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际交往的艺术(北大清华学得到丛书)
3165300000063

第63章 同事之间——和谐相处,互惠双赢(2)

你本来对公司的人事一无所知,自然也很珍惜这样一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同事,彼此谈得相当投机。你开始减低自己的防卫,看到什么不顺眼、不服气的事情,也与这位同事倾吐,甚至批评其他同事不是之处,借以发泄心中的闷气。

如果对方永远是你的忠心支持者,问题自然不大。但你了解这位同事有多少?要知道“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你怎么知道你与对方不过数月的交情,比他与其他同事的感情来得深厚?为这一时之快,你把不该说的说出来,对方手上便有了一张王牌,随时随地都可以把你曾批评过其他同事的话公之于众,那时你在公司还有立足之地吗?

同级的行政人员,常会聚在一起谈论公事。当某主管欲提升下属向你征询意见时,请三思而后言,因为你的表现可以反映你的形象。

如果你觉得这位职员十分突出,“他是个很好的助手”这类评语太空泛了,同事会认为你不够细心。应该列出一些特别例子以加强分量,这样才显出你的观察力过人。例如说:“他往往能说服一些固执的顾客去尝试一些新的交易形式。”将来这人在适当的职位上表现出色,那么你的声誉同样会提升。

要是你认为此人颇为能干,但有些方面仍不足时,可以有所保留地说:“我跟他接触不多,不能妄断呀!”这样,你并没有说他不能任新职,但如果以后他表现叫人失望,也与你无关。

若你对此人根本没有好感,索性说:“我不会推荐他!”但不必详加解释。总之,无论是你体验过的,或道听途说的,都不必再提。重点只是,你相信他不能胜任新职,所以不便推荐。

“祸从口出”,有时表现为不顾后果的颐指气使。有些人习惯了以“恶人”姿态出现。很多人对这类人会抱有戒心。或许,你曾见过这样的例子:某人在开会时,疾言厉色,令在场诸人包括老板都不敢多哼一句,结果他获得了全面的胜利。

这些例子多有其背后的因素,如他早已取得一定地位。在这件事情上,有绝对把握,加上其他人本身完全没有支持力,才会有如此一面倒的情况。又或者,某些行业确实需要一定的“暴力”。

一般的情况是,表现粗暴与否,除看环境外,这种表现,同时是在向人表示,你是失去了自我控制。同时向老板、上司、同事们咆哮,是永远不会被原谅的,只会造成仇恨。还有,你永远没法知道将来自己会依靠哪一个人,因一时脾气而开罪人家,大有可能有“报应”!

“祸从口出”有时又表现为不负责的传播谣言或小道消息。办公室里,有人特别喜欢向你倾诉心事。可是,知道别人太多的私事,却不是好事。尤其是在办公室里,更有可能平白给自己惹来麻烦,甚至埋下定时炸弹。

同事间因为夹杂了利害关系、人事关系,今天的好搭档,明天却有可能变成对手。所以为了保护自己,最好别轻易将感情放到同事身上,只要合乎礼貌,一般的人情就可以了。

下一回,当某同事向你诉苦,不妨改变一下态度。依然关心对方,但不要单独关心。即是说对方找着你,你明知他有大量“苦水”,可以多邀一位同事一起去开导他。

对方讲的是私事,不妨客观地给他分析,但提意见时请避重就轻。“我以为这件事不一定是好事,但我的意见并不全面,奉劝你重新将整件事分析,再决定对策。”若对方烦的是公事,那么你只宜当听众了,以免卷入无谓的漩涡。

在许多时候,你一时口快,或者误以为对方早已知晓,总之是无心之失,将有关某同事的小秘密泄漏了出来,怎么办?

例如:你与某甲吃午饭,某甲明明与某乙表面上很友好,所以你以为对方一定对某乙之事了如指掌,于是说话随便得很。你问:“某乙那天碰钉子,真是倒霉!”对方瞪着双眼反问:“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当下,你明白碰钉子的是你自己,如何“补救”?

你可以这样答复对方的问题:“我是说某乙那天迟到却碰巧遇到上司罢了。”随便找一个小事谈谈,装作一派漫不经心,然后快快另找一个话题,将对方的注意力分散。

这种错误,其实只有你自己知晓,所以没有慌乱的必要。装作无知,摆明你是什么也不知道的。这样,即使事情搞大了,起码泄露的人不是你!当然你更万万不该自动向当事人谢罪。

在很多情况下,你只能做个听众。如你的两位好同事由亲密恋人宣告各走各的路,而他俩又分别向你诉苦,数落对方的不是。本来,别人的情史跟你无关,但碍于同事一场,你没有理由掩耳跑开。

做个听众倒是不妨的,只是最好别做惟一的听众,因为容易陷自己于困境。总之,保持距离乃是上上之策。不参加意见,也不费神去理解,对你有益无害。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独行侠的时代早已过去了,在今天,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处于什么环境,都无法脱离其他人对你的支持而一个人完成所有的事情。

我们的成功,没有完成属于自己的,因为我们是社会的人,每天不可避免地通过各种渠道、以各种方式,接触到众多的伙伴、同事、朋友。这个时候,团队就起到不可忽视的力量,我们不可能完全脱离别人而单独做成一项工作。

我们都知道项羽和刘邦争霸天下的故事。项羽在推翻秦王朝的战争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属于实力派人物,其势力远远超出刘邦,而且他“和拔山,气盖世”。若论单打独斗,别说他能以一当十,就是以一当百也不为过;在与刘邦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一开始,只要他亲临战斗,则每战必克,刘邦则临战必败,但结果却是刘邦势力越来越大,而他的势力却越来越小,最终落得个被围垓下、自刎乌江的结局。他至死也没弄明白,他到底失败在什么地方,还说,“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反观刘邦,不仅本领不如张良、萧何、韩信这“汉初三杰”,而且还“好酒及色”,早在当亭长时,“廷中吏无所不狎侮”,简直就是地痞流氓。但在与项羽的战争中,却最终打败项羽,夺得天下,胜利还乡,高唱《大风歌》。为什么?

刘邦在建国后的一次庆功会上,曾向群臣解释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吾擒也。

刘邦把胜利的原因归结为他能识人用人,而项羽则不能识人用人。刘邦的说法传承日久,并经过历史的强化而成为他战胜项羽的最佳解释。在我看来,刘邦的胜利,是团队的胜利。刘邦建立了一个人才各得其所、才能适得其用的团队;而项羽则仅靠匹夫之勇,没有建立起一个人才得其所用的团队,所以失败是情理之中的事。

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公司,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个人的力量,就算你表现得再完美,也很难创造出很高的价值,所以说,“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而这个观点也正在越来越多地被现代的企业所采用。

美国连锁超市巨头沃尔玛的创始人萨姆?沃尔顿说:“如果你想创造一家企业,不论其规模如何,你都必须建立这样一个团队,它能够聚集所有成员的努力,并赋予那个熟得不能再熟的词‘团队工作’真正的含义。对于我来说,那更多的是所有活动的目标,而不是达到某种途径。”

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曾这样描述团队: