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狐狸认为,群体往往是残忍的,合群但不要依赖群体。
明朝末年的一天,在北京的一个刑场人山人海,刑场中央捆绑着一个人,两边各有一个刽子手用刀一刀刀地割着这个人的肉。崇祯皇帝说这个人要凌迟处死,刽子手必须割上一千刀才能让这个人断气。每割下来一块肉,就有人用一两银子购买,来生吃,咬一口骂一句“卖国贼”。究竟是什么人让崇祯皇帝和天下百姓如此憎恨呢?原来他就是明朝抗击清军的大功臣袁崇焕。崇祯皇帝中了清朝的反间计,将袁崇焕处死,而天下百姓也相信袁崇焕就是卖国贼,也十分痛恨他。但是155年以后,编撰《明史》的时候,乾隆皇帝为袁崇焕平反。
讲上述一个故事是说明群体是残忍的,在社会中不要将自己的前途寄托在群体之中。群体之所以残忍的原因就在于:
首先,群体是盲目的,群体很容易听信别人的蛊惑,自己不加分析就全盘接受,而且以为自己在坚持真理。袁崇焕事件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由于群体所接触的信息十分有限,他们大多相信道听途说,而那些得势的人自然会利用宣传机器来大肆蛊惑,最后鼓动民心,殊不知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事实的真相。历史上不止袁崇焕一个人受到群体如此的“待遇”,还有很多杰出人物都是群体的牺牲品。群体之所以残忍是因为群体经过鼓动以后会有一股很强烈的憎恨和仇视,这种憎恨和仇视让他们丧失了理智。袁崇焕的肉被买回来生吃就是这个道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群体也是疯狂的。在社会中,你自以为正确是不行的,还需要群体的认同,如果群体都认为你不对,那么你也很难正确下去。如果别人蛊惑群体说你如何损害集体利益,那么群体很有可能将矛头指向你。
其次,群体利益最大有时候要牺牲掉个人的利益。很多群体为了得到自己的利益或者保住自己的利益,往往去牺牲群体中某个人的利益。因为群体相信如果牺牲掉了这个人的利益,群体的利益能够得到最大的保障。比如宋高宗和秦桧之徒为了向金求和,结果牺牲掉了岳飞。在社会中,如果牺牲你一个人的利益能够使得群体的利益得到保障,群体会毫不犹豫地牺牲你的利益。
再次,群体往往被人利用。群体由于得到的信息并不多,对很多事情没有是非判断的根据,因此很容易被别人利用。尤其是被别有用心者利用。他们往往利用群体的力量来为自己获得利益。像李从珂在城楼大哭,博取群体同情,最后招降了很多兵马,然后他挥军去都城问罪,然后篡位。
最后,群体效应有如多米诺骨牌效应。只要有人带头,只要说出来的理由冠冕堂皇,人们往往就跟随了去。有一种看热闹的心态在里面,也有一种趁机发泄自己的心态在里面,当然也有人是想浑水摸鱼。还是以李从珂在城楼上大哭为例。有一个将领带着自己的军队投降了以后,所有的军队都纷纷倒戈。在古代战争中,有一些战役之所以失败完全是因为有士兵夜惊。他们由于过度紧张,做了噩梦,于是半夜起来大喊大叫,结果导致军队溃散。这些群体往往都受到领头者的操纵。
群体是残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群体会牺牲个人利益来成全群体利益,这当然也是群体残忍的原因。
其次,群体会有一些名正言顺、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再次,群体对外来人员会采取一致对外的态度,会排斥他们。
最后,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多数人掌握的是盲动。
在社会中要充分认识到群体的残忍,不要将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群体中。但也没有必要因为群体的残忍而和群体划清界线,这样做只会让自己陷入孤立。
在社会中,要和群体中的个人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尽量不要得罪人,因为你得罪一个人,往往会引发一帮人的反对。
在社会中也不要过分地当好人,当好人容易成为群体的牺牲品,别人会以为你好欺负。
在社会中也不要过分地表现自己,过分表现自己只会让群体形成针对自己的同盟。多一些朋友,多一些出路,不妨表现得比群体中很多人都傻,经常拿一些问题去向他们求教。这种求教的方法实际上是在做人际关系,那些人会不自觉地照顾你。因为几乎是所有的人都好为人师。
在社会中要保持低调,要用心地做事情,不要给别人抓住把柄。
在职场中,要经常参加群体的活动,不要因为自己个人的原因而拒绝参加。否则会让群体觉得你有一些另类。
