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认为:如果投资人财富增加的速度比美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更快,那么所有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NP的比率形成的曲线必须不断上升、上升再上升。如果GNP年增长5%,而希望市值增长10%,那么这条曲线必须迅速上升到图表的顶端。而事实上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实巴菲特对这个指标的涵义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一句话:长期而言,上市公司股票总市值的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基本一致。换句话说,股市长期是一台称重机,称出的是国民经济增长。
巴菲特分析了过去80年来美国所有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NP的比率,他发现的规律是: “ 如果所有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NP的比率在70%~80%之间,则买入股票长期而言可能会让投资者有相当不错的报酬。 ”
这项指标在1999年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1999年全年以及2000年中的一段时间,这个比率接近200%,这是一个很强烈的警告信号。巴菲特说,在这个时候购买股票简直就是在玩火自焚。
2000年,美国股市开始持续下跌。2001年网络股泡沫破灭,道琼斯指数从高点大幅回挫2000点时,很多人都在讨论重返股市的时机。但当时股市总市值仍相当于美国GNP的133%,所以巴菲特并未轻举妄动。
从 2000年3月24日最高的1552.87点,到 2002年10月10日最低跌到768.63点,32个月下跌超过50%。巴菲特成功避开了股市大跌。
有学者计算了1992年到2008年中国所有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DP的比率,结果发现,这个指标与上证指数几乎完全同步。
2000年底股票总市值与GDP的比率创9年新高,达到48.47%,上证指数年底收盘于2073点,也创9年新高。
2005年股票总市值与GDP的比率创9年新低,仅有17.7%,上证指数年底收盘于1161点,也创7年新低。
2007年底股票总市值与GDP的比率创16年最高,达到127%,上证指数年底收盘于5262点,也创16年以来最高。
如果你看了巴菲特2001年的文章,知道股票总市值与GNP的比率在70%~80%之间是合理的,那么即便研究者采用的数据是GDP,2007年高达127%肯定是过于高估了。
如果你看到了,也做到了,在2007年底退出股市,那么你就能避免2008年一年下跌66%的悲剧。
这里要说明的是,运用巴菲特的股市指标,长期投资成功的概率更大,但短期未必。短期内股市波动无法预测,没有人也没有什么指标可以预测得准。
通货膨胀与股票市场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7.1%。其中,城市上涨6.8%,农村上涨7.7%;食品价格上涨18.2%,非食品价格上涨1.5%;消费品价格上涨8.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6%。从月环比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2007年12月上涨1.2%。
1.消费者物价指数
CPI全称为Consumer Price Index,中文意思是消费者物价指数。其反映的是根据和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动力价格所统计出来的一个指标。其作用是对通货膨胀水平的一个量化体现。通俗地说,现在我们吃的、喝的、用的一些物品,很多价格都在涨,那到底涨了多少呢?这就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尺来衡量,这个标尺就是CPI。
我国的CPI是按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这八大类来计算的。这八大类的权重总和加起来是100。其中,食品所占比重最大,包括:粮食、肉禽及其制品、蛋、水产品、鲜菜、鲜果。
在每一类消费品中选出一个代表品,比如大多数人是吃米还是吃面,是穿皮鞋还是穿布鞋等。国家统计局选出一定数量的代表品,把这些代表品的物价按每一月、每一季、每一年折算成物价指数,定期向社会公布,就是我们所说的官方的CPI。
CPI作为一个固定的价格指数,不反映商品质量的改进或者下降,对于新产品也不加考虑,它所考量的只是和居民生活相关的一些商品及劳务价格。
当CPI升幅过大的时候,表明居民生活成本较之以前变高,如果你的收入没有增加那么相对于社会环境来说你的收入实际是降低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说去年你得到100元没有花掉,而今年CPI上升了6%,那么你现在用这100元其实只能买到相当于去年94元就能买到的商品及劳务服务。
因此CPI的大幅上涨,即最通俗的说法“涨价”,是不受欢迎的。如果CPI升幅过大,则通货膨胀就会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央行即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继而导致经济前景不明朗。
CPI的变化会对股市产生一定的影响。CPI增幅过大,会导致通货膨胀,而央行为了抑制通胀,会采取加息等紧缩策略,继而导致股市流动资金的减少,而减小股票的买盘。根据供求关系,股票买盘小的情况下其价格就会下跌。反之,如果CPI降低,则股市走热,股票上涨。
CPI计算体系是1993年确立的,但一直以来,不为人们所重视。2007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设定了3%的CPI目标,这一底线,也被认为是央行加息的“警戒线”。但自2007年5月开始,这条警戒线,却被轻松突破。
