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知识全知道
3166800000051

第51章 障碍章——和心理危机面对面(2)

(6) 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人特别关注。

(7) 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分的幻想。

(8) 坚信他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所了解。

(9) 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

自恋型人格障碍一般可采用以下治疗方法。

1. 解除自我中心观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最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最为自我中心的阶段是婴儿时期。因此,必须了解那些婴儿化的行为。可以把自己认为讨人厌嫌的人格特征和别人对你的批评罗列出来,看看有多少婴儿期的成分。要时常告诫自己:必须努力工作,取得成绩来吸引别人的赞美;许多事都要自己动手去做;要争取应得的,但不嫉妒别人应得的。

2. 学会爱别人

光抛弃自我中心观念还不够,必须学会去爱别人,唯有如此才能获得爱,才能真正体验到放弃自我中心观的好处。通过爱,我们可以超越人生。生活中最简单的爱的行为便是关心别人,尤其是当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只要你在生活中多一份对他人的爱心,你的自恋症便会自然减轻。

■ 他总爱模仿戏装演员的动作——表演型人格障碍

26岁男子刘某,13年前,因不明原因逐渐表现出爱模仿戏装演员的动作,身着戏装或其姐的红毛衣,头扎鲜花,抹口红,打扮自己,行为举止女性化。同时,容易发脾气,自己的愿望如不能得到满足,就烦躁,甚至打人;变得非常自私,把家里电视机和洗衣机搬至自己的房间,不许别人使用;爱听表扬的话,与人谈话时,总想让别人谈及自己如何有能力、亲戚如何有地位、自己外貌如何出众等,如果别人谈及别的话题,病人常常千方百计地将话题转向自己,而对别人讲话的内容则心不在焉;常常感情用事,以自己高兴与否判断事物的对错和人的好坏,对别人善意的批评,即使很婉转,也不能虚心接受,不但不领情,还仇视别人,迫使别人不得不远离他;常到火车站站口或公共汽车上帮助检票、售票,表现得很有公益心。近几年来,与人发生纠纷的次数有所增加,给家庭带来许多麻烦。

表演型人格障碍,又称癔症型人格障碍、寻求注意型人格障碍或心理幼稚型人格障碍,其主要特征是:人格的过分感情化、夸张言行吸引注意力及人格不成熟。该人格障碍较多发生于少年期后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格逐渐趋向成熟,至中年达到明显缓解。主要病因是幼年创伤性体验、家庭因素、文化影响等。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对其特征描述如下。

(1) 表情夸张像演戏一样,装腔作势,情感体验肤浅。

(2) 暗示性高,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3) 自我中心,强求别人符合他的需求或意志,不如意就给别人难堪或表现出强烈不满。

(4) 经常渴望表扬和同情,感情易波动。

(5) 寻求刺激,过多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6) 需别人经常注意,为了引起注意,不惜哗众取宠、危言耸听,或者在外貌和行为方面表现得过分吸引他人。

(7) 情感反应强烈易变,完全按个人的情感判断好坏。

(8) 说话夸大其词,掺杂幻想情节,缺乏具体的真实细节,难以核对。

虽然此类型人格障碍的症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逐渐成熟而减轻,但这并不等于可以不治而愈,在应激状态下该症有歇斯底里爆发的可能。此类型人格障碍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治疗。

1. 提高认知法

帮助患者正视自己,了解自己的人格缺陷及其危害,才能扬其长避其短,适应社会环境。

2. 情绪自我调整法

表演症型人格障碍患者情绪表达夸张,旁人常无法接受。对于别人讨厌的情绪表达要坚决予以改正,对于别人喜欢的则适当保留。还可请好友在关键时刻提醒一下,或在事后请好友对自己的表现加以评价,然后从中体会自己情绪表达的过火之处,以便在以后的情绪表达上适当控制,达到自然、适度的效果。

3. 升华法

让表演型人格障碍者把兴趣转移到表演艺术中去,使原有的表演能量得到升华。投身于表演艺术是表演型人格障碍者的一条很有效的自我完善之路。

■ 他出门反复检查是否锁门了——强迫型人格障碍

某19岁男孩,家在农村,父母均为农民。在家排行老大,下有一弟一妹。从小他就很懂事,知道父母很辛苦,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一点儿时间也不许自己浪费,成绩一直名列班上前几名,初一以后还任班干部,深得老师的喜欢。初一后半学期,父亲节约开支给他买了块表,作为奖励。初二上半学期,他害怕将表弄丢了,结果果真在一次早操中将表丢了,他深知父母挣钱不容易,内心极度内疚,常常有意识地到寝室和马路边努力寻找,希望能够发现,但始终没找到,也不敢告诉父母,成绩也开始下降。后来他们家添置了沙发,平时他喜欢坐在沙发上看书。一次母亲说别坐坏了,以后不准坐在沙发上看书。从此他果真再也不敢坐沙发,后来发展到看见椅子也害怕了。他勉强读完初中,其后一直待业在家,成天为看病四处奔波,父母为此花去了不少钱,他更觉得不好受。令他最苦恼的恐怕是小便失禁,老想去厕所,但又自觉不该去。越想控制则想去厕所的念头就强烈。尤其是吃饭之后想去厕所,拼命克制自己不去,结果吃了饭就吐,按胃病治了很久也未奏效。如此持续了3年,苦不堪言。近段时间以来,他老是想着自己是否渴了或者饿了,椅子该不该坐,泡在盆里的衣服是现在洗还是过一会儿洗,反复检查电灯开关,出门反复看是否关好锁好,等等。

