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对方不为所动不接我们的话茬、不回答我们的反问,就要改变方法。我们可以用言语的表象去感动对方,去迎合他的心意,去窥探他的真实感情,从而掌握它的意图。通过我们设置言辞物象、对方予以回应这样的多次反复,我们终可抓住对方言辞中的事物表象及其类推出的同类事物,也就可凭此把握对方意象的主流,心中就有底了。这样经过多次的重复与反复,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从对方的言辞中侦知的。圣人用这种方法去诱导、感化愚者或智者,任何情况都可以测得而没有疑惑。所以,自古那些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查对方的人,常能够变换手法用鬼神莫测的手段来获得实情。在手法的适当变换中打动了对方,就可以清清楚楚地查明对方的实情了;不能查明对方的实情,是因为从对方获得的言辞信息不明;获得的言辞信息不明,就不能明了对方的主导意图。(在这种情况下之,) 我们就必须变换手法使对方言辞中的象、比信息发生改变,而后顺着他变换的言辞去反诘他,让他回答,然后收集分析反馈回来的信息。我们想要听对方讲话,自己反而用沉默来逗引他;想让对方张口,自己反而三缄其口;想让对方情绪高涨以夸夸其谈,自己反而低调;想从对方那儿有所获取,自己就先要有所给予。想要让对方吐露情怀,就自己先设表象去引动他,设法让他讲话,彼此产生共鸣,让他引为知己而开情吐意。我们或者顺着他的这番话去探测他,或者顺着他的那番话去探测他;或者从他的话端顺势考察,或者从他的话尾逆推思索。所有这些,都是辨别真假、分析同异、分清真诚与虚伪的方法。对方的动作、言语、口气,都可以用此方法去考察;对方的一喜一怒,都可以用此方法见其端倪。这些方法,都是探测别人的既定准则,是考察别人的依据。要在反复探求中,去观察对方言辞中所寄托着的实情,就要用这些准则和依据。总之,我们要平心静气地去听取别人的言辞,去考察其言辞中涉及的事理,去考辨万物,去辨别事物性质。即使是从对方言辞里无关紧要的事件中,也可以侦知其中隐含的真情实意。(运用这些方法去探测别人)就好像深入到他内心一样,可以准确地估量出他的能力,猜测出他的本意。这种估量和猜测必然像“符应现象”那样不失其意,像螣蛇指示祸福那样准确无误,像后羿张弓射箭发那样百发百中。
【原典】
(四)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①。其司言也,若声之于响;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铁,如舌之取燔骨②。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③。如阴与阳,如阳与阴;如圆与方,如方与圆。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④。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⑤ 。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⑥。
【注释】
①相知:指彼此双方互相了解。 比目之鱼:《尔雅·释地》有言:“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此处用来比喻人与人的相知如同比目鱼一样俩俩相随不可分。
②司言:司同“伺”,窥探、掌握对方的言辞。 见:同“现”,出现。 取:吸取。 燔骨:烤烂的骨头肉。燔,烧,烤。
微:微少,细微,不见形色。 疾:迅速,敏捷。
③圆:此指圆活的方法。 方:此指一定的规矩。
④牧:考察。 事用不巧:指忘记了上边说的“圆以导之”。 忘情:不合实际情况。 失道:抓不住本质。
⑤审:此指审察别人的准则。 策:决策,计划。 门:门径,要害,关键。
⑥天神:天神无形无容,难测难知,这里指达到了神鬼莫测、了无痕迹的最高境界。
【译文】
因此,若要了解外界的人或事物,最好的方法就是从了解自己开始。先有了自知之明,然后才可以去了解别人。这样,我们了解别人,就像比目鱼相并而行那样一丝不差;我们窥探别人的言辞,就像声音与回响那样应声而得;别人自己现出形意,就像光和影子那样光一亮影子就出现。用这种方法去探查别人的言辞,就会像磁石吸取铁针那样可以不失厘毫地掌握到他的真情实意,又像舌头舔取烤烂了的骨头肉那样可以轻易地一探即得。即使我们发出很少的信息量,对方也会很快地向我们敞开情怀。这种探查人的方法,就像由阴转阳、又由阳转阴,由圆变方、又由方变圆一样,应用随心,变化自如。也就是说当对方形迹未显时,我们要用圆通灵活的手法去引导他;当对方形迹已显时,我们又用一定的准则去应对他。进退左右等一切行动都可以用这种规则去掌握。如此一来,我们必须自己先定下主意,预先制定一些考察人的准则,否则我们就不能正确地去支配他人。但是,我们在使用此法时又不可忘记了其圆活的另一面,否则就会不合乎实际情况,违背客观规律,丧失真谛。总之,我们运用这种方法,按照预先制定的考察别人的准则去考察其决策、计划,就会无形无容,让对方摸不透、抓不着我们的门路,而觉得我们像天神那样已经达到难测难知的至高境界。
