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老狐狸处世心经(大全集)
3169100000059

第59章 老狐狸处世方圆经(14)

我们从来不要求大人物能体察小人物的内心,只企求他们不要妨碍小人物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我们从来也不敢奢望人类有一天会变得天使般美好,我们只祈求今天比昨天更好,明天比今天更好,就足够了。

不论走到东还是走到西,只要静观我们的生活,就可以发现,人并不是对所有的东西都敢奢望的。有时,他要得很少,很可怜,有那么一点就够了。雨天的一把雨伞,情绪低落时的几句安慰,生日的一张贺卡,平日的一个问候电话……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常常会发挥意想不到的功效。

凡事都往好处想,知足常乐

我们经常看到许多生活异常艰苦的人总是笑口常开,而且一般的情况常常是越是艰苦越是感到知足。这种生活态度常常叫外国人看了莫名其妙,很容易误以为这是中国人的惰性。其实,中国人的知足,是一种做人的艺术,它小半出于无奈,大半源于内在精神世界的充实丰富以及应付人生世事的自如圆满。你要懂得,知足或不知足,都不是生活的目的。人生的目的当是寻求既有生活的快乐。知足如果能够常乐,则不妨知足。知足是对现实生活欣然接受,当一个人无法改变生活的处境时,他除了欣然接受以外,还能有更明智的选择吗?人若有此种想法,在顺境里能优哉游哉,在逆境中也能安之若素。

1. 理解生活真相

人生常常是无奈的,有时候会被迫置身于极不情愿的生活境遇里,甚至会落到万念俱灰的地步,但是一旦他想到自己好歹有幸还拥有一个可爱的人生,便又知足地笑起来:“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怕无处下金钩。”“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孔子游泰山,遇到一位不知是何许人者,鹿裘带素,鼓琴而歌。孔子见而问:“先生何乐也?”对曰:“天生万物,人为贵,吾得为人,一乐也;男女有别,男为尊,吾得为男,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行年七十矣,三乐也;贫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终,居常以待终,何不乐也?”

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知足是我们在深刻理解生活真相之后的必然选择。猛兽易伏,人心难降;壑易填,人心难满。生活所能提供给欲望的满足总是有限的。在人的现实生活中,“足”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不足”则是绝对的,永恒的。假如一个人处处以“足”为目标不懈追求,那么他所得到的结果将是永远的不足;如果一个人以“不足”为生活的事实予以理解和接纳,那么他对生活的感受反倒处处是足的。

2. 足与不足的调和平衡

做人的知足艺术正表现在足与不足的调和平衡。知“不足”所以知足;不知“不足”,所以不知足;“不足”可以知足;不知足,便总是“不足”。由此可见,知足就是一个人自觉协调人心无限欲望与现实有限条件两者关系的过程。它用什么来协调?用“知”来协调。足不足是物性的,而知不知则是人性的。以人性驾驭物性,便是知足;让物性牵制人性,就是不知足。足不足在物,非人力所能勉强;知不知在我,非贫富所能左右。

一个人对事事都感到不知足,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并不需要主观上的任何功力,因为不知足正是人的欲望的唯一特征。所以,不知足是自然的、下意识的,仿佛骑手信马由缰毫不费力。知足,倒是自觉的、顽强的、坚毅的和勉为其难的。当你步行在街道上看到一辆辆擦身而过的漂亮轿车时,当你身居斗室望着窗外一幢幢摩天大楼时,因羡慕、嫉妒而生的不知足,无需吹灰之力便不招自至了,而要摆脱这些情绪的纠缠,今晚依然知足的卧床酣睡,明晨照样知足地挤车上班,却是很不容易的。

3. 寻找生活本身的幸福和快乐

知足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方式。众所周知,我们中国人最善于适应环境,所以在相同的条件下我们确实比西方人更容易满足。这并不是我们天生知足,而是我们所处环境使然。一个乡下人与城里人相比,我们往往会感到乡下人很知足。城里人穿西服革履,住高楼大厦,尚不免满腹牢骚;而一个老农只要有粗茶淡饭果腹,有简陋房屋安居便会心满意足了。如果城里人因此对乡下人颇感不屑并自以为高人一等,就让人感到很好笑了。这样城里人反过来拿自己与物质享受更高的外国人相比,必然会产生另一种自卑与不足。

做人的要务是寻找生活本身的幸福和快乐,而不是去计较这种生活究竟是“贫民窟”,还是“富贵乡”。所谓“贫民窟”或“富贵乡”,无非是在物质生活条件上相比较而言。其实,快乐主要还是一种精神上的充实和愉悦。钱钟书说:“一切快乐的享受都是属于精神的。”又说:“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因而,在“贫民窟”里也有精神的富贵者,在“富贵乡”里照样不乏精神贫穷者。