上例中的男孩是典型的强迫性人格障碍患者。强迫型人格障碍以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与完美主义及内心的不安全感为特征。男性约为女性的2倍,约70%强迫症病人有强迫性人格障碍。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对其特征描述如下。

(1) 因个人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导致优柔寡断、怀疑及过分谨慎。

(2) 需在很早以前就对所有的活动做出计划并不厌其烦。

(3) 凡事需反复核对,因对细节的过分注意,以致忽视全局。

(4) 经常被讨厌的思想或冲动所困扰,但尚未达到强迫症的程度。

(5) 过分谨慎多虑、过分专注于工作成效而不顾个人消遣及人际关系。

(6) 刻板和固执,要求别人按其规矩办事。

(7) 因循守旧、缺乏表达温情的能力。

至少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方可诊断为强迫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一般在幼年时期,与家庭教育和生活经历直接有关。父母管教过分严厉、苛刻,会使孩子做事过分拘谨、小心翼翼、思虑甚多、优柔寡断,并慢慢形成经常性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一些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也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如医生家庭容易使孩子形成“洁癖”,产生强迫性洗手等行为。强迫型人格与遗传也有关系。幼年时期受到较强的挫折和刺激,也可能会产生强迫型人格。

对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治疗,主要应采用自我心理疗法。

1. 听其自然法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纠正主要是减轻和放松精神压力,最有效的方式是任何事都听其自然,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做了以后就不再去想它,也不要对做过的事进行评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自己意志的努力,症状会有所缓解。

2. 当头棒喝法

当一个人过分执著于经典与规矩时,他对活生生的多变的现实就常会感到无所适从。强迫型人格障碍者习惯于按教条办事,总是按“应该如何,必须如何”的准则去做,像个机器人。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砸开锁链、打开牢笼,让曾被囚禁的自由思想主宰自己的行为。当头棒喝便是打开牢笼的妙法。应努力寻找生活中的独特事件,让这些独特事件带来新的观念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以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改变墨守成规的习惯。

如果发现自己叫停的力量不足,必要时还可以请自己 的好朋友、同事甚至上司在必要时“棒喝”—下。

■ 她对大学生活极不适应——依赖型人格障碍

某大学一年级新生,女,19岁,父母为工人,家庭生活温馨。她是父母的独生女儿,备受宠爱。上大学前,她的一切事宜均由父母料理,从不承担任何家务劳动,甚至连衣服鞋袜也不用自己洗。进大入学后,非常想念异地的家,对大学生活极不适应,产生了许多心理矛盾与困惑。她日日夜夜都在想家,晚上上床,想到睡的地方不是自己的家,很难入睡。梦中经常梦到的都是爸爸、妈妈。她也知道是梦,但就是不愿醒过来。醒来一睁眼就心烦、心酸,真不想起床。不想吃早饭,也不想服从校规去出早操,但又怕身体垮了父母着急,便强迫自己起床锻炼、吃饭。在校园里散步,听见广播里放的音乐有妈妈之类的歌词就要哭,一边走一边哭,走回寝室时,已哭成了泪人。在校园里、在街上,到处听见的都是当地人的口音,深深觉得自己是被抛弃到异地的游子,孤独极了。班上组织春游、秋游,她毫无兴趣,看到同学玩得高兴,她更是感到孤独、伤心。而且,看见天上的鸟儿,看到车站、码头,看到电影上的南方景色,她就想回家,回到寝室钻进被窝就哭。周末,看见本地同学纷纷回家,更是伤心加剧。她的学习成绩一天天下降,又怕自己被淘汰遭别人笑话,看不进书却不敢不看。好多作业没做,成天提心吊胆,担心期末考试不及格,更担心家里人失望。入学后,她把一些生活费都省下来用在给家里通信和打电话上了。她说自己现在几乎要崩溃了,全靠父母和家乡亲友的100多封来信,才使她能强打精神。

依赖型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主要在孩童或部分成年人中出现。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对其特征描述如下。