最后需要强调的一句是,永远不要把群体当成一个人,不管是把它当成好人还是坏人。群体是不能当成一个人的,因为群体的行为方式和人的行为方式有很大的差别。群体的行为并不是一贯的,很可能因为某个消息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也千万不要相信群体会有好心,没有哪个群体会牺牲整体利益来成全你个人利益,而恰好相反,所有的群体都希望牺牲你个人的利益来成全自己的利益。如果需要不择手段,群体会不择手段;如果需要阴谋诡计,群体会狼狈为奸。即使是由好人组成的群体,也很难保证在关键时刻,它不会牺牲你的利益来成全自己的利益。
老狐狸认为,群体是残忍的,永远要保持高度的警惕,而不要迷信,更不要有所寄托。
无端盛名,危险来临
老狐狸认为,一个人如果拥有和自己地位不相符合的名声,那么他的麻烦就要来了。
人如果拥有和自己的地位不相符合的盛名,往往会种下六个祸患。
第一个祸患是盛名之下,有很多事情你无法再做。盛名会将自己置于公众的关注之中,在这样热烈的关注之中,你想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是很难的。吕不韦丢官还乡以后,并没有得到清闲,而是各国诸侯使节络绎不绝地来探望他,请他出山,他只能穷于应付,并没有时间去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盛名之下,往往是失去了自由。人要想拥有自由,就必须抵制盛名,而抵制盛名的最好办法就是更加谦卑,更加小心谨慎,必要的时候必须离开。
第二个祸患是盛名之下容易招来猜忌。还是以吕不韦为例,吕不韦回到自己的封地以后,虽然对别国诸侯的请求一一拒绝,但是他还是让嬴政感到害怕了。他害怕吕不韦会哪一天离开秦国,去其他国家谋职,这样会让自己陷入被动。他更担心的是吕不韦如此有名气,所有的诸侯包括很多秦国人大概都只唯吕不韦马首是瞻,而忘记了自己才是秦王,才是秦国唯一的主人,于是他猜忌吕不韦。后来这种猜忌越来越大,让他寝食难安的时候,他只有赐吕不韦一死,这是最安全的办法。
第三个祸患是盛名之下,容易招来阴谋。对于一个人,有人认同,就必然有人反对;认同声越大,反对声也越大,这是常理。很多人都认为别人并不比自己强多少,自己十分有能耐,只是没有遇到好的时机,或者不屑于和别人一样耍手段。对于那些有盛名的人,人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在他们看来,拥有盛名的人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功绩。所有的一切都是世事造就的,如果给了他们好时机,他们也会同样成功。更有一种人想到了很聪明的招数:那就是通过站在拥有盛名的人的对立面,来获得出名的机会,而且往往是义无反顾,并且打着正义的旗号。而公众喜欢看热闹,对于这种危及自己信仰的热闹更是绝不会错过。于是拥有盛名的人自然招来了敌人,而且是打着正义旗号的敌人。如果此时拥有盛名的人不懂得谦卑,喜欢夸耀自己的功劳,很显然会使这场热闹继续下去。
第四种祸患是盛名之下,确实是其实难符。一个事实,经过公众的传播,很可能被夸大,因为公众传播的时候总是喜欢加上自己的一些主观判断,以显示自己对事情的独特理解。而这些主观判断却成了下一个公众传播的事实了。所以几乎是所有的事实经过众人的传播后,都会变得离事实越来越远,越来越神。盛名也是如此。诸葛亮辅助刘备建立蜀汉,到现在他已经被传成了什么样的人物?简直就是神,是大圣人。而当时的蜀汉并不这样认为,况且还是有很多人并不认同诸葛亮的。诸葛亮之所以有今天的盛名,也是民众一两千年来积极传播另加主观判断的结果。所以拥有盛名的人千万不要相信别人的恭维,别人对自己的判断很可能是拔高了的。这个时候自己更要谦卑,要有一种将浮名换取浅斟低唱的态度。
第五种祸患是盛名之下,人容易发狂。勾践是个很典型的例子,他第一次打败了吴国军队以后,自以为自己了不起。臣子们也纷纷恭维勾践无所不能,于是勾践十分骄傲,也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起来。后来一听说吴国要来进攻,便迫不及待地发动大军进攻吴国,而且没有听从范蠡的建议,最后落得个兵败的下场。盛名之下的人最容易发狂,最容易认为自己真的很了不起,在以后的行动中自然便少了些谨慎,而更多的是以身犯险,最后导致失败。
第六种祸患是盛名之下,必须背负很多的负担。一个人拥有盛名,那么他必须背负很多的负担。比如一个人十分善于经营,经营获利颇丰,那么自然会有很多人来寻求他的资助。很多企业家世界闻名之后,会经常收到一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求助信,要求他们给予一些经济上的帮助,而且信誓旦旦地表示会回报他们。这种时候该怎么做?最好的办法是置之不理,而且以后更是谦卑,但置之不理之后容易招来别人的怨恨,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在盛名之下,谁能保证自己不招来别人的怨恨呢?