2007年5月,CPI增速首次越线,达到3.4%,6月再上新台阶,达到4.4%。到了8月,已是“连升三级”,达到了令人瞠目的6.5%。8月8日,曾经一心力保3%的央行甚至发出了“防止物价全面上涨”的警告。但是,CPl只稍微放慢了脚步,9月降到6.2%。随后又急速上涨,直到2008年2月份的8.7%,达到11年来新高。以食品类价格为例,食品类商品价格同比上涨23.3%,其中,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45.3%(其中猪肉价格上涨63.4%)。难怪大连动物园内很多老虎都吃不饱了,看来CPI的增长要让老虎吃素了。
细心的人士会发现,从2007年以来,我国物价开始快速上涨,那些不断涨价的产品总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粮食、蔬菜、食用油、煤炭、电、自来水、天然气等,为什么这些生活必需品会涨得这么快呢?
粮食、蔬菜、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可以说是一种必然,因为我国耕地面积有限,土地资源为不可再生资源。在有限的土地上种植粮食要等上一年半载才能收获,而打下的粮食还需要进一步加工才能上市,所以说靠耕种土地赚钱很慢,于是越来越多的土地变成了住宅或厂房,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工业是快速致富之路,这也是全球性的趋势。所以,在稀缺土地上种出来的粮食也就变得稀缺了,与人们生活相关的米、面、油等必需品也就不得不涨价了。我国的物价指数虽保持在7%左右的水平,但真正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CPI指数实际上更高,只是总体数值被那些降价促销的耐用消费品摊平了。
消费价格总水平的上升,将进一步增加生活成本,影响居民的幸福水平。房价不断上涨,让有些人发现,买房不如买房地产股划算;黄金价格不断上涨,于是买不起实物金还可以买黄金股;吃不起猪肉可以买农业股。通胀环境中,人们可以想到什么产品价格上涨就买产销这种产品的企业股票,这样就能够做到“跑不过刘翔,但总能够跑过CPI”,不过要注意的是,要把握好通胀概念然后再投资。
2.通货膨胀的概念
简而言之,通货膨胀就是指经济生活中,整体物价水平持续性的上升。这个定义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是整体的物价水平。这是指全社会总的消费品和生产品等所有可供交易的物品的价格整体上涨,比如说,你今天去买菜,发现因为苹果歉收所以价格上涨了,但是其它水果和蔬菜的价格没有变,这不叫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必须是整体价格的上涨,让你感觉手中的钱不值钱了,能买到的东西更少了。
第二是持续的价格上涨。这是说价格上涨已经呈现出一定的趋势,不是偶而出现的。比如说,这一段时间由于铁路运力受影响,某个城市的蔬菜供给跟不上来,蔬菜价格普遍上涨,但是过一段时间又恢复了,这也不叫通货膨胀;再比如,东北寒冷的地方,一到冬天蔬菜的生产成本较高,绿色蔬菜都会涨价,这也不叫通货膨胀,是供求关系引起的。通货膨胀必须是在一定时间内持续的价格上涨的现象。
经济学家把通货膨胀通常分成:需求推动型、供给推动型、供求混合推动型和滥发纸币型,通过分类来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
3.需求推动型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渡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大小的货物",按照经济学家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此时,由于劳动和设备已经充分利用,因而要使产量再增加已经不可能,过渡的需求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
4.供给推动型通货膨胀
从供给的角度来看,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即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为供给型通货膨胀,是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而造成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大致有:工资过渡上涨,利润过度增加和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工资过渡上涨所造成的成本增加而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工资是生产成本的主要部门。工资上涨使得生产成本增长,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厂商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数量减少,于是引发了通货膨胀。
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是指厂商为谋求更大的利润导致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与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一样,具有市场支配力的垄断厂商也可以通过提高产量的价格而获得更高的利润,结果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