(1) 无独立性。很难单独进行自己的计划或做自己的事。

(2) 难以接受分离。当亲密的关系中止时感到无助或崩溃。

(3) 易受伤害。很容易因遭到批评或未得到赞许而受到伤害。

(4) 过度容忍。为讨好他人甘愿做低下的或自己不愿做的事。

(5) 害怕孤独。独处时有不适和无助感,或竭尽全力逃避孤独。

(6) 被遗弃感。明知他人错了,也随声附和,因为害怕被别人遗弃。

(7) 无主见。在没有从他人处得到大量的建议和保证之前,对日常事物不能做出决策。

(8) 无助感。让别人为自己做大多数的重要决定,如在何处生活,该选择什么职业等。

只要满足上述表现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依赖型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产生与幼年时期的成长关系密切。幼年儿童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必须依赖于父母,如果父母过分溺爱,鼓励子女依赖父母,不让他们有自主和自立的机会,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主。另外,对子女关心得太少、子女受到遗弃或挫折等,也会导致儿童的过分依赖性。尤其是父母开始时用粗暴拒绝的态度对待孩子的依赖要求,经不起孩子的纠缠又屈从于孩子过分依赖的要求,或者是儿童在表示依赖的要求以后,再搂抱或亲吻孩子,这无疑鼓励和强化了孩子的过分依赖行为。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1. 习惯纠正法

依赖型人格障碍者的依赖行为是一种习惯,必须首先改变不良习惯,才能进一步实施有效治疗。清查一下自己的行为,每天做记录,记满一个星期,然后将这些行为按自主意识强、中等、较差分为三等,每周一小结。对自主意识强的事件,以后遇到同类情况应坚持自己做。对自主意识中等的事件,应提出改进的方法,并在以后的行动中逐步实施。对自主意识较差的事件,可以采取诡控制法(在别人要求的行为之下增加自我色彩)逐步强化、提高自主意识。可以找一个自己最依赖的监督者,防止依赖复发。

2. 重建自信法

只简单地破除了依赖习惯是不够的,还必须从根本上找原因。重建自信法便是从根本上矫正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有效方法。首先要消除童年的不良印迹。回忆童年时父母、长辈、朋友对自己说过的具有不良影响的话,把这些话语仔细整理出来,然后一条一条加以认知重构,并将这些话语转告给你的朋友、亲人,让他们在你试着干一些事情时,不要用这些话语来指责你,而要热情地鼓励、帮助你。其次要重建勇气。选做一些冒险性的事,每周做一项,可以增加你的勇气,改变你事事依赖他人的弱点。

■ 他屡次劳教而不悔改——******型人格障碍

某26岁男子,其祖母和三个姑姑都有精神病史,一生气就发作,表现为大哭大笑,但睡几天就好。他从小娇生惯养,小学时常搞恶作剧,比如往米饭中吐口水、朝水瓶中撒尿、往同学脸上撒土等等,而且学习成绩很差,经常和人打架,扰乱课堂秩序。初中一年级被学习开除。参加工作后,不遵守纪律,工作很差。喜欢吃霸王餐,晚上还常外出偷盗,被别人阻止时就拿刀捅人,非常野蛮。后来被劳教两年,期间两次逃脱和伤人,延长劳教一年。后来因抢劫被判死刑。鉴于其家人有精神病患者,法院疑其精神有问题,但检查并未发现异样。

******型人格障碍在各种类型人格障碍中,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最为重视的。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对其特征描述如下。

(1) 外表迷人,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智力水平。初次相识给人很好的印象,能帮助别人消除忧烦、解决困难。

(2) 没有通常被认为是精神病症状的非理性和其他表现,没有幻觉、妄想和其他思维障碍。

(3) 没有神经症性焦虑;对一般人心神不宁的情绪感觉不敏感。

(4) 他们是不可靠的人,对朋友无信义,对妻子(丈夫)不忠实。

(5) 对事情不论大小,都无责任感。

(6) 无后悔之心,也无羞耻之感。

(7) 有******行为但缺乏契合的动机;叙述事实真相时态度随便,即使谎言将被识破也是泰然自若。

(8) 判别能力差,常常不能吃一堑长一智。

(9) 病态的自我中心,自私,心理发育不成熟,没有爱和依恋能力。

(10) 麻木不仁,对重要事件的情感反应淡漠。

(11) 缺乏真正的洞察力,不能自知问题的性质。

(12) 对一般的人际关系无反应。

(13) 做出幻想性的或使人讨厌的行为。对他人给予的关心和善意无动于衷。

(14) 无真正企图自杀的历史。

(15) 性生活轻浮、随便,方式与对象都与本人不相称。有性顺应障碍。

(16) 生活无计划,除了老是和自己过不去外,没有任何生活规律,没有稳定的生活目的。他们的犯罪行为也是突然迸发的,而不是在严密计划和准备下进行的。

上述这些******人格特征都是在青年早期就出现了的,最晚不迟于25岁。个人对自己的******行为的反应,是诊断******型人格障碍的关键点。在上述特征中,无责任感和无羞耻心最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