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老狐狸处世心经(大全集)
3169100000017

第17章 老狐狸处世智愚经(17)

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实行末位淘汰制。要想在社会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发奋,不断前进。而要不断前进首先就必须明确前进的方向,也就是说首先要明确目标。

人这一辈子应该有什么样的目标呢?

人要树立一个好的目标,就应该学会做规划。

首先要具备做明确的战略规划的能力。人必须有眼光,所谓眼光,就是能够十分敏锐地发现有利于个人目标实现的条件,同时为这一条件发挥作用制定可行性计划。然后善于去选择能让自己实现目标的工具。其实很多大目标是由无数的小目标累积而来的。这跟坐车到达某个目的地一样,只有一站一站地前移,才能最终到达目的地。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对收集到的每一种工具,都要明确如何利用它来满足需求和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目标得到不偏不倚地实现。

这个世界上生活过的800亿人中,真正的英雄并不多。即使不说英雄,真正能够主动控制住自己的生活的人也并不多。很多人都生活在不安全中,因为他们很难做到未雨绸缪。

人的不安全就在于生活的惰性,这种惰性消磨了他们的意志,使他们失去了防御风险的能力。而防止产生惰性的最好办法就是确定一个目标,然后不折不扣地为实现目标而努力。这样人才会活得安全。

人生来是要做事的,但有很多人喜欢沉湎于幻想,在幻想中得到一切。

有些人习惯用三五年来度量时间,他们总是对自己说,再过三五年,他要怎样怎样。其实不知道过了多少个三五年,他也不知道说了多少个怎样怎样,但现在一切还是不怎么样。

其实,一个人如果这样想那就犯了个很严重的错误:拿太多明天来度量今天。很多人把太多的想法压在了明天,总是在告诉自己,明天要怎么样,意思就是说今天可以偷一下懒。至于明天又推给明天的明天。这种坏习惯已经让人损失了很多东西,必须想办法根除这种坏习惯。

老狐狸认为,很多人会觉得一天的时间很漫长,于是想了很多办法来消磨自己的时间。但总有一天,等他们回头的时候,会发现自己最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了。不能用明天来度量今天,也不应该胡思乱想,应该抓紧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富贵如过眼烟云

老狐狸认为,富贵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它有多大的重量却是值得衡量的。人应该明白富贵的重要程度。

石崇是一个把富贵看得很重的人,因为宠妾绿珠而遭人谋害,被押赴刑场。他提出拿自己所有的财富换回自己的性命,结果被反问道:“早知如此,就不会落到今天这样不可收拾的地步了。”石崇最后还是没有逃脱一死。

人们往往把富贵看得很重,那么富贵是什么?富贵是一种追求,这种追求过程应该比结果更重要。因为从过程来看,在追求富贵的过程中会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会遇到很多人,发生很多故事,一生不算虚度。从结果来看,富贵是拥有很多的资金,拥有很高的地位,但是人最终的结果又是什么?死亡。人死去以后什么都没有了,那么又要富贵干什么?

历史上,很多富可敌国、贵极人臣的人都没有得到好的下场,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富贵太惹祸。像石崇,和人斗富的时候豪气万丈,最后却因为富贵而惹祸上身,被诛杀。

功成名就的人往往富贵缠身。用一个“缠”字很是贴切。因为富贵会让人放不开手脚,会困扰他的行动,也会将他陷入众人的关注之中,最后成为别人怨恨的对象。

如果已经得到富贵,更不要将富贵看得太重,不要将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看得太重,要想到即使有一天自己一贫如洗,同样还可以从头再来。要想到既然在众人面前过多表现是在取祸,那么就应该谨慎自己的言行。

要真正地从思想上把富贵看轻。实际上与生命比较,富贵实在是无所谓的事情。

和人相处,如果得到了富贵,千万不要得意忘形,而应该更加谦虚。人得意的时候总是会忘形的,容易招来怨恨。如果自己陷入了怨恨中不能自拔,那么你会错过很多做大事的机会。

很多人将很多事情都看得过分地重了,不仅看待富贵如此,看待其他东西也是如此。既要把富贵看作浮云,又要把很多东西看轻。这样的话,如果哪天真的离开,也不会过分地依恋。

把一样东西看得太重,就会被别有用心者抓住用它来要挟你。而人在受到胁迫的时候,很多事情都做不了,活得也不够洒脱,也很难有成就。

范蠡如果把富贵看得太重的话,那么在被拜为上将军时,他一定不会离开越国,最后他会得到什么结局?很明显,以勾践的为人,范蠡定然是会因为谋反而定罪,最后株连九族。他的罪名也许比文种还要大,因为他功劳过高了。

要学会自己掌握主动权,掌握着自己前途的主动权。不要把自己的前途交付给别人,让别人控制和操纵。千万不要幻想别人会对自己仁慈,千万不要幻想别人会真正地毫无私心地为自己的利益着想。确实有这样的人,但是你很难知道你所托付的人是否是这样的人。