【以史为鉴】
诸葛亮投石激浪
从反应篇中,我们可以领会到不少具体的游说技巧,除了“以静制动”、“欲擒故纵”、“打草惊蛇”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技巧之外,还有一招被广泛运用的,那就是“投石激浪”。何谓“投石激浪”?其实就是要求游说者先向对方道出一点试探性的言辞,刺激对方开金口,然后对对方的言辞、应对加以分析,并据此制定出能够降服对方的游说方案。相当于“投石问路”,只是更注重在“激”字上下功夫。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志在夺取江南。而此时的孙权对是战是和还在举棋不定。经过诸葛亮的一番游说,终于奋起抵抗曹兵,引发了名垂千古的“赤壁之战”。
当时,孙权踌躇万分,他深知“兵乃国之大事”,便听从母亲吴太夫人的指示,遵照哥哥孙策“遇到难以决断的大事时,内政方面的问题垂询宰相张昭,外交方面的问题垂询将军周瑜”的遗言,叫来周瑜共议国事。
周瑜乃吴军大都督,手握吴国军事大权。来此游说的诸葛亮明白,要想说服孙权奋起联合抗曹,必须先说服周瑜。可是当时诸葛亮还不是太了解周瑜的为人及个性,于是,诸葛亮决定试投“一石”。
不久时机就来到了,诸葛亮在吴国重臣鲁肃的陪同下拜见周瑜。周瑜听完鲁肃对军情的报告之后,当即说了一句“应该向曹军投降”。周瑜之所以这么说,其实也是在向诸葛亮“投石问路”。诸葛亮立即表示赞成,不过却又故意很惊讶地说道:“主战的鲁肃将军竟然不了解天下大势!”这时鲁肃就愤怒地说:“你破坏了和约!”诸葛亮泰然自若地继续说道:“吴国其实有一种投降方案,可以免遭任何损失,那就是献给曹操两名美女。如此一来,曹操的百万大军就自然会无条件地撤退了。”诸葛亮随即朗诵了一篇赋:“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多金凤。揽‘二乔’出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府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欣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
(10 洛神赋)
诸葛亮接着解释道:“这是《铜雀台赋》中的一节,此赋为曹操的三子曹植所作。早年,当曹操在漳河之畔兴建豪华的铜雀台时,曹植特地作此赋来赞美这一代盛事。全赋的大意是说:‘天子即位之后,在漳河畔景盛之地建金殿玉楼,极尽庭园之美,藏江东名花大乔、小乔于此为乐。’如今曹操之所以统率百万雄师觊觎江东之地,实际上无非是为了要得到大乔、小乔这两位绝代佳人。就吴国而言,牺牲大乔、小乔区区两位美人,无异于大树上掉下两片树叶而已。所以委实不如将大乔、小乔直接送往曹营,所有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根本不必再使将军劳神。”
周瑜一听,勃然大怒,把酒杯一掷就站起来骂道:“曹操这老贼未免欺人太甚!”原来大乔是孙策的遗孀,而小乔正是周瑜的夫人。
第二天早晨,周瑜就在文武百官上朝之前向孙权献策,并且自信果断地催促孙权说:“只要主公授臣精兵数千攻打夏口,臣必可在一战之下大破曹军。”
诸葛亮哪能不明白曹操率百万大军南下乃是为了铲平对手、统一天下,而绝非打江南名花大乔、小乔的主意?至于《铜雀台赋》原文里说:“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螮练。”本指东西有玉龙、金凤两台,而接之以为桥。诸葛亮却故意将“桥”改为“乔”字、将“西”改为“南”字、将“连”字改为“揽”字。而下句则全改了,遂轻轻牵扯到“二乔”身上去,也可谓善改文章、会做文章了。
诸葛亮不愧为三国时代首屈一指的辩士。一句话就激得吴国的周大都督火冒三丈、七窍生烟。《三国演义》里这样描述道:“周瑜谓孔明曰:‘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愤激之情,如在目前。本来赤壁这一场鏖战,应是诸葛亮代表刘备求助于孙权、周瑜的,但诸葛亮只是略施鬼谷子的“投石激浪”术,就轻巧巧地使得孙权、周瑜反过来求助于刘备、诸葛亮了,不可不谓是深得鬼谷子反应术其中的三昧!
