朝的时候,造纸术通过西域传往欧洲。到19世纪,纸开始覆盖全世界,为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虞诩奇谋破羌兵
公元114年至119年,西南方的羌人发动武装起义,进攻汉朝的城池,汉安帝刘枯派任尚为中郎将,到与羌人交界的地方去驻守。朝歌长虞诩对任尚建议成立骑兵。任尚把虞诩的计划写成奏章,向刘枯请示,刘枯立即批准实行。任尚按虞诩的办法,精选出一万骑兵,率领这一万多人进攻丁奚城(在今宁夏灵武南部),首战大胜。城中叛军首领杜季贡开城逃跑,被汉军杀死四百多人,夺得大量的牛马财物。任尚又将这次胜利的情况向皇帝详细报告,叙述虞诩的功劳。刘枯加封虞诩为武都太守(在今甘肃),命令虞诩立即上任。
虞诩接到任命后,立即率领下属到武都去上任,走到陈仓时,接到报告说前面有几千羌兵驻守,不能通过。虞诩叫随行人停下来,说要去调集大队人马保护自己,又假造了一封信,信中说支援的兵马很快就到,却故意让羌兵知道。羌兵已经在丁奚城吃了一次亏,赶快撤兵到别的地方去了,虞诩才顺利地通过了陈仓道。
通过陈仓以后,虞诩叫部下的士兵加紧赶路。虞诩到了武都,一查兵员数量,不足三千人,非常着急,只好加紧训练。不久就接到报告,羌兵几万人正在进攻赤亭(在今甘肃),情况很紧急。虞诩先不忙着去救援,却派出一支战斗力很弱的部队去赤亭进攻羌兵。两军一接触,汉兵立即败退逃回武都城中,羌兵随后追来,又把武都围住。羌兵围住武都以后,开始向城内进攻。虞诩命令士兵放箭,羌兵攻了几次都没攻进来,反而死伤了许多士兵,只好暂时退下,等候机会再来攻城。
虞诩见羌兵退走,知道他们还要再来,便又使了一条疑兵计。第二天一大早,虞诩将城门大开,把三千士兵全部带出城外,命令士兵们一会儿出东门进北门,一会儿又出北门进东门,每出一次门,就换一次衣服和旗帜。羌兵远远看到汉军不断进出,穿的衣服、旗号又不同,认为汉兵在布置进攻,也不知道有多少汉兵在城中,不敢继续进攻,连忙后退。
当羌兵退到一条浅水河滩上时,汉兵就乘势追赶,羌兵大败逃走。虞诩赤亭、武都一战扬名天下。
●许慎著《说文解字》
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由个人独立编纂完成的集大成的字书,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异体字)1163个。此书完全改变了周秦时代训话词典的方法,开创了全面系统解释字的形、音、义的新体例,构成了严整的字典编纂格局。全书以小篆为主体分析字形结构,分列为514部,始一终亥,部与部的排列顺序以部首的笔画和形体结构近似为准则。
许慎科学而有条理地分析阐述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文字的功用、汉字的构造等,在实践和理论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所收的字有经书(特别是古文经)中的常见字,包括篆文、古文、籀文、俗体等,既有先秦的字,也有汉代新产生的字,为后代考查汉字发展的历史提供了极宝贵的材料。近代识别甲骨文、金文,多依赖于这部工具书。
●两帝兴党锢之祸
自159年梁冀死后至167年汉桓帝死,几年间宦官势力几乎达到独霸政权的地位。内外重要官职多被宦官党徒把持,官僚集团的道路比梁冀死前更狭窄了。耿直派官僚、名士、太学生以及地方官学生、私门学生结成广泛的士人集团,展开了士人、宦官间的斗争。
耿直派官僚大都是名士出身。有些人已经做了大官,仍保持名士身份,如李膺做河南尹,与名士郭泰等人交结,被士人推为名士的首领。另外太学生3万余人,以郭泰、贾彪为首领。郭泰等人结合陈蕃、李膺等耿直派大官僚,评论朝政,褒贬人物,公卿大臣竭力接待士人,希望免受恶评。166年,汉桓帝指名士李膺、范滂等200余人为党人,下狱治罪。167年,汉桓帝赦党人回家,禁锢终身,不许再做官。这是第一次党锢之祸。