富贵也许是很多人心目中最重要的东西,但是它绝对不应该是一个人最根本的东西。一个人最根本的东西就是生存,就是自身的安全。为了富贵以身犯法是不值得的,为了富贵铤而走险同样是不明智的。要知道留下自己的性命还能做很多大事,还能够成就很多功业。而富贵即使失去了,只要自己努力,将来总有一天,还会重新得到的,而生命则不同。

把富贵看得太重并不是上进的表现。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朝中有三位十分出名的大臣:汲黯、公孙弘和张汤。这三个人中,汲黯进京供职时,已经有很深的资历,而且官职也很高了。当时公孙弘和张汤还是很小的官,而且职位相当低。但这两个人被提拔得很快,后来公孙弘被拜为相国,而张汤也成了御史大夫,官职都在汲黯之上。 汲黯看到这两个曾经的小官,现在居然在自己之上,心里特别不服气。于是很想找个机会去找汉武帝评评理。 有一天,散朝以后所有的大臣都退了出去,汉武帝也正准备回宫。汲黯赶紧上前去对汉武帝说,他有话要讲。汉武帝问有什么事。 汲黯说:“农夫堆积柴草时,总是把先搬来的柴草放在底层,把后搬来的放在上面,不知道陛下觉不觉得那先搬来的柴草太委屈?” 汉武帝一听就明白了汲黯的意思,但他故意想让汲黯自己说出他的想法。 汲黯看到汉武帝很是感兴趣,于是大胆地说:“公孙弘、张汤原来只不过是小官,无论是资历还是基础都远在微臣之后,但是现在他们都一个个后来居上,职位也比微臣高了许多,陛下这样来提拔官吏和那堆放柴草的农夫有什么分别?” 汉武帝听了很不高兴,他觉得汲黯太不通情理了。于是什么话都没有说,拂袖而去。后来他对汲黯更加置之不理,而汲黯在官职上也只能在原地踏步了。

汲黯把富贵看得太重了些,并不是上进的表现。

其实富贵是实现自己梦想的资源,它不过是个手段,而不是结果。如果谁拿富贵去当结果的话,以后肯定会后悔自己当初怎么会那么傻,傻得可怜和可悲?

一个人如果太爱富贵,那么就会被富贵所控制住。

一个人追求富贵,应该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一些想法,人总有些想法,如果在有生之年不能实现,临死的时候一定会十分遗憾,十分后悔的。为了不遗憾不后悔,人要对富贵有所追求。但是如果追求富贵会失去一些最基本的东西,比如自由和自尊,那么宁愿不要,否则到老的时候会有比遗憾更深一层的悔恨。

老狐狸认为,富贵不是根本的,富贵是重要的,但绝对不是最重要的。根本的东西是你的生存之本,而重要的东西是你的追求。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老狐狸认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取得一些成绩之后一定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冷静思考未来。

项羽是秦朝末年十分出名的霸主。他的祖父项燕是楚国名将,但是后来被秦将王翦所杀。他一直和叔父项梁在一起生活。秦统一六国后,项梁因为杀了人,便和项羽一起在吴中躲避,暗地里开始组织和训练子弟兵。项羽是个大力士,年纪很轻的时候就能扛鼎。就在项羽他们积极操练子弟兵的时候,陈胜和吴广首先在大泽乡发难,他们建立了张楚政权。原来的六国贵族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起兵造反。项梁和项羽觉得机会难得,于是果断地杀了会稽守将,在吴中举兵反秦。项梁则自立为会稽守,项羽为裨将。后来,由于陈胜过于轻敌,结果被杀,他的部将就拜项梁为上柱国。项梁于是率部渡江,联合了陈婴的义军,又受到英布、蒲将军等部队的相助,兵力多达六七万人,很快成为当时反秦的主力。为了师出有名,项梁立楚怀王的孙子为大王,仍称楚怀王。项梁则自号武信君。不久,斗志高昂的义军在东阿、定陶大破秦军。项羽和刘邦也攻占了城阳,一直打到雍丘。此时的项梁有点骄傲,但两军作战容不得半点志得意满,于是项梁很快就被秦将章邯乘隙袭破,项梁阵亡。形势陡转直下,项羽和刘邦不得不退保彭城和砀。与此同时,秦将章邯率领大军渡河攻打赵,同时和秦将王离、涉间军一同进逼巨鹿,楚怀王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共同率兵去救赵。然而宋义行到半路,畏缩不前。项羽十分生气,为了夺取兵权,项羽便以宋义与齐密谋反楚为名,袭杀了宋义。这个时候,怀王也只得任命项羽为上将军,让他统率全军去救赵。项羽夺得兵权,士气正盛,于是亲自率全军渡河,破釜沉舟,攻打秦军,经过多次激战,大破秦军。当时楚军在攻打秦军的时候,很多诸侯军都作壁上观。结果战争刚一结束,各个诸侯将领都纷纷前来谒见项羽,十分谦卑地膝行而前,不敢仰视,而且对项羽的军队十分畏惧,愿意听从项羽的全权指挥。不久,项羽再次大破秦军,而且将秦国名将章邯招降。然而他害怕秦降卒不服他的统治,于是将20万降卒全部坑杀。