造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依赖于进口,那么,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就会造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其形成的过程与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是一样的,如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期间,石油价格急剧上涨,而以进口石油为原料的西方国家的生产成本也大幅度上升,从而引起通货膨胀。
5.供求混合推动型通货膨胀
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结合来看,在实际中,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因各种原因同时推进的价格水平上涨,就是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
6.滥发纸币型通货膨胀
还有一种观点,直接抛开这些经济的直观现象而剖析本质,认为通货膨胀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
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经说过,“通货膨胀无论何时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这就是说,通货膨胀本质上是由于钱太多了而导致的。
7.通货膨胀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如果用通俗的话来解释通货膨胀,那就是钱不值钱,钱变“毛”了。除了钱贬值之外,通货膨胀还有其他的影响:
首先是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在通常情况下,借贷的债务契约都是根据签约时的通货膨胀率来确定名义利息率,所以当发生了未预期的通货膨胀之后,债务契约无法更改,从而就使实际利息率下降,债务人受益,而债权人受损。其结果是对贷款,特别是长期贷款带来不利的影响,使债权人不愿意发放贷款。说白了,在没发生通货膨胀的时候,你借给别人1000元钱,能干很多事情。结果发生的严重的通货膨胀,别人再还你这1000元钱的时候,你发现已经不像原来那么值钱了,什么都买不到。这等于是说借钱的人受益,而债主却承担了损失。
其次是在雇主与工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这是因为,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工资增长率不能迅速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从而即使在名义工资不变或略有增长的情况下,使实际工资下降。实际工资下降会使利润增加。利润的增加有利于刺激投资。工资的调整总是慢半拍的,即使经济中发生了通货膨胀,工资的上涨也总是慢,你发现自己赚到的钱永远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东西越来越贵,可是自己却挣的越来越少,于是严重影响了生活。
第三是在政府与公众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众。由于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名义工资总会有所增加,随着名义工资的提高,达到纳税起征点的人增加了,有许多人进入了更高的纳税等级,这样就使得政府的税收增加。但公众纳税数额增加,实际收入却减少了。政府由这种通货膨胀中所得到的税收称为“通货膨胀税”。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实际上是政府对公众的掠夺。这种通货膨胀税的存在,既不利于储蓄的增加,也影响了私人与企业投资的积极性。还有就是,政府通过发行公债,往往是债务人,而购买公债的广大居民则是债权人,通过上面的分析就可以知道债权人是受益的,那么政府也会通过通货膨胀受益。
第四是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除了刚才提到的几点之外,经济学中还专门有几个名词来阐释这个现象。
——菜单成本,是指厂商改变加工,需要重新印刷它的产品价格表,想客户通报改变价格的信息和理由;所有这一切都会引起一笔开支和费用。
——鞋底成本。当发生通货膨胀时,人们必须频繁到银行去存钱,以保证所持资金的市值。这样频繁地光顾银行,必然使鞋底磨损得较快,所以将这种成本称为鞋底成本。可见通货膨胀给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变。
除了这些有形的影响之外,通货膨胀最可怕的是影响了人们的信心,终日惶恐的生活在物价上涨的压力之下,使得人们担心生活便无法正常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严重影响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甚至会影响国家的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三次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分别发生在1980年,1988年和1994年。综合来看,通货膨胀对人们的生活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措施防止通货膨胀的继续攀升,以保证生活的稳定。
8.通货膨胀、GDP与股票市场
高通货膨胀下的GDP高速增长是泡沫经济的表现,经济形势有在矛盾激化中恶化的可能。
通货膨胀企业成本上升;重复建设最终导致供大于求;与此同时,通货膨胀导致居民实际收入下降(实际购买力下降)。三种因素同时发生作用,导致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最终引发股票价格的大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