许多人常常满足于既有的事物,这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现和利用周围的一切来丰富生活的乐趣。所以,在我国很难找到被认为是完全无用的东西。正如学者林语堂总结说:“下定决心从生活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东西,并且渴望享受已有的一切,万一得不到也不感遗憾,这就是中国人知足常乐的这种天才和奥秘。”

4. “知足”说时容易做时难

“知足”说时容易做时难。因为知足难,所以知足常乐才称得上是一种艺术。任何事情本身无所谓足不足。足与不足,都是比较的结果。有人不小心丢失了一双新买的鞋,为此他一个人闷在家里茶不思、饭不想,难过了好几天。这天他强打着精神来到街上闲逛,无意中看到一个拄着拐杖只有一条腿的残疾人正兴高采烈地与人聊天,蓦然之间,他翻然醒悟:在这个世界上失去一条腿的人尚能如此快活,我丢失了一双鞋又算得了什么呢?想到这里,心胸顿觉爽朗,积聚了数天的不快霎时间烟消云散。

生活是公平的,它虽然毫不吝惜地把幸福赐给众人,但从来不让其中的任何人独占鳌头,免得他过于狂妄;生活也毫不留情地把各种各样的灾难带给人们,却极少把其中的任何人推到绝境,这正是“天无绝人之路”。一个人不管遭受何种境遇,比上固然不足,比下终归有余,只要知足,就有快乐——当人失意的时候,都是会这样想的。

知足虽然通过比较而生,但凡是通过比较而生的知足总不是最高境界的知足。所谓最高境界的知足,乃是一种源于内在精神的充实完满,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沛然自足,老子称此为“知足之足”,并教诲后人说:“知足之足常足矣!”当一个人拿到一串葡萄时,如果他从大到小一颗颗吃下去,往往会越吃越不知足,而一个“知足之足”的人吃葡萄,根本就不会想到葡萄的大小,这样的知足是真正的知足。

现代人相对来说比较不知足,这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潜动力,也是商品社会的必然结果。虽然,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不知足”是产生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动力,但就个人而言,“不知足”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以及这些压力所产生的精神苦恼,常常使辛苦得来的物质幸福黯然失色,甚至完全掩盖生活的本来意义。鉴于现在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别有增无减的趋势,“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更是一门必修的安身立命的艺术课程。

对金钱、名誉、地位保持理性

人生最大的烦恼,不在自己拥有得太少,而在自己向往得太多。向往本不是坏事,但向往得太多,而自己能力又不能达到,则会形成长久的失望与不满。在对环境、对自己都长久的感到失望与不满的情形下,人容易产生自卑、疑惧和对环境的戒备及内心的紧张。

对那些太急于求利或急于求功的人们来说,他们有必要学会一份“心灵上的舒展”。这种心灵上的舒展就是让自己能把一切看平淡些,看轻松些,不要期望得太高,不要过分地求全责备。固然,在正常的情形下,我们都应该要求自己上进,要求自己做事要成功、要精确、要胜利、要超然,但是在这一切要求之上,还必须有另一种要求来使它平衡,这要求就是使自己“量力而行”、“轻松平淡”。

把富贵看得淡,富贵就不足以动心志;把名利看得淡,名利就不足以动心志;把生死看得淡,生死就不足以动心志。像这样就可以随遇而安,逍遥自在。

2006年刚过,美国CBS电视台名嘴华莱士就宣布,88岁到来之前,他会退出著名电视节目《60分钟》的常规制作。华莱士在宣布退休决定的声明中表示:“当人们问我什么时候退休的时候,我常常回答说:‘等我两腿一伸的时候就退休了。’但是随着我88岁的生日即将到来,很显然,我不可能再像从前一样耳聪目明。”

“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乘坐长途飞机‘南征北战’已经不像从前那么富有吸引力了。”

华莱士说,退休是出于他本人的意愿,电视台从来没有催促过他,而他也会继续“待在同一栋楼的一间舒适的办公室里——就在我待了43年的办公室的旁边……”,“只要CBS需要,将随时愿意承担客串记者和主持人的工作”。

华莱士主持节目以语言犀利著称,曾19次荣获格莱美奖,世界上许多领袖人物都接受过他的采访。CBS电视台新闻主席萧恩?麦克曼勒斯赞扬华莱士是广播新闻界的巨人,他说:“在过去60多年的从业生涯中,华莱士完美地体现了善良、坚强和公正的新闻精神。”