魏国虚与实取之
在风云变幻的战国时代,七国时而合纵,时而连横,混战不休。
这年,秦国联合赵国攻打魏国,并许诺:胜利之后,将把魏之邺城作为谢礼送给赵国。魏王怕受到赵、秦两国的东西夹击,十分惊慌,连忙召集大臣商议对策。
芒卯分析道:“秦赵原本不和,今日联合,不过是为了利益,想瓜分我国,各讨好处。他们都各有各的算盘,只要略施权术,他们的联盟就会瓦解。”并献上一计。魏王同意了他的计谋,派遣张倚依计去游说赵王。
张倚见了赵王,说:“邺城这地方,照目前的形势看,我们是保不住了。大王与秦国联合攻打我国,无非为争夺土地。为了避免战争伤亡,我们大王有意把邺城献给大王,不知大王意下如何?”
赵王听后自然十分高兴,但又怕魏国是在玩弄花招,便问道:“两军还未交战,魏王就主动献地,这到底是何缘故?”
张倚解释说:“两军交战,兵凶战危。大军一过,荆棘遍地。战争之后,必有荒年。尸骨遍地,百姓遭殃。我们大王慈悲为怀,不愿生灵涂炭,故有此举。”
赵王闻言点头,又问道:“那么魏王对我有什么要求吗?”
张倚说:“这个自然。我们是来谈判,并不是来投降的。赵魏两国曾多次结盟,称得上友邦。与其任土地沦落于夷狄秦国之手,不如交给朋友管理。同时也希望大王从友邦之间的相互利益出发,与秦断交,和我国恢复友邦关系,我们即刻奉上邺城作为报答。如若不允,我国只有全民动员、拼死一战了。请大王仔细考虑,多加斟酌。”
赵王思索了一番,答复道:“容我好好考虑一下,明天定然给你答复。”
张倚走后,赵王找来大臣们商议。相国说:“与秦联合攻魏,胜利了也不过就得到一个邺城。现在不用动手就可以达到目的,何乐而不为呢?再说,秦本虎狼之国,其目的绝非仅仅灭掉一个魏国,一旦攻灭魏国,其势力将更为强大,下一个目标恐怕就是我们赵国了。不如就此答应魏国,让他们在两边抵御强秦,这才是长久之计。”大家都觉得此言很有道理。于是,赵王答应了魏国,宣布与秦断交。
秦王一听大怒,赶忙撤兵,并积极谋划报赵背盟之仇。赵王见秦撤兵,忙欢天喜地地派兵前去接管邺城,岂料正碰上芒卯在边境陈兵相候。赵将迎上前去说明来意,芒卯一听大怒:“我们的土地,为什么平白无故地送人?”赵将连忙解释说这是张倚当初早就许诺下的。芒卯仍在发脾气:“张倚是什么东西!我们大王亲口答应过此事吗?我只接到大王让我镇守此地的命令,而没接到交出此地的命令。你想硬夺,先问问我的将士们是否同意。”赵将一见魏军列阵以待,明显是有备而来,自料不是他们的对手,忙回国报告赵王。赵王一听上了当,恼羞成怒,准备发兵攻魏。可这时却传来消息,说秦为报背盟之仇,正游说魏王联合攻赵。赵王闻听大惊,忙割了五座城池给魏,以收买魏国与自己联合抗秦。
就这样,魏先以虚假的“与”诱骗赵国,不但从赵国那里“取”到了不与秦国合兵攻魏的结果,接着还“取”到了五座城池。而是否能成功地运用这“欲取反与术”,关键在于你智慧是否高超,判断是否准确,计谋是否巧妙周密。看似“与”而实不“与”或少“与”,反而终有所“取”,是此计的题中之义。
薛公巧计得先知
战国时期,薛公曾担任齐国的相国。最近一段时间,他总是闭日沉思。