巨鹿之战是项羽的转折点,诸侯的所作所为让他更加轻视别人,而注重自己。巨鹿之战后,项羽再也无法保持一颗平常的心,他所希望做的,所要做的就是称王称霸,让所有诸侯都匍匐在自己的脚下,宣誓效忠。巨鹿之战至少给项羽埋下了三个隐患。第一个隐患是项羽无法保持一颗平常心,他轻视所有的人,认为自己功勋卓著。如果他袭杀宋义之初还有一些顾忌的话,此时任何顾忌都不存在了,因为他成功了。事实也证明宋义该死,如果宋义不死的话,根本就不可能有巨鹿之战的胜利,至少项羽是这样认为。第二个隐患是项羽开始轻视诸侯,在他看来那些诸侯都是软骨头,自然会依靠实力强大的一方,因此只要保证自己的势力强大,就可以牢牢控制这些诸侯。项羽后来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咎于这些反复无常的诸侯。第三个隐患是项羽坑杀降卒,过于意气用事。他没有想过这些降卒基本上都是关中子弟,以他这样残暴的手段,以后去攻打关中时,怎么可能得到关中百姓的拥护,怎么可能以富庶的关中为根据地来进一步壮大自己呢?果然项羽后来选择迁都彭城,而把关中垂手让给了野心勃勃的刘邦。

然而即便如此,当项羽率军进入关中时,刘邦已经乘隙进据咸阳。当时楚怀王已经有约在先:先入关者王之。也就是说刘邦应该理所当然地成为关中王。但是项羽入关后凭借自己手上的40万大军,试图一举消灭刘邦,独霸天下。刘邦此时没有力量和项羽抗衡,只能卑辞言和,同时让出关中。项羽随即带兵进入咸阳,然而他没有施行仁政,而是大肆屠杀和掠夺,秦民大失所望。不久,项羽便以怀王为义帝,同时分封诸侯,而项羽则自立为西楚霸王,占据有梁等9郡,以彭城为都城,同时,封刘邦为汉王。由于分封不均,不久田荣、陈余等相继举兵反楚。此时,刘邦也认为时机成熟,于是立即出兵,平定三秦,进逼西楚,楚汉战争正式爆发。战争刚一开始,刘邦利用项羽去齐国平乱的时机,直接进军彭城。项羽听到消息后大怒,立即回师救援,结果大败汉军,刘邦只得退据荥阳,形成对峙的局面。后来项羽虽然接二连三地取得战役的胜利,但是在政治和军事上却十分被动。他的都城在彭城,无险可守,自然也没有办法建立一个十分巩固的后方,以致一直处于两线作战的境地。同时项羽在分封诸侯的时候,做法有失公平,那些没有得到满足的诸侯自然会倒向刘邦,使得项羽在政治上异常的孤立起来。加上项羽自身又是个武将,他虽然作战骁勇,却十分不懂得用人,唯一一个谋士范增也被他逼走了。四年后,楚国军队在垓下被汉军围困,为了瓦解楚国军队的斗志,汉军在四面唱起了楚歌,让人误以为楚地已经尽被汉军占领。而此时,项羽只得与虞姬对饮,慷慨悲歌。很快,他就带领从者800余骑突围,最后在乌江亭自刎而死。

项羽的失败在后世看来是必然的,其中和他的性格关系最大。他刚愎自用,过于自负,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过于意气用事,有着莽夫的冲动,这导致他在那个战乱的年代虽然手握雄兵,却处处被动,处处挨打,遭人算计。项羽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如果他能够像当年指挥巨鹿之战一样,破釜沉舟地对待敌人,天下早已平定。如果他能够对待诸侯友善,对待人民仁慈,和他当初起兵时对待士卒一样,也不至于失掉民心。如果他能够像当初到吴中逃难一样,把自己的生命看得第一重要,也不至于在乌江自刎,或许以后真的还可以卷土重来,毕竟项羽是很得吴中民心的。而这些,在取得了巨鹿之战胜利以后,他都做不到了。他忘记了自己是个普通人,而在吹捧和奉承中将自己当成了神,无所不能,所做的一切即使是错的,也可以改变战局。他不屑于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因为他看不起刘邦,他已经忘记了自己的肉体凡身,再也无法保持一颗平常心。

老狐狸认为,项羽没有远虑,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人生在于选择

老狐狸认为,人生在于选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找最适合自己的事业来做。如果当初刘备决定去学舌辩之术以便日后去打动诸侯来匡扶汉室,结果会如何?刘备肯定会失败,因为刘备从小就不喜欢读书,况且又没有读书的环境。

人生在世,首先要决定自己做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都有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但是并不是任何人都能成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因为个体的差异实在太大,心目中的英雄所具备的条件也许自己并不具备,因此人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来选择自己应做的事,包括选择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有这样两个故事,可以说明选择原则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