陈蕃等人死后,汉灵帝大兴党狱,杀李膺、范滂等一百余人,禁锢六七百人,太学生被捕1000余人。党人五服内亲属以及门生故吏凡有官职的人全部免官禁锢。这是第二次党锢之祸,对士族的打击是惨重的,内外官职几乎全部被宦官集团占据了。
●黄巾遍地大起义
东汉后期,宦官和外戚争权夺利,弄得社会极不安定,再加上各地水灾、旱灾和蝗灾不断,豪强地主乘机兼并土地,无数灾民没了活路,离乡背井成了流民。公元184年,汉灵帝刘宏在位的时候,终于爆发了一次波澜壮阔的黄巾大起义。
黄巾大起义是张角领导的。张角是巨鹿(在今河北)人,太平道的首领。太平道是道教的一派,以《太平清领书》作为他们的经典,宣传“黄天太平”思想,认为只有到了太平的时代,人们才能不愁吃穿,过无忧无虑的日子。张角本人懂点医道,常常免费给农民治病,病治好了,他就劝人家参加太平道。穷苦农民为了摆脱眼前困苦的生活,把张角看成是自己的救星,都纷纷信奉太平道。大约十年的时间,太平道的信徒发展到了几十万人。
张角按军事编制把信徒编为三十六方,大方一万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一方都指派一名首领去领导,叫做渠帅。三十六个渠帅都听张角统一指挥。张角还制定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十六字起义口号。张角手下最得力的弟子是大方渠帅之一的****义。他经常到首都洛阳联系,传达张角的命令。张角叫他先把荆州、扬州两地的信徒几万人调到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北)集中,作为起义军的主力,以便配合首都附近各州郡的起义军进攻洛阳。
在预定的起义日期前一个月,济南的起义军中出了一个名叫唐周的叛徒,他写信给政府告密。起义的消息泄露了,东汉政府逮捕了****义,在洛阳当众把他杀害。在洛阳受牵连被害的有一千多人,起义者的鲜血染红了洛阳街头。
东汉政府还下令搜捕张角。张角得知消息以后,连夜派人赶去通知各地的信徒,叫他们立即发动起义。叛徒的告密虽然打乱了起义的日程,使得起义军牺牲了一个重要领袖和一千多名战士,但是并不能扑灭起义的烈火,各地的太平道信徒早已组织起来,有了充分的准备。
接到张角的命令以后,三十六方立即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用黄巾裹头,作为“黄天”的标志,因此被称为黄巾军。张角自己称为天公将军,他的两个弟弟张宝和张梁称为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他们三个人共同指挥起义军的战斗。
起义军每打到一个地方,就焚烧当地的官府衙门,攻打豪强地主的坞堡,捕杀为非作歹的官吏和地主。地方州郡的长官和大地主吓得纷纷逃窜。十几天工夫,封建统治的秩序就被打乱了。
最后,黄巾起义被东汉政府镇压下去了,但它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第十三辑三分天下
●刘关张桃园结义
刘备是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字玄德,据说是西汉皇帝的本家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不过传到他这一代的时候,家境已经很贫苦,只能靠和母亲一起编卖草席、麻鞋过日子。
东汉灵帝末年,社会发生****,刘备得到中山(今河北省定县)富商张世平、苏双的帮助,招募义兵,组织地主自卫武装,关羽、张飞前来应募。
张飞字翼德,是刘备的同乡。他性情暴躁,但为人直率,有什么就说什么,有一身武艺,好见义勇为。
关羽字云长,是河东解良(今山西省解虞县)人,据说他本来并不姓关,因为年轻的时候好打抱不平,常常招惹是非。父母为了让他不再惹事,就把他关在后园空房里。有一天,关羽实在闷得慌,就偷偷地打开窗户跑了出来。突然关羽听到有啼哭声,便顺声找过去,发现是一老人在哭。一打听,知道是县令的小舅子仗势欺人,强娶她的女儿。关羽十分气凌,提着宝剑,就去县衙门把县令和他的小舅子杀了:闯了杀身之祸,关羽不得不逃离家乡。当他逃到潼关时,看见潼关城门上正挂着悬赏捉拿他的头像。凡是进出关卡的人,都要检查。他整了衣服,大胆地走到关卡前,对盘查他的士兵说:“我姓关……”从此以后,他就以假为真,改姓关了。