原来不久前王妃亡故了,最近要册立新王妃,薛公一心想知道君主属意的到底是谁,于是久久苦思,天天在心里念叨:我一定要尽快打探清楚,赶在齐王自己说出来之前主动推荐。一旦自己推荐的女子正是齐王属意的那个的话,那么今后自己的进言就更容易被采纳了,高官厚禄自然是不用说了,同时也自然博得了新王妃的感谢与欢心,如此一来前程不可估量啊!但是,万一作了与齐王预想不同的推荐,那就要坏事了,不但推荐会被驳回,而且自己今后的建议也不会受到重视,新的王妃当然也会表示冷淡,自己的处境可就不妙了。
(11 簪花仕女图)
可是,在众多的爱姬中,齐王究竟最喜欢谁呢?现在后宫有十名爱姬,她们当中谁会成为王妃呢?自古贤明之主,是不在臣下面前暴露自己的私好的,否则做臣子的就很容易根据其喜好曲意逢迎。因此,齐王在众人面前对十名爱姬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让那些喜欢拍马屁的人找不到可乘之机。
突然有一天,薛公眼睛一亮,叫来了自己的侍臣,吩咐道:
“快!准备十组玉珥,记得其中一组要特别漂亮。”所谓玉珥就是用宝玉制成的耳饰。待手下将东西准备好以后,他马上将这十组玉珥献给了齐王。
第二天,薛公入宫拜见齐王,他抬头略加察看,发现那组最美的玉珥戴在其中某一位爱姬的耳朵上。这下毋庸置疑,,齐王最宠爱就是她了。
获得这个情况以后,他就郑重地向齐王进言,请求册封那位爱妃为新的王妃,并说她如何才貌双全、品德高尚,是母仪天下的最好人选,他的推荐正中齐王的心意,当然,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所谓“言有象,事有比”,“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犹张罝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薛公巧送玉珥为“饵”,终于“钓”出了齐王的真实意愿,顺理成章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晏子欲擒故纵进忠言
《鬼谷子·反应第二》中论述到了“欲擒故纵”这一思想,将之化为谋略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政治、军事、外交、经济、言辩等诸多领域,它是一种以暂时的让步来等待、谋取更有效的进攻的高明策略。
而在三十六计中,“欲擒故纵”为第十六计,其原文大意为:追击敌人过紧,就要遭到它的反扑;让它逃走,就可以削弱敌人的气势。因此,追击敌人时,要跟随其后但不要过于逼迫它,借此消耗它的体力、瓦解它的斗志,等待敌人士气沮丧、溃不成军时,再加以捕捉,这样就可以避免流血了。待敌人心理上完全失败而信服于我方时,胜利的曙光就会到来。
需要注意的是,当“欲擒故纵”被运用于言辩时,“纵”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为了“擒”。故“纵者,非放之也;随之,则稍松也。”纵敌,是为了“松敌”、“惑敌”、“骄敌”、“诱敌”,使之麻痹大意,耗尽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因此,在运用此谋略之前,就要充分考虑到“擒”的问题,倘若“擒”不住,那无异于放虎归山,将反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