有句古话说:“身居高官享受厚禄的人,要保持几分山林雅趣,来缓和一下过分热衷名利的激进思想。”老子说:“始终保持丰盈的状态,不若停止它;不停地磨砺锋芒,欲使之尖锐,却难保其锋永久锐利;满屋的金银珠玉,很难永远地守护住它;人富贵了就会产生骄奢淫逸的心理,反而容易犯错误。功成名遂则应隐退,此乃天理。”它提醒人们功成名就、官位显赫后,人事会停滞,人心会倦怠,业绩也不会进展,此时应立即辞去高位,退而赋闲,即“退一步海阔天空”。否则,说不定会因芝麻小事而被问罪,遭到晚节不保的厄运。

汉高祖剖符行封时,因张良一直随从献策,特予厚待,让他自择齐地三万户。张良只选了个万户左右的留县,受封为“留侯”。他曾说:“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张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游。”

张良“欲从赤松子游”,追求山林雅趣,华莱士晚年功成身退,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成功之下,不可久处

有诗说:“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世事静中见,人情淡此长。”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大千世界上,如同沧海一粟,应当随时随地参照自己所处的环境、时代以及各种客观、主观的条件,随时知足,随时知止。不然就会有危险,白白增加许多的苦闷与烦恼。

庄子说:“鹪鹩巢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仅图饱腹。”老子说:“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他人是有力量,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的人。”老子又说:“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生命和货利相比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为有害?过分地贪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敛积财富,必定招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的平安。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人。”

《周书》上说:“成功之下,不可久处。”这是真理,是历代功成名就之人的座右铭。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官封上将军。作为一名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家和对人生社会具有深刻洞察力的思想家,凭借他多年从政的经验,深深懂得功高震主的道理。范蠡认为自己名声太显赫,不可以在越国久留,何况他也深知勾践的为人是可以共患难,而难以同安乐,于是,毅然决定急流勇退。他给勾践写了一封辞职信,信中说:“我听说主上心忧,臣子就该劳累分忧;主上受侮辱,臣子就该死难。从前,君主在会稽受侮辱,我之所以没有死,是为了报仇雪耻。现已报仇雪耻,我请求追究使君王受会稽之辱的罪过。”越王对范蠡恋恋不舍,他流着泪说:“你一走,叫我倚重谁?你若留下,我将与你共分越国,否则,你将身败名裂,妻子被戮。”范蠡对宦海沉浮洞若观火,他一语双关地说:“君行其法,我行其意。”他不辞而别,驾一叶扁舟,入三江,泛五湖,跳出是非之地,秘密来到齐国。此时,他想到了有知遇之恩,且风雨同舟20余年的文种。他给文种修书一封,写道:“凡物盛极而衰,只有明智者了解进退存亡之道,而不超过应有的限度。俗话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眼狼步,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先生何不速速出走?”文种接到范蠡的信,恍然大悟,便自称有病不再上朝理政,但为时已晚。不久,勾践借口文种企图谋反,赐其自裁,一代谋臣含冤而死。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人都向往着高官厚禄,幸福荣华,又有几人能像张良、范蠡那样不恋红尘,见好就收。“功成身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商鞅就是因为在紧要关头不能做到急流勇退,触犯了原来是他强有力的靠山的秦孝公,晚年遭到五马分尸的极刑,使一世荣华,顿时化为乌有,死后仍骂声不绝。据《战国策》记载:商鞅变法取得成功之后,“孝公疾起,传位商君,商辞而不受。”这是孝公生前假意传位,以试他忠心,可见商鞅在志得意满时即见疑于主子,这时他本应主动“功成身退”隐遁避险。后有赵良引用“恃德者昌,恃力者亡”之典故力劝商鞅隐退,可商鞅在“退”字上欠火候,不以为然固执己见。最终,孝公将他驾空,政敌也伺机报复,当孝公一去世,曾经反对他变法的顽固派们在新王即位后,纷纷用计陷害他,新王终以谋反罪对他处以极刑。商鞅之所以惨遭毒手,是他太不识时务,只知进,而不识廉知耻,故而引起众怒,不死将何?

至于隐退与否,因人而异,最后理想的结局,当属“功成身退”、“告老还乡”能保平安,此乃“天之道”也。历代用人者也都倾向于录用“知退者”,因喜知退者识廉知耻,忠心弥坚,极少生事。

自古以来,凡在进退上处理不当者,都会使一生功绩毁于一旦,身败名裂,遗恨万年。

很多时候,权力是陷阱

大多数人都拥有权力欲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欲望是值得肯定的。但有时这种权力欲望,恰恰是一个陷阱,会迷失一个人的心智,会毁掉一个人的本性。看看成克杰、胡长清、肖作新这些落马的贪官,我们就不难明白:在很多时候,成功就是一个陷阱。

而对于那些淡泊名利、懂得知足的人,如吴仁宝等,总能克制自己的欲望,不使欲望永无止境地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