老狐狸认为,盛名之下,隐藏着很多危害,一定要注意。
生存权柄,永不授人
老狐狸认为,权柄是人生存的保障,不能随便假手于人。
人要自己掌握生存的权柄,要害千万不要被别人掌握。很多教育都提倡谦让,虽然心不甘、情不愿,还是有很多人告诉别人一定要谦让,这是伪善。更何况人生有很多东西是不能谦让给别人的。
夏朝的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继承的王位。但是太康十分昏庸。他特别喜欢打猎,从来就不管理朝政。有一次,这个国君带着随从到洛水南岸去打猎,结果越打越起劲,连续打了一百天。
这个时候,黄河下游部落的首领是后羿,这个人野心特别大,一心想夺取夏王的权力。他看这是个好的机会,于是带兵守住洛水北岸。等太康兴高采烈往回赶的时候,发现洛水对岸全是后羿的部队,他没有办法只好在洛水南面流亡。此时,后羿还不敢称王,于是立了太康的兄弟仲康当夏王,但是国家的实权是由他掌握的。
一开始,后羿还不敢太轻举妄动,等到仲康一死,他就立即把仲康的儿子相赶走,自己当了夏王。当了夏王以后的后羿仗着本领高强,也开始作威作福,四处打猎,把国家政事交给他的亲信寒浞。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寒浞瞒着后羿,不断收买人心。
后来,后羿打猎回来时寒浞把他给杀了,自己当了夏王,但是他还是担心夏族的势力,于是派人杀了被后羿撵走的相。而当时相的妻子正在怀孕,她走投无路,只好从墙洞里爬出,跑回了娘家部落,后来生下个儿子叫少康。
少康从小生活很艰难,因此练就了一身本领。他后来招兵买马,组成了自己的队伍,联络了一批忠于夏朝的大臣和部落,反攻寒浞,最后将王位又抢了回来。
后羿之所以被杀就是因为他把权柄假手给人。权柄是人生存的保障,不能随便假手于人。
历史上燕王哙将自己的王位禅让给大臣,结果到最后惹了一场兵灾,燕国大乱。这就是随意将自己权柄假手于人的后果。燕王哙并不是什么大贤,而是个过于蠢笨的人。他把权柄托付给别人,等于把自己的生存之本也给了别人。
其实将权柄假借给别人,并不一定要通过禅让的方式来进行,很多时候人们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地位而以身犯险就是一种把权柄假借给别人的做法。孙策是其中的典型。孙策特别喜欢打猎,他不顾自身的安危,喜欢一个人跑到深山老林去打猎。在他杀了许贡之后,依然不知道防备,还是像过去一样我行我素,最后遭到了许贡门客的伏击,身死。
很多人喜欢把权柄给别人,认为这是信任别人的表现,殊不知这种把权柄给别人的做法往往会刺激别人取而代之的野心。因此,关系到自己性命和根本利益的权柄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要假手给别人。把权柄假手给别人,毫无疑问是将一把锋利的匕首交给别人,同时又没有约束他杀什么人,你不能保证别人拿到匕首之后一定不会刺杀自己,谁都没有办法保证。
公元前320年,燕国发生了一件十分荒唐滑稽的事情。刚刚继位的燕王哙任命子之为国相,而子之掌握朝政之后,又有了觊觎国君宝座的意思,于是他通过有名的策士苏代和鹿一毛游说燕王哙效法前人禅让,而这个燕王哙居然动了心,于公元前316年把王位让给了子之。公元前314,太子平不服,于是命令将军市被起兵攻打子之,但市被打不过子之,反而被杀,太子平同时也被杀。燕国内乱给齐国造成了可乘之机,齐国立即派兵进入燕国,平定了****。后来赵国派公子职入燕,立为王,这就是著名的燕昭王。
燕王哙并不是什么大贤,而是个过于蠢笨的人。他把权柄托付给别人,等于把自己的生存之本也给了别人。不止燕王哙如此愚蠢,曾经还有个燕国的青年人为了模仿别人,也将自己的生存之本抛之脑后。
战国时候,燕国有个青年人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特别有风度,他们走起路来不紧不慢,潇洒优雅,尤其是那姿势特别好看。于是这个燕国青年决定到赵国去学邯郸人走路的姿势。
不久他就来到了邯郸,他来到大街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走路的姿势,他都看得发呆,但自己却不知道该怎样迈开步子。这时,迎面走来一个人,走路的样子让这个青年人羡慕不已。于是这个青年人就跟在那人的后面摹仿起来,那人迈左脚,青年人也迈左脚;那人迈右脚,青年人也迈右脚。就这样他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地学起走路来。然而几天过去了,他累得腰酸腿疼,但学去学来总是学不像。
青年人心想,学不好肯定是因为自己走惯了以前的姿势和步法,于是他下决心丢掉自己原来的习惯走法,从头开始学习走路,一定要把邯郸人的步法学到手。
可是,一连几个月过去了,青年人越学越差劲,不仅连邯郸人的走法没学会,而且还把自己原来是怎么走路的也全忘了。而此时青年人带来的盘缠也已经花光,自己却一无所获,只有十分沮丧地决定回家。但就在这时,他发现自己已经忘记了原来是怎么走路的,最后只好在地上爬着回去。
权柄是一个人的生存之本,是十分重要的,不应该丢弃,也不能丢弃。对于那些自己熟悉的环境,熟悉的做事方式,甚至燕国青年人走路的方式都不应该随便丢弃,这些能够保证自己有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