关羽过了渔关,东行到琢郡,结识了张飞。恰好刘备招兵,他俩就去报名了。刘备看他们武艺高强,很有才干,就和他们在花红叶绿的桃园里结拜为兄弟。刘备是老大,关羽是老二,张飞最小。他们对天发誓,表示要同心协力,干出一番事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桃园结义”的故事。
●关东群雄讨董卓
董卓入洛阳,在朝廷中废帝更立,自封相国,独揽大权,造成中央无力,汉室空虚。
公元190年,关东各豪强地主集团汇集了12支军队(史称“关东军”),推举袁绍为盟主,分路逼攻洛阳、讨伐董卓。河北军有屯兵酸枣(今河南延泽北)的衮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邀,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还有驻军河内的勃海太守袁绍,河内太守王匡。冀州牧韩馥在邺城(今河南安阳北)供给军资。河南军有屯兵颖川的豫州刺史孔仙和驻军南阳的后将军袁术。除此之外,奋武将军曹操与骑都尉鲍信也带募兵到酸枣汇聚。
然而,关东军虽声势浩大,名为为国除患、重振汉室,实则拥兵自重,借机发展个人势力。他们为保存实力,日日置酒高会、歌舞于前,按兵不动,都不想先与黄军刀剑相刃。曹操对此非常气愤,呼吁关东军将帅齐心协力,团结奋战以讨****。但诸军将领各怀心机,对曹操所言根本不予理睬。曹操愤然率军单独行动,曹军从酸枣出发向西进军。董卓派大将徐荣率兵迎击,双方大战于荣阳(今河南荣阳东北)。曹军因多为新兵,缺乏训练,数量又少,大败而归。曹操本人被流矢射中,险些丧命。曹操败北回师,再次建议合力共击董卓,仍未奏效。
公元191年,长沙太守孙坚进军洛阳,董卓亲自率兵迎战,被孙坚击败而退出洛阳,西入长安。董卓西迁,中原无主,各路豪强都欲称雄。当时豪强中势力最大的袁绍、袁术兄弟二人都想借机称帝,遭到列强一致反对。关东联军就此解体,诸豪列强公开地进行割据和兼并的混战。
曹孟德趁势崛起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谯县(在今安徽)人。他本姓夏侯,他的父亲叫夏侯嵩,因为过继给宦官、中常侍曹腾做养子,才改姓曹,叫曹嵩。曹嵩曾在东汉担任过司隶校尉(纠察京师百官及所辖附近各郡)和大司农(九卿之一,掌管国家赋税、盐铁及财政收支大权),以后又买了个太尉官职。
曹操从小博览群书,尤其爱读兵家著作。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担任了皇帝的侍从官。不久,他调任洛阳北部尉,管理洛阳北部的治安。黄巾军起义时,曹操是骑都尉,因为镇压黄巾军有功,被封为济南相(封国的丞相称为相,相当于济南的郡守)。
董卓进洛阳时,曹操任典军校尉之职。董卓想拉拢他,提升他为骁骑校尉。具有政治远见的曹操早就看透了董卓的真面目,别看董卓现在权倾朝野,百官对他百依百顺,但他的倒行逆施必然会使他身败名裂。曹操不仅不愿投靠董卓,反而下决心除掉董卓因此,曹操行刺未遂后便改装易名,只身从洛阳跑了出来。
曹操在逃跑的路上,干了一件令人寒心的事。他知道董卓不会轻易放过自己,一路上小心谨慎,夜行昼伏。当走过成皋时,想起了父亲的好朋友吕伯奢住在此地。他就去了吕家的庄园,一是休息一下,二是打听一下父亲的情况。不巧,他到时正好赶上吕伯奢没在家,吕伯奢的5个儿子很热情地接待他,并挽留曹操歇在家里。曹操留了下来,却不由得犯起疑心:“他们为何对我如此热情?是不是想稳住我,好去报告官府呀?”他越想害怕,哪